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堡壘——二戰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浮沉記

德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海軍在戰後被限制發展。但在希特勒登臺之後,野心勃勃的他開始下令海軍發展更大噸位,作戰能力更強的戰列艦。在那個沒有導彈的年代,艦炮就成了最有威懾力的武器。德國計劃建造的戰列艦要滿足以下幾個要求:首先噸位要足夠大,要超越現在英國的戰列艦。第二,火力要猛,艦炮射程和口徑都要具有明顯的優勢。三,航程要遠,續航能力強,才能滿足德國征戰世界的要求。俾斯麥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建造了。

俾斯麥號戰列艦是以德國前首相俾斯麥的額名字命名,俾斯麥是德國曆史上著名的鐵血首相,以手腕強硬著稱。戰列艦以其名字命名,彰顯了納粹政權的狼子野心。

俾斯麥號於1936年開工,39年2月下水,40年正式服役,是德國也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戰列艦,當時法國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排水量35000噸,而俾斯麥號滿載排水量52600噸,(比意大利的航母噸位都要大),以絕對優勢勝出。這麼一個龐然大物,它的航速居然達到了30節,艦上人員1600名。艦上武器有8門380毫米火炮,12門150毫米火炮,16門105毫米火炮,16門37毫米炮和4架飛機,續航里程達到了8500海里,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可以快速移動的海上堡壘。德國人驕傲的認為,一艘俾斯麥就足以橫掃一支英法艦隊,因為它的噸位和火力確實是太強大了。俾斯麥的服役,也彌補了德國艦艇數量不足的缺憾。但是這樣一個海上巨獸,也有其先天不足,儘管它的船體設計了密密麻麻的水密隔艙,但是其外部裝甲相比於同時代的英王喬治五世級和黎塞留級戰列艦還是顯得單薄了一些,這個缺點隨後就在戰爭中給它造成了致命的毀傷。

俾斯麥號服役對英法海軍還是形成了相當大的威脅,所以他們無時不刻都在關注它的動作和去向。俾斯麥號於1941年3月年赴波羅的海進行訓練,5月就參加了“萊茵演習“作戰”,這是俾斯麥號第一次任務,也是最後一次。這次輝煌的亮相,也成了它的告別演出。

此次行動,伴隨俾斯麥的是歐根親王號,他們很快遭遇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和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一番激戰,俾斯麥號擊沉了胡德號,自身也被威爾士親王號艦炮擊傷,中彈三發,位於艦艏的二號燃料槽受損破裂;左舷被來自“威爾士親王”號的一發水中彈命中,導致左舷一座鍋爐被擊毀,2號發電機艙被水淹沒,艦體首傾3°左傾9°,右側螺旋槳尖出水,航速下降至26節,為日後被圍殲埋下了禍根

英海軍調集42艘戰艦圍殲“俾斯麥”號,其中包括2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巡洋艦和5艘戰列艦。5月25日,負傷的俾斯麥號為了掩護歐根親王號南下執行海上襲擊任務,轉變航向,與追擊的英艦勉強交戰。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起飛了15架“劍魚”式魚雷轟炸機飛機,對“俾斯麥”號進行輪番攻擊。俾斯麥防空火力薄弱在加上火控難以配合防空炮。英軍順利地投中了2枚魚雷,其中1枚炸燬了右舷的方向舵,俾斯麥號失去了控制,最後在英國其他戰艦的火炮不停轟擊之下,沉入了大西洋。一代海上堡壘,一個鋼鐵巨獸,就此灰飛煙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