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容縣政區歷史變遷

摘要: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地處北流江中游,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據部分史學家考證,相傳為楊貴妃的故鄉、同時也是廣西最大的僑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就有七十多萬人。東北部與岑溪市相鄰,東南部緊靠廣東省信宜市。西部和西南部與北流市相接,西北部和東北部又分別與桂平、平南、藤縣接壤。容縣歷史悠久,自西晉始置縣以來,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在容縣地區設置管、路、縣、郡、州等大小不等的地方一級政區,容城也一度成為管治、州治、郡治所在地,是嶺南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古容縣政區歷史變遷


關鍵詞:容縣、容州、北流、政區、變化

北流的容縣在中國廣西政區的發展史上是一個具有極其重要地位的地區,不管古容縣因何而興,又因何而衰,其政區的變化是多麼的異常多變,它在古代廣西的地位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古縣。在中國古代的廣西,今容縣地區的稱呼經歷的變化是紛繁複雜的,而且在相當長久的一段時間裡,古容縣都是以兩個到多個不同縣的形式存在的,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古容縣在兩個甚至多個州郡中不斷地發展和進步,並最終在北宋完成了歸於統一,今日容縣的一統局面,還有今日容縣的名稱和轄區劃分等,這些都是在北宋時期奠定的基礎。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容縣開始一度成為路州一級的行政中心,在中國古代的廣西,乃至中國古代的中國,其影響力都是不容忽視的,其影響不僅存在於元明清三朝,同時也影響了民國和新中國解放後的政區建設。

中國古代容縣的地名稱呼在不同的時期是不一樣的,自廣西地區有政區制度開始,容縣便開始以兩個縣的形式存在著,而且在某些朝代甚至會出現數量以及名稱的頻繁變化,其中變化大體如下:

古容縣政區歷史變遷

(漢)合浦縣、鄣平縣——(晉)蕩昌縣、鄣平縣——(劉宋)陰石縣、鄣平縣——(隋初)奉化縣、安人縣——(隋末)普寧縣、寧人縣——(唐初)普寧縣、宕昌(今容縣地西南部)縣、新安(今容縣地西部)縣、渭龍縣(今容縣西南部)、寧人縣——(唐中後期)普寧縣、渭龍縣、欣道縣(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將原屬藤州轄下之寧人縣的更名為欣道縣)——普寧縣(宋開寶五年廢欣道縣、渭龍縣,其地併入普寧縣)——(明初)容州——(明至清末)容縣。

容縣,一個在現代人看來似乎是因為楊貴妃而興盛的地方,其實,他有著他發展的歷史必然,不論是否與貴妃有關,在容州和容管這些容縣過去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容縣的歷史並不平凡;同時,它政治區劃的發展歷程也在向今天的世人展現著自己獨有的特點,獨有的魅力。

據東漢班固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記載 :“鬱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溪川水七,並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鬱平。屬交州。戶萬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二。縣十二:布山,安廣,阿林,廣鬱,鬱水首受夜郎豚水,東至四會入海,過郡四,行四千三十里。中留,桂林,潭中,莽曰中潭。臨塵,硃涯水入領方。又有斤南水。又有侵離水,行七百里。莽曰監塵。定周,周水首受無斂,東入潭,行七百九十里。增食,歡水首受牂柯東界,入硃涯水,行五百七十里。領方,斤南水入鬱。又有墧水。都尉治。雍雞。有關。”有上述史料可以看出,早在秦朝時的始皇三十三年,秦朝攻取百越之地後便在嶺南地區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今容縣地就屬於象郡【1】轄地,這是容縣第一次歸屬中央政權。至漢朝初建時期,今容縣地區屬於南越國的地界。直到西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後,便重新在今廣西等地設置了漢朝的十三郡,今容縣地區才又歸屬中央政權,此時今容縣的全部地區都隸屬於合浦郡【2】統轄,兩漢之際的新朝時期,王莽又改鬱林郡為鬱平郡,所以容縣就屬鬱平郡管轄。今容縣在東漢時期則被當朝統治者將今縣境東北部一帶劃出,在蒼梧郡下置鄣平縣,今縣地既屬合浦郡合浦縣地又屬蒼梧郡鄣平縣地,從而造成了宋朝以前今容縣分屬各地的情況。建安八年,又在今容縣地區設立了交州,合浦郡合浦縣和蒼梧郡鄣平縣都劃歸交州管轄,形成了州郡縣的三級管理制度。三國時期的東吳對這一地區的管理也一直沿用這個制度。

