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明知是坑還得跳的陽謀?

有花向太陽


說起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提明朝的鐵鉉,他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就想到了這樣一樣陽謀。明擺著告訴朱棣,我給你挖了個坑你自覺點跳進來。而朱棣呢?也明知道鐵鉉是在坑他,恨得把牙都咬碎了卻也不得不往裡跳。

當時鐵鉉鎮守這濟南城,而朱棣的大軍已經佔領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只要把濟南城打下來就能把南北方隔絕開,形成對自己非常有利的形勢,他也可以暫時的緩口氣。

而鐵鉉這個別的本事沒有,說起守城卻很有一套,在他的堅守下,濟南城就跟一個鐵桶一樣,任憑朱棣怎麼攻擊都打不下來。

就這麼打了很多天,朱棣也急了,就運來了幾門大炮,準備用炮把濟南城牆徹底的轟爛。這麼一來輪到城牆上的守軍傻眼了,大炮這東西他們可抗不住啊。

鐵鉉就想到了一個主意,讓人做了很多朱元璋的牌位,然後掛到城牆上面,怕朱棣看不到,還特意的把牌位做的大大的,城牆上掛了一排。

朱棣的軍隊本來也沒當回事,正準備開炮呢,一個眼尖的看清楚了牌位上的字,嚇的趕緊讓大炮都停下來,不能開炮。然後朱棣也看到了上面的字,這可是他老爹的牌位啊。

朱棣當年起兵造反,打的就是朱元璋正統繼承人的旗號,宣稱自己才是合法的繼承人。如果他現在把他老爹的牌位用炮轟了,傳出去不是打了自己的臉?那他起兵還有什麼理由呢?

鐵鉉的這一招陽謀直接打中了朱棣的要害,朱棣思來想去都沒辦法,只能退兵。最後繞開了濟南城,一直等打下南京,取得了勝利了,濟南城徹底被孤立了,才基本放棄了抵抗。

朱棣也因為這件事情對鐵鉉恨的牙根癢,後來鐵鉉被抓,被凌遲處死,這還不解恨,骨頭還被放到油鍋裡炸了。


漂浮菌


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陽謀,應該是毛主席在解放戰爭中的一系列策略。

毛主席的一系列政策,其實在重慶談判後不久就寫成了一首詩:

有田有地皆吾主,無法無天是爾民。重慶有官皆墨吏,延安無屎不黃金。

炸橋挖路為團結,奪地爭城是鬥爭。遍地哀鴻遍地血,無非一念救蒼生。

這幾句時,把解放戰爭前夕的形勢分析的十分透徹。

第一句“有田有地皆吾主,無法無天是爾民”應該這樣理解:

共產黨給老百姓分田分地,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是國家的主人;而國民黨總是認為老百姓都是刁民,無法無天。

第二句“重慶有官皆墨吏,延安無屎不黃金。”應該這樣理解:

重慶最大的問題是,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成了貪官汙吏;而延安的大糞,也被當做資源利用起來。

第三四句“炸橋挖路為團結,奪地爭城是鬥爭。遍地哀鴻遍地血,無非一念救蒼生。”應該這樣理解:

共產黨的炸橋挖路,奪地爭城以及造成遍地哀鴻的行為,不過是為了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民主團結的新中國。

解放戰爭中諸多政策中,最有殺傷力的,當屬“耕者有其田”。


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不發達農業國,要想振興農村,發展農業,就必須解放農民。毛主席在廣大解放區發佈了《五四指示》《土地法大綱》,把土地分配給農民。為了保衛勝利果實,得到土地的農民踴躍參軍參戰,支援前線,鞏固解放區,積極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粉碎國民黨的軍事進攻。

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讓解放軍的軍事鬥爭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動力。1946 年的8 月、9 月、10 月三個月,全解放區就有30 萬名翻身農民參加了人民解放軍。淮海戰役期間,解放區發動了500萬民工支援前線。整個解放戰爭中,一個山東省就有58萬人參軍入伍。

