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容县政区历史变迁

摘要: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地处北流江中游,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据部分史学家考证,相传为杨贵妃的故乡、同时也是广西最大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就有七十多万人。东北部与岑溪市相邻,东南部紧靠广东省信宜市。西部和西南部与北流市相接,西北部和东北部又分别与桂平、平南、藤县接壤。容县历史悠久,自西晋始置县以来,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在容县地区设置管、路、县、郡、州等大小不等的地方一级政区,容城也一度成为管治、州治、郡治所在地,是岭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古容县政区历史变迁


关键词:容县、容州、北流、政区、变化

北流的容县在中国广西政区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地区,不管古容县因何而兴,又因何而衰,其政区的变化是多么的异常多变,它在古代广西的地位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古县。在中国古代的广西,今容县地区的称呼经历的变化是纷繁复杂的,而且在相当长久的一段时间里,古容县都是以两个到多个不同县的形式存在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古容县在两个甚至多个州郡中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并最终在北宋完成了归于统一,今日容县的一统局面,还有今日容县的名称和辖区划分等,这些都是在北宋时期奠定的基础。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容县开始一度成为路州一级的行政中心,在中国古代的广西,乃至中国古代的中国,其影响力都是不容忽视的,其影响不仅存在于元明清三朝,同时也影响了民国和新中国解放后的政区建设。

中国古代容县的地名称呼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自广西地区有政区制度开始,容县便开始以两个县的形式存在着,而且在某些朝代甚至会出现数量以及名称的频繁变化,其中变化大体如下:

古容县政区历史变迁

(汉)合浦县、鄣平县——(晋)荡昌县、鄣平县——(刘宋)阴石县、鄣平县——(隋初)奉化县、安人县——(隋末)普宁县、宁人县——(唐初)普宁县、宕昌(今容县地西南部)县、新安(今容县地西部)县、渭龙县(今容县西南部)、宁人县——(唐中后期)普宁县、渭龙县、欣道县(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将原属藤州辖下之宁人县的更名为欣道县)——普宁县(宋开宝五年废欣道县、渭龙县,其地并入普宁县)——(明初)容州——(明至清末)容县。

容县,一个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是因为杨贵妃而兴盛的地方,其实,他有着他发展的历史必然,不论是否与贵妃有关,在容州和容管这些容县过去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容县的历史并不平凡;同时,它政治区划的发展历程也在向今天的世人展现着自己独有的特点,独有的魅力。

据东汉班固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记载 :“郁林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有小溪川水七,并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郁平。属交州。户万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万一千一百六十二。县十二:布山,安广,阿林,广郁,郁水首受夜郎豚水,东至四会入海,过郡四,行四千三十里。中留,桂林,潭中,莽曰中潭。临尘,硃涯水入领方。又有斤南水。又有侵离水,行七百里。莽曰监尘。定周,周水首受无敛,东入潭,行七百九十里。增食,欢水首受牂柯东界,入硃涯水,行五百七十里。领方,斤南水入郁。又有墧水。都尉治。雍鸡。有关。”有上述史料可以看出,早在秦朝时的始皇三十三年,秦朝攻取百越之地后便在岭南地区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今容县地就属于象郡【1】辖地,这是容县第一次归属中央政权。至汉朝初建时期,今容县地区属于南越国的地界。直到西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便重新在今广西等地设置了汉朝的十三郡,今容县地区才又归属中央政权,此时今容县的全部地区都隶属于合浦郡【2】统辖,两汉之际的新朝时期,王莽又改郁林郡为郁平郡,所以容县就属郁平郡管辖。今容县在东汉时期则被当朝统治者将今县境东北部一带划出,在苍梧郡下置鄣平县,今县地既属合浦郡合浦县地又属苍梧郡鄣平县地,从而造成了宋朝以前今容县分属各地的情况。建安八年,又在今容县地区设立了交州,合浦郡合浦县和苍梧郡鄣平县都划归交州管辖,形成了州郡县的三级管理制度。三国时期的东吴对这一地区的管理也一直沿用这个制度。

