唐玄宗曾將周至縣改名為宜壽縣

南山之瑞/文

周至縣在唐朝天寶元年(742年)到至德二年(757年)的15年間曾稱之為宜壽縣。說起宜壽縣縣名的由來,還得從隋朝開始。

隋文帝楊堅

唐玄宗曾將周至縣改名為宜壽縣

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一604年)為隋朝開國皇帝。其在位二十四年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但是在晚期他逐漸多疑,好猜忌苛察,並且聽信文獻皇后讒言,濫殺功臣。

到了隋開皇年間,文帝貪圖享樂,並且崇信佛教,他下詔在全國各地修建行宮十二所,供自己出遊避暑享用。時位於周至縣馬召南山黑峪口內的仙遊宮與宜壽宮便是其中的兩所。

宜壽宮

唐玄宗曾將周至縣改名為宜壽縣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文帝巡幸天下,路經黑水谷,認為此處曲水澄碧、山色靈秀,乃道風仙骨之地。楊堅下詔修建仙遊宮與宜壽宮於周至縣南山黑水之畔,作消夏避暑之地。使楊素監造,平山填谷,以建宮殿,規模很大。因督役嚴急,丁夫死者無數。仁壽元年(601),仙遊、宜壽二宮建成。文帝到了那裡,看到宮殿十分壯麗,大怒道:“楊素殫民力為行宮,為吾結怨天下。”楊素聽後,很是害怕。但文獻皇后對這兩所行宮卻很滿意,文帝的態度也就隨之改變。第二天,文帝便召見楊素,賜錢百萬,錦絹三千段。

一日,文獻皇后在夢中夢見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阿史那皇后,說她正在受罪,十分辛苦,請求文獻皇后幫她做些佛家的功德善事。第二天,文獻皇后便將此事告訴隋文帝,文帝聽後很是感動,又因自己是受北周靜帝禪讓才當上了皇帝,便欣然答應為她修建寺廟予以祈福。

仙遊寺

唐玄宗曾將周至縣改名為宜壽縣

  隋仁壽元年(601),仙遊、宜壽二宮剛剛建成,文帝為了節省開支,下詔將仙遊行宮改建為佛家寺院,遂將仙遊宮易名為仙遊寺。十月十五日,隋文帝命大興善寺的高僧童真送佛舍利十三顆至仙遊宮,並建佛舍利塔一座,名曰:法王塔,於佛塔地宮安置舍利十顆,天宮三顆,易宮為寺。時宜壽宮仍存,留做行宮避暑享用。

法王塔

唐玄宗曾將周至縣改名為宜壽縣

據《元和郡縣誌》記載:“隋宜壽宮在周至縣東南三十二里。《雍錄》隋文帝置行宮十二所,此其一。按史稱隋文帝晚節頗喜禛祥,故於周至建宜壽宮。”

到了唐代,唐太宗(公元627-649)也喜歡到仙遊寺、宜壽宮避暑賞玩,他崇尚佛教,遂將隋文帝所建之仙遊寺與宜壽宮以黑水分為南北二處,改稱為仙遊南寺和仙遊北寺。

唐玄宗

唐玄宗曾將周至縣改名為宜壽縣

  唐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認為一生中的大事都已經辦完,想要開始享受成果,於是改年號為天寶。玄宗效訪先帝,崇尚佛道,教化於民,遊歷四方。天寶元年春,玄宗到周至縣仙遊寺禮佛,於宜壽宮避暑,玄宗認為此地禛祥,乃宜居益壽之地,故而將盩厔縣改名為宜壽縣。到了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朝庭下詔將雍州宜壽縣又複名為盩厔縣,改隸京兆府管轄。

在唐天寶年(742一756)後期,唐朝有位著名詩人曾到宜壽縣(原周至縣)擔任過縣尉。此人名為綦毋潛(692—749),字孝通,荊南(今湖北荊州)人,開元十四年(726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一度棄官還江東,隱居於村野。後復任宜壽縣尉,入為集賢院待制,遷右拾遺,復授校書,終著作郎。晚年退隱江南。他與王維、王昌齡、李欣,儲光羲等人有交遊,彼此有唱和。他的詩歌常寫方外之情和山林孤寂之境,流露出追慕隱逸之意。

綦毋潛在擔任宜壽縣縣尉期間,曾在此題有《過融上人蘭若》七言絕句一首:“山頭禪室掛僧衣,窗外無人溪鳥飛。黃昏半在下山路,卻聽鐘聲連翠微。”這首詩是《全唐詩》收錄綦毋潛詩作一卷中二十六首之一。

湧泉寺

唐玄宗曾將周至縣改名為宜壽縣

這首詩應當是詩人拜訪周至仙遊寺下院之湧泉寺融上人時的不遇之作,詩人通過訪友不遇的感受以及上山下山的行程,巧妙地寫出湧泉寺的景緻以及山間那種幽寂的氛圍。雖然詩人上山登寺訪友不遇,但卻被山中優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盡興欣賞美景,才寫出如此動人的詩篇。

詩中“上人”一詞,指持戒嚴格並精於佛學的僧侶。也是比丘的尊稱,因比丘內涵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為上德之人。詩中最後一句“卻聽鐘聲連翠微”,寫出了詩人驀然回首駐足,凝神聆聽著湧泉寺中悠揚的晚鐘聲在翠微峰下盪漾縈繞、浮蕩山間的情景。

如今大唐時期修建的千年古剎湧泉寺,歷經了一千四百年多年的風雨歷程,雖遭遇歷代戰火損毀,但經過歷朝數次的修整擴建,如今面貌煥然一新,矗立於周至縣終南山翠微峰下,現己成為西安地區著名的佛教聖地和歷史文化旅遊景點。

在唐玄宗將周至縣改為宜壽縣的十五年中,於周至這方熱土上肯定還發生過很多令人追憶遐想的歷史與往事,這有待於我們今後再進一步的挖掘與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