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和光緒去世的時候,光緒的三個皇嫂也說要一同赴死是為何?

馮煜林


說起光緒的三位皇嫂,應是同治的遺妃。只不過同治英年早逝,其妃嬪幾乎無有存在感,可就是這三位同治遺妃卻上演了一場要為慈禧殉葬的鬧劇。

那要從1908年光緒與慈禧先後去世說起,先帝薨逝,因繼位的宣統帝溥儀年幼,前朝隆裕皇后被尊為太后,同時垂簾聽政與攝政王載灃共商國事,一時間隆裕太后成了權傾天下的女人。

宣統登基大典後,清廷就開始操持慈禧後事,可就在慈禧靈柩入陵墓葬禮結束時,素來默默無聞的同治遺妃們,卻向主持喪葬事宜的王爺表示,執意不回京城,要為慈禧殉葬。

那三位皇妃為何要一同赴死呢?且聽有書君為你梳理分解。

一,慈禧鐵腕統治下,同治及其後妃只有悲涼命運。

咸豐駕崩時,同治當時只有六歲,慈禧、慈安兩宮太后夥同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將咸豐留下的顧命八大臣一網打盡,兩宮太后得以垂簾聽政。

慈禧陰毒霸道,同治自幼在其陰影下孕育,其表面的唯命是從下卻潛藏著叛逆暗流。同治第一次拂逆母親,就是在其十七歲為大婚選秀時。

當時有五位秀女入選,對於皇后人選,慈安鐘意穩重的阿魯特氏,而慈禧喜歡與己相仿的富察氏。

兩宮太后意見不一,又開始暗中較勁。慈禧假意命同治自己選擇,其實是暗示兒子順其意選富察氏為後。

誰料到同治竟與慈安一心,選了阿魯特氏為皇后,只為照顧慈禧顏面才將富察氏封為惠妃,又將其他三位秀女封為珣嬪、瑜嬪、瑨貴人。

慈禧眼見兒子不與自己一條心,早就氣炸了肺。

她覺得慈安、同治以及皇后早就結為一派與己為敵。

她恨慈安與皇后搶走了同治,更何況皇后外祖父是被慈禧害死的顧命大臣端華,這更增添了慈禧對皇后厭恨的程度。我們可想而知有恨必報的慈禧,豈能容忍皇后得寵?

生性專權霸道的她開始橫加干涉同治私生活,她不但日常為皇后立規矩,而且還極力阻止同治去皇后宮中,只攛掇兒子寵幸惠妃。

同治正是青春叛逆期,他本不喜惠妃,慈禧越壓他,其逆反暗流只會越發噴湧而出。他乾脆不再寵幸嬪妃,反而常常偷出宮沉溺花街柳巷,很快就在外染上天花而逝。

同治去世時只有十九歲,其妃嬪亦正值花樣年華,又因很少得同治寵幸,身邊連個子嗣都未留下。同治逝去終於擺脫了母親的陰影,可其後妃悲涼的宮廷寡婦人生才剛剛開始。

二,光緒帝繼位,同治遺妃寡嫂身份處境尷尬,且被慈禧視若無物。

兒子死了,慈禧怎肯大權旁落?她為立帝絞盡腦汁哪裡顧得上悲痛,她思前想後唯恐立同治兒子輩為帝,其作為祖母無法擅權。

她想來想去就把目光放到了同治的堂弟光緒身上,光緒的父親是咸豐的弟弟,母親則是慈禧的親妹妹,因而慈禧既是光緒的嬸母又是姨母。

光緒既可以兼祧同治一脈,又可以保證慈禧延續垂簾聽政掌權生涯,真的是承繼大統的最佳人選。

慈禧是得償所願依舊大權在握了,可是同治遺妃們就處境尷尬了。

我們試想如果光緒繼位,她們既不能以母妃身份彰顯長輩之尊,將來還會有光緒妃嬪統領後宮,她們寡嫂身份上下無靠,怎會有說話的權利與地位?

我們只能嘆息慈禧天性自私,兒子沒了,在其心裡除了權利,兒媳早就不值一提了。

我們再看看這些可憐的同治遺妃們,皇后在同治逝後只有75天,就隨之而去了。一說她得急病而亡,不過其身體一向康健,此說不太可信。

還有一說她被慈禧逼迫致死,有書君覺得,以慈禧生性陰毒個性,她怎能不把兒子之死的罪過扣在皇后頭上?