而到了西晋时期,据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容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东北至藤县二百四十里,东南至广东信宜县百八十里,汉合浦县地,晋初置荡昌县属合浦郡,宋、齐因之,或作宕昌误也,梁改曰阴石县,并置阴石郡,隋平陈废郡改县曰奉化,开皇十九年又改县曰普宁,属藤州。唐初属铜州,寻属容州。元和中,州移治普宁县。五代初,州属湖南,寻属南汉。宋仍曰容州,元为容州路,寻降为州,明洪武十年以州治普宁县省入,又改州为县属梧州府。此时合浦县被拆分为合浦、荡昌二县,现今的容县地区正式开始置县,今容县地便属荡昌县管辖,县治所设于今容城城区。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萧梁则又把荡昌县更名为阴石县,并设置了阴石郡,使其隶属石州(州治在今藤县)管辖,郡治设于阴石,这也是容县置郡的开始。“荡昌”是今容县的乳名,而“阴石”则是容州府、路的乳名。这两个名词便是容城州郡县诞生时最初的名字。

隋朝初期实行“废郡改县”政策,又废掉了阴石这个郡,并将阴石县改为奉化县,并将今县地东北之鄣平县改为安人县,而后又改安人县为宁人县,(开皇十九年)复置郡,将奉化县改名普宁县,隶属扬州永平郡(郡治在今藤县),容县的前身的名字至此便更名为普宁县【3】。

而唐武德四年时期又以合浦郡之北流县和永平郡之普宁县设置铜州(后更名为容州)【4】,州治设于北流县,随后又从北流县分置出宕昌(注:此处的宕昌县与晋置荡昌县所辖区域有所不同)、新安二县,另外还从普宁县中析出部分地区置新县——渭龙县。其中宕昌县不久便并入了普宁县和渭龙这两个县之中。贞观初年,改名容州,置普宁郡。贞观十一年,又将新安县并入渭龙、普宁两县。二十三年,又将原属藤州辖下之宁人县更名欣道县,划归旧容州管辖。此时,容州兼领普宁、北流、陵城、渭龙、欣、陆川等六县。开元年间,容州升格为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设置容州管内经略使,领14州60余县,普宁县及渭龙、欣道县均隶属容州。元和年间,容州治所和普宁郡治所由北流徙至普宁县,这是容县成为州治治所的开始,随之容州便不断发展,在中国的西南边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祖国南部边疆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地。

五代十国时期,今容县地区分属普宁、渭龙、欣道县等地,隶属于南汉的容州宁远军{ (宋) 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九中有记载。下都督府,容州,普宁郡宁远军节度,唐防御、经略皇朝,开宝四年升宁远军节度治普宁县}。宋开宝五年废掉欣道县【5】和渭龙县,并入普宁县【6】,实现了现今容县各部分最终的合流和统一。宋皇祐五年在此处新置容州路,建炎年间(1127—1130年)又设容管,普宁县为路、管治所在地,古容县地位煊赫一时。元朝时期的普宁县地几乎囊括了现今容县的所有区域,隶属容州。当时的容州兼领普宁、北流、陆川等三县,终元一朝,古容县都作为现今北流市政治区划的中心。

明洪武二年,裁撤普宁县,并将原地并入容州。而洪武十年又改容州为容县,隶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梧州府【7】,清朝自建国始至光绪年间亦沿用此制,自此“容县”之名一直沿用至今;今日的容县在经历了清末、民国以及建国后的几次规划和整改之后,最终形成了(玉林—北流—容县)的三级政区制度。而今容县虽然下辖着十五个镇,两百多个村庄,但是其县地也只不过是是基本囊括宋时合并三县而成的普宁县及周边的小部分地区而已了。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容县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原因是多变的,或是因为容县自身的原因,或是因为中央政权的冷落,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今容县的区位优势正在一步步地在丧失着,其政治地位也不再像中国古代那么重要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容县是时时变化着的,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地理空间上来看,容县,自有政区开始,便一直在变化着。