在前線的戰場上,解放軍常常採取攻心戰,向對面的國軍喊話“二狗子,我是三胖子,你們家分了十畝地,趕快帶著國軍兄弟們過來吧!”然後國軍成建制的投誠、起義。所謂的“國軍不願意打內戰”,不是國軍軍官愛國意識有多強,而是國軍士兵得到土地,得到家中書信,無心內戰,想回家種地。

毛主席一開始就亮出了“土地改革”的底牌,蔣介石只能坐視丟失大陸

土地革命幾乎瓦解了國統區的全部軍心和民心,蔣介石也準備搞土改時,遭到了國民黨的“還鄉團”的堅決反對,只好作罷。蔣介石坐視丟失整個大陸的3年解放戰爭中,別說分田分地,連二五減租都做不到。

敗退臺灣後,蔣終於能進行土改,實施了“三七五減租”,最後才穩住了陣腳。


歷史知事


”西安事變“可以稱得上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給蔣介石集團挖的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大坑,但絕對是陽謀。當時,毛澤東帶著只有三萬來人的紅軍將士,飢寒交迫的入駐到了延安,西北黃土高原本來就是一個人煙稀少的不毛之地,紅軍的生存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再加之蔣介石新一輪幾十萬人馬的圍剿政策,紅軍的生存真可謂是命懸一線…。危機關頭“西安事變”爆發了,毛澤東充分的抓住了這個一線生機,苦口婆心的說服了自己的同僚,派出周恩來去說服蔣介石抗日,並許諾共產黨人願意接受蔣委員長的抗日領導,把長江以後的紅軍改為受蔣委員長領導的八路軍,把長江以南的紅軍改為“新四軍”,蔣介石在驚魂未定的狀態下欣喜的接受了毛澤東的陽謀主張,對外宣佈抗戰開始了。並且命令國民政府給毛澤東的八路軍新四軍補充相當的軍需用品。正是這一陽謀,共產黨的軍隊得以生存得以強大!才有了抗日戰爭勝利時共產黨的軍隊由原來的幾萬人發展壯大成二百萬人的強大力量,才有了後面的和蔣介石號稱八百萬軍隊對抗的解放戰爭。如果不是毛澤東的睿智,強迫性的讓紅軍將士忍辱負重,咬牙含淚換”青天白日”軍裝,就不會有後來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天翻地覆。


全明樂


我看到有人答毛主席解放戰爭策略,其實,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才是當之無愧的“陽謀”。

1938年春末,毛澤東針對國內對於抗戰前途的各種論調,在延安的窯洞裡寫成了《論持久戰》,論證了抗戰的發展規律,闡明瞭爭取抗戰勝利的道路,批判了對抗戰的各種錯誤認識。《論持久戰》將抗日戰爭分為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階段,指出最終戰爭的勝利一定屬於中國。


這本書不保密,甚至還到處傳播。《論持久戰》單行本出版後,被翻譯成日文、英文、俄文。蔣介石高度認同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在他的許可下,《論持久戰》得以在全國印刷發行。不僅國軍,日軍想要看的話,也能買得到。


“小諸葛”白崇禧看完《論持久戰》後,大為佩服,給下屬軍官每人配發一本。白崇禧總結道,《論持久戰》的核心就是‘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

但就是這麼一箇中日雙方都心知肚明的“陽謀”,侵華日軍,包括日軍大本營卻都毫無辦法,只能一步步按照毛主席寫好的“劇本”走,雖然攻佔了武漢,廣州,侵佔了中國大片國土,卻陷入了侵華戰爭的泥淖,最終無條件投降。

《論持久戰》之所以能對抗日戰爭的前途提出了精確的預見,是因為毛主席洞悉了戰爭的本質,洞悉了中日雙方各自支撐戰爭的根本要素,洞悉了國際局勢對抗日戰爭未來走向的影響。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毛主席不是未卜先知的神算子,但確實是天才的戰略家。


