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虧損10個億,海馬汽車為何成為自主品牌邊緣品牌?

楊鈺釵


首先,對於一個車企,產品力是立足根本,而海馬汽車在技術落後吃老本的情況下,旗下車型日益老舊,產品力相對邊緣化。

在“聚焦戰略”之下,海馬一度專攻SUV市場,然而其旗下產品中,除了S5和福美來拿得出手,其餘皆乏善可陳。而近年來,福美來月銷僅有幾百輛,S5自2017年改款後,“減配不減價”徹底磨光了消費者的好感,月銷也不過千輛,還頻頻爆出質量問題……

相較之下,自主品牌中的佼佼者如吉利、長安等就能將車型性價比與更新速度雙管齊下,而海馬平均一年才推出一款新車型,核心產品又到了生命週期晚期,也難怪消費者對海馬汽車的品牌認知度日益不足了。


車域無疆


關於海馬的問題,我最近已經回答過無數次了,嘴巴都磨出來蔣子了,手都打爛了,海馬汽車,已經不是曾經的那個海馬了,有很多網友都說我評論,海馬,評論的太過犀利了,為什麼說話那麼難聽還罵,質量又不差,我怎麼能這樣說話,其實我想說的是,我從來沒有說過,海馬質量差也沒有說過海馬不行,我只是想說自從海馬跟馬自達分家了之後,就不再是曾經的那個海南馬自達了它的設計力產品力,包括整個車廠的品控以及他們未來的走向,包括他們的資金雄厚程度,已經完全沒辦法跟國內這些一線大車廠相比



我們國家的現在一線汽車廠吉利奇瑞長安長城比亞迪,包括一些比較小一點的二線品牌都比海馬混的強,像什麼動態啊,江淮啊,廣西啊,北汽,啊,喪氣啊,這些二線品牌,現在都比海馬混的強得多,因為他們設計的東西夠新穎夠帥,產品力,有核心技術有而海馬什麼都沒有,而且現在大部分汽車廠都在發力新能源包括比亞迪,北汽,包括江淮新能源,上汽新能源,這些廠現在都在各方面開花,各方面發力,海馬已經遠遠的落後了,已經再也不可能追上了😱

所以說就像國家一樣的,落後就要捱打,你落後了,你的設計,離你的產品力,你工廠的技術人員就會變少就會沒有人死心塌地的給你幹活,因為你沒錢所以說他現在已經沒有資本跟那些一線汽車廠開始抗衡了,更不要說什麼國際大品牌的,所以說賣的差的話就會越賣越差,賣的不好就會越來越不好,銷量越差越不想買,銷量越差,售後越跟不上越沒錢,各個方面都不好😒


西門說車


—提起海馬汽車,可能很多人都會想起海南馬自達這個名字。作為一傢俱有三十年曆史的自主品牌,海馬汽車的發展可謂一波三折,早年靠著和馬自達合作起家,如今卻陷入了轉型苦難和巨大虧損之中。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裡,海馬今年的銷量成績到底如何?未來能否靠著發展新能源力挽狂瀾呢?

依靠馬自達起家,海馬得以發展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海南汽車製造廠剛剛成立,此時的海馬汽車正面臨有廠無產的窘況。沒有技術和設備導致海南汽車製造廠無法生產汽車產品,恰好日本馬自達急於尋找和開拓新的利潤空間。雙方在一番接洽之後一拍即合,在1990年推出了首款產品——以馬自達929為基礎的HMC6470。

可以說,這款產品正式開啟了海南汽車製造廠和日本馬自達長達數十年的蜜月期,後續引進生產的第六代馬自達323以及初代馬自達MPV讓其得以進一步開拓市場。但由於海南汽車製造廠的產品無法在全國投放,到了1997年,海馬不得不投入一汽的懷抱,但即便如此,海南汽車製造廠卻沒有得到一汽的技術支持。最終還是隻能再次向日本馬自達尋求合作。

產品趨於老舊,競爭力逐年下降

2001年,一汽馬自達主打緊湊型MPV市場的首款產品普力馬正式上市。截止2001年底,海南馬自達產銷的普力馬已經超一萬臺,這個成績在當時可以說是相當出色的。也正因如此,到了2002年3月,馬自達才有信心引入第八代馬自達323,並被命名為福美來。福美來的推出迅速取得了市場的認可,這款三廂轎車產品也讓海南馬自達這個名字紅遍了全國。

到了2005年,一汽和馬自達合作國產馬自達6,這也意味著海南馬自達被拋棄。此後海馬換標成為自主品牌,靠著福美來和普力馬的平臺推出了不少車型,但始終沒有跳出馬自達的影響,產品也在小修小補中趨向老舊。此後雖然也推出過像海馬騎士和海馬王子等車型。但終究沒能再像當年那樣到達巔峰,海馬的市場競爭力逐年下降。

新能源曇花一現,未來之路消極

2010年2月,海馬鄭州成立電動汽車事業部,這也意味這海馬開始向新能源市場轉型。但實際上,首款推出的新能源產品海馬3 HEV卻有些不盡如人意。此後跟進的海馬E3和海馬愛尚EV無論是產品力抑或是銷量,都與吉利、比亞迪等自主品牌用著不小差距。

今年的前11月裡,海馬汽車累計銷量僅有6.2萬輛,同比下降49.8%,這與此前定下的18萬輛的銷量目標相距甚遠。與此同時,公開數據顯示,海馬汽車前9個月虧損4.77億,同比降660.27%。如果未來一段時間內,海馬汽車的市場表現沒有好轉現象,其後續發展或許將會愈發坎坷。

小結:縱觀海馬汽車三十年來的發展歷程,從最早依靠馬自達起家和發跡,再到自主造車轉型新能源,海馬的成功讓人羨慕,轉型帶來的副作用也給業界帶來不少啟示,希望未來海馬可以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扭轉當下的局面!