第一、古容县地区的政区发展按时间顺序的顺序划分大致可分为置县前和置县后两个阶段。

㈠早在战国时期,楚国便在广西与湖南交界地区设置了苍梧郡(注:此处的苍梧郡和汉代时苍梧郡不同),由此观之,先秦时期的古容县便与当时的中原地区有所往来了。

㈡在秦朝征服百越至西晋置县前,容县一直以两个县的形式直隶于所在独立的州、郡。

㈢两晋时期合浦县被一分为二,分别为,合浦、荡昌(今容县的前身)二县,也就是从西晋开始,方才有了在现今容县地置县的开始(附:表一)。

附 表一 容县地区始置县前的隶属情况一览表

时期

所属的行政区

所属地的行政中心

春秋战国

百越

——

象郡

临尘(今崇左市区)

(秦汉之际)

南越国

番禺(今广东北部)

汉(111BC-71AD)

合浦郡

徐闻(今广东省海康县)

汉(71AD-203AD)

合浦郡、苍梧郡

徐闻、广信县(今梧州市)

三国

交州

徐闻、广信县(今梧州市)

(据广西地方志.行政区划志—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2001年版及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

二、依今容县地区的地域分布情况又可分为整合前后两个时间段,而整合前大致又可以分为整体隶属和分别隶属所在洲郡的情况:

㈠终秦一朝今容县地区整体一直属象郡管辖,自西汉平定南越国后直至东汉(永平十四年)全境也一直隶属于合浦郡。

㈡在东汉永平十四年将今县境东北部划出在苍梧郡下置鄣平县到宋朝开宝五年这段时间里,今天的容县一直被分为若干个县分属不同的州郡。

㈢宋朝(开宝五年)废欣道县和渭龙县,其地并入普宁县,(皇钓五年)设容州路,自此三县合并,普宁县成为今日容县最初的雏形。

三、另外容县地区大致又可以分为以合浦、藤县、北流、容县等为主要区域中心的四个阶段。(详见附 表三)

㈠这些区域中心的变化,先是在容县的周边地区,由远及近地逐渐向容县转移。

㈡容县在唐宋元时期的地位特别突出,一度成为地方州郡的中心。

㈢而后从明清开始地位下降,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容县。

附 表三 容县始置县到清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变化一览表

时间

所属行政区

所属行政区治所

名称

县辖地

县治所

两晋

合浦郡

徐闻

荡昌县

今容县西、南部地区

容城(今容城城区)

宋前期

交州合浦郡

徐闻

荡昌县

今容县西、南部地区

容城(今容城城区)

(宋456AD-齐)

越州合浦郡

徐闻

荡昌县

今容县西、南部地区

容城(今容城城区)

梁、陈

石州阴石郡

阴石(今藤县)

阴石县

今容县西、南部地区

容城(今容城城区)

扬州永平郡

武林(今武林县)

奉化县(后更名普宁县)

今容县西、南中部地区

容城(今容城城区)

唐初

铜州

北流(今北流地区)

宕昌、新安、普宁三县

今容县大部分地区

容城等地

唐(贞观—开元年间)

容州

北流(今北流地区)

普宁、欣道、渭龙县

今容县大部分地区

容城等地

唐开元至五代期间

容州都督府

普宁县(今容县)

普宁、北流、陵城、渭龙、欣道和陆川六县

今容县全境及北流其他各地

容城等地

五代十国

南汉容州宁远军

普宁县(今容县)

普宁、欣道、渭龙县

今容县大部分地区

容城等地

容州路

普宁县(今容县)

普宁县(三县合一)

今容县大部分地区

容城(今容城城区)

宋末(1127-1130)

容管

普宁县(今容县)

普宁县

今容县大部分地区

容城

容州

普宁县(今容县)

普宁县

今容县大部分地区

容城

梧州府

苍梧县

容县

今容县绝大部分地区

容城(今容城城区)

梧州府

苍梧县

容县

今容县绝大部分地区

容城(今容城城区)

(据广西地方志.行政区划志—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2001年版及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

容县就是一个频繁变化的县,不同的朝代都有给他注入着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含义,容县一直在变,却又是一直在合浦和鄣平两个县的基础上改变,可以说,古容县一直都是在不变中不断地变化着自己的形式,变化着自己的名字 ,并最终形成了今日的格局。

