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25—35歲這段時間,決定了你的職業生涯?

為什麼說25—35歲這段時間,決定了你的職業生涯?

一、35歲是職業生涯的分水嶺

做HR這些年,面試過的人差不多近萬,看過的簡歷,可能至少也有10萬。

不敢說自己閱人無數,也總結了一些職業發展的規律。其中,35歲現象,很值得我們深思。

我發現大多數人的職業生涯,是在35歲左右拉大差距的。

35歲,職業發展比較順利的人們至少已經做到中層管理崗位,或成為某領域的技術專家;極少部分的一些人,可能已經是企業高管,進入核心決策層。

這一類人往往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所建樹,且積累了一定的人脈資源。

與此同時,還有大量的35歲左右的人們,仍在基層崗位上打轉。要麼不斷換著企業、甚至行業;要麼在基層崗位上一做很多年。

這類人也有很多共同特徵,沒有明確的規劃、不擅長深度思考,仍然在做著基礎的、事務性的工作,缺乏核心競爭力。

人們常說三歲看老,職場也是一樣。

35歲,已經能看出一個人未來職業生涯的走勢,是大有希望,還是到此為止。

二、對不起,這個時代,職場不相信大器晚成

董明珠36歲南下珠海開始做業務員;褚時健74歲復出種褚橙;任正非43歲創辦華為;

無論是創業還是打工,從這些例子來看,年齡好像都不是個問題?

但不要忘了這一代企業家背後的大時代背景,之所以年齡並沒有成為他們成功的不利因素甚至反而是個優勢,是因為這代人年輕的時候沒有遇到機遇,政策和體制讓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當改革開放風口來的時候,已經成年,積累了一定資金、技術和人脈的人們佔領了先機。

我們這代人面臨的職業環境是怎樣的呢?

中國經濟經過了近40年的高速增長,傳統行業基本飽和,領頭羊企業在品牌、資金、人才、技術、市場等方面處處領先,創業機會渺茫;互聯網和新興的科技行業呢?雖然發展不過20多年,也已經是巨頭林立。

當然,利好因素一樣不少。

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在人才培養、職業發展方面提供了豐富的、多通道的內部晉升的機會;而創業所需的要素,政策、資金,也從來都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一樣豐富。

但前提是,你要足夠優秀,更要足夠年輕。

因為企業用人的邏輯是,什麼樣的年齡就要有相應的能力;基層崗位、可替代性強的崗位,儘量用低成本、有潛力的人。

這麼多年經濟的高速增長,企業的快速擴張,要求員工隨之快速成長。不能快速成長的個體,在職場上,通常被認為是失敗者。

35歲,如果還沒有做到管理層,或者在專業領域有所積澱,企業就不會在你身上投入資源、委以重任了。因為,基層崗位和可替代性強的崗位,有的是年輕人可用,這些年輕人有潛力、工資低、能加班,是更優質的資產。

雖然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國家也在一步步放開生育政策,但近幾十年內,中國高學歷勞動力的供應還是十分充足的。

35歲還沒能所成就的人們,未必是真的能力不行,可能有各種因素導致了現在的狀況,比如運氣不好選錯平臺,比如判斷錯了發展方向。

但對不起,這個時代,職場不相信大器晚成。

為什麼說25—35歲這段時間,決定了你的職業生涯?

三、25—35歲,決定你的職業生涯命運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個人本科畢業通常在22或23歲,到25歲的時候,通常已經有兩三年的工作經驗了,這段時間,叫做試水期,也可以叫做試錯期。

25歲,就要想明白自己想要從事的行業和職業了。不能太長,很多30歲左右還沒想明白自己想要從事的領域,還在不停試錯的人們,已經被同齡人拉得很遠了,要花很多倍的精力才可能追回來。

25—30歲,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一段積累期。因為在這個年紀,我們的體力和學習能力正在巔峰期,家庭的羈絆也通常不大,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去積澱,厚積才能薄發。以筆者為例,雖然是個懶惰的學習者,在這幾年裡,每年也平均至少要讀30—40本專業書。

過了這個年紀,你會發現,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了,學習的效率也下降了。

30—35歲,抓住機會尋求突破。

一個人過了30歲,就不要把學習掛在嘴邊了,我不是說30歲之後不要學習,而是這個年齡,更需要的是實踐,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出來,為企業創造價值。與此同時,抓住職業發展的機會,尋求突破,比如:晉升做管理的機會;成為技術專家的機會;自主創業的機會;

有人說,人的一生中機會是有限的,據說只有7次(擦,這麼少,我不信!)。

抓住有限的機會,如果沒有機會,就努力去創造機會。

四、已經35歲了,還有希望嗎?

當然有!

從來沒有絕對的規律,尤其是對於人來說,規律從來都是被人打破的。

過了35歲,職業發展仍然沒什麼突破該怎麼辦?

第一,別放棄,別投降。

很多人找工作首先考慮的是穩定、是低風險,這當然沒錯,但問題是,當你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已經落後了,不冒險怎麼可能趕上來?

這時候需要的是加速,需要的是彎道超車,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對自己放棄希望。

第二,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沒說的,比別人更努力的去學習和實踐吧。最怕的不是不努力,而是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努力。

第三,做好規劃,選擇最佳成長路線,多聽聽成功的人是怎麼做選擇的。

如果你總是判斷錯誤,不停試錯,也許你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做決策的方式,多聽聽過來人是怎麼選擇和判斷的。

職業發展的道路有很多條:管理者、技術專家、創業、自由工作者;每條道路都有不同的成長路線,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身的優勢,選擇最佳的成長路線。

最後,如果你耐心讀到這裡,如果你恰好有職業發展的困惑,歡迎找我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