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軒主人
朱枝山的草書怎麼樣?這個問題提得好!
書法的本質學問,用一個字形容,就是‘’變‘’;用兩個字形容,就是‘’比較‘’。
要回答這個問題,把祝枝山的草書和歷代名家的草書作一比較,基本上就能得到相對公允的答案。
祝允明(1461-1527年)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因長像奇特,而自嘲醜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曾任京兆應天府(今南京市)通叛,世人稱為“祝京兆”,明代著名書法家。
祝允明擅詩文,尤工書法。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與文徵明、王寵同為明中期書家代表人物。
祝枝山學書博採眾長,於鍾繇,二王,智永,李邕,張旭,懷素,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等無人不學,無人不悉心研究,臨摹前述諸名家,無不畢肖;蠅頭小楷,擘窠大字,五體兼能,勝擅草書,既見其學之富,更見其功之深。
(祝枝山小楷扇面)
其草書突出的特點:
一,形式多變,前所未有
清王澍說‘’明書家林立,莫不千紙一同。惟祝京兆書法變化百出,不可端倪。餘見京兆書以百數,莫有同者,信有明第一手也‘’。
祝枝山的草書作品,是歷史上形式變化最為豐富者,前無古人。看他的作品,無一雷同,每作一紙,絕不重複。不重複古人,不重複自我,是一種高難,更是一種高境。
(祝枝山草書《曹植詩四首 @白馬篇》)
二,橫向取勢,古所未見
今草成熟於東晉,二王今草脫胎於簡牘章草,《十七帖》內擫方折,貫以縱勢,僅見字組,極少連綿;孫過庭《書譜》外拓圓轉,仍以縱勢,結構章法,率同二王。到張旭開一代新風,《古詩四帖》提按分明,頓挫強烈,結構始創橫勢開張,懷素在張旭的基礎上,又變為圓轉迭宕,激越飛揚,痛快淋漓,草臻極端。祝枝山既有張旭的橫向取勢,又有懷素的縱貫圓轉,而章法上密而實的佈局,青出於藍,創立新局,又開先河。
(祝枝山草書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三,點線對比,不讓山谷
物極必反,黃庭堅(字山谷)草書一反顛張狂素的舊習,線條起伏不定,結構內緊外鬆,尤其是點線兩極分化,長的特長,短的極短,造成強烈的對比效果,在強調各種對比關係所造成的形式美感上,有重大的創造性突破。祝枝山的代表作《赤壁賦》,表現出比黃庭堅更為誇張的點線組合,綜合旭素之成,點畫盤旋迸跳,穿插避讓,疏密大小,相互照應,與凸顯的長線的對比,讓人感覺鐘鼓齊鳴,絲竹並奏,猶如各種樂器的交響。
(祝枝山草書《前赤壁賦》)
四,二重複調,允為獨創
祝允明書法內容在一體的兩面同時展開。一面強調筆勢,通過提按頓挫,輕重快慢和離合斷續的變化產生節奏;另一面強調體勢,通過每個字的大小正側,左右搖曳,穿插避就,顧盼呼應,組成複雜的空間關係。在欣賞他的作品時,視線不但循著筆勢的綿延而上下瀏覽,同時也順著體勢的擺動而四面環顧,在體會複雜的組合關係時,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祝枝山草書杜甫《秋興八首》局部)
一孔之見,歡迎拍磚!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從筆意看祝允明草書
草書,其實是很難用語言去表達清晰好或不好的,多隻能一言代之,需各自意會。
今天我們就從祝允明《前後赤壁賦》來看一下祝允明的草書精妙之處,至於影響,文後再談。
首先說取法:祝允明善書,其取法上可追二王,得遒勁爽利,中兼旭、素,得其豪放之資,下涉蘇黃米蔡,得其瀟灑意趣,後仿趙松雪(仿趙雪松功力與文徵明並稱於世)。
當然,口說是無憑的,所以在字帖上打了線圈,紅色圈內筆意見方,法度明顯來自於《十七帖》,而黃色圈內,是懷素小草用筆,豪放中帶一絲柔順,頗能品當時用筆心態之變化,輕盈中姿態絕妙,像“御”“不”“乎”三字皆有“黃魯直筆意”。
到這一行就非常明顯了,綠色線條部分是黃庭堅筆意,其中雖夾雜二王,卻不顯唐突。紅色線條部分,用筆雖多二王,但是其內部轉筆力度,有張旭之豪放。
此文點畫和行筆節奏,看似應如黃魯直非常緩慢,實則非常快,只不過用筆中意趣自然,硬毫行筆中的頓挫,收筆時的穩健,才表現出是非常慢的感覺,其實我本人是不臨祝允明的,以前是因為不喜歡,以為此草書不夠優美,後來發覺是看不懂,因為那時候草書學的很雜,沒有正經的從《十七帖》《古詩四帖》《小草千文》去思考過草書。
