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縣主她們有什麼不同?

我愛吃八寶飯


  

  1、大長公主,一般是皇帝的姑姑輩。

  像漢武帝的元配叫做陳阿嬌,陳阿嬌的母親是館陶公主。館陶公主是漢武帝的親姑姑,因此可以叫做大長公主。多虧了館陶公主出力,漢武帝才能在諸多皇子中上位。但是,館陶公主,尤其是陳阿嬌太作了,漢武帝繼位後,她老是把當年那點恩德掛在嘴上,久而久之,漢武帝就對陳阿嬌十分厭惡。在姑姑去世後沒多久,就把陳阿嬌給廢了。

  2、長公主,一般是皇帝的姐妹。

  李世民的姐姐平陽長公主,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平陽長公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親自統兵作戰,立下赫赫戰功,以女子身份單獨擁有傳記的傳奇女子。娘子關,便是因她而得名。她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去世之後以軍禮安葬的女性名將。

  3、公主,一般都是皇帝的女兒。

  歷代以來公主實在太多,出名的公主也不少,比如說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不但聰穎過人,且權謀機變,頗有政治手腕。多虧了太平公主發動兵變,唐睿宗才能登基,李隆基才有機會坐上皇帝寶座。

  太平公主也曾幻想和母親一樣宰割天下,可惜美貌過之,雄圖偉略卻大大不如。

  4、郡主,一般是皇太子、皇子之女稱為郡主。

  皇帝之女為公主,皇帝是孫女為郡主。歷代以來,郡主多有變化。兩漢時期,郡主是郡公主的簡稱,皇帝的女兒有封公主的,也有封郡公主的,公主多是由郡公主升級而成。就像在清朝,皇子一般不是直接封王,而是從貝子、貝勒、親王等一步步封上來的。

  在唐朝,開始只有皇太子之女才封郡主,後來到了宋朝,其他皇子的女兒也可以稱郡主了。

  5、縣主,一般是王爺的女兒封縣主。

  在皇族女性的封號中,縣主已經較低了。其實各個封號等級還是比較明顯,公是國公,比郡大,郡又比縣大。自然公主大於郡主,郡主大於縣主。

  皇族之中封爵也是代代遞減的。畢竟一代又一代新君誕生,就會有許多新的公主、皇子誕生。大家親疏有別,自然爵位也就有了差別。

喜歡本文,就點下右上角關注一下吧,非常感謝!


葉之秋


一般來說,大長公主就是皇帝的姑姑,長公主就是皇帝的姐妹,公主就是皇帝的女兒,郡主則是皇太子的女兒,縣主就是親王的女兒。當然也會有特列,比如宗室女也能變成公主,這個一般是皇帝特封來和親的。

四姑娘在這裡就具體的說一說唐朝的這些貴女們。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視為正一品;郡主視為從一品;縣主視為正二品。

大長公主:大唐的第一位大長公主是同安大長公主,是李淵的妹妹,大唐建立後,就被封為長公主,貞觀時期,又晉封為大長公主。李世民對這個姑姑非常尊重,經常去看望她,生病了也不忘去探視。同安公主在619年曾和李神通一起被竇建德俘虜,好在竇建德對他們很是客氣,並沒有為難他們,後來又將他們放歸大唐。同安公主在永徽年間去世,時年86歲,同李淵一樣都是長壽之人。

實際上武則天和李治的小女兒太平公主在身份上來說應該也是從公主到長公主又到大長公主,不過太平公主並沒有加封為長公主,反而是在神龍政變後因功封為鎮國公主,也就是鎮國太平公主。鎮國公主的權勢猶在長公主之上,當時是食實封5000戶,允許干預政事,從而使得太平公主權傾朝野,應該是大唐最有權勢的公主。

長公主:大唐的長公主還是比較多的,比如貞觀時期的高密長公主、永嘉長公主、淮南長公主;唐高宗時期的臨川長公主、清河長公主、城陽長公主等等。

高安長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蕭淑妃的女兒,初封宣城公主,蕭淑妃去世後,宣城公主和姐姐義陽公主住在掖庭,一直到671年在太子李弘的求情下嫁與潁州刺史王勖,唐中宗時期被冊封為宣城長公主,唐睿宗時期又改封為高安長公主。

