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世紀時,十萬歐洲鐵騎竟然被兩萬蒙古騎兵全殲,蒙古騎兵到底當時有多牛?

歷史一書生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題主想問的是13世紀賽約河之戰,科羅曼帶領匈牙利,日耳曼,奧地利三國聯軍,步騎共計十萬眾對陣兩萬蒙古騎兵。


從人數上看,差距是明顯的。從裝備上看,歐洲騎兵都是重甲騎兵,身披閃爍著寒光,防禦力極高的板甲。而蒙古騎兵則多為皮甲輕騎兵。武器上歐洲鐵騎有制式騎槍,除此外還有流星錘,重劍等武器。而蒙古騎兵一人兩把弓,一把步弓,一把騎弓,外加一把彎刀就完了。

無論從裝備上還是從人數上,蒙古騎兵都被完全碾壓,但是蒙古騎兵就是打贏了。其中關鍵的一點就是蒙古騎兵抓住了歐洲重騎兵的弱點。


古代無論中外重騎兵的使用一般只有兩種,一種就是重騎兵對重騎兵,另一種就是重騎兵衝步兵方陣。

而蒙古騎兵在面對歐洲重騎兵的衝鋒時,採取了迂迴的辦法,不和你正面接觸。連人帶馬上千斤衝鋒起來積攢的能量無處釋放,不能靈活的停止和轉向,被蒙古騎兵拿弓箭遛著玩。別小看蒙古騎兵的弓箭,他們從小在馬背上討生活,基本上是箭無虛發,重騎兵的板甲只要有保護不到的地方,必定要插上蒙古人的羽箭。


等輕騎兵把歐洲人遛的筋疲力盡,蟄伏已久的蒙古精銳重騎兵殺將而出,頓時將歐洲人衝的四散,接下來就是一場圍獵了,是蒙古人最擅長的事。

蒙古騎兵的戰術不僅不新穎,反而還有點老套,但是面對歐洲騎兵,就得用這樣的戰術。要說蒙古騎兵當時有多牛,基本上當時已知世界範圍內,馬上作戰就沒有能幹的過蒙古騎兵的。


守仁讀仁


最近正在看一本《劍橋插圖戰爭史》,裡面的有些內容正好可以解答這個問題。

題主所說的,是1241年,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把法國、日耳曼和捷克來的條頓騎士組織在一起,形成10萬餘人的重裝騎士團,迎戰蒙古騎兵的事情。

其實一直以來,歐洲騎兵的作用都是被誇大的。

在歐洲中世紀的絕大多數戰役中,騎兵都不是占主導地位。當時騎兵比較有效的戰術,就是假裝撤退,引誘對方數量龐大的步兵方陣“自亂陣腳”,衝鋒追擊。這時候騎兵再充分利用機動性,調轉馬頭進行反攻。

這種戰術在騎兵之間的對戰中,也是被廣泛運用的。比如公元982年,在克隆內角,一支穆斯林輕裝騎兵,誘惑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二世的一支重騎兵部隊,讓他們進行長距離的追擊,直到累得精疲力竭,重騎兵部隊被預先埋伏的部隊一網打盡。


在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的騎兵部隊對抗蒙古騎兵時,這一幕又一次上演。

當蒙古騎兵來到重騎兵所在的佩斯城時,傲慢的歐洲騎士決定傾巢而出,用強大的鐵騎直接衝擊蒙古輕騎兵。但是,蒙古人不傻,你出來我就跑,等你累了我再打。

騎兵一旦失去機動性,失敗的幾率就大大的增加了。

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早就總結出這一騎兵作戰信條:他不允許自己的騎兵部隊去攻擊那些據守不出,或者列陣嚴密的步兵。他會先讓弓箭射手射出密集的箭雨,然後讓步兵衝鋒打亂對方的防禦體系,最後才發動騎兵進行衝鋒。


不懂這一信條的騎兵部隊,往往會遭遇滅頂之災。

(列陣嚴密的步兵對騎兵是有優勢的)

公元782年,法蘭克人在辛特爾山區攻擊薩克森人的時候,就自信滿滿的用騎兵去衝擊嚴密防守的步兵方陣。結果戰鬥一開始,法蘭克騎兵就被步兵方陣團團圍住,一個一個被長矛捅了下來。

在遍佈城堡的歐洲,騎士的地位顯然沒有這麼重要,可以躲避弓箭並且加強戰場生存率的重鎧甲,反而成為了很多次戰役中,騎士失敗的原因之一。

所以,遇到機動靈活的蒙古輕騎兵,歐洲重裝騎士不去嚴守信條、吸取教訓,反而傲慢自大的主動進攻,發生悲劇是必然的。


七追風


我來回答一下。

很多文章。都是已經說了原因。其實百戰百勝的原因很多。我談一下至關重要的兩點。

蒙古馬和蒙古弓(這個以後再說,蒙古的複合弓可以說是開創了一個時代,探索與發現節目有一期專門講解,不過全是英語的,我也不想翻譯了,原諒我吧,畢竟都是閒暇時間在創作)。