每日一段歷史


文史頻道第58期之重慶談判



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投降儀式在南京舉行。

岡村寧次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書上簽字,標誌著抗戰以中國勝利告終。

日本投降以後,中國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中國人民渴望和平建國,遠離戰爭的願望非常迫切。

早在日本投降以前,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目的就是拖延時間,調集軍隊佔領大中城市。

蔣介石給毛澤東的第三封電報

延安

毛澤東先生勳鑑: 未養電誦悉,承派周恩來先生來渝洽商,至為欣慰。

惟目前各種重要問題,均待與先生面商,時機迫切,仍盼先生能與恩來先生惠然偕臨,則重要問題,方得迅速解決,國家前途實利賴之。

茲已準備飛機迎迓,特再馳電速駕!

蔣中正梗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毛澤東給蔣介石的第三封覆電

特急,重慶

蔣介石先生勳鑑: 梗電誦悉,甚感盛意。

鄙人亟願與先生會見,共商和平建國之大計,俟飛機到,恩來同志立即赴渝進謁,弟亦準備隨即赴渝。

晤教有期,特此奉復。

毛澤東敬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四日

但蔣介石卻始終不承認解放區的合法地位,他一面營造和平的氛圍,一面調集軍隊進攻解放區,中國大地再次被戰爭的陰雲籠罩。


為了表達和平的誠意,毛澤東接受了蔣介石的邀請。

在毛澤東看來,蔣介石邀請他商議和平建國是假,把不願談判,挑起內戰的責任推給共產黨是真。

他心裡清楚這次去重慶非常危險,但為了國家免於戰火,他不顧個人安危,和蔣介石進行和平談判。

蔣介石沒有料到毛澤東會親自到重慶,在蔣介石心裡,毛澤東會派周恩來參加談判。

毛澤東要去重慶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多民主人士聽說毛澤東親自到重慶,非常欽佩他的勇氣和誠意。

舉國上下都知道毛澤東去重慶,這對於蔣介石來說非常被動。

在蔣介石看來,即使毛澤東去了重慶,自己始終都處於主動地位。

但毛澤東邀請了美國大使一起,頓時全國都知道了這次談判。

毛澤東以陽謀來應對蔣介石的陰謀,達到了初步的效果。

重慶談判開始以後,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最終共產黨代表團做出了讓步,雙方才達成《雙十協定》。

中國有希望通過和平談判,成立聯合政府。



但僅僅過了一年,蔣介石就撕毀了和平協議,主動挑起內戰。

當初的中國人民和平建國構想,再次化為泡影。

—End—



文史頻道


陰謀好理解,一般是指為達到損害對方利益而基於事實編造謊言讓對方相信而行動,使其遭受損失或毀滅的計策,陰謀一般很難識破。

陽謀則是在現有條件下,因勢利導、光明正大地施行某種策略,讓對方明知自己處於不利境地但又得不執行,從而達到自己利益最大化地計策。陽謀是彼此都明瞭,但對方只能認可。

它們的區別在於,陰謀屬於暗中幹壞事,但仍有跡可尋,是有破綻的,聰明者可以破解。而陽謀是隨勢而動,隨勢而發,無跡可尋,比起陰謀來高明多了,但是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詞性上,陰謀為貶義,陽謀是褒義。

歷史上,陽謀事例很多,在此僅舉兩例:

孫臏轉魏救趙、救韓。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攻打趙國,大軍圍困趙國都城邯鄲多日,趙國向齊國求援。齊王於是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鄲戰場,而孫臏則建議率軍直逼魏國國都大梁,逼魏軍回師自救,邯鄲之圍逐解。齊軍則在魏軍的必經之路桂陵地區設伏,以逸待勞,最終大敗魏軍。