公主:大唐的公主很多,出名的更多,比如平陽昭公主、高陽公主、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當然還有宗室女被晉封為公主的,比如嫁去吐蕃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文成公主應該是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640年,李世民將其封為文成公主,在第二年嫁給了吐蕃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嫁去吐蕃,為唐蕃友好往來做出了貢獻。

金城公主李奴奴是章懷太子李賢的孫女,被李顯收為養女,後將其封為金城公主,於710年嫁給了赤德祖贊。赤德祖贊之子為赤松德贊,曾在763年攻進了大唐長安,逼得唐代宗出逃陝州,吐蕃軍將金城公主的一個弟弟李承宏扶立為傀儡皇帝,不過吐蕃軍只在長安城待了十五天就被郭子儀趕走了。

郡主:皇太子的女兒會被封為郡主,一般郡主將來就是公主,甚至長公主、大長公主,但也有例外,比如太子李建成的女兒李婉順在貞觀年間被封為聞喜縣主,她在武德年間應該是郡主,玄武門之變後,她的父親、兄弟都被殺,而她隨著太子妃鄭觀音被幽禁在宮中生活,後來嫁給了劉應道,夫妻異常恩愛。

另一個就是博平郡主,太子李瑛的女兒,李瑛後來被武惠妃誣陷致死,後來唐肅宗為李瑛平反,博平郡主又成為郡主。

縣主:親王的女兒,齊王李元吉的女兒有新野縣主、和靜縣主、壽春縣主、文安縣主、歸仁縣主。前文說了太子李建成的女兒也在貞觀年間因為李建成被追封為息王而成為縣主。

我們知道大唐皇帝中唐中宗和唐睿宗因為有武則天這個母親,因此特別的與眾不同,兩人都做過親王、太子、皇帝,因此他們的女兒中也有不少既做過縣主、郡主,又做過公主,甚至長公主。


蕭曉四姑娘


在古代,人們都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在帝王家裡更是如此。帝王家中尊貴的是皇帝,下面有親王、郡王等,就連帝王之家的女眷,也有著複雜的等級。每個等級都有不同的叫法,皇家的女眷裡有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和縣主,那這些名頭有什麼區別呢,哪個最尊貴呢?


大長公主,這個名頭始於漢代,在隋唐年間形成了定製。在漢代,皇帝的女兒就是公主。皇室子女是享有自己的采邑的,采邑在那個地方,那麼公主的名號就是這個地方的名字。比如如果把公主的采邑封在了平陽縣,那這位公主就會被成為“平陽公主”。一些公主有了特殊的功勞,又或者特別受到皇帝的眷顧,這時候她們的采邑就可能會增加為好幾個縣,相應的封號也變了,有時候就會被封為“大長公主”。

到了隋唐年間,大長公主這種封號已經成了一種定製,特指在位皇帝的姑姑(也就事先帝的女兒)。這個時候的大長公主,就不像前朝那樣,代表著受寵程度或者功勞了,而是簡單地代表了一位女性的長幼。

長公主,和大長公主的由來差不多。在漢代,在位皇帝的姐妹,一般會被稱為長公主,而皇帝的女兒,一般都是縣公主,和官員之中的列侯一樣,地位較低,很多人都沒有采邑。有的皇帝為了彰顯長女的地位,也會將其冊封為長公主,所以在此時,能叫長公主的基本就兩種人,一種是帝王的姐妹,一種是帝王的長女。後世基本能稱得上是長公主的,一般都是在位帝王的姐妹,帝女被封為這個的很少。


公主,在唐朝之前,帝和王的女兒,都能用公主來稱呼。公主不是兒子、女兒這種意思,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封號,是需要皇帝來冊封的。如果有帝女夭折,那多半不會被封為公主。從唐代開始,帝女和王女的身份就不一樣了,公主這個稱呼只能用在皇帝女兒的頭上。

郡主的叫法始於東漢,在那個時代,帝女有兩種稱呼,一種是公主,一種就是郡主,不過被封為郡主的人很少。後來的很多朝代在這些稱呼上改來改去,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到了唐朝,這個概念才被確定下來,專指太子的女兒。不過唐朝往後,這個概念又不確定了,很多時候親王的女兒也能被封為郡主,而且有的大臣之女都能得到這個封號。