其實學草書,和學“勸告別人學草書前先學楷書”是一樣的,學草書還是要以“經典碑帖”為主,原因無他,因為可以幫助看清後世書家的“精妙之處”便於把握,這是個人的感受,曾經買了《十七帖》只是擺放用的,從沒正經去學,後來董其昌說:草書當以《十七帖》為宗,王鐸也是主法《十七帖》,我才開始逐漸的重視起來這本帖,事實證明,大書家說的話,即使玄妙,也肯定是有道理的,學書應當“笨一點”,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
筆勢雄強,縱而不散,逸而能收;筆法剛健,蘊涵豐潤
草書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一半在能看到的地方,一半在看不到的地方,需用心體會。
所謂筆勢雄強,說明用筆大膽,力度變化和節奏變化豐富。縱而不散,說明底子好,可隨意變化形態而不逾法度,所以非常強調“草書基礎”。
紅色大圈中看他用筆的“連斷變化”,重收而輕起,輕收而重起。
再看小紅圈和小綠圈(紅色為重,綠色為輕),重·重·重·輕·重·輕·輕·重。
用筆一定要有變化,可以少,但是一定要有,變化可以表現出草書的靈動性,如果只是一味強調重或輕,只能說是風格濃厚,並不能凸顯出高水平。
書法一直被譽為“無聲的樂”,高音低音,不過是用筆的輕重罷了,其中還有轉折,也是對應音樂中的跌宕之感。
我認為,祝允明在黃庭堅身上更強化了一點,形成了個人風格。黃魯直善用“點”,通篇中的“點”很有姿態而且很有特性。祝允明為之一變,把“點”強化成了“單個筆畫”,祝允明草書中的單個筆畫,利用的非常到位,所謂“縱而不散”指的就是結構掌握後,便不用連筆,也能表現出草書的意境,表現出連綿的氣勢。
可能真的會感覺祝允明用筆很“糙”,章法很亂,但是個人覺得,“粗狂”也是一種美,跟本人的追求是有些類似的,雖然我不曾學祝允明,但是我的草書風格還是跟祝允明有些貼近的,畢竟用筆力度非常大,是攆著紙在走的,筆肚中是死頂著紙的。
個人覺得,這種草書利用濃厚的輕重提按,強烈的頓挫,更便於發洩情緒,但是如懷素《自敘帖》一路的草書,只能從速度上去取勢,去發洩,確實可以做到“援毫掣電,隨手萬變”。
偏鋒正鋒之說,古來無之,無論右軍不廢偏鋒,即旭素草書,時有一二,蘇黃則全用,文徵明祝允明亦時以藉以取態,何損耶? ——朱和羹《臨池心解》祝允明時有破鋒側鋒,其實是為了取態,不可盲目學,還是需要一定的基礎才可以。
關於祝允明成就
明朝豐坊的《書訣》中,曾提:
豐坊就是那個與文徵明祝允明同朝,然後諸家皆精,善做“偽書”,被人詬病的那位。
這是來自他的評價,一個時代,能被列為寥寥數人之一,能被一個做“偽書”的人佩服,這個很有意思。
作假者,尤其是高級作假者,一般都對別人的作品不看重。
祝允明大草深得右軍神理,而時露倉氣,小草則頓宕純和,行間茂密,亦復豐致瀟遠,庶幾媲美褚公。這是清人給的評價,媲美褚公,這是多高的評價。
其實今人學祝允明的不多,其實不止祝允明,包括文徵明、董其昌、王鐸、傅山,都不多的。
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所需段位太高,喜歡的人就不多,並非入手可來,需要有一定的基礎才可入手。
第二,問時人善書者名,曰“王羲之,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蘇軾,米芾”,大多數愛好者的書法意識,還沒有伸展到明清,只有少一部分人,是去看待整個書法史的。
第三,展覽,其實祝允明學起來很難,難在變化,用筆的力度,頓挫,正側鋒,變化,都非常難,稍有不慎便不適合入展,常人臨習很難寫到“雅”“書卷氣”,所以展覽中以祝允明風格為主的作品也很少,只是多數人參以祝法而已。
其實我見過幾個學祝允明的人,問學書時間,不過幾年。其實幾年的書齡不太適合學祝允明,還是要基礎牢固一些比較好,尤其是愛好者,幾年的基礎更是不太牢固,還是應該多重視一下基礎再去臨習,事半功倍。
其次是風格,祝允明用筆比較豪放,秀外慧中之類其實並不適合,這個是性格所致,與水平無關,所以也可不必學。
此文大概寫了一個半小時,確實還是很難用講述的辦法去解釋清楚草書,只能舉例讓大家去體會,草書難嗎?寫起來難,難在用筆和收心,理解起來很簡單,關鍵在於這層窗戶紙,大多數人是捅不破的。
書法非只有草書,也不必懷疑為何古人大家出名,出名必有出名之要素,一定是有可以學習的地方,所以也不必過多糾結。
稍微偏專業一點的文章,費時費力寫出來,閱讀量都是不會太高的,也很少有人看完,所以請大家支持一下,點個關注,轉發,幫我上天。
梁宇航