而到了西晉時期,據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容縣,府西南二百四十里,東北至藤縣二百四十里,東南至廣東信宜縣百八十里,漢合浦縣地,晉初置蕩昌縣屬合浦郡,宋、齊因之,或作宕昌誤也,梁改曰陰石縣,並置陰石郡,隋平陳廢郡改縣曰奉化,開皇十九年又改縣曰普寧,屬藤州。唐初屬銅州,尋屬容州。元和中,州移治普寧縣。五代初,州屬湖南,尋屬南漢。宋仍曰容州,元為容州路,尋降為州,明洪武十年以州治普寧縣省入,又改州為縣屬梧州府。此時合浦縣被拆分為合浦、蕩昌二縣,現今的容縣地區正式開始置縣,今容縣地便屬蕩昌縣管轄,縣治所設於今容城城區。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朝蕭梁則又把蕩昌縣更名為陰石縣,並設置了陰石郡,使其隸屬石州(州治在今藤縣)管轄,郡治設於陰石,這也是容縣置郡的開始。“蕩昌”是今容縣的乳名,而“陰石”則是容州府、路的乳名。這兩個名詞便是容城州郡縣誕生時最初的名字。

隋朝初期實行“廢郡改縣”政策,又廢掉了陰石這個郡,並將陰石縣改為奉化縣,並將今縣地東北之鄣平縣改為安人縣,而後又改安人縣為寧人縣,(開皇十九年)復置郡,將奉化縣改名普寧縣,隸屬揚州永平郡(郡治在今藤縣),容縣的前身的名字至此便更名為普寧縣【3】。

而唐武德四年時期又以合浦郡之北流縣和永平郡之普寧縣設置銅州(後更名為容州)【4】,州治設於北流縣,隨後又從北流縣分置出宕昌(注:此處的宕昌縣與晉置蕩昌縣所轄區域有所不同)、新安二縣,另外還從普寧縣中析出部分地區置新縣——渭龍縣。其中宕昌縣不久便併入了普寧縣和渭龍這兩個縣之中。貞觀初年,改名容州,置普寧郡。貞觀十一年,又將新安縣併入渭龍、普寧兩縣。二十三年,又將原屬藤州轄下之寧人縣更名欣道縣,劃歸舊容州管轄。此時,容州兼領普寧、北流、陵城、渭龍、欣、陸川等六縣。開元年間,容州升格為都督府。開元二十一年,設置容州管內經略使,領14州60餘縣,普寧縣及渭龍、欣道縣均隸屬容州。元和年間,容州治所和普寧郡治所由北流徙至普寧縣,這是容縣成為州治治所的開始,隨之容州便不斷髮展,在中國的西南邊陲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祖國南部邊疆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重地。

五代十國時期,今容縣地區分屬普寧、渭龍、欣道縣等地,隸屬於南漢的容州寧遠軍{ (宋) 王存《元豐九域志》卷九中有記載。下都督府,容州,普寧郡寧遠軍節度,唐防禦、經略皇朝,開寶四年升寧遠軍節度治普寧縣}。宋開寶五年廢掉欣道縣【5】和渭龍縣,併入普寧縣【6】,實現了現今容縣各部分最終的合流和統一。宋皇祐五年在此處新置容州路,建炎年間(1127—1130年)又設容管,普寧縣為路、管治所在地,古容縣地位煊赫一時。元朝時期的普寧縣地幾乎囊括了現今容縣的所有區域,隸屬容州。當時的容州兼領普寧、北流、陸川等三縣,終元一朝,古容縣都作為現今北流市政治區劃的中心。

明洪武二年,裁撤普寧縣,並將原地併入容州。而洪武十年又改容州為容縣,隸屬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梧州府【7】,清朝自建國始至光緒年間亦沿用此制,自此“容縣”之名一直沿用至今;今日的容縣在經歷了清末、民國以及建國後的幾次規劃和整改之後,最終形成了(玉林—北流—容縣)的三級政區制度。而今容縣雖然下轄著十五個鎮,兩百多個村莊,但是其縣地也只不過是是基本囊括宋時合併三縣而成的普寧縣及周邊的小部分地區而已了。

在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歷程中,容縣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原因是多變的,或是因為容縣自身的原因,或是因為中央政權的冷落,今天,我們不得不承認,現今容縣的區位優勢正在一步步地在喪失著,其政治地位也不再像中國古代那麼重要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容縣是時時變化著的,無論是從時間還是從地理空間上來看,容縣,自有政區開始,便一直在變化著。