蒙古馬耐得住飢渴,忍受過酷暑嚴寒,夏季能抗的住蚊蟲的叮咬。冬天能抗住-40度的低溫。當時蒙古馬可以說是天生的軍馬。相反當時的歐洲馬高大,有力氣。能馱得動全付重甲的歐洲武士。這點蒙古馬就不行。但是當時的歐洲馬有點像歐洲男人XX 大卻不持久。歐洲馬衝刺不過50步(重甲),蒙古馬100到150步(輕甲,蒙古主力全是輕騎兵),中長跑更差。而這點差距讓蒙古人利用上,歐洲人基本就沒有勝算。

以在波蘭大草原一次戰鬥為例華沙大公 帶著騎兵迎戰一隻蒙古騎兵。蒙古騎兵人數少,偏師, 武器也不先進而且蒙古軍遠道而來,波軍以逸待勞。波軍可以說是必勝。但是戰爭爆發後,蒙古軍保持和波軍一定距離,開始放箭,波軍追擊,蒙古軍撤退,但是仍舊放箭;波軍後退,蒙古軍追擊,仍經放箭。無論波軍怎麼努力,就是捉不到蒙古軍主力決戰,反而自己遭受一陣又一陣的箭雨。蒙古人有點太祖,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意思。

到了下午,蒙古人突然提速,跑的無影無蹤。偵查了一下, 方圓幾十裡都沒有蒙古軍,波軍決定宿營,也不得不宿營 馬跑不動了。 按照當時的軍事思想,晚上蒙古人基本不會來夜襲,因為騎兵奔跑了一天了,又沒有後備隊,就是一人騎三馬也不行。馬跑不動了,你在歐洲大平原上玩步兵,絕對是死路一條。結果波蘭人低估蒙古人,特別是蒙古馬的韌勁。結果半夜萬馬奔騰,天黑蒙古人也不射箭了,一手持火把,一手持刀,跟波蘭人肉搏,照理說波蘭人應該有的一打,但是波蘭人馬跑不動了。如果波蘭的馬持久力強一些的話,即使戰敗,也能跑出來很多人。可惜全軍覆沒。現在波蘭人在紀念奮勇抵抗蒙古軍入侵死難的人, 而且向蒙古國提出國家賠償。不過蒙古好像沒錢賠。

順便提一些,到了近代,熱兵器的出現。 歐洲各個軍事強國,處於要拉重炮的需要。要求馬要有力量, 要持久,要能忍受戰場震耳欲聾的聲響,甚至對發情期和性格都有要求。歐洲對各個馬種作了大量的改良,所以現在歐洲馬那基本全是世界名馬了,到了清末也不用蒙古馬作為軍馬了,都是引進的歐洲馬。建國後,管軍馬繁殖的人,我沒記錯的話 是醇親王的後人, 而沒有找蒙古人,就是因為當時的馬種都是歐洲馬。


Johnny親王


對付冷兵器時代的遊牧民族騎兵仗隊進犯,首先必須有堅固的邊防城牆,並建在有利地勢高山山脊上,並連成一條防禦帶。長城是最好對付遊牧軍隊的邊防工事。騎兵最怕中途下馬攻進。高山上的長城為馬匹上山進攻增加難度。遊牧軍隊最利速決速戰;最怕停下長期對持,消耗軍兵士氣。二:修築漫長的城牆工事,只有強大統一的國體,雄厚強大的經濟基礎實力。龐大國民數量中央集權國家才能勝仼舉世罕見的防禦系統。這些條件中古世紀歐洲沒有俱備。廣闊東中歐大平原上沒有統一的大國。南部從阿爾卑斯山脈東接西喀爾巴阡山脈,到東喀爾巴阡山脈上,雖地勢可建防禦工事長城。但都分屬不同的國家統領。不能集中國力修築長城。這就是歐洲歷史上無法對抗漢朝敗兵匈奴人及蒙古騎兵入侵的客觀原因!一一中國歷史上敗於北方遊牧民族,都是國家處於分裂;朝廷國內內亂。如西晉未年五胡亂華;南宋北方半壁江山淪於金人手中,蒙古趁勢入關滅之。明末農民起義皇廷失秩大亂,吳三桂開關引滿清入關自毀長城之固!一一萬里長城,和漢字二千多年統一是中國能成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不被湮滅傳承至今的重要兩大原因之一!中華文明是千古奇蹟之文明,中國人都應為之輝𤾗歷史而自豪!


劉衍泰


當年蒙古人能以少勝多除了東方的機動性戰術外,就是遠攻兵器,一是蒙古人善於甩石頭,就是牧民經常用牛皮條包一顆小石頭掄幾下甩出去打不聽話的羊,他們把這種方法用在了戰場,往往還不等接近敵人就能把敵人打的抱頭鼠竄。二是飛去來兮,就是一種能夠旋轉的飛刀,只要飛出去就能把敵人的頭顱割下,歐洲人從來沒有見過這種兵器。三就是蒙古人的馬刀了,在衝鋒時候,前面的人衝進敵陣,專砍敵人馬腿,後面的人用長矛刺殺敵人。


太興真人


一人兩匹馬,外加騎馬射箭,就是當時最強的機動部隊。行動不變的重甲和步兵哪裡受的了,就算歐洲騎兵也受不了遠距離的射箭騎兵。外加也會火藥攻城,以及遇到反抗就屠城,也是讓聞風喪膽


日月道德


蒙古騎兵只能用奇蹟來形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