前仇未了再添新恨,無所不用其極的慈禧不把皇后逼死才怪呢?因而皇后被迫自殺之說較為可信。

至於同治其他遺妃,只有惠妃素來被慈禧所喜,被晉為貴妃常伴慈禧左右,境遇尚好。剩餘三位雖然位分亦晉一級,成了珣妃、瑜妃、瑨嬪,也只得宮花寂寞紅了。

尤其是隨著光緒帝大婚,其一後兩妃入宮,更何況隆裕皇后還是慈禧親侄女,同治遺妃們的境遇越發悲涼,她們看著別人主位後宮人前顯赫,也只有躲在角落眼熱的份卻無力抗爭。

雖說在慈禧六十大壽時,慈禧大封嬪妃位分以示恩寵,慧貴妃晉為皇貴妃,其餘三位則為珣貴妃、瑜貴妃、瑨妃。可再高的位分也不代表在後宮的存在感。

就在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時,慈禧只帶著光緒及其後妃逃命,卻將同治遺妃們拋下,任其自生自滅。由此可見,這幾位親兒媳在慈禧心中地位亦如草芥一般。所幸這幾位遺妃們未亂了陣腳,沉著自救,未遭八國聯軍傷害,保住了性命。

三,光緒、慈禧先後去世,同治遺妃們奮爭存在感。

慈禧臨終前,因同治、光緒皆無子嗣,她又選了溥儀承繼大統,同時兼祧同治、光緒兩房。

而這時同治的慧皇貴妃已經病逝,只餘下珣貴妃、瑜貴妃、瑨妃三人了,也就是要求殉葬的三位光緒的皇嫂了。

按常理溥儀兼祧同治、光緒兩房,兩房妃嬪應該同樣對待,同治的遺妃作為名正言順的咸豐兒媳,更有資格居上位,她們亦滿心歡喜的盤算著終於有了出頭之日,無論怎樣亦可和光緒妃子們平起平坐。

誰料到慈禧臨終時,只安排其侄女為隆裕太后,對同治遺妃未做任何安排。

三位遺妃美夢破滅,偏偏隆裕太后又拿架子,令她們以奴僕之禮叩拜,這無異於火上澆油,瞬間點燃了三位遺妃怒火。

同治三位遺妃中最厲害的當屬瑜貴妃赫舍里氏,據記載赫舍里氏博覽群書,頗有心計。少時丈夫不疼婆婆不愛,丈夫死後又被慈禧這個惡婆婆壓制無法反抗,現在終於多年媳婦熬成婆,卻又遭隆裕蔑視,她豈肯再忍,再過無存在感的生活?

瑜貴妃挑頭聯合另兩個姐妹,抱成一團向隆裕太后發起攻擊。因而她們才在葬禮結束時,鬧出了殉葬風波。攝政王載灃前去邀請時,瑜貴妃直言,溥儀兼祧兩房,她們亦是其母親,為何獨尊隆裕為太后,她們卻是奴才?經此一鬧,隆裕太后無言以對,再也不敢將三位遺妃視為奴才,三人亦與光緒帝瑾妃並稱四大太妃。

同治三位遺妃孀居多年,只是想博一份在宮中的存在感。她們勝利了,但終未越過隆裕位分算不得全勝。不過她們倒是在宣統年間,隆裕病逝後,有了和瑾太妃宮鬥資格,也算是她們在晚年終於刷一把存在感吧。

同治三位遺妃後被宣統帝尊為皇貴妃,她們皆長壽而逝,可是再高位分,再長壽命,也難掩其悲涼一生,其最後抗爭亦算其人生唯一亮點與無奈吧。

斯人已逝,願她們在天堂能享受到滿滿存在感吧。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光緒帝的這三位皇嫂實際上是同治皇帝的三位遺孀。她們分別是敬懿皇貴妃赫舍里氏、榮惠皇貴妃西林覺羅氏、莊和皇貴妃阿魯特氏。她們裝腔作勢的聲稱要同慈禧太后一起赴死,主要的原因就是要給自己爭得一個名正言順的名分。

同治皇帝於公元1875年駕崩,由於同治皇帝沒有子嗣,其生母慈禧太后又想長期把持朝政大權,故而選立了醇親王之子載湉繼承皇位。由於載湉和同治帝是平輩,所以事實上載湉是被過繼給了咸豐皇帝為子嗣,繼承的也是咸豐皇帝的皇位,那麼這樣就意味著同治皇帝就此絕嗣了,慈禧太后沒有為同治皇帝立嗣也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極度不滿,最後甚至上演了吳可瀆“尸諫”的一幕,這也迫使慈禧太后當眾公開宣佈日後光緒帝誕下子嗣將過繼給同治帝為嗣子。由於作為堂弟的光緒帝繼承了皇位,這使得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處境異常尷尬,她既做不了新朝的皇太后,同樣也不是新朝的皇后,而是要以寡嫂的身份面對日後的光緒皇帝,這種現象在清朝二百年多年的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阿魯特氏最終選擇了自盡的方式來表達了自己的抗議。

阿魯特氏升遐之後,同治帝還剩下四位遺孀,可能是看到她們會讓慈禧太后想起自己早逝兒子的傷心往事的緣故,慈禧太后在光緒年間寧肯和光緒帝的瑾妃親近也從不理會同治帝的遺孀們。這讓同治皇帝的遺孀們處境非常尷尬。庚子之變時,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後和瑾妃倉皇出逃的同時卻將同治帝的四位遺妃扔在宮中任其自生自滅。由此可見同治帝遺妃們的處境有多麼艱難。