第一、古容縣地區的政區發展按時間順序的順序劃分大致可分為置縣前和置縣後兩個階段。

㈠早在戰國時期,楚國便在廣西與湖南交界地區設置了蒼梧郡(注:此處的蒼梧郡和漢代時蒼梧郡不同),由此觀之,先秦時期的古容縣便與當時的中原地區有所往來了。

㈡在秦朝征服百越至西晉置縣前,容縣一直以兩個縣的形式直隸於所在獨立的州、郡。

㈢兩晉時期合浦縣被一分為二,分別為,合浦、蕩昌(今容縣的前身)二縣,也就是從西晉開始,方才有了在現今容縣地置縣的開始(附:表一)。

附 表一 容縣地區始置縣前的隸屬情況一覽表

時期

所屬的行政區

所屬地的行政中心

春秋戰國

百越

——

象郡

臨塵(今崇左市區)

(秦漢之際)

南越國

番禺(今廣東北部)

漢(111BC-71AD)

合浦郡

徐聞(今廣東省海康縣)

漢(71AD-203AD)

合浦郡、蒼梧郡

徐聞、廣信縣(今梧州市)

三國

交州

徐聞、廣信縣(今梧州市)

(據廣西地方誌.行政區劃志—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2001年版及譚其驤先生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繪製)

二、依今容縣地區的地域分佈情況又可分為整合前後兩個時間段,而整合前大致又可以分為整體隸屬和分別隸屬所在洲郡的情況:

㈠終秦一朝今容縣地區整體一直屬象郡管轄,自西漢平定南越國後直至東漢(永平十四年)全境也一直隸屬於合浦郡。

㈡在東漢永平十四年將今縣境東北部劃出在蒼梧郡下置鄣平縣到宋朝開寶五年這段時間裡,今天的容縣一直被分為若干個縣分屬不同的州郡。

㈢宋朝(開寶五年)廢欣道縣和渭龍縣,其地併入普寧縣,(皇釣五年)設容州路,自此三縣合併,普寧縣成為今日容縣最初的雛形。

三、另外容縣地區大致又可以分為以合浦、藤縣、北流、容縣等為主要區域中心的四個階段。(詳見附 表三)

㈠這些區域中心的變化,先是在容縣的周邊地區,由遠及近地逐漸向容縣轉移。

㈡容縣在唐宋元時期的地位特別突出,一度成為地方州郡的中心。

㈢而後從明清開始地位下降,從而形成了現在的容縣。

附 表三 容縣始置縣到清朝時期的行政區劃變化一覽表

時間

所屬行政區

所屬行政區治所

名稱

縣轄地

縣治所

兩晉

合浦郡

徐聞

蕩昌縣

今容縣西、南部地區

容城(今容城城區)

宋前期

交州合浦郡

徐聞

蕩昌縣

今容縣西、南部地區

容城(今容城城區)

(宋456AD-齊)

越州合浦郡

徐聞

蕩昌縣

今容縣西、南部地區

容城(今容城城區)

梁、陳

石州陰石郡

陰石(今藤縣)

陰石縣

今容縣西、南部地區

容城(今容城城區)

揚州永平郡

武林(今武林縣)

奉化縣(後更名普寧縣)

今容縣西、南中部地區

容城(今容城城區)

唐初

銅州

北流(今北流地區)

宕昌、新安、普寧三縣

今容縣大部分地區

容城等地

唐(貞觀—開元年間)

容州

北流(今北流地區)

普寧、欣道、渭龍縣

今容縣大部分地區

容城等地

唐開元至五代期間

容州都督府

普寧縣(今容縣)

普寧、北流、陵城、渭龍、欣道和陸川六縣

今容縣全境及北流其他各地

容城等地

五代十國

南漢容州寧遠軍

普寧縣(今容縣)

普寧、欣道、渭龍縣

今容縣大部分地區

容城等地

容州路

普寧縣(今容縣)

普寧縣(三縣合一)

今容縣大部分地區

容城(今容城城區)

宋末(1127-1130)

容管

普寧縣(今容縣)

普寧縣

今容縣大部分地區

容城

容州

普寧縣(今容縣)

普寧縣

今容縣大部分地區

容城

梧州府

蒼梧縣

容縣

今容縣絕大部分地區

容城(今容城城區)

梧州府

蒼梧縣

容縣

今容縣絕大部分地區

容城(今容城城區)

(據廣西地方誌.行政區劃志—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2001年版及譚其驤先生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繪製)

容縣就是一個頻繁變化的縣,不同的朝代都有給他注入著與其他地方不一樣的含義,容縣一直在變,卻又是一直在合浦和鄣平兩個縣的基礎上改變,可以說,古容縣一直都是在不變中不斷地變化著自己的形式,變化著自己的名字 ,並最終形成了今日的格局。