祝枝山的草書還是不錯的。屬於黃庭堅的草書風格沒有太大影響是因為現在大家學草書有那麼多的人可以學。比如:張芝,張旭,懷素,王獻之。這些人的藝術水準都在祝枝山之上。自然不會受到太多重視和影響。
祝枝山是吳門四才子之一。祖上七代為官。所以受他家庭環境的影響,才造就了他日後的藝術成果。他主要成就在於狂草和楷書。
祝枝山的狂草來自懷素、張旭,更多的是接近黃山谷,提按和使轉的筆法交互使用,行與行之間的距離很緊,形成一種汪洋恣肆的視覺效果。更難得的是楷書又寫得相當嚴謹,有晉唐人的古雅氣息。這種反差很大的綜合素養與唐代的張旭十分相似。
對於祝枝山的書法,歷代俱有佳評。他的友人黃省曾作詩描述、評論他的書法雲:“枝山草書天下無,妙灑豈特雄三吳?群萌萬象出毫下,運肘便覺風雲俱。絲持浪轉信神動,筋迥墨縱皆春敷。分明造化宰君手,左攢右剪形形殊。天愁鬼器不寧歲,鸞驚龍駭誰爭驅?邇來南海作仙令,難籌歷險筆愈聖。奇文豪詠兼稱之,處處江山好輝映。餘也飄飄紫臺客,向長五嶽將浮屐。
不過祝枝山的草書提按多於使轉,這樣的草書雖然明快,但是流暢性稍微偏差,與張旭和懷素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不過正是因為這種對比,也造就了另外一種藝術感。明清時期,他的草書也屬於佳品之列。不過據說他晚年歸於怪俗,書法競為惡態。屬於偏激之作。不過藝術就是如此,你如何抒發你的情感都是個人性情的表現,也是人生態度的轉變。他那個時代也是世態炎涼的病態社會。難怪如此。
總之,他的書法既有傳統精髓,不狂怪姿肆,又有自己的風神氣質,講求風韻。無怪乎他的書法擁有眾多的追隨者,在當時乃至後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書法影響力
一下子兩個大問題,我忽然暈了,不知從何插嘴。首先應該認可他的書法是好的。其次,他的影響也很大的,現在一些大型展覽裡面還是經常能夠看到“祝體”風格的。具體說:
一、祝允明生平:
1461年1月17日生於天順四年十二月六日,卒於嘉靖(1527年1月28日)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江蘇吳縣人,長像奇特,自嘲醜陋,因為右手有枝生手指(咱們說的六指),所以自己號枝山,是明代著名書法家。
二、不能說他的影響不大。
1、祝允明擅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他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又與文徵明、王寵同為明中期書家之代表。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頫、褚遂良,並從歐、虞而直追“二王”。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他的行草主要師法唐朝的懷素和宋朝的米芾。用筆直率而華美,結構瀟灑多姿,很得古雅之氣。
2、祝允明書法主要成就在於狂草和楷書。狂草來自懷素、張旭,更多的是接近黃山谷,提按和使轉的筆法交互使用,行與行之間的距離很緊,形成一種汪洋恣肆的視覺效果。更難得的是楷書又寫得相當嚴謹,有晉唐人的古雅氣息。這種反差很大的綜合素養與唐代的張旭十分相似,如《草書自詩卷》、《致元和手札》、《草書千字文卷》、《王文恪公卷》等。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祝枝山的狂草,骨力弱於旭、素,但在宋人影響下,又自成一格”。
3、其代表作有《太湖詩卷》、《箜篌引》、《赤壁賦》等。所書“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皆為傳世墨寶。
可見,他是很有影響力的書法大家了。他的成績卓著,也培養了像吳寬(作品看下圖)這樣的高材生,現在也有很多人取法他的書法風格趣繼續影響著後人。你說他沒有多大影響應該是和“二王”、顏柳歐趙、歐虞褚薛、蘇黃米蔡等等他們這些人比較而來,這也就難怪了。
郭伯一書法課堂
總體來說,元至明中期,草書雖有發展,但水平並不是太高。所謂大家,守成者居多,創造差意。
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書法家,祝枝山的草書以氣勢雄強勝,筆畫勁健如劍戟,結體奇倔縱挺,又能迴盪周圓,故如霸王舞戟,力大戟沉,威風凜凜。
他的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人稱:“枝山草書天下無,妙酒豈獨雄三吳!”
