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會為了追求字體美感而故意寫錯筆順嗎?

DavidSima


楷書的筆順是固定的,不能錯!但行書,草書,往往結構上會有變異,筆順和楷書不一樣!

所謂的變異,就是和楷書不一樣了,牽絲多了,簡化的地方多了,形狀都變化了!


形狀,結構都變了!還怎麼能和楷書一樣的筆順?

再者,行書不按楷書筆順寫,往往是為了更高效流暢的書寫體驗與書寫效果的!


這種行書往往有一種或幾種固有的寫法,其筆順往往也有好幾種寫法,這是千百年來,約定俗成的寫法。

但是,行書、草書筆順上靈活,不是說普通愛好者,可以隨意發揮!用荊霄鵬老師的原話:“約定俗成!”


好吧,今天就聊到這裡。關注我,為你分享最實用有效的練字方法,和最有溫度的視頻講解。


行書一點通


那是不可能的,那麼寫一定是有人本身修養的原因

現在有視頻可以看到人家寫字的過程,所以經常感覺筆順是不是寫錯了,當然有人就是寫錯了,但大部分人不是寫錯了,而是為了流暢等原因才那麼寫的…

筆順是怎麼來的?它是人們在寫字中逐漸總結出來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字體在書寫中,由於人身體結構的本能原因,會順著它來寫字,最簡單的事就是漢字從左到右或是從上到下寫,符合人體的結構也符合漢字的結構,


書字中間一豎,寫行書就有人最後寫豎,就是因為上面橫和下面日字筆順能相連而流暢,如果是楷書,就可以先寫豎,所以說不同字體可能會有不同的筆順,
左右的筆順就不同,但反了就不行嗎?寫楷書行,但寫行草書就不流暢了,




書法藝術就是看結果,都是為了表現出美,所以筆順不過是過程,這不應該成為書法的一種桎梏…


玉鄉大哥1


首先,要明確的是:什麼是筆順?筆順就是漢子筆畫的書寫順序。

第二,漢字的約定俗成筆順規則是:先橫後豎(如:“幹”),先撇後捺(如:“八”),從上到下(如:“主”),從左到右(如“林”),先進後關(如:“田”),先中間後兩邊(如:“水”),從外到內(如:“回”)等。如“仗”,筆順為丿,丿丨,丿丨一,丿丨一丿,丿丨一丿乀。這個一般不要去突破它。民國書法家、教育家李肖白大師對此專門有所論述:“近今習書者,對於落筆之次序(筆順),多不注意。殊不知落筆之次序,與字之結體,頗有關係。蓋落筆之次序能得其當,則疏密排勻,點畫適宜,字體易工也。茲舉數例,以見一斑。”




第三,要知道:漢字的傳統筆順及各地區標準筆順皆存差異。中國內地的筆順標準為《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

第四,對於嚴格遵守筆順的要求 各種書體有不同。楷書最嚴格,行書、草書,則尺度較為寬泛。而且,行書、草書為了達到筆法結字體勢的完美融合,往往有意地要求去改變筆順。這也是題主問題的關鍵指向所在。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書家是在有意地改變筆順。

第五,我就行書的筆順改變做一個釋義。常見的行書變化體勢的方法大約有16種:1.局部草化;2.方圓;3.長扁;4.正斜;5.輕重疏密;6.外縱與內斂;7.連與不連;8.變化布白;9.突出局部;10.向背;11.開合;12.變更點畫;13.突出不同的點畫;14.放縱一筆;15.改變筆順;16.利用異體字。

筆順,是指書寫一個字時先寫哪一筆後寫哪一筆的順序。為什麼要先寫這一筆而後寫那一筆呢?主要是為著書寫的順當、方便。所以,筆順的“順”字含有“順序和順當”這兩層意思。同一個字,字體不同,書寫時的筆順也不盡相同。行書的點畫用筆和結體取勢可以沿襲楷書,也可以不沿襲楷書而有所變化。當其不沿襲楷書而有所變化的時候,書寫的筆順也往往可以有所不同。筆順不同,筆勢便隨之變化,從而引起點畫之間的呼應、連帶關係的改變,進而整個字的體態神情也就變化了。請看如圖所示的字例(取自古書碑帖):

左邊的“冊”字先寫外框,再寫其餘筆畫。下面的“冊”字則是先將四個豎向筆畫從左到右依次連筆寫完,再寫橫畫。中上的“書”字是最後一筆才寫中間的豎畫,下面的“書”字是第六筆寫豎畫;兩個“龍”字的筆順也是明顯不同的。把這些用不同筆順寫就的同一個字放在一起觀照,我們就很容易看出:運用不同的筆順可以表達出不同的審美趣向(注意不是取向)來。

