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雁落諸洲圩區(大渡口鎮廣豐圩)

雁落諸洲圩區(大渡口鎮廣豐圩)

廣豐圩形成源自於雁落諸洲的圍墾,始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桐城,懷寧,望江縣的官宦豪紳王魯明,餘誠格,劉梧桐,田俊義,徐培夫,童詩文等合股集資,招募民工,在雁落諸洲(今大渡口,勝利鎮一帶)建堤圈圩。1903年10月動工,江堤從姚山(今勝利鎮樓閣村境內)腳起,經白沙,磨盤,雀兒料等洲,到絲茅墩(今大渡口境內北圩拐)止,長約2萬米;河堤(東埂)北起絲茅墩,穿九都湖,七潭洲,南止於施家墩(今勝利鎮新華村境內),長約4600米,圍築面積約79平方公里;取名廣豐圩。

雁落諸洲圩區(大渡口鎮廣豐圩)

清光緒33年(1907年)成立“安阜墾務公司”,又名“八都湖墾務公司”,僱傭民工近3000人,辦理圩內開墾事務,開墾耕地約5萬餘畝。民國初年,桐城,樅陽,懷寧,廬江,皖北等來自九省十八縣人士紛紛遷入開墾,圈築眾多小圩,移民房屋沿圩堤一字排開,形成眾多居民點。

清光緒34年(1908年)在絲茅墩東,方定洲一帶圍墾築圩,取名阜強圩(後更名永慶圩),但由於經費等原因未完工。

清宣統二年(1910年)在施家墩建起條石朝天閘,名南閘。

民國3年(1914年)南京籍王傲,民國6年(1917年)桐城籍齊繼黃相繼續建永慶圩,都因費用不足而停工。

雁落諸洲圩區(大渡口鎮廣豐圩)

民國8年(1919年),張鴻友領頭髮起圈墾黃湓河老河口以西,永慶圩以東洲灘,圈築圍墾,名裕豐圩。也因工程預算不足,完工一半後停工。

民國14年(1925年)貴池縣紳士錢翰臣在未完工的裕豐圩毗鄰處圈築萬興圩。萬興圩完工後堵塞了黃湓河的入江通道,河水及升金湖水無法洩入長江,漫淹內河湖成災。

民國15年(1926年)東流縣紳士章大光續建裕豐圩繼續圍墾。由於萬興圩堵塞河道,引起訴訟,經國民黨中央政府建設委員會,內政部和安徽省政府代表聯合勘察查證,認定堵塞古河,“實屬不當”。經協商立約,萬興圩割地4000畝,水道易地320畝賠償裕豐圩;裕豐和永慶圩之間讓出水道,由萬興圩開挖新河,並做塊石護岸。這場官司直至民國26年(1937年)還未結束,以至於裕豐圩內無法開墾,屢遭洪災。裕豐圩圈墾面積5.7平方公里,耕地7000畝,築堤11865米。至1949年圩內有6村292戶1417人。

雁落諸洲圩區(大渡口鎮廣豐圩)

民國16年(1927年),章蘭生在廣豐圩姚山腳外灘,圈築蘭生圩。

民國20年(1931年)7月,東埂潰破,田野一片澤園。1932年章大光為堤委會監修,成立堤工委員會,圍築整修廣豐,裕豐圩。

雁落諸洲圩區(大渡口鎮廣豐圩)

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永慶圩併入廣豐圩;1960年修建黃湓閘,封堵了黃湓河老河口;1965年裕豐圩併入廣豐圩。1970年在廣豐圩東埂外至八百丈的湖灘地,修築4672米長堤壩,圍築面積13.9平方公里,墾地11540畝的新豐圩。至此上自姚山腳下至老河口,長27.735公里的長江大堤建成,原有各圩連成一體。2000年加固堤身硬護坡,廣豐圩成了銅牆鐵壁,保護人口13萬,耕地13.43萬畝,成為東至縣第一防洪圈。

雁落諸洲圩區(大渡口鎮廣豐圩)

雁落諸洲圩區(大渡口鎮廣豐圩)

雁落諸洲圩區(大渡口鎮廣豐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