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歡明代的哪個書法家?

仁玉書話


明代是中國古代書法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帖學大興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書法在繼承宋、元傳統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展,並呈現出多種豐富的面貌特徵,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書法家。在書寫載體上,相比以往以冊頁、手卷為主的情況,至此則立軸、扇面、對聯等書寫形式大興,其中尤以立軸的盛行最為重要,



從時間上看來,明代書法大致可分為初期、中期以及晚期3個時期:明代初期書法以對前代的繼承為主,尚未形成典型的時代特色,此時的書法家以“三宋”和“二沈”為代表;明代中期,受經濟、政治、社會風氣等多方面的影響,此時的書法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文人書法得到了極大發展,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吳門書派”,其代表人物有祝允明、文徵明、王寵、陳淳等;


直到了明代晚期人們的思想得到極大解放,在書壇中則呈現出更加異彩紛呈的局面,此時諸家並立,書風各異,董其昌、邢侗、張瑞圖、倪元璐、徐渭等均為一時之佼佼者。然而,我最喜歡的明代書法家當屬 文徵明,其書早年學習趙孟頫,後直追晉唐,得力於王羲之、歐陽詢,



行書分大小兩種,大字行書受沈周影響,有明顯的黃山谷筆法,而更渾厚,小字則以行草為主,取法趙孟頫、智永,而自成一家,代表作品有《自作詩》《西苑詩》《雜花詩賦》等;狂草書效法懷素,參以山谷草法,篆書師李陽冰,隸書得力於《受禪表》《上尊號》,而且小楷功力深厚,年九十仍能作蠅頭書,可以這麼認為,文徵明諸體皆能,是自元初趙孟頫以來又一位全能的書家。


詩夜城主


我個人的看法是趙孟頫


古鏡5


最耐看的還是趙孟頫和文徵明的字




星宇008


文徵明的字非常好







亮哥講寫字收學員





明代的書法家至少有二十多位,其中我最喜的是董其昌的書法。(注:是喜他的書法藝術,而不是他的做人。)。董其昌這個人,有必要先概述一下他的簡歷: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南直隸松江府華亭人(今上海市董家匯)。他打小就聰穎好學,能詩文,尤擅長寫八股文,且好勝心特強。他17歲時參加松江府會試,自信自己能得頭名,結果卻是第二。不是他的文章寫的不最優秀,原因是他的字寫的較差。董其昌為之受到刺激,發誓一定要把字寫的最好。從此開始練書法,先以書法大家顏正卿(唐)的字帖為楷模進行練習,後再臨摹鍾繇和“二王”(晉)“書聖”的書帖 。經過十多年的刻苦鑽研地練習,董其昌的字已寫的相當漂亮。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已35歲的董其昌考中進士,供職於翰林院,一度擔任過太子朱常洛的老師。其後不久,便告病還鄉。直到1620年8月朱常絡繼位(明光宗),董其昌以帝師的身份又回到了朝廷;被授常少卿,掌國子司業,並修《神宗實錄》。但朱常洛僅執政一個月就駕崩了,繼任的熹宗天啟皇帝在1625年任命董其昌為南京禮部尚書(副二品,這是他仕途上最高的官職。)。董其昌到任一年後,又告病回鄉。直到崇禎五年(1632年) 魏忠賢被賜死後,已經77歲的董其昌又再次回到了朝廷,掌管詹事府事。不久朝廷開始折騰起“黨爭”之風波,任職二年的董其昌發現不妙,趕緊提出告老還鄉……。他從35歲走上仕途,到80歲告老還鄉;為官18年,歸隱27年,三進三退共計45年。這足以顯示出董其昌對人事的極其精明,並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

亦官亦隱的董其昌不但在書法上造詣極深,並且在繪畫上同樣也有極高的成就,他的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甚大。董其昌的書法,以行、草造詣最高;功底出於“二王”,綜合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汲取其精華,自成一體。“六體”、“八法”用筆精到,在揮墨轉筆之處,似拙實巧,乃古勁藏鋒。其書風是飄逸空靈,雄奇峭拔,具有“顏骨趙姿”之美。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佈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 一直到清康熙、乾隆都以董其昌的書法為宗法,備加推崇。康熙還常常臨摹,致使掀起滿朝皆學“董書”的熱潮,並一時成為那些追逐功名的學子皆以學練“董書”為求仕的捷徑。

董其昌有句名言:“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 這是歷史上書法界第一次用“韻、法、意”三個審美觀念來劃定三個朝代的書法藝術。


麟角1


姿態秀逸,筆力不足,仍是董其昌的本色。



紅花舵主陳家洛


董其昌。他的楷書用筆有顏真卿率真之意,而佈局得楊凝式的閒適舒朗,神采風韻似趙孟頫,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其代表作品有: 白居易琵琶行、草書宋詞卷、煙江疊嶂圖跋、臨懷素自敘帖、草書詩冊等。



千騎小季


比較喜歡黃道周的字,他的書法清奇瀟灑,骨骼奇崛,有自己的風格特色。





雅逸齋主


董其昌,張瑞圖,祝允明,文徵明。


青陽齋主


我喜歡明代張瑞圖的書法,奔騰咆哮,一瀉千里。運筆流暢,提按分明,使轉得體,結構倚重均衡,大家風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