他的草法恪守法度,所以放而不野,可做學狂草之楷則。然其力勝而神韻稍欠,因其行筆一味急迫之故,習之者當深加留意,否則易入惡俗之途。
《草書杜甫詩軸》絹本 73×32cm 山西省博物館藏
千年蘭亭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從三個方面分析。第一、水平,第二、地位,第三、影響。
第一、水平:祝枝山是明代吳門書派典型代表,擅草書,學懷素、黃庭堅,然自出機杼,形成用筆直率遒美,結構瀟灑多姿,古雅之氣十足的獨特書風。祝枝山草書最大特點,是對“點”的應用,看似隨意為之,其實高妙之極,顯的靈動自然,富於變化。
祝枝山草書《赤壁賦》節選
一
第二、地位:祝枝山草書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是很明顯的,他上乘宋代黃庭堅,下啟明末諸家,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祝枝山草書《赤壁賦》節選二
第三、影響:祝枝山是吳門書派早期代表,對整個吳門書派的後進,影響較大。明代後期的個性解放書風同樣受到祝枝山的影響,包括清代、現當代書家,學祝枝山者不在少數。
祝枝山草書《赤壁賦》節選三
所以,無論從水平、地位還是從影響上分析,都可以證明祝枝山的書法是不容小覷的。
古風書法
這是在湖南省博物館實拍的,這線條,這結字,這墨色,這氣勢。應該能感受到吧!
處子兔
祝枝山的草書成就,略遜於張懷,而遠在黃庭堅王鐸諸人之上。
寫草書的人,大多隻有一個路子。懷素有自敘帖和聖母帖兩個路子。張旭只有一個路子。黃庭堅只有一個路子。王鐸只有一個路子。徐渭一個路子。付山一個路子。可是祝枝山的草書,至少有六個路子。洛神賦一個路子,秋興八首一個路子,大草赤壁賦一個路子,曹植詩白馬篇等一個路子,自作詩我有三尺匣一個路子,蜀道難一個路子。如果再加上幾種小草,祝枝山的草書有不下十幾種迥然不同的面貌,每一種都出類拔萃,當世不讓,後世難儔。說祝枝山草書 不好的人,不是不懂草書,而是根本沒見過草書。
莫遇559
評價一個人的作品和藝術成就,必然要把他平生所經歷的社會活動緊密聯繫起來。祝枝山的草書,也毫不例外地與他的人生經歷相關聯。
祝枝山是著名的晚明四大家之一。他出身於書香世家,外公徐有貞、岳父李應禎都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耳濡目染中對他後來的書法創作積累了厚實的落礎。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也還算是平順的,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年老後告病還鄉,嘉靖五年(1526年)卒,壽67歲。
祝枝山的草書取諸家之長,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所處的時代社會相對平穩,家庭和各方面沒有大的變故,這也是他的草書沒有那種恣意狂顛的大氣度的緣故。他的詩文也少見傳世名篇。除非是專門的草書愛好者,他的影響終究比不過懷素、張旭等大家,我們不得不感嘆那句千古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文章千古事,苦樂兩重天。任何想十平八穩地賺得既得利益的人,都不可能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長遠。古今中外,無數苦難出奇才的例子比比皆是,哥白尼、凡高在生前受盡冷言白眼,直到死後才被後世肯定了他們的成就。或許我沒有具體的評說祝枝山的草書影響的高低,但藝術評價的標準仍然是不以一時一地的價值傳播而存在的。苦難或許竟是藝術家避之不開的永恆話題。
那些花兒942
回答是肯定的!昔人稱祝允明書如綵鳳旋舞、駿馬下坡。從其行書中可窺二王書風一脈相承,其草書從顛張醉素來,主以黃庭堅法為尚,得王書之側鋒勁健,擅用點法,此為有別於史上其他書家,此亦為弊,因為草貴流暢,其點太多使其作不夠流暢,然亦不能淹其書史大家的地位!中國儒家尚儒雅,祝枝山書氣息上粗疏不合儒家因此不能影響較大,此亦一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