另一次是公元前342年,龐涓再次率領10萬大軍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孫臏為軍師。齊軍再次採用“圍魏救趙”的戰法,率軍直逼魏都大梁,再度迫使魏軍回師自救,韓國之圍自解。齊軍再度在魏軍必經之路設伏,並用“減灶示弱”的方法,在馬陵將魏軍擊敗,殺死了魏將龐涓,並俘虜了魏太子申。孫臏用正大光明的手段報了龐涓陷害之仇。

漢武帝施行推恩令。西漢初年,漢武帝面臨中央的權力被削弱,已經嚴重威脅到朝廷的統治現實,採用主父偃的建議,推行“推恩令”,最終瓦解了諸侯王的勢力。

西漢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漢景帝時曾暴發“七國之亂”。漢武帝初年,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里,諸侯王們驕奢淫逸,時常違抗中央政令,嚴重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巧妙地扭轉了這一局面。

推恩令的具體內容是:改變過去只有嫡長子有分封住地繼承權的規定,其他諸子也有繼承權,嫡長子只擁有諸侯王封號的資格,而封地則由諸侯王的兒子們共同繼承。同時還規定,除了嫡長子繼承的封地擁有自主權外,其餘繼承封地的列侯全部歸於各郡管轄。這樣,不僅成功地將朝廷和諸侯的矛盾轉移成諸侯內部的矛盾,而且使各諸侯王的封地越來越小,而得到封地的諸侯子孫則由於全部納入了各郡的管轄,同樣加大了朝廷的直屬地區。

各地諸侯王有聰明者,看出漢武帝此令的目的,但卻無可奈何,眼睜睜地看著已有的領地被逐漸分割出去,勢力大大削弱。而那些嫡長子外的子孫們由此得到分封領地,皆大歡喜,紛紛支持漢武帝。就這樣,令漢文帝、景帝難以解決的問題被漢武帝輕鬆地破解了。這就是陽謀的高明之處,你知道我這樣辦也沒辦法,只能按我的指令去做,別無他法。

現在的教育改革中,有些地方試行的“貴族學校”或“民辦學校”,也是一種陽謀策略。這種學校教育師資確實很厲害,教育質量也沒的說,但價格出奇地高。能夠進這種學校的學生多是官員或富豪子弟,或是普通學校裡的尖子生。學校在教知識的同時也教育孩子們貴族式生活方式。有些家長為了孩子不輸有起跑線上,不惜典房借債送孩子進這樣的學校。客觀地說,這樣學校的孩子們能保證100%考上名牌大學,從而徹底改變孩子的人生軌跡嗎?但是,很多人樂此不疲,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不管怎麼說,陽謀總比陰謀好。面對陽謀的被動者,有能力可以不跳這個明顯的坑。如果看不出是個坑,象龐涓那樣,只能怪自己智商太低。


梅園布衣


1898年9月28日,秋季的北京城季節正是好光景,可對於前段時間如火如荼的維新變法運動而言,卻是一個悲劇的日子。

戊戌政變失敗,圍園殺後失敗,維新變法派無數人被抓,其中又以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六人為首,他們也被稱呼為“戊戌六君子”。

君子者,以高尚節操著稱,這裡我不論他們是不是書呆子,只看他們在犧牲那一刻表現。大多數都不負君子之名。

不過這六個人中,真正主動跳坑赴死的只有譚嗣同一人爾,其他人都是被動入局,可說死的很冤,罪魁禍首就是康有為!

我們先看看譚嗣同的絕句!

一: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二: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三: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

以上三句話,層層遞進,意思就是告訴國人,我要做流血者,犧牲者,沒有犧牲精神,換不來革命勝利,這就是他明知是絕路還自跳火坑行為的理由。

然後,在他們自跳火坑後,迎接他們的就是那大將軍鈍刀,清王朝為給無數人震懾,用生鏽的鈍刀,一刀一刀砍下他們頭顱,無數血流了一地。

只剩下“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高呼!

