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度威懾:俾斯麥級戰列艦

1932 年,德國海軍造艦部開始規劃下一代戰列艦的設計方案。鑑於法國的敦刻爾克級已經安裝了 330 毫米主炮,德方決定將新艦的主炮口徑增加到 380 毫米,為此研發了 47 倍徑的 型 380 毫米炮。

1935 年《英德海軍協定》簽署後,德國獲得新建了 10.75 萬噸新戰列艦的配額,“裝甲艦 F”和“裝甲艦 G”這兩艘新艦的設計隨即提上日程。

按照英德協定的規定,德國新戰列艦的單艦噸位不應超過 3.5 萬噸,主炮口徑不超過 406 毫米。但由於德國方面的隱瞞,新艦建成時的滿載噸位甚至超過了 5 萬噸。

極度威懾:俾斯麥級戰列艦

俾斯麥號

1936 年,“裝甲艦 F”和“裝甲艦 G”相繼開工,分別命名為“俾斯麥”號和“提爾皮茨”號。這兩艘戰列艦擁有強大火力與航速。

極度威懾:俾斯麥級戰列艦

“提爾皮茨”號

但技術缺陷也是很明顯的,軍艦在整個戰列艦發展史上都是譭譽參半。與其巨大的噸位和裝甲重量相比,其戰鬥力和綜合性能實在難稱優秀。

不過當“俾斯麥”號在 1940年完工時,它還是被譽為“歐洲最強大的戰列艦”(相對於條約型戰列艦而言),並被視為英國皇家海軍的巨大威脅。

1941 年 5 月 19 日,作為水面艦艇“巡洋作戰”的一個重要步驟,完工不久的“俾斯麥”號與重巡洋艦“歐根親王”號突入大西洋,執行代號“萊茵演習”的破交任務。

5 月 24 日,“俾斯麥”號在丹麥海峽擊沉了前來阻截的英國戰列巡洋艦“胡德”號,擊傷“威爾士親王”號。但該艦自身也被“威爾士親王”號擊傷,燃料洩漏、續航力不足,被迫向法國撤退。

26 日,從英國航母“皇家方舟”號起飛的“劍魚”式魚雷機炸傷了“俾斯麥”號的尾舵,迫使該艦駛向英國圍捕艦隊的方向。

27 日,以“英王喬治五世”號和“羅德尼”號戰列艦為首的英國本土艦隊主力對“俾斯麥”號發起最後的打擊,該艦先後被超過300發大小口徑的炮彈擊中,最後被英國巡洋艦“多塞特郡”號發射的魚雷擊沉,2200 名艦員中只有 113 人倖存。1989年 6 月,殘骸在佈雷斯特以西 650 千米處、4791 米深的海底被發現。

極度威懾:俾斯麥級戰列艦

俾斯麥號殘骸

與短命的“俾斯麥”號相比,“提爾皮茨”號的經歷更為曲折。該艦在 1942 年後部署到了挪威,雖然出動不多,但一直以進攻姿態對盟國的北極航線造成壓力。

特別是 1942 年 7 月的“PQ-17 船隊事件”中,英國海軍部因輕信“提爾皮茨”號出動的消息、解散 PQ-17 護航運輸隊,導致33 艘運輸船損失 24 艘,北極航線中斷近 3 個月之久。

該艦的存在還使英國本土艦隊不得不常年在北方航線上保留1 ~ 2 艘戰列艦、2 艘航母,對艦隊具有極大的威懾效果。1943 年 9 月 22 日,英國袖珍潛艇 X-6 號和 X-7 號秘密突入該艦停泊的阿爾塔峽灣,,用 2 枚 2 噸定時炸彈炸傷了“提爾皮茨”號,該艦到1944 年初才勉強修復。

1944 年 4 月 3 日,英國海軍集中 2 艘航母、1 艘戰列艦、大量小型艦艇的兵力,對“提爾皮茨”號發動代號“鎢”行動的聯合攻擊,該艦死 122 人、傷 316 人,再次喪失戰鬥力。

1944 年 11 月 12 日,皇家空軍對這艘綽號“北方的孤獨女王”的戰列艦發動最後一次代號為“問答集”的空襲行動,命中 2 枚 5.5 噸的“高腳櫃”巨型炸彈,另有 4 彈在艦旁爆炸。

“提爾皮茨”號在數分鐘內傾覆於挪威特羅姆瑟峽灣以西 4 海里處的哈科島南端,全艦 1700人中有 1000 人溺死。留在水面上的殘骸在 1947 年出售給一家挪威拆船公司,至 1957 年全部拆解完畢。

俾斯麥級戰列艦的性能與數據:

排水量:(設計)標準 41700 噸(“提爾皮茨”號 42900 噸),滿載 50900噸(“提爾皮茨”號 53500 噸)。

主尺度:(設計)251.0(全長)/241.5(垂線間長)×36.0×10.2 米(滿載)。

動力:3 檯布洛姆 - 福斯式蒸汽輪機,12 座瓦格納式燃油鍋爐,功率 13.8萬馬力,航速 29 節;載重油 7900 噸(“續航力 9280海里 /16 節(“提爾皮茨號”10200 海里 /16 節)。

防護:主裝甲帶 320 毫米,炮座 342 毫米,水平防護 120 毫米,主炮塔正面360 毫米,司令塔 350 毫米。

武器裝備:(設計)8 門 SK C/34 型 380 毫米 L/47 主炮(雙聯 ×4),12 門 SK C/28 型 150 毫米 L/55 副炮(雙聯×6),16 門 SK C/32 型 105 毫米 L/65 高炮(雙聯 ×8),16 門 SK C/30 型 37 毫米 L/83 高炮(雙聯 ×8),20 門 20 毫米機炮(四聯 ×2,單管 ×12),6 架水上飛機 /1 部彈射器,

8 具 533 毫米魚雷發射管(四聯 ×2,僅“提爾皮茨”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