“容县”,一个古老的名字,“容州”是它的另一个代名词。沧海桑田,历史的车轮在一个又一个朝代的接踵而至中时时装扮着自己,两千年的历史,容县用自己的方式在演绎着自己的光辉,演绎着桂东南的奇迹。昔日的古县我们早已无法知晓,但是生长在北流容县的人们,依旧在传颂着容州的故事。秀江边上的练兵场,如今的真武阁,还有旁边翻修的贵妃园地,悠远的琵琶声在耳边阵阵回响,古筝清脆而充满诗一般的柔情,无论贵妃归属何方,至少,在这里,我们可以还看到她的影子,同时,那更是古容州的影子。

附:参考书籍

1、《广西地方通志.行政区划志》 《广西地方通志.大事志》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2001年版。

2、《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6年版。

3、《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清)。

4、(唐)《元和郡县图志》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

5、《元丰九域志》(宋) 王存。

6、地方志《容县志》地区沿革部分 (清)光绪二十三年(影印)版。

7、《 史记》、《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隋书》、《南史》、《 旧唐书》、《新唐书 》、《 新五代史 》、《 宋史 》、《元史》、《明史》等书中的《地理志》部分。

注释:【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载,秦始皇平定岭南后,以岭南地区置了桂林、南海、象郡等三郡,秦在岭南所置郡,辖今广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

【2】《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四十》古百越地,秦为象郡。汉初属南越国。武帝平南越属合浦郡〔郡治徐闻县〕,后汉因之〔始治合浦县〕。三国吴黄武七年改曰珠官郡,寻复故。晋亦曰合浦郡。宋置越州〔《志》:泰始七年置州并领合浦、临漳等郡〕,齐因之〔《志》:越州治临漳郡而合浦郡还治徐闻〕。梁为越州治〔《通志》:梁省临漳郡入合浦郡,还治合浦仍移越州治焉〕。隋平陈,废郡存州。大业初改为禄州,寻又改为合州,三年复曰合浦郡,唐武德四年,仍置越州〔亦曰南越州〕。贞观八年改为廉州〔以郡有大廉洞而名〕,天宝初曰合浦郡,乾元初复曰廉州。南汉因之,宋仍为廉州〔亦曰合浦郡〕,太平兴国八年改曰太平军,咸平元年复故,元曰廉州,明洪武初改为廉州府,寻降为州。属雷州府,十四年复为府。,州一、县二〔今因之〕。

【3】据(唐)《元和郡县图志.逸文.卷三》记载。普宁县,本汉合浦县地。晋分置荡昌县。隋开皇十七年改为奉化县,十九年又改为普宁县,属藤州永平郡。《纪胜·容州》载:开元中,移郭下北流县于西南六十里,又自州移普宁县于郭下,同上。

【4】据杜佑 (唐)《通典卷》一百八十四·州郡十四 记载。容州〔今理北流县〕秦属象郡,二汉属合浦郡,隋为合浦、永平二郡。地大,唐平萧铣后置铜州。贞观八年改铜州为容州〔州有容山〕,或为普宁郡〔州南去三十馀里有两石,相对状若关门,阔三十步,俗号鬼门关。汉伏波将军马援讨林邑蛮,路由於此,立碑。石龟尚在,昔时往交趾皆由此关,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谚云: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领县六。

【5】欣道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八》记载)县东北八十里,隋开皇十五年置安人县,属藤州,十八年改曰宁人县。唐初因之,贞观二十三年改曰欣道县,属容州,宋开宝五年废入普宁县。

【6】据宋人曾公亮、丁度 的《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一 记载。 容州普宁郡,古越地,宋南流郡,唐平萧铣置铜州寻改容州,置经路军,使兵千人。鬼门关距州南五十里,往交趾海路由此。宋为宁远军节度管一路九州兵。甲贼盗,东至藤州一百二十里,西至郁林州七十七里,北至龚州九十九里,南至南仪州五十八里,今之梧州府容县是也。

【7】 据清人张廷玉《明史》卷三百十七·列传第二百五记载。 梧州,汉之苍梧郡也,元至元中改置梧州路,洪武元年征南将军廖永忠、参政朱亮祖等既平广东,引兵至梧州境,元达鲁花赤拜住率官吏父老迎降,亮祖驻兵滕州,于是浔、贵等州县以次降附。二年并南流县于郁林州,普宁县于容州,并藤绵皆隶梧州府。四年置梧州守御千户所,二十三年置容县守御千户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