縣主是公主具體的叫法,在漢代,帝王的女兒有三種稱號,長女有可能被封為長公主,其他的帝女,會有兩種稱呼,一種是縣公主,另外一種是郡主。到了唐代以後,郡主特指親王之女,檔次被降低了許多。而到了明清時期,郡主又特指郡王之女,郡王地位比親王差遠了,這個時期的縣公主當然地位也就更低了。


小鎮月明


這些個主,都是皇家女兒才能享有的封號,比照著與皇帝輩分的高低、血脈的親疏,規定了不同的稱號,以別尊卑。

簡單來講,大長公主是皇帝的姑姑輩的封號,長公主是皇帝姐妹們的封號,公主是皇帝女兒的封號。

各朝各代冊封宗室女的制度都有差別,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這三者的定義都差不多,但是郡主和縣主就有差別了。

下面縱橫就簡單說說宗室女封號的演變過程:

冊封宗室女子的制度始於西漢,我們就從西漢時期說起。

以大名鼎鼎的館陶公主劉嫖為例,漢文帝時期,劉嫖是皇帝女兒,封邑在館陶縣,故封為館陶公主;漢景帝時期,劉嫖是皇帝胞姐,故冊封為館陶長公主,因其丈夫陳午為世襲堂邑侯,故也可稱其為堂邑長公主;漢武帝時期,劉嫖是皇帝姑母(也是丈母孃),被尊奉為大長公主。

漢武帝打敗匈奴之前,西漢有許多遠支的宗室女子被冊封為公主,派到匈奴和親。

東漢之後,皇帝、王爺的女兒都叫公主,但是尊卑有別、封邑有差,稱號也就有差別。皇帝女兒的封地一般是一個縣,故稱縣公主,也有封地少的就稱郡公主;王爺之女封邑更少了,稱鄉公主或亭公主。

隋唐時期的冊封制度有了重大改革,皇女與宗室女的稱謂徹底分離開來。皇帝姑母為大長公主,皇帝姐妹為長公主,皇帝女兒為公主,皇太子之女為郡主,親王之女為縣主。

宋朝皇女都以名字為公主封號,成親後改成丈夫封地國名為封號。宋徽宗時期,應蔡京建議仿效周代,將公主、郡主、縣主改稱為帝姬、宗姬、族姬,南宋時期才恢復舊制。

縱橫覺得,靖康之難是宋朝教科書式的恥辱,帝姬的稱號就像是宋徽宗為自己立的恥辱柱,無情的嘲笑著他們父子的無能,讓女兒姐妹遭此浩劫。

明朝的冊封等級設置的最完善了,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與唐宋相同不贅述,親王女兒為郡主,郡王女兒為縣主,鎮國將軍之女為郡君,輔國將軍之女為縣君,奉國將軍之女為鄉君。

明朝爵位世襲制,親王嫡長子承襲親王爵位,餘子為郡王;郡王嫡長子承襲郡王爵位,餘子為鎮國將軍,孫為輔國將軍、曾孫為鎮國將軍。也就是說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是輩分遞減、位分遞減的關係。

滿清時期與漢人政權差別大了點,入關之前所有皇族貴女都叫格格,大戶家小姐都叫格格。皇太極時期,皇帝女兒改稱公主,皇后所生的嫡女封“固倫公主”,嬪妃庶出的女兒、皇后的養女封“和碩公主”。

親王之女封郡主,郡王之女封縣主,貝勒之女封郡君,貝子之女封縣君,鎮國公與輔國公之女為鄉君。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皇帝偏疼的庶女(如乾隆的皇十女固倫和孝公主),要嫁去蒙古和親且夫家顯赫的庶女(如乾隆皇七女固倫和靜公主),都有機會混個固倫公主的稱號,想當年慈禧為了拉攏恭親王,還執意封其長女為固倫榮壽公主呢。


史論縱橫


說起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複雜。複雜的原因是因為不同的時期,對於有些稱呼的解釋是不相同的。

不著急,我們順著歷史往下走,一點一點來。

公主



(公主)

這個稱呼來自於周朝,當時周天子下面有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等級。當週天子嫁女兒的時候,問題就來了,必須得有身份顯赫、德高望重的人來主持,那麼誰來呢?