公元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由於光緒帝沒有子嗣,所以慈禧太后將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立為皇帝,同時宣佈,溥儀的皇位是“繼承同治,兼祧光緒”。也就是說,宣統帝溥儀是繼承同治皇帝的皇位,同時兼繼光緒皇帝的皇位。這也就是說,同治帝和光緒帝都是宣統帝法統上的父親。但是在慈禧太后去世後,光緒帝的皇后隆裕升為皇太后,甚至連瑾妃也被封為了“兼祧皇考瑾貴妃”。而同治帝的三位遺妃(淑慎皇貴妃已於1904年病逝)則什麼封號也沒有得到,這就意味著,她們作為宣統帝庶母的身份沒有得到承認。不僅如此,由於沒有名分,三位太妃見到比自己年輕的隆裕太后甚至要行三跪九叩之禮並自稱奴才。這讓三位太妃多年壓在心頭的怒火瞬間爆發出來,她們在慈禧的葬禮上大哭大鬧,甚至指著攝政王載灃的鼻子哭罵,並且表示要追隨慈禧太后於地下。這讓載灃非常尷尬。最終攝政王載灃以宣統皇帝的名義下詔,將同治皇帝的三位遺妃一併尊封為皇貴太妃。三位遺妃這才作罷。目的即然已經達到,那麼還為何要死呢?活著多好。


歷史課課代表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從同治載淳即位說起。


我們大家都知道,同治是6歲即位,由於年齡太小,當時由慈安、慈禧兩宮垂簾聽政。同治成年後大婚,由慈安喜歡的阿魯特氏指定為嘉順皇后,慈禧喜歡的富察氏則封為慧妃,另有三個女人分別封為瑜嬪、珣嬪和瑨貴人。同治19歲時憂鬱而亡,三個月後嘉順皇后也追隨同治而去。

隨後,慈禧便立同治的弟弟載湉為帝,是為光緒帝,其侄女為隆裕皇后。到了1908年11月14日,光緒載湉重病身亡(死因這裡暫不說明),到了第二天,慈禧亦去世。安葬完慈禧後,前同治的三位妃子,即光緒的三位嫂子對攝政王載灃說不想回去了,要在這裡為慈禧殉葬。


自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這是因為慈禧臨死前令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為太后,而對同治的三位妃子則不聞不問(慧妃已於光緒三十年去世)。再因為宣統溥儀是同治的繼承人,兼祧光緒,太后應在同治的三位妃子中產生,慈禧這樣的安排顯然不合禮儀,難怪光緒的三位皇嫂要以死要挾了。


春花秋實5872


光緒的三位皇嫂,即《清史稿》后妃傳中記載的莊和皇貴妃、敬懿皇貴妃和榮惠皇貴妃。

“莊和皇貴妃,阿魯特氏,大學士賽尚阿女,孝哲毅皇后姑也。事穆宗,為珣嬪,進妃。光緒間,進貴妃。宣統皇帝尊為皇考珣皇貴妃。孝定景皇后崩未逾月,妃薨。諡曰莊和皇貴妃。
敬懿皇貴妃,赫舍里氏。事穆宗,自嬪進妃。光緒間,進貴妃。宣統間,累進尊封。
榮惠皇貴妃,西林覺羅氏。事穆宗,自貴人進嬪。光緒間,進妃。宣統間,累進尊封。”

上面的介紹可能看著有點眼暈,我們且用她們的封號——“珣妃、瑜妃和瑨妃”來稱呼上面三位妃子。

一、

《清稗類鈔》記載,慈禧和光緒先後駕崩,奉安之時,瑜妃帶著珣妃和瑨妃一起前往叩謁。禮畢之時,三人鬧著說要“從孝欽於地下”,陪慈禧一起死,說什麼也不肯回宮。

一般來說,女人一哭二鬧三上吊,並不是真的要尋死,肯定是別有所求。瑜妃她們求的,乃是一個身份。

由於慈禧臨死前,對自己身後之事進行了安排:一是迎溥儀入嗣,繼承皇位;二是晉封光緒的皇后隆裕為太后。而對同治留下的這幾位皇妃,因為與大局無礙,所以沒有對她們作任何安排。如果瑜妃她們能當上皇太妃的話,也只比太后略低一級,基本上可以平起平坐。但如果沒有這個身份的話,瑜妃她們見到隆裕,就要自稱奴才了。

二、

珣妃和瑨妃尚且諾諾,但瑜妃可不是一個甘當奴才的主,所以自導自演了這出戏碼來爭取名分。

同治這三位妃子所求,其實都是合理的。

第一,早在30多年前,慈禧決定迎光緒入嗣,繼承同治皇位時,就已經向天下臣民宣佈:由於光緒是同治的堂弟,為了避免同治無後,日後若光緒生下兒子,應當過繼給同治為嗣。

第二,雖然後來光緒也沒有留下子嗣就駕崩了,但慈禧臨終前的安排,還是將溥儀過繼給同治,兼祧光緒,也就是說,從法統上而言,隆裕和瑜妃三人都是溥儀的母親,只是有嫡庶之別。按照清朝宗室的規定,這三位妃子封皇太妃,是符合規定的。瑜妃她們用上這種極端的手段,只是為了引起大家的關注,以爭取自己應有的權益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