我是大魔康夫,以上僅供參考。也請方家批評指正,不吝賜教。


大魔康夫


真正的書法家對自己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一方面為保證書法作品的質量、藝術性和文化的正確傳播,另一方面是書法家的責任和對藝術精益求精的必然要求。寫錯筆順的情況出現筆誤客觀存在,但嚴肅的書法家是不讓那種作品流傳於世的。



題主所謂的為追求字體美觀而故意寫錯筆順的可能性極小。不少的漢字在古代和我們現代的書寫筆順順序不一樣,也是客觀存在,這種情況在篆書、隸書、楷書和草書中都有。我們現在認為的錯誤筆順有可能是書法家按照古代的書寫筆順去書寫的。還有一種情況是同一個字本身就有兩種筆順的寫法。



古代一些字的筆順和我們現代的寫法不一樣,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和部分漢字的發展演變過程一個。在有篆書演變成隸書或楷書,乃至行書特別是草書的過程,在古代的書法作品中一直沿用的都是古代的書寫筆順,書法家都是學習古代書法的高手,沿用古代的書寫筆順是是正常的形為。我們現代人從小上學所學的都是簡化後的漢字,還有對其中的一些字的不適合現代人書寫習慣的書寫方法做了簡化,肯定是有部分字的書寫方法和古代是不一樣的。




但作為學習古代的書法藝術來說,卻不能把不適合現代人的一些書寫習慣的東西刪減了。這對我們學習古代書法不利,特別是草書或行書,丟掉了古代的書寫筆順,在看古代的書法作品,往往會對那種筆順不一樣的字的書寫和造字原理產生不可理解的狀況。還有就是,按現代的書寫習慣去書寫古代的書法中的字不好看的問題,確切存在。比如草書,不按傳統的書寫方法去寫,不但不好看,還可能出現無法辯識的情況,因為草書是對楷減省的符合化的書寫,是無法按照現代的筆順去書寫的。




翰墨書道


哪怕是楷書,有的時候也不存在標準的筆順。舉個例子,比如“必”字,楷書至少有兩種筆順:

鍾繇《宣示表》裡的“必”是中點、撇、臥勾、左點、右點。

歐陽詢《九成宮》裡的“必”是撇、臥勾、中點、左點、右點。

鍾繇是楷聖,歐陽詢是楷書四大家之首,你說他倆誰的筆順才是正確的呢?這還只是楷書,如果看歷代書法家的行、草書,可以看到四五種“必”字的筆順,哪種又是正確的呢?

而且,考慮到很多楷書的字其實看不出筆順,很可能有許多字,其實每個人寫的筆順都不太一樣。比如,清代的人寫“川”字,其實是先寫中間一豎,這樣就可以確定整個字的重心,不會寫偏。

所以,就算是楷書也沒有所謂唯一的正確筆順,筆順只不過是為了寫出來美而已。比如說:右、有、友三個字,前兩筆都是橫和撇,而且都是從甲骨文、金文中的右手的符號演化過來的,但是筆順卻不同。“右”和“有”先寫撇再寫橫,“友”卻是先寫橫。因為先寫撇,撇短橫長;先寫橫,橫短撇長。不同的字用不同的筆順,寫出來的結構才好看。

所以,漢字自古以來並不存在唯一正確的筆順,書法家在寫字的時候,也不是故意為了美觀而寫“錯”筆順,因為本來就可以那麼寫。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讀文史


字要寫得自然,就必須掌握一定的筆順。

一般而言,楷書筆順大多自上而下,或自左而右,或由中及旁,或由內及外,或由外及內,根握用筆的自然趨向而定。

但行書、草書因書寫速度較快,連帶較多,筆畫縮短變圓,書寫時,一筆過後,會更多地考慮與其距離最近的筆畫的連接,故筆順與楷書不太一樣。



以“王”字為例。楷書筆順是:橫橫豎橫。而行草則是:橫豎橫橫,整個字連為一體,一筆而成。


再如“必”字,先寫左撇,接書右鉤,再寫中點,最後寫左右兩點,整個字形就安排得十分熨貼,點畫之間筆意顧盼,十分順暢。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漢字的筆順是為了寫字而規定的,不是完全從書法的角度考慮的。有時候只是為了書寫方便,並不是為了書法美。書法藝術的目標是為了寫出優美的漢字,所以不一定完全遵循筆順的要求。

1988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聯合發佈了《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在這個字表中確定了7000個漢字的規範筆順” 。在此之前老師所教授的筆順不完全具有規範性和唯一性。



