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的深井是如何打成的 文

原上的深井是如何打成的 文/每小平

“老井吃水辛酸多,皆因井深体力活。双索绞水百十圈,绞桶井水需半天。”这首歌谣说的是过去年代用水的艰难。相比于平原,住在高原上的人,吃水就更加不易。原上的井有些能达到五六十米深,如此深的井是怎么挖成的?笔者采访了少陵原畔杜北村73岁的村民胡春华、马玉琴等人,了解到昔日原上挖井的艰难困苦。

少陵原的海拔有六百米。挖井前,先要确定井位,这要看挖井的方位、坐向及周围建筑等。定位后,选择良辰吉日,并用香、蜡及五谷、水果等祭品祭祀土地神、龙王(井王爷)等,鸣放鞭炮,然后再动土。

原上的井几十米深,首先要保证井壁是垂直的,井壁如果歪斜了,水桶就难以吊上垂下。井浅的话,井壁垂直还容易,井越深,井壁垂直越难,这里面是有窍门和玄机的。

原上水井的直径一般为二三尺,工人一边挖一边测量井壁的端直。井口用椽和木板固定成三角架,在井口中心垂吊定位,再向周边扩散。挖井一般需在晴天进行,采用太阳光,利用两块镜子从不同方向的反光原理来照明挖井。阴雨天就挖不成井。乡贤胡春华老人讲:昔时没有电灯,也无矿石灯,井下由于缺氧,不能用油灯或蜡烛等照明,只能利用太阳光。此外,太阳光照射到井底,还能判定井壁是垂直还是弯曲倾斜,随时修正。常选用木柄长约50厘米的线镢(线镢长约20至30厘米,前窄后宽,中间有槽)向下挖土(料匠石或河石、沙土等),然后用铁瓢装土,装到粗布袋子(上口用铁环或铁圈系牢布袋口上,以利装土和沙石等)。此举用担笼、条筐或水桶等轻便,且不抛撒,安全保险。高原的井多选在临近原崖处,当挖到七八米深时,可同临近的房屋、窑洞挖通,或开口在原崖处,以利井下通风换气。水井、窨子和高窑相互连通,有很好的通风效果,这是杜北村民智慧的创造。

少陵原上既有易挖的黄墡土,也有坚硬的黄板金土质,还有料匠石板层,线镢挖下去常常碰溅出火星子。由于井下地方小,人在井下要佝偻着身子,加之潮湿缺氧,还要出力流汗,异常艰难。在井底挖一两个小时,就需要换另一个挖井人。那时一些专门的挖井人,体型也是瘦小、低矮。待挖过黄板金或料匠石板层后,就相对好挖了。一般情况下,这时井里即可涌进地下水来,俗称进水。此时须将吊土的布袋换成不漏水的桶,以免滴落下的泥水、石块沙土打伤井下人。当井挖到有积水,再挖一米多,这口井即告挖成。(当时手工绞一次水需要一定的时间,待到下次绞水时四周即可涌满复位。)在原上挖这样一口深井,短则需要三四个月时间,长则前后会持续一年。

井挖好后,人们在井的西边用砖石垒砌2米多高的井桩,在其上部固定好辘轳铁轴,安装辘轳架等设备,井桩背后放数块长形石条支撑稳定。

在高原挖这样一口井,费人费力费工,还需要一大笔资金。井是大家的事,费用由各家均摊,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再就是出人力。

吃水不忘掘井人,做饭不忘绞水人。几十米深的井难挖,水也难绞。俗语:“清早即起脸未洗,急急忙忙去绞水;水桶刚刚吊井口,手没抓牢掉井里。乡邻无奈干着急,拽绳捞桶补救去;畜禽无水人无汤,一天到晚吃干粮。”

那时,每家每户需要自备一套井绳,四个水桶。井绳两端系牢平环、立环和扁铁带圆环的三个环,井绳缠绕在辘轳上形成双股索。绳的一端先将立环套入平环内,再将扁铁圆环插入平环内的上端,再将立环套入扁环内,左右一拧,将桶梁卡紧套牢,防止水桶掉到井底。

绞水需要三个壮年人。一人坐在井台边的方形石上先向井下放套牢的桶,一人摇辘轳,一人向上拽,各有分工,不可马虎,以免发生不安全的事故。

一般人家都有水瓮,一次绞水要担七八担水。逢年过节时,天不明就得到老井旁去排队,否则,亲戚进门水可能还没担回家。对于家中多年老体弱或无劳力者来说吃水更难,有时欲哭无泪,有的干脆叫他人帮忙担水给馍或其他食物酬谢,也有的老人叫分家另过的儿女或亲戚给水瓮里挑数担水储存……村中谁家过红白喜事,执事单上先要列出三人专门绞水,好烟好茶好饭招待。

每年在大年三十傍晚,村民自发向井桩神龛内张贴石印龙王像,供奉祭品,香炉下压张菱形黄裱纸,插上蜡烛、焚上香,祭祀龙王(井王爷),祈愿井水旺盛,村民吃水安全有保证。

由于少陵原上缺水,无论早晚,老井旁的古槐、大皂角树上常栖落着喜鹊、麻野雀、斑鸠、鸽子、麻雀等鸟雀,在低洼积水处饮水觅食,吃饱喝足后在树上鸣叫欢唱,成为一景。

原上的老井,留给人们太多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