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兵工廠為何能躋身民國一流軍工企業?

Gingai-K


太原兵工廠與瀋陽兵工廠、漢陽兵工廠並稱為民國的三大兵工廠。山西的土皇帝閻錫山統治山西長達38年,太原兵工廠的發展與閻錫山有很大的關係。



辛亥革命之後,山西新軍第86標標統(團長)閻錫山成為了山西的大都督,從此掌握了山西的大權。大權獨攬之後,閻錫山在山西擴軍,苦於沒有武器裝備,為了保住自己的地盤,不得不創辦兵工廠。


太原兵工廠是逐漸形成的,主要經歷了山西機器局、山西陸軍修械所、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這幾個階段。1927年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才更名為太原兵工廠,該兵工廠沒有廠長,下設工務、核計、檢驗、稽查四個處,其中工務處的權力最大,管轄下面17個廠。這四個處全部由閻錫山的心腹充任,事無大小皆要想閻錫山請示彙報。

從1928到1930年,太原兵工廠月產輕重炮35門、迫擊炮100門、步槍3000支、機槍15挺、衝鋒槍900支、炮彈15000發、迫擊炮彈9000發、子彈420發。閻錫山正是依靠太原兵工廠的武器裝備使得晉綏軍的兵力達到了30萬,太原兵工廠生產的武器裝備不僅裝備晉綏軍,還外銷給其他軍閥。



中原大戰之後,由於閻錫山戰敗。太原兵工廠被降格,到1934年由官辦變成了“民辦”,歸西北實業公司管轄,換湯並沒有換藥,實權仍然掌握在閻錫山的手裡。抗戰全面爆發後,日軍進犯山西,閻錫山派西北製造廠的總辦將一些機器設備運往川陝等地。太原淪陷後,日軍將繳獲的重要機器設備運往了日本和偽滿洲國,日軍利用機器設備繼續生產軍火,實行以戰養戰。


歷史軍魂


太原兵工廠和當時的瀋陽兵工廠以及漢陽兵工廠並稱為當時中國的三大兵工廠,巔峰時擁有近4000部機器,1.5萬名工人,可以生產從子彈、步槍到輕重火炮的絕大部分陸軍武器彈藥,確數民國時期一流的軍工企業。

太原兵工廠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一個人的鼎力支持,那就是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的山西軍閥閻錫山。兵工廠最初在清朝時建立,名為“機器局”,當時規模很小,技術和機器都很簡陋,只能維修一些武器,沒有製造武器的能力。在閻錫山擔任山西都督後,開始從國外引進大量的機器和技術人員,兵工廠開始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到1927年兵工廠已經可以製造各種炸藥和武器裝備,產量非常可觀。



以1928年至1930年為例,太原兵工廠的月產量為:輕重炮35門,迫擊炮100門,步槍3000支,機槍15挺,衝鋒槍900支,炮彈1.5萬發,迫擊炮彈9000發,子彈420萬發。不僅滿足了閻錫山的晉綏軍的武器裝備需求,而且還出售武器給外省軍閥。其中以太原兵工廠生產的手榴彈最為著名,威力是國內最大的,許多兵工廠都進行了仿製。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隨著天津、北平、河北的快速淪陷,很快山西也成為了抗戰的前線,爆發了著名的太原會戰。此時閻錫山想把太原兵工廠搶運到西北、西南得大後方,但由於時間倉促和前線戰事惡化,太原城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丟掉了,所以兵工廠的機器設備絕大部分都沒能來得及運走,最終為日軍所俘獲。日軍將這些設備運回東北和本土生產自己的軍火,令人痛心!


戰略論


民國時期有很多兵工廠,比如上海兵工廠、金陵兵工廠、廣西兵工廠,特別是晚清名噪一時的金陵機器製造局歷經分拆外遷後名存實亡,所以民國時期最有名的兵工廠為漢陽兵工廠、奉天兵工廠和太原兵工廠,特別是太原兵工廠在抗戰時期。

圖為太原兵工廠舊址。

軍事工業在整個工業體系中技術含量是最高的,晚清的洋務運動到民國初期,雖然國內有些兵工廠,但基本都是仿製,產量小、質量差、成本高,北洋時期軍閥混戰,各地軍工廠又屢遭洗劫,很多都敗落了,各路大軍閥地盤基本穩定後,又開始建造兵工廠,規模較大的就是張作霖的奉天兵工廠、晚清遺留的漢陽兵工廠和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其中又以張作霖的奉天兵工廠最牛,除手槍、機槍、子彈外,還能造105毫米以下的榴彈炮,在東北淪陷之前奉天兵工廠還在測試240毫米的重炮,但918之後被日本人佔領,成為日軍的軍火基地。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張作霖依靠火炮優勢,消滅了直系勢力主力,吳佩孚南逃。

屋漏偏逢連陰雨,1931年長江發大洪水,漢陽兵工廠被淹長達半年,設備基本被損毀,雖然分拆來了金陵兵工廠的設備,但僅能生產步槍和子彈,還有被稱為“老黃牛”的漢十年式的山炮,性能落後產量低,於是舉國上下能扛起現代軍工的只剩下山西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一家了。

在今天的南京理工大學兵器館,保存著太原兵工廠造的150毫米榴彈炮,身管長度達到17倍徑,遠超常見的克虜伯重榴彈炮。

閻錫山是很有經濟頭腦的,最早他是從國外買武器,覺得太貴於是自己造,不但造槍支子彈,還造炸彈和火藥,1927年從德國克虜伯炮廠搞來了多種火炮圖紙於是開始造重炮,特別是抗戰爆發後,日軍的150毫米榴彈炮所向無敵時,閻錫山花50萬銀元從德國購進同款炮全套設備開始製造,而太原兵工廠生產最多,使用最廣的要數晉13、晉17山炮,特別是仿日本四一式山炮。

圖為抗戰爆發後,太原兵工廠轉到山區窯洞生產的場景。

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在抗戰前員工已達7000人,從手槍、機槍、子彈、山炮、重炮、子彈、炸藥都能生產,最高峰時可日產子彈10萬發,國產的手榴彈太原兵工廠的威力最大,閻錫山還從各地網羅在國外留學回國的化學專業高材生,進行軍工研發與改良,比如發明愷字炸藥、改良迫擊炮等,晉造武器成為明星產品,大量裝備了晉綏軍、川軍、桂軍以及西北軍、八路軍等等,太原兵工廠躍身民國最強軍工企業,山西淪陷後,太原兵工廠分拆到陝西、四川,有些轉入地下,繼續生產軍火支持抗戰事業。


圖文繪歷史


當時中國工業基礎弱得一塌糊塗,那時候能造出來點兒玩意兒就很了不起了!


用戶7091492154971


因為舊中國的軍事工業的水平都不怎麼樣,所以太原兵工廠的水平也就顯出來了。太原兵工廠的質量不怎麼樣,比不上瀋陽,也不如金陵,江南,漢陽,鞏縣兵工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