二師兄玩車


都是九年義務教育,為何有些人就是這麼優秀?

海馬汽車的起點其實比一般的自主品牌要高,人家好歹也是海南省人民政府跟馬自達合資起步的,先發優勢比吉利長城都要好。

現在呢?長城汽車是千億營收規模,吉利年銷量破百萬,海馬2017年銷量才14萬多臺,哎……

其實海馬汽車2016年還是有盈利的,盈利了2億多,2017年則虧了10億多。海馬是如何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

恕我直言,合資是換不來真技術的,海南省跟馬自達合資的那些年不過是代工而已,而且一直拿不到車子的準生證,海馬馬自達生產的車只能在海南省流通。

後來一汽不懷好意地過來勾搭,說我們聯手啊,你掛我名下,準生證的事就解決了。結果,一汽那幾年沒有向海馬汽車提供任何幫助,每年還從海馬汽車分走不少紅利。後來一汽更是直接跟馬自達勾搭在了一起,海馬痛失合資對象。

為了解決準生證的事,2007年海馬收購了鄭州輕客。為了擺脫一汽,2008年還完一汽5.7億元之後終於開始自己獨立造車了。那麼從2008到現在,汽車業的黃金十年的大勢是很好的,海馬每年也有盈利,雖然不多,但還算個小康水準。

到了去年,長期缺乏核心技術的弊端暴露了出來。2016年的時候海馬年銷量還能超過22萬輛,到了2017年,大幅下跌到14萬輛。缺乏核心技術,最明顯的就是產品力不行。新品少,舊款車型競爭力不足,銷量不下跌就怪了。轎車方面,我不說,你可能都想不起來海馬有什麼轎車對不對?自主轎車本身就很難突圍。

SUV方面,海馬S5雖然整體還不錯,但自主SUV場都殺紅眼了,海馬S5雖說還不錯,但大勢已去,已經翻騰不出什麼浪花了。

有時候,不是你跑得慢,是其他人實在比你快多了。

另一方面,海馬管理不善也造成了如今的窘況。海馬2017年去年的成本里面,管理費用達到了12.57億元。這什麼概念呢?體量是海馬2倍的眾泰汽車,去年管理費才8.8億元。海馬對此的解釋是,有研發項目終止了,所以導致管理費大漲。研發項目終止……這明顯的戰略失誤,這還能說啥?

一聲嘆息!


秋名山修車工


海馬汽車已經發展到了30年的歷史,時間並不短,但一年虧損10億的狀況還是挺讓人惋惜的。

海馬汽車淪落到現在這種狀態是多方面的,產品研發投入不夠,有競爭力的產品又少之又少,海馬海口和海馬鄭州相互內耗等等,兩大基地、上十款產品,數十萬的產能,1年的銷量也從20多萬降至十幾萬,讓人惋惜。

海馬汽車成立於1988年,總資產164億元,直屬員工1萬多人,關聯企業員工3萬多人,年收入近200億元,累計納稅170多億元。在深交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000572,還是有實力的。

剛剛上市的二代海馬S5不到7萬起,產品力強,有可能重演當年月銷過萬的盛況,從而扭轉乾坤。


有些情況海馬也是不能把握的,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被大家所忽略,在海口海馬跟馬自達分家做自主品牌時,為了獲取生產目錄,值得投靠一汽,成立一汽海馬銷售公司,股比為51:49,一汽只出個目錄,啥事也不幹就分走了49%的利益,所以說,海馬也是被一汽坑了。

海馬集團當然很不爽,於是前往鄭州新建一個100%控股的公司,但是在鄭州海馬又從事了地產業務,沒把全部精力放在汽車業務上,這年頭全力以赴做汽車都不一定行,現在海馬重新聚焦汽車業務,還為時未晚。(鹿鼎記)


DearAuto


想成為強國很容易,我們是14億人口全球最頂級市場,我們每個中國人都無條件支持和購買國產自主品牌產品,將韓國,日本,歐洲,德國美國的汽車,挖掘機,電器,手機,服裝,奶粉,飲料,啤酒,還有其他商品趕出中國市場,不要它們東西,錢不給它們賺,給我們自己工業企業賺,我們這麼多工業企業之間都會相互競爭,我們的工業企業好賺錢了,他們就好花錢,那麼我們不也好賺錢,不要像現在這麼累,錢被外國人賺走了,我們的工業受到制約,我們老百姓的生活受到影響,我們的子女生活也受到影響,我們工業企業在國內無後顧之憂和賺好多錢後到世界上去打敗它們,就像日本最近幾年它的本國人民沒有支持和購買日本產品,它在國內市場活的累,那到國際市場人家要你的東西,比如日本電器,手機,不要整天找我們跟它們這個差距那個差距,找到原因就很好辦,這個辦法是不是對於我們實現強國之夢很容易,我們同胞天天在各種新聞媒體宣傳我的分析,不要像現在這樣滿大街跑著外國品牌汽車,我們這樣強大是虛弱的,通過我的宣傳,我們上海,北京,全國滿大街跑著國產自主品牌汽車,那樣是最讓我們驕傲和自豪,,,你們也複製我的分析,存儲起來,到處宣傳,我這樣分析,今後我們中國人賺錢容易,花錢也容易,不要現在這樣這麼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