即使是現在小學老師教授的筆順也不敢肯定全正確。所以,你覺得筆順不對也有可能是你學的不對。

我個人不贊成過份講究握筆、筆順等無關緊要的細節。如果筆順不對影響筆法、結字的美感,在大量的書法實踐中,自然會糾正過來。關鍵是書法美的認知、控筆能力和書寫的熟練程度。


靜湖書苑


《書法筆順與規範筆順是兩碼事,你知道嗎?寫錯規範筆順不違法,但可能扣分!》

一、中國漢字有兩種筆順:規範字筆順由法律規定,但也會變化;

所謂筆順,就是在文字書寫時,筆畫的書寫順序。在現實生活中,中國漢字筆順有兩種體系,也就是兩種分類:其一是規範筆順;其二為書法筆順,也叫傳統筆順。

傳統筆順,在漢字文化圈使用的書法筆順。這些筆順遵從字源、字形結構、字形變革或古法。書法筆順也隨著書法體篆、隸、真、行、草的改變而改變。而各個書法家書寫筆順各不相同。

圖:常用楷書筆順規範助記口訣

二、書法筆順,隨書法書體不同而筆順各不相同,書法筆順為書法流暢與筆勢服務;

現代規範漢字筆順只是對規範楷書書寫筆順作出了規範,從而保證了漢字標準化的準確性。而行書或是行楷兩類日常實用書法中的筆順已沒有嚴格的筆順規劃,筆順完全遵從實際書寫中的流暢性與速寫需要。

現代硬筆書寫筆順,黃若舟先生在研究新中國鋼筆字書寫技法時,就對現代硬筆行楷行書書寫筆順進行了最深度的研究。他的研究,在速記條件下,所有筆順基本遵從右側收筆的原則,因而讓現代日常行楷與行書書寫技巧大大提升。這種筆順規則也基本上被現代硬筆書寫所採用。

三、書法筆順因時不同,筆順在書法文化領域已成為一種書法創新的突破口;

書法藝術以其“獨特性”“可識性”“抽象意境”來給觀賞傳遞作者書法本身之外的思想與感悟。書法家通過調整筆畫筆順的調整,使用書寫出來書法作品產生一種與眾不同的“筆勢”成就一種不同的書法特色。

在田英章先生的工筆楷書創作中,人們就能經常看到他採差化的筆順來處理作品中的筆畫書寫,所形成的作品中的筆畫之間形成一種不同的筆畫呼應關係,讓以往的作品有了新意!

作為書法工作者,筆順只展示在一種書法的動態創作過程之中,筆順對於書法而言也沒的統一標準,在各種書體的表現更是大相徑庭。正因如此,筆順經常成為書法家們創造書法不同“筆勢”的一種方法!

但是,對於學生考試時候,“規範筆順”就成為一種考試內容,這種規範由法律規定,答錯了題,雖然不算兒法,但是扣分就是必須的了;而對於書法家而言,“書法筆順”靈活變化卻可以成為書法創新一大訣竅!


創新炎黃


在草書中,這樣的情況很多。

先張旭古詩四帖為例吧。“北闕臨丹水”中的“丹”字。點的筆順很明顯的是顛倒的。但此時這樣的處理,與上面臨字的字勢最好的承接關係便是這一“點”。
若是按著正常的筆順寫當然也可以,但就不如打破常規先寫這一點來的順暢。

再看他的另外一個倒插筆寫法“謝靈運王子晉贊”中“謝”字的“點”是在把其他字寫完以後才補上去的。此時如果按著筆順寫,字勢終繼是必然的事。

最左面的這一列“謝靈運王”四個字,張旭在處理的時候,也不走尋常路,一口氣把這四字寫完才把這一點點上。

這樣的例子多如牛毛,不勝枚舉。之所以會有不顧筆順而倒插筆的情況出現,是為了照顧字勢。字勢不可遏。字勢受阻,處處受到掣肘,拘束猥瑣,便不得佳。


(“歲”字的筆順也沒有按規定筆順寫)

筆順的顛倒,應根據字勢的需要,不能生搬硬套。如果不顧實際,只以新奇故意做作,為顛倒而顛倒,就是是非不分之狂妄顛倒。學書之輩,尤宜慎重。


子衿書法


書法家會為了追求字體美感而故意寫錯筆畫。

1、楷書強調筆畫,基本都按照筆畫寫,看起來端莊大氣。

2、但是行書、草書情況就很不一樣了,講究行雲流水,要行雲流水,就會打破筆畫順序,甚至是完全改變。

3、有時候,你會發現,越是不按順序寫,寫起來越順暢,越有美感,越好看。

若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啟發,請關注,點贊討論或者轉發。關注我,未來您將看到更多有意義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