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25—35岁这段时间,决定了你的职业生涯?

为什么说25—35岁这段时间,决定了你的职业生涯?

一、35岁是职业生涯的分水岭

做HR这些年,面试过的人差不多近万,看过的简历,可能至少也有10万。

不敢说自己阅人无数,也总结了一些职业发展的规律。其中,35岁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发现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是在35岁左右拉大差距的。

35岁,职业发展比较顺利的人们至少已经做到中层管理岗位,或成为某领域的技术专家;极少部分的一些人,可能已经是企业高管,进入核心决策层。

这一类人往往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且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

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35岁左右的人们,仍在基层岗位上打转。要么不断换着企业、甚至行业;要么在基层岗位上一做很多年。

这类人也有很多共同特征,没有明确的规划、不擅长深度思考,仍然在做着基础的、事务性的工作,缺乏核心竞争力。

人们常说三岁看老,职场也是一样。

35岁,已经能看出一个人未来职业生涯的走势,是大有希望,还是到此为止。

二、对不起,这个时代,职场不相信大器晚成

董明珠36岁南下珠海开始做业务员;褚时健74岁复出种褚橙;任正非43岁创办华为;

无论是创业还是打工,从这些例子来看,年龄好像都不是个问题?

但不要忘了这一代企业家背后的大时代背景,之所以年龄并没有成为他们成功的不利因素甚至反而是个优势,是因为这代人年轻的时候没有遇到机遇,政策和体制让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当改革开放风口来的时候,已经成年,积累了一定资金、技术和人脉的人们占领了先机。

我们这代人面临的职业环境是怎样的呢?

中国经济经过了近40年的高速增长,传统行业基本饱和,领头羊企业在品牌、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处处领先,创业机会渺茫;互联网和新兴的科技行业呢?虽然发展不过20多年,也已经是巨头林立。

当然,利好因素一样不少。

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在人才培养、职业发展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多通道的内部晋升的机会;而创业所需的要素,政策、资金,也从来都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一样丰富。

但前提是,你要足够优秀,更要足够年轻。

因为企业用人的逻辑是,什么样的年龄就要有相应的能力;基层岗位、可替代性强的岗位,尽量用低成本、有潜力的人。

这么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企业的快速扩张,要求员工随之快速成长。不能快速成长的个体,在职场上,通常被认为是失败者。

35岁,如果还没有做到管理层,或者在专业领域有所积淀,企业就不会在你身上投入资源、委以重任了。因为,基层岗位和可替代性强的岗位,有的是年轻人可用,这些年轻人有潜力、工资低、能加班,是更优质的资产。

虽然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国家也在一步步放开生育政策,但近几十年内,中国高学历劳动力的供应还是十分充足的。

35岁还没能所成就的人们,未必是真的能力不行,可能有各种因素导致了现在的状况,比如运气不好选错平台,比如判断错了发展方向。

但对不起,这个时代,职场不相信大器晚成。

为什么说25—35岁这段时间,决定了你的职业生涯?

三、25—35岁,决定你的职业生涯命运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个人本科毕业通常在22或23岁,到25岁的时候,通常已经有两三年的工作经验了,这段时间,叫做试水期,也可以叫做试错期。

25岁,就要想明白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和职业了。不能太长,很多30岁左右还没想明白自己想要从事的领域,还在不停试错的人们,已经被同龄人拉得很远了,要花很多倍的精力才可能追回来。

25—30岁,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一段积累期。因为在这个年纪,我们的体力和学习能力正在巅峰期,家庭的羁绊也通常不大,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积淀,厚积才能薄发。以笔者为例,虽然是个懒惰的学习者,在这几年里,每年也平均至少要读30—40本专业书。

过了这个年纪,你会发现,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了,学习的效率也下降了。

30—35岁,抓住机会寻求突破。

一个人过了30岁,就不要把学习挂在嘴边了,我不是说30岁之后不要学习,而是这个年龄,更需要的是实践,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为企业创造价值。与此同时,抓住职业发展的机会,寻求突破,比如:晋升做管理的机会;成为技术专家的机会;自主创业的机会;

有人说,人的一生中机会是有限的,据说只有7次(擦,这么少,我不信!)。

抓住有限的机会,如果没有机会,就努力去创造机会。

四、已经35岁了,还有希望吗?

当然有!

从来没有绝对的规律,尤其是对于人来说,规律从来都是被人打破的。

过了35岁,职业发展仍然没什么突破该怎么办?

第一,别放弃,别投降。

很多人找工作首先考虑的是稳定、是低风险,这当然没错,但问题是,当你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落后了,不冒险怎么可能赶上来?

这时候需要的是加速,需要的是弯道超车,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对自己放弃希望。

第二,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没说的,比别人更努力的去学习和实践吧。最怕的不是不努力,而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更努力。

第三,做好规划,选择最佳成长路线,多听听成功的人是怎么做选择的。

如果你总是判断错误,不停试错,也许你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做决策的方式,多听听过来人是怎么选择和判断的。

职业发展的道路有很多条:管理者、技术专家、创业、自由工作者;每条道路都有不同的成长路线,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身的优势,选择最佳的成长路线。

最后,如果你耐心读到这里,如果你恰好有职业发展的困惑,欢迎找我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