周天子作為父親是不可以主持女兒婚禮的,於是就輪到周天子手下各公爵頭上了,由於是公爵主持婚禮,於是就叫“公主”,長此以往,天子的女兒就開始被稱為“公主”了。

這個稱呼自古沒什麼大的變化,指的就是皇帝之女,天子之女。

長公主和大長公主



(長公主)

公主會慢慢長大,也會慢慢變老,隨著皇帝位置的更迭,公主的稱呼開始發生變化。

當老皇帝死去,如果是皇帝的兒子接的位置,那麼公主作為新皇帝的姊妹,開始變稱呼為“長公主”,歷史上有名的長公主,比如漢朝館陶公主、唐朝太平公主等。如果接位置的不是兒子,而是兄弟,比如宋朝趙光義,那麼公主稱呼繼續保持。

如果長公主活得夠久,或者新皇帝壽命過短,那麼長公主的稱呼可能又會變了。當長公主的侄輩上了皇位後,長公主作為新皇的姑姑,開始享用“大長公主稱號”。

郡主和縣主



(郡主)

這兩個稱呼變化比較複雜,各個朝代不太相同。

我們先看看郡主,這個稱呼的產生是在漢朝,當時,只要是王爺的女兒都叫郡主。到了唐宋兩代,必須是皇太子之女或者是皇太子兄弟們的女兒,才能稱為郡主。而明清二代,郡主就是親王的女兒,和皇太子沒關係了。

郡主如此,那麼,縣主又是怎麼規定的呢?



(縣主)

東漢時,公主封了土地,以縣為名叫縣公主,簡稱縣主。劉宋時期,王爺的女兒叫縣主,不能再稱為縣公主了。

晉朝、北魏、隋唐時,把親王之女稱為縣主。宋朝時,親王之女、郡王之女都稱為縣主。明朝時期,郡王之女為縣主。清朝時期,郡王、世子之女都稱為縣主。




(大長公主)

以上就是各個名稱的由來,雖然看起來有點繞,但仔細閱讀,還是能分清楚。


藍風破曉


公主之所以叫公主,是因為國王的千金要由僅次於國王級別公爵來主婚。到了皇帝時代,也就遺傳了下來,為什麼不升級叫王主呢?福垊認為,王爵都是皇帝的家族男性,自己人給自己人主婚不好吧。如果有異姓王的話,叫王主似乎也不錯啊。

我們根據歷代典籍我們都知道公主是皇女、長公主是皇姐妹、大長公主是皇姑,真是這樣的嗎?福垊想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您想如果公主很長壽,成為皇帝的姑奶奶,甚至姑太奶奶,該怎麼稱呼?這種現象,歷史上可是有的。福垊告訴您的是,幾乎所有的朝代無論是皇帝的姑奶奶還是皇帝的姑太奶奶其最終的身份只有一個——大長公主!

然而有看似一個朝代實際是兩個朝代的王朝是個例外,因為這個朝代擁有歷史上最長壽的公主,而且姑太奶級別的她,稱號竟然不是大長公主。還有就是這個朝代後來是唯一改稱公主系統稱號的朝代!想不想聽聽,咱先從這個公主說起,最後再說說郡主和縣主好不好呢?

福垊講述史上最長壽的公主的傳奇來為您答惑。

她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宗七朝,看到徽宗、欽宗,想必稍微熟悉歷史的人都一下子知道了這個看似一個朝代實際是兩個朝代的王朝就是宋朝。靖康之恥,是多麼地刻骨銘心啊。對,她就是魯國公主,她是宋仁宗趙禎的第十個公主。她生於嘉祐四年(1047年)五月戊午日(五月廿五,陽曆7月7日),屬相豬,星座巨蟹。她是不僅是最長壽的公主,還是最幸運,最有福的公主。

仁宗朝,她是公主。

英宗朝,她是皇妹,故稱長公主。儘管宋英宗是宋仁宗的堂侄(他父親宋真宗親兄弟孫子),但宋英宗是作為宋仁宗的“兒子”(養子)繼位的。要福垊說起來宋真宗真是倒黴生了六個兒子,就成活一個宋仁宗。宋仁宗更加倒黴生了三個兒子,無一成活。他生了十三個女兒,九個都早亡,其中老十就是歷史上最長壽的公主。1067年,長公主下嫁吳越王錢鏐的的玄孫錢景臻(錢鏐-錢俶【chu】-錢惟演-錢暄-錢景臻)。

