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聲:從“關老爺不能睜眼”談起


李玉聲:從“關老爺不能睜眼”談起

過去有句民間俗傳“關老爺不能睜眼,關老爺睜眼就要殺人了”。我認為,這句俗傳只適應於針對製作佛像、繪畫、石刻、壁畫、板畫、木雕、陶瓷器、鐵畫等各種藝術門類,不適應戲曲舞臺表演藝術。這句俗傳,在清朝嘉慶年間,確實曾對京劇舞臺表演關羽這一神化了的人物有過影響。那是在1812年前後,京劇自米喜子(米應先)開始,舞臺上有了關羽的形象,在當時早已把關羽奉為神佛。

作為“關聖帝君”供奉的滿清時代,自然是要對舞臺上表演關羽有嚴格的規範,例如:舞臺上關羽必須正坐,姿勢要如廟裡的佛像,微閉雙目,唱的時候只是坐在那兒閉著眼睛唱,不能頻繁的作身段。關羽需要拿青龍刀時,只能是雙手死把攥著大刀,開打過閤兒不能活把,手不能上下移動,更不能“撒把”過閤兒(左手攥刀杆子,放開右手為“撒把”),舉刀過閤兒時,如同運動員進場舉旗人的姿勢;舉刀過閤兒、斬將時,只是刀一橫。

自我師爺王鴻壽發展了關羽戲的劇目,把關羽戲從原來的幾齣戲:《華容道》、《白馬坡》、《戰長沙》、《臨江會》發展成為三十六出關羽戲,傳到我父親李洪春,又豐富了關羽戲的劇目,從三十六出發展為四十九出。劇目多了,劇情繁複了,時代前進了,觀眾對舞臺表演藝術的需要起了變化,關老爺在舞臺上只是神佛的概念,總是微閉雙目的表演,已不能完全滿足觀眾的需求。

關老爺戲與其他行當的戲一樣,都存在著不斷改進,不斷革新的趨勢。有些大師級的演員對傳統京劇大膽革新,推動了京劇的發展,與觀眾共同把京劇推向了鼎盛時期。三十年代,關羽戲的革新,我父親屬於先驅人物。家父所做的改革,突破前人的表演方法,對普及關羽戲,功不可滅。

家父曾對我說:“關老爺是武聖人,是給觀音大世看守後院的神仙。可老爺生前是人,咱們演的老爺戲,除了《斬越吉》、《玉泉山》、《青石山》、《捉呂蒙》、《捉潘璋》,大部分都是老爺生前的事。”前輩把關老爺演成“神”,從我父親開始把關老爺還原成人,演成一個特殊的人。所謂特殊,因為關老爺在百姓心目中是“佛爺”,而實際上關老爺是個人。

根據這一矛盾,既要依據劇情需要表現關羽這位被歷代帝王和百姓尊奉的“佛爺”;而且,還要表現關羽人性化的一面。也就是說,要把關羽演成神人合一的一位特殊的歷史人物,特殊的佛爺、特殊的舞臺藝術形象。

李玉聲:從“關老爺不能睜眼”談起

李洪春 飾 關羽

我父親的關羽戲對前人的演法有著大膽的突破,首先重要的一點是把眼睛睜開了。我父親說過:“老閉著眼睛不成了瞎老爺了。”眼睛是心靈之窗,演員要學會在舞臺上用眼睛說話。舞臺表演上,眼神的運用至關重要,無論什麼行當都一樣,關羽戲不例外。演員不會用眼睛,也就等於不會演戲。家父演關羽把眼睛睜開是一大突破,前輩演關老爺戲都以廟裡佛像為依據(準則),微閉雙目;前人留有關老爺劇照可以得見一二。就是我師爺王鴻壽也同樣是雙目微閉(劇照可以見得),唯家父演關老爺戲睜開眼睛(有《水淹七軍》撩蟒劇照),眼神射出光芒,大有驅邪鎮魔之氣勢,非常威嚴。在我父親之後演老爺戲的大都睜開雙眼,應該說舞臺上關老爺睜開眼睛始於家父。

我們是武術世家,父親對關王十三刀(一招化三勢)二十四幅贊關老爺的對聯,以及繪畫、佛像、壁畫、古蹟、廟宇、墓塚等,都一一悉心研究,悟出了絕美無倫的身段,熔於關羽戲的唱、做、念、打、舞的表演當中。父親的老爺戲都比較火熾,只要家父扮演的關羽一上場,就能令人振奮,觀眾就會立馬兒挺起腰桿兒,眼睛睜的圓圓的,聚精會神地看。家父的老爺戲,節奏感強烈,非常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並善於駕馭鑼經表現內在的情感變化。

李玉聲:從“關老爺不能睜眼”談起

李玉聲 飾 關羽

關羽戲的唱唸,歷來都以嗓音高亢稱箸;家父卻以寬音、橫音、低音摻著炸音的渾厚、沉實、蒼勁,並略帶沙音的嗓子表現關羽叱吒風雲的氣慨,可以說是獨具一格。父親的老爺戲允文允武,但又側重以武取勝;在做工、身段以及刀式、開打、趟馬、舞蹈動作,乃至眼神的運用均不受前人表演的拘束,突破樊籠,有著較全面的發展創新。在三十年代,我父親演關老爺戲的表演方法確實是一種新生的藝術風格。當時,有人承認家父老爺戲的演法,但也有反對的。承認者,尊稱家父“洪爺”、“紅生泰斗”、“紅生宗師”、“活關公”;反對者,貶稱家父“瘋老爺”。不論“褒”或“貶”,歷史是見證人,後來演老爺戲的演員大都宗我父親的藝術風格,而後各抒已見,如:李萬春、李少春、高盛麟、王金璐等。

我父親十六歲被迫離開北京,一生風風雨雨,為京劇藝術付出了畢生精力,成功地塑造了義薄雲天、威震華夏、神人合一的關羽形象,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享有“活關公”之盛譽。

李玉聲 2004.2.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