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中射出去的箭需要回收嗎?

knife世界名刀


答案是肯定的,在一定條件下,一定會進行回收再利用,為什麼這樣說?

在古代戰爭中,弓箭無疑是當時射程最遠、殺傷力最大的武器,在戰場中可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它的消耗量也非常的大,比如:李陵傳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漢軍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萬矢皆盡,即棄車去。”

在那個生產力極低的年代,如此龐大的消耗量,無論是誰也受不了,那這些箭在射出後還要回收再利用嗎?答案是肯定的,在條件許可的時候,古人是會回收箭矢的,特別是箭桿和箭羽。這是為何?

這要從箭矢的構造說起,一支箭矢通常由箭頭、箭桿和箭羽三部分組成,其中箭頭是金屬的,箭桿採用的是竹子、木頭或者蘆葦杆,而箭羽,則一般採用動物的羽毛。

另外,在設計箭矢的時候,為了更容易射中目標,增大殺傷力,箭頭一般採用倒鉤的設計,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極大的減少箭矢射出後的空氣阻力,還增加敵人拔箭療傷的難度。

但箭頭還不是最難製作的,因為箭頭的製作對材料和製作工藝的要求並不高,人類很早就掌握了製作比較高速箭頭的工藝。

而箭桿則不同,它對製作工藝和材料要求極高,要做出好的箭桿,它所選用材料必須又堅硬又有彈性,製作時,還要必須將箭桿製作得很筆直,否則,就會影響射擊時的精度。

因此,為了能夠將箭桿變得更筆直,早在石器時代,人類便發明將箭桿拉直的工具,直到今天,箭桿調直工具都是現代制箭工藝中最為重要的設備。

總而言之,製作一根箭矢不容易,尤其是在那個生產力極低的年代,但一場戰場下來,卻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箭矢,這無論是誰都受不了,因為誰家的箭都不是像諸葛丞相那樣“草船借箭”白撿的。


史海雲煙


作者:匠人工坊一名手工刀匠,痴迷研究冷兵器,點右上角可關注我~

肯定要回收的,而且儘可能多的回收!看過草船借箭的朋友就明白了。

造箭成本高

就拿現在的工藝來說,箭頭和箭桿都是機器製作的,一支最普通的箭還需要十塊錢,更別提在財力不足的古代,用人工制箭耗費的工本更大。成本高,打一次仗,射出去的都是白花花的銀子,能不回收麼?

取材困難

一支箭包括:劍桿、箭羽和箭頭,通常箭頭是金屬製作,箭桿用竹子、木頭或者蘆葦杆,箭羽用動物羽毛。

箭頭不難製作,難的是箭桿,因為箭桿的堅硬度、彈性度、長度必須符合要求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箭桿必須直,否則非常影響射擊到的精度。

材料的選擇非常費勁,在條件不好的地區,造箭可以說是非常奢侈了。

防止敵人使用

好不容易造好的箭,卻被敵人撿走對付自己,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宋代的《襄陽守城錄》記載,

探聞得虜人最怕弩箭,中則貫馬腹,穿重鎧。諜知虜人乏箭,每來打城,潛拾城上所射在地之箭,復射入城。公下令弓箭不許放一枚,恐為虜用。卻於此弓箭手並槍牌手刀手內取問逐人,願改弩手者,聽每人支錢三貫,遂得所改弩手三千餘人,增於城上。

什麼意思呢?

兩軍打仗,金軍箭不夠,經常在城外收集宋軍射出的箭使用。所以宋軍乾脆也不射箭了,改成了用弩。

可是弩也需要箭矢啊!

每遇接戰,一日之間,用弩箭不下十萬,城中雖有弩箭,尚恐缺少,遂將奪到番箭截作弩箭,唯缺翎毛,遂於筋頭下二寸下鑽一竅,穿麻以代翎,既遠而尤能入物。

宋軍將金軍射進來的箭截斷,改成弩箭,用麻代替翎毛,作為弩箭使用。

所以,古代戰爭中射出的箭一般都會回收,官方還會向老百姓出價回收。有的箭矢因為射入人體,箭頭不容易拔下來,也會回收帶有箭羽的箭桿。


knife世界名刀


古代戰爭,軍器、糧草、馬匹的消耗也是驚人的,特別是朝代交替、軍閥混戰的時候,人口銳減,工匠奇缺,千里無人煙,一切戰備物資都可以決定一支軍隊的生死,不可不察也!

