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金湖畔之煙墩烽火臺與東溪寺,印墩古遺址

池州市東至縣勝利鎮先進村濱臨升金湖畔,境內自然村落歷史悠遠,普遍在500年以上。境內有史可查的東溪寺始建於唐朝大曆年間,距今1240多年,是安徽省原東流縣最早的寺廟,原東流縣誌和今東至縣誌均有記載。煙墩烽火臺古遺址證明了先進境內曾是古代咽喉要地。 印墩系新石器人類遺址。

1,煙墩烽火臺遺址

烽火臺又稱烽燧,烽㺅,煙墩,墩臺,是古時候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遇有重要情況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信息。烽火臺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

煙墩烽火臺位於東至縣勝利鎮先進村庚口唐組東北1.5千米的山崗上。明朝末年,戰爭頻繁,在戰爭等緊急情況下,利用煙墩制高點燃放煙火,通知周邊百姓轉移。明清時代,庚口唐和安慶西門渡口是長江南北兩大重要碼頭。景德鎮貢瓷進京,徽商南來北往,庚口唐是重要驛站。烽火臺,碼頭,驛站皆備,證明此處是咽喉要地。此遺址保護意義非同一般。

2,東溪寺

東溪寺座落在先進村的庚口唐自然村北,與安慶市迎江寺隔江南北相望。 東溪寺始建於唐朝大曆年間,距今1240多年,是安徽省原東流縣最早的寺廟,原東流縣誌和今東至縣誌均有記載。北宋著名詩人梅聖俞曾乘舟到過東溪寺敬香後乘馬迴歸,並賦詩留念。詩曰: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島發船遲。野鳧眠岸有閒意,老樹著花無醜枝。短短蒲茸齊似剪,平平沙石淨如篩。情雖不厭住不得,夜幕歸來乘馬疲。因此,東溪寺聞名大江南北。 一九五八年的“大躍進”刮“共產風”和一九六六年的“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東溪寺東西兩廟均遭破壞,面目全非。2002年,由本地居士牽頭,村民捐款,重新修建。

據《東流縣誌》記載,東溪寺始建於唐大曆年間,由正都大師在此創建,這個寺坐東朝西,連體建築,分東西兩寺,旁邊還建有個文昌閣,建築物佈滿了整個龜山,寺內供奉菩薩幾十座,住侍和尚有幾十人,香火旺盛,遠近聞名。到了宋代,這座寺廟仍然規模不小。宋代景佑3年(1036),長江大汛,建德境內的黃湓河洪水暴漲,造成較為嚴重的災情。時任建德縣令的大詩人梅堯臣,心急如焚,為了察看水情,組織救災,他乘馬沿河來到東溪寺邊上,隔河遙望東溪寺四周的湖光山色,被這裡的山水草樹構成的美景所吸引,由於水情緊急,他不得又疲憊的乘坐車馬,匆匆回到縣衙,在處理完公務之後,便提筆寫下了這首《東溪》,為古東流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東溪

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船遲。

野鳧眠岸有閒意,老樹著花無醜枝。

短短蒲茸齊似剪,平平沙石淨於篩。

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

這首《東溪》後載於《建德縣誌》。流傳了幾百年,至今仍為詩家當作佳作名篇吟誦,《梅堯臣詩選》載方回雲:“三四為當世名句,眾所膾炙”。梅公關於山水遊記方面的作品,在任建德縣令期間寫得最多,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就是《東溪》詩。

歷經千年的東溪寺,隨著時事更迭,幾毀幾建,清乾隆19年,僧理楞募捐修葺,此後200年間雖然也遭受些許破壞,但主廟尚存。不幸的是在“文革”破四舊時全部拆除,使這古建築從此銷聲匿跡,僅剩遺址。據說寺內的古物部分流落到庚口唐自然村的居民家中,21世紀初,庚口塘自然村的退休老教師唐旭來組織成立了八大委員,集資募捐,重建廟宇,終於古寺又屹立於龜山之上,如今十里八鄉的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到初一十五就去廟裡敬香,香火旺盛,幾年前,曾在古寺遺址附近出土了一塊清代刻碑,記載有東溪寺歷代主持的法號以及重修時鄉紳名士和香客的捐款名單。龜山屢經開荒以不復當年的秀美,寺廟也不及古時那般繁華,但可以讓人睹寺懷古,躺坐幽靜寺院,聆聽晨鐘暮鼓,有感清風徐來,遠看江水東流,遐想當年江水滔滔時梅堯臣吟詩暢發幽情的江南美景。袁貴海在東溪寺重建後到訪於此,賦詩一首:

東溪古寺

龜山負閣出靈池,庚口唐陳百萬師。

烽火燒天連碧水,徽商結隊歇單墀。

黃芩赤岸東溪寺,建德梅公感遇詩。

歷數千年頻毀建,普提樹幹發新枝。

3,印墩。印墩位於先進村庚口唐自然村。文化層有紅燒土,表層文物有陶片及鬲足系新石器人類遺址。

選自宋海兵先生主編《先進村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