坑跳了,人死了,精神永存。

譚嗣同是有機會逃走的,如果願意他完全可以和康有為一樣逃走,可他選擇了留下而沒有逃走。

事情來龍去脈如何,我們繼續看。

一聽戊戌六君子,都會認為他們是康有為的堅定追隨者。然而事實上,除譚嗣同,其他五人都與康有為政見不同。

所以說,其他五個人都是被冤死的,甚至死前他們都不知為何而死。

戊戌六君子主要罪名是,陰謀刺殺慈禧、與逆賊康有為關係密切,蠱惑皇上,這些罪名,每個都是死罪?

隨便一條都夠死了,還無處申冤。

既然六人中就有五人與康有為交惡,那為何還會被判與康有為勾結的罪名而被處死呢?

我們看看他們的關係,六君子中,楊銳、劉光第對康有為做法極其厭惡,康廣仁和林旭兩個人是康黨政敵;楊深秀也與康有為政見不同。

而圍園殺後一事,主謀卻是康有為,不過康有為很聰明,用了一個假手他人的計策,讓楊深秀代替自己向皇上呈上了這封大逆不道的奏摺。當時的楊深秀並沒有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以為就是一個簡單的奏摺而已,就交給了光緒帝。

誰知就是這個舉手之勞,讓他還有其他幾人被殺,因為事情最後讓慈禧太后一黨知道了。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古話說的有道理啊,因為行事不密,事情洩露最後戊戌六君子被抓。

而主謀者康有為,則充分發揮了小人本色,在事情策劃完之後,就感覺不安全,先溜走了。

當然他也不是完全不厚道,他給自己最好的朋友譚嗣同溝通過,也交過底,還邀請他和自己一起走。

譚嗣同在這一刻,沒有如康有為所想逃走,而是毅然面對火海,最後還去往袁世凱處尋求支持,為了計劃能成功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不過努力歸努力。

事情做不成卻是必然,消息洩露之後的戊戌六君子就這樣被一網打盡。慈禧才不會官你們誰是無辜的,都要殺死。

無外乎在刑場之上時,康有為弟弟康廣仁,大聲痛哭,說了句讓康有為無地自容的話,“哥哥犯的事,居然要弟弟承擔”。不知道康有為聽到這話會不會愧疚?

六君子被殺之後,出逃海外的康有為為了自己名聲考慮,就想方設法掩蓋六君子和自己的關係,將他們包裝成自己的親密戰友和革命夥伴。

目的是維護自己維新義士的形象!

康有為逃走後,除了包裝自己,他還在海外過起了安逸生活,隨後又以維新義士的形象回國參與政治,晚年更是支持張勳復辟。

這樣一個毫無立場,毫無原則,見風使舵的人,也成了吹捧對象,我只想說一句話。

靠哦!

世間必有偽君子,才能看到真君子。

生死存亡那一刻,才能看出,譚嗣同就是真君子,康有為就是偽君子!


阿斗不傻


看到這個題,我腦海裡一下子想到了小崗村那十八個簽訂生死狀的農民。

安徽省鳳陽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老家,但這裡卻很窮,經過建國初曲折的建設之路,鳳陽縣的貧困現狀沒有得到多大的改變。在“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下,農民社會生產力得不到解放,農民生產積極性很低,糧食危機嚴重。到了1978年冬季,鳳陽縣小崗村的村民生活日益艱難,鳳陽縣小崗村十八位農民私自決定實行分田到戶,用當時人的話說,這可是要砍頭的罪行。但十八個人敢為天下先,冒著被批鬥的風險硬是決定闖一闖,為了承擔風險,他們決定聯合起來寫下了一份大包乾的契約,他們簽字畫押,按下了自己的手印——有事一起扛。


這就是明知是一個坑,搞不好要被抓進去甚至開公判大會批鬥,他們也是堅決要跳進去,沒想到他們開出了一片新天地,實行大包乾的第一年就實現了大豐收,不僅糧食自給自足了,還有了餘糧。在黨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我國基本的農業經營制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這樣誕生了。