神宗朝,她是皇姑,故稱大長公主。

哲宗朝,她是皇姑祖母(皇帝的姑奶奶),該怎麼稱呼呢?北宋、南宋的規定是兩國大長公主。《宋史.列傳第二》關於十公主有語“改韓、周燕國”之語。福垊認為神宗朝她是韓國大長公主,而在哲宗朝她升級為周國、燕國兩國大長公主。

徽宗朝,她是皇姑祖母(皇帝的姑奶奶),她的稱號變了。徽宗於1113年,採納蔡京的建議,學習周朝好榜樣(周朝公主成為王姬),將公主改為帝姬,長公主改為長帝姬,大長公主改為大長帝姬,兩國大長公主改為兩國大長帝姬。此時,十公主的封號為秦、魏國德景行大長帝姬(兩國後加四字是美稱)。

欽宗、高宗朝,她可是皇姑曾祖母(皇帝的姑太奶),該怎麼稱呼呢?會不會兩國升為三國?不會,宋朝最高的公主前綴就是兩國。故而欽宗朝,曾祖母級的公主的稱號依然是秦國、兩國大長帝姬。而到了高宗朝,廢除帝姬的稱號,恢復了公主的稱號。故而曾祖母級公主的她的稱號是秦、魯國賢穆明懿大長公主。

魯國公主以花甲之年趕上了“靖康之恥”,她是一名幸運的人,大概年老色衰,住所偏僻的原因吧,竟然毫髮無損,平平安安地到了南方。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老太太受到皇帝趙構無比的尊崇,而老太太倚老賣老為兒子為孫子要官,而且根本就沒有滿足的時候,弄得趙構都說你福大命大知足吧。老太太才不好意思張口了,1133年老太太薨逝後,趙構又對她的子孫全部官升一級。

關於郡主福垊還得談這位最長壽的公主

郡主在晉朝全稱為郡公主,為皇帝的女兒的封號。唐朝為皇太子千金的專屬。宋朝玩得最溜,後面再詳細講述。遼朝皇帝庶女初封郡主,表現好升級為公主。明朝皇太子、親王女為君主。清朝郡主也是親王家的千金,不過稱呼是和碩格格。

宋朝的郡主有三種:

第一、功臣的女兒。如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的女兒就是郡主。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官制》:“趙普以元勳諸女封郡主……

第二、公主的女兒。最長壽的十公主的兩個女兒都是郡主,一個是同安郡主,一個是文安郡主。

第三、皇太子的女兒。這個還用舉例嗎?宋徽宗曾將郡主改成宗姬。

最後,福垊談談縣主。

縣主源自於縣公主,正如關羽是漢壽亭侯一樣,在漢朝還有鄉公主、亭公主,可以簡稱為鄉主、亭主。東漢所有的公主都是縣主,因為都以縣命名的。宋朝改為族姬,清朝郡王、世子的女兒封為多羅格格,也就是縣主。

宋朝的縣主有兩種

第一、功臣的女兒。趙匡胤的鐵哥們高懷德的女兒就是縣主。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官制》:“……高懷德二女特封縣主。‘’

第二、親王、郡王的女兒。這個就不需要舉例了吧。因為很多答主解釋的非常詳細啊。



福垊


“公主”,帝王之女的稱號。所以影視劇裡的什麼“大理公主”、“西藏公主”、“蒙古公主”都是無稽之談,土司的女兒、蒙古王公的女兒等等都沒有資格被稱為公主。

“公主”這個稱呼始於戰國時期。《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公叔為相,尚魏公主。”還有《李斯列傳》“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漢代的制度:皇帝之女稱公主,皇帝的姊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姑姑稱“大長公主”,後來歷代都沿用漢代的稱呼。北宋政和三年,因為蔡京的建議,仿周代王姬的例子,皇帝的女兒也就是公主改稱為“帝姬”,皇帝的姊妹長公主改稱為“長帝姬”,皇帝的姑姑大長公主改稱為“大長帝姬”。南宋建炎元年又恢復了舊稱。

漢代諸王之女稱為“翁主”,這也就是後世的“郡主”。唐朝封太子之女為郡主,宋朝封宗室之女為郡主。明清以親王之女為郡主。

“縣主”在不同的時代定義不同。東漢的公主分等級,有郡公主、縣公主、鄉公主、亭公主等等。“縣主”指的就是縣公主,縣公主可能是皇