一個神箭手,如過沒有箭羽了,他就是一坨渣,任人宰割。這一點,漢武帝時代的將領李陵就是個例子,最後投降的時候,他還有3000兵,可是手上卻沒有箭了,最終兵敗。

箭矢作為遠程攻擊武器,在戰鬥中的消耗都是驚人的,俗話說,箭若飛蝗、萬箭齊發,聽上去真的很是令人心潮澎湃,但在軍隊的統帥眼中,那就是跳動的金錢消耗!箭頭,金屬澆鑄,仔細打磨,好在短時間內它們不會變質過期,但是箭桿、羽毛、膠漆可是有保質期的,箭桿有的用蘆杆,有的用一種木杆,採集困難,需要熱燻調直,羽毛使用魚膠、骨膠、牛皮膠等等粘接在箭桿之上,這些都是昆蟲、真菌的最好食物,用不了幾年,就會被蟲子啃掉,或者發黴變脆。可謂保存不易,建造費時,戰鬥的時候,可就是“嗖”的一聲,幾萬兩銀子就沒有了。



至於宋朝時候的三弓床弩,射程可以達到幾百米,相當於炮彈級別了,這樣的弩箭,沒有幾貫錢根本造不出來,射出去之後,一定要找回來的!

因此,精明的將領,在大戰過後,會認真地打掃戰場,撿拾敵人潰退的時候留下的軍械、糧草,甚至是安營紮寨的木頭。那些只知道喊打喊殺的魯莽漢子,是不能夠取得全面勝利的,也給更加不能夠有最終的成就,這一點,古往今來的很多開國君主都是這方面的專家,比如朱元璋,他在郭子興手下就是因為會計算物資消耗而得到重用的。


這在《戰爭論》中叫做以戰養戰,通過繳獲敵人的物資裝備自己,從而減少己方的物資消耗,畢竟遠隔千山萬水,物資運輸困難重重!戰鬥中,自己的刀槍磨損了、斷裂了,用敵人的兵器,也是不錯的選擇。搜撿而來的兵器,還可以武裝招募的新兵,總比拿錢買不到強吧!


打仗是一個仔細活,可不僅僅是英勇哦。

…………

謝謝閱讀!


史韻書局


箭矢,當然要回收。

弓箭,傳說是黃帝的孫子,張姓的始祖“張揮”發明的,在火器盛行之前,弓箭是古代最重要、最可怕的遠程攻擊武器。

但是不論是“弓”還是“箭”,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想要打造好都非常的困難。

首先,箭頭必須鋒利從一開始的石質的、骨質的,逐漸發展到青銅製的、鐵製的。箭頭的殺傷力越來越大,但是相對應的製作難度也越來越高,製作的成本也越來越高。

其次,箭桿多是竹質的或者是木質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保證箭桿是筆直的,為此古人甚至發明了一種拉直箭桿的器械,可見其重要性。

最後,箭羽通常用鳥羽製作,其中“鵰翎為最上,角鷹羽次之,鴟梟羽又次之”,但是古人很難得到大量的高質量鳥羽。

材料達到要求,也不一定能得到合格的箭矢。

就算這些材料都達到要求,還需要一個技術高超的“制箭”師傅,確保這些箭射出去以後,有一個非常穩定的飛行軌道,能夠擊中目標。

而這樣的“制箭”師傅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培養,非常的難得。

這樣匱乏的戰備物資,必須進行回收。

三國時期周瑜向諸葛亮要求製作10萬支箭,不光是周瑜為了刁難諸葛亮,更多的是當時的東吳物資非常的匱乏,箭矢也是非常緊要的戰備物資。

而諸葛亮非常聰明地用“草船借箭”這一個方法,得到了大量的箭矢,並且草人上面的箭矢還是非常的完整的,完全可以直接使用。

正常情況下,勝利者打掃戰場獲得的箭矢,必須在經過二次加工修理,才能夠投入使用。

當然,在現代社會,弓箭已經完全淪為了一種體育器材,供人們休閒娛樂。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武器是古代論功行賞的重要依據,誰和錢有仇呢?



古代戰場獎懲機制,就是依託作戰中,以殲敵數量、戰場繳獲物資數量、收服降兵數量為主要依據,對參戰官兵進行論功行賞。我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經常出現的畫面就是:提某某某的頭顱來賞萬金封萬戶侯,在古代戰場上也是如此。

古代戰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清理戰場,也叫打掃戰場。打掃戰場的主要有以下任務:

一是對死傷人員進行清點。古代的論功行賞就是根據殺敵數量經營獎勵,就是割敵人的頭顱,然後根據所殺敵人的等級,進行不同獎勵,殺一個士兵多少錢,殺一個伍長多少錢,殺一個庭長多少錢,在清理戰場的時候,將這些敵人的頭顱割下來,用石灰封存之後,上報朝廷,朝廷根據那個戰場情況給參戰官兵發放獎金。