讓我們記住這敢為天下先的十八位英雄:

關延珠、嚴立富、嚴立華、嚴立坤、嚴金昌、嚴家芝、嚴學昌、嚴立學、嚴俊昌、嚴美昌、嚴宏昌、嚴付昌、嚴家其、嚴國品、關友生、關友章、關友江、韓國雲。

我是文史工作坊,謝謝關注,歡迎交流文史知識。


文史工作坊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陽謀,就要數漢武帝的推恩令。

從劉邦分封諸侯王之後,對於皇帝而言,如何削蕃、集中皇權就成了每一任皇帝必須思考的問題。

之前漢景帝嘗試過暴力削蕃,結果引發諸侯國的聯合抗議,最後爆發七國之亂,提倡削蕃的晁錯也被漢景帝腰斬,雖然七國叛亂隨後就被平定,但漢景帝在削蕃上其實算是認輸了。

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又一次把削蕃當做必須大事來做。漢武帝吸取了漢景帝的教訓,對於非常敏感的削蕃政策被漢武帝改名為“推恩令”,這一政策可以說是漢武帝針對諸侯國尾大不掉的陽謀。



推恩令

漢武帝初期,一些大的諸侯國佔地千里,實力龐大,經常對抗中央。而且諸侯國國君的位置是嫡長子世襲,其他兒子啥都沒有。

漢武帝的大臣主父偃建議漢武帝:陛下,諸侯國的這些庶子好可憐,請陛下下令讓諸侯王的庶子都可以分封為列候,這樣才是其樂融融的一家子啊。

諸侯王庶子們:陛下萬歲!陛下英明!筆芯!

諸侯王:。。。。

漢武帝:哈哈,看到群眾這麼熱情高漲,準了!

諸侯王面對“推恩令”這一招陽謀,除了結束別無他法。

如果拒絕推恩令,自己家裡的幾十個庶出的兒子肯定就會先聯合起來幹掉自己。漢武帝樂見這種事情發生。

如果同意推恩令,自家方圓千里的大諸侯國領地馬上就要被分割為幾十個領地不過百里的小國。而且這些小國的管理權不在大諸侯國,而在官府。小國這些庶出子女還會接著生兒子,又會接著推恩,直到沒得分了。。。

諸侯國自家再也沒有實力跟漢武帝叫板,之後諸侯們的生死也控制在漢武帝手裡。之後漢武帝隨便找了一個由頭,就罷免了許多中小諸侯國的爵位。而這些諸侯國再也沒有實力聯合反抗了

也就是說,從推恩令這個偉大的陽謀開始,漢朝再沒有爆發過大型諸侯國的聯合反叛。效果可見一斑。

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製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所以到了三國時期,劉備乃是中山靖王之後,是皇族的身份,為何就混到織蓆販履了?要往源頭上說,就其實是漢武帝的推恩令導致的。

這個可以說是非常著名,而且非常成功的陽謀了。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明知是坑,還要往裡面跳,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不跳的話,可能性會更糟。

第二種,受價值信條(也可以說歷史侷限性)影響,寧願成全人家,自己往裡跳。

第一種典型的是杯酒釋兵權,你交了兵權可能還能當個富家翁,你不交嘛,呵呵,那老大怎麼對你就不好說了,而你現在又鬥不過老大。

怎麼辦?絕大多數人都交了兵權。

這第二種就有些悲壯了,我說一個把,石達開去清軍大營請求投降,清軍有多恨自己,石達開是知道的;等待自己的將是世界上最嚴酷的刑罰,石達開也知道;自己去給手下人求一條生路,希望非常渺茫,石達開還是知道。

但他還是去了,僅僅是為了手下人的一絲生機,

最後,部下全部被屠戮,石達開本人被凌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