“容縣”,一個古老的名字,“容州”是它的另一個代名詞。滄海桑田,歷史的車輪在一個又一個朝代的接踵而至中時時裝扮著自己,兩千年的歷史,容縣用自己的方式在演繹著自己的光輝,演繹著桂東南的奇蹟。昔日的古縣我們早已無法知曉,但是生長在北流容縣的人們,依舊在傳頌著容州的故事。秀江邊上的練兵場,如今的真武閣,還有旁邊翻修的貴妃園地,悠遠的琵琶聲在耳邊陣陣迴響,古箏清脆而充滿詩一般的柔情,無論貴妃歸屬何方,至少,在這裡,我們可以還看到她的影子,同時,那更是古容州的影子。

附:參考書籍

1、《廣西地方通志.行政區劃志》 《廣西地方通志.大事志》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2001年版。

2、《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 中國地圖出版社 1996年版。

3、《讀史方輿紀要》顧祖禹 (清)。

4、(唐)《元和郡縣圖志》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

5、《元豐九域志》(宋) 王存。

6、地方誌《容縣誌》地區沿革部分 (清)光緒二十三年(影印)版。

7、《 史記》、《漢書》、《 後漢書》、《三國志》、《晉書》、《隋書》、《南史》、《 舊唐書》、《新唐書 》、《 新五代史 》、《 宋史 》、《元史》、《明史》等書中的《地理志》部分。

註釋:【1】《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載,秦始皇平定嶺南後,以嶺南地區置了桂林、南海、象郡等三郡,秦在嶺南所置郡,轄今廣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

【2】《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四十》古百越地,秦為象郡。漢初屬南越國。武帝平南越屬合浦郡〔郡治徐聞縣〕,後漢因之〔始治合浦縣〕。三國吳黃武七年改曰珠官郡,尋復故。晉亦曰合浦郡。宋置越州〔《志》:泰始七年置州並領合浦、臨漳等郡〕,齊因之〔《志》:越州治臨漳郡而合浦郡還治徐聞〕。梁為越州治〔《通志》:梁省臨漳郡入合浦郡,還治合浦仍移越州治焉〕。隋平陳,廢郡存州。大業初改為祿州,尋又改為合州,三年復曰合浦郡,唐武德四年,仍置越州〔亦曰南越州〕。貞觀八年改為廉州〔以郡有大廉洞而名〕,天寶初曰合浦郡,乾元初復曰廉州。南漢因之,宋仍為廉州〔亦曰合浦郡〕,太平興國八年改曰太平軍,鹹平元年復故,元曰廉州,明洪武初改為廉州府,尋降為州。屬雷州府,十四年復為府。,州一、縣二〔今因之〕。

【3】據(唐)《元和郡縣圖志.逸文.卷三》記載。普寧縣,本漢合浦縣地。晉分置蕩昌縣。隋開皇十七年改為奉化縣,十九年又改為普寧縣,屬藤州永平郡。《紀勝·容州》載:開元中,移郭下北流縣於西南六十里,又自州移普寧縣於郭下,同上。

【4】據杜佑 (唐)《通典卷》一百八十四·州郡十四 記載。容州〔今理北流縣〕秦屬象郡,二漢屬合浦郡,隋為合浦、永平二郡。地大,唐平蕭銑後置銅州。貞觀八年改銅州為容州〔州有容山〕,或為普寧郡〔州南去三十餘裡有兩石,相對狀若關門,闊三十步,俗號鬼門關。漢伏波將軍馬援討林邑蠻,路由於此,立碑。石龜尚在,昔時往交趾皆由此關,其南尤多瘴癘,去者罕得生還,諺雲: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領縣六。

【5】欣道縣,(據《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八》記載)縣東北八十里,隋開皇十五年置安人縣,屬藤州,十八年改曰寧人縣。唐初因之,貞觀二十三年改曰欣道縣,屬容州,宋開寶五年廢入普寧縣。

【6】據宋人曾公亮、丁度 的《武經總要前集》卷二十一 記載。 容州普寧郡,古越地,宋南流郡,唐平蕭銑置銅州尋改容州,置經路軍,使兵千人。鬼門關距州南五十里,往交趾海路由此。宋為寧遠軍節度管一路九州兵。甲賊盜,東至藤州一百二十里,西至鬱林州七十七里,北至龔州九十九里,南至南儀州五十八里,今之梧州府容縣是也。

【7】 據清人張廷玉《明史》卷三百十七·列傳第二百五記載。 梧州,漢之蒼梧郡也,元至元中改置梧州路,洪武元年徵南將軍廖永忠、參政朱亮祖等既平廣東,引兵至梧州境,元達魯花赤拜住率官吏父老迎降,亮祖駐兵滕州,於是潯、貴等州縣以次降附。二年並南流縣於鬱林州,普寧縣於容州,並藤綿皆隸梧州府。四年置梧州守禦千戶所,二十三年置容縣守禦千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