二是對俘虜人員清查統計。登記統計俘虜人員,對他們進行按職級登記統計,集體關押,上報朝廷,先進行招安,對不服從招安的人,再上報朝廷,讓朝廷下令處置被俘人員,一般情況就是要麼流放,要麼是屠殺。



三是戰場物資清繳。重點對繳獲的糧秣、武器、戰馬進行清理,並整理成冊,上報國家,聽候處置。我們在看李雲龍那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說李雲龍比較富,就是他經常在作戰過程中,能在戰場上繳獲一些重機槍、迫擊炮等重型武器,古代戰場也和現代戰場一樣,也是對戰場上的攻城武器、戰馬等重要武器收繳歸自己使用。

古代的弓箭和現在的槍有同類性質,具有射程遠,殺傷力大的優點。因此,古代的弓箭是非常受歡迎。我們知道著名的案例就是草船借箭,東吳的大都督周瑜命諸葛亮建造箭矢10萬支,諸葛亮跟魯肅借了10條小船,放上草人,趁大霧天氣,跑到曹營裡面轉了一圈,然後就收穫了10萬支箭,被廣為流傳。

在戰場上的弓箭也是武器,雖然沒有人頭值錢,但也是錢,也是列為被收繳物資,也是論功行賞的重要依據,收繳是必然的,誰跟錢有仇呢?


少華聊史


當然要回收,箭雖然是消耗品,價格卻不便宜,而且因為用量大,非常耗費錢財的,所以射出去的箭能回收的是一定要進行回收再利用的。

古代弓箭所用的箭,主要是分為箭頭、箭桿和箭羽三部分。箭頭是金屬的,箭桿是木頭或者竹的,箭羽是鳥的羽毛。

很多人以為這三部分中箭頭價值最大,其實箭桿才是價值最大的部分,因為箭桿的要求很高。要求材料質地堅硬,有韌性,箭桿的長度也得符合要求,還必須是特別直的,歪一點就會影響設計精度。

在戰爭進行中,箭頭和箭羽做起來還比較容易,但是箭桿一般都比較難加工的。如果箭射出去不回收的話,一場大戰爭打下來,箭可能就得不到足夠的補充,嚴重的話可是會影響戰局的。

但是很多時候,箭射出去以後就被敵人搶走用了,輪不到你去回收,於是有些將領乾脆就不用弓箭了。宋朝時候就有過這樣的記載。

襄陽戰爭時候,襄陽城被圍,宋兵射出去的箭被敵人撿走用了,搞的宋軍特別鬱悶,最後下令不用弓箭了,以免被敵人佔便宜拿自己的東西來攻擊自己。

不光中國人這樣,外國也有這樣的情況。電影勇敢的心裡就有這樣的情節,手下要求弓兵支援的時候,英王對手下說:弓箭多貴啊,人命就便宜多了。

不光弓箭要重複利用,有時候投石機拋射的石頭等也是要撿回來重複利用的。


漂浮菌


因地制宜,不過大部分不可能回收了!理由很簡單:箭為木竹所制,擊中目標的幾乎所損壞得要不成了,沒有擊中目標的到是可以回收,尤其是金屬箭頭和羽翼箭尾可回收作二次利用,但這種猶如打掃戰場的去尋找空箭的行為毫無意義,故一般情況下,射出的箭就猶如潑出去的水,是永遠收不回來了!除非你故意扎草人引誘敵人來射,於是這才啟發了施耐安義子徒兒羅貫中,最終在《三國演義》中寫出《草船借箭》這一膾灸人口的精彩絕妙章節是也!


造物主20曹黎明


我是渤戈,我的設想——一定會回收,回收程度視情況而定。

其他的不考慮——僅從戰爭情況分析,戰爭中和戰爭勝利後,戰敗了坑定都不是你的了。

戰爭中的時候,進攻一方()會考慮回收傷亡的士兵(救治和防止瘟疫)和武器(包括箭枝),中國古代有時候是雙方停戰一起收拾,更多的是進攻一方去收拾裝備和掩埋死者。

戰爭後,勝利者一方打掃戰場,武器都會回收,包括箭枝。

在古代,生產水平決定了金屬的崇高地位和稀缺性,也決定了其生產效率的低下和存儲損壞率的居高不下、、、、、、一切限制條件導致一個結果——古代戰爭儲備的不足和緩慢。

那麼就能確定,古代戰爭中射出去的箭枝,一定會回收修復再使用。好的直接食用,有輕微損壞的修復使用,折斷的回收箭羽和箭頭在組裝使用,都損壞的回收金屬頭回爐重造。


渤戈


如果能回收的話,當然要回收的。在古代冶鐵技術並不是特別發達的情況下,箭頭是很寶貴的,需要重複利用。

草船借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說的就是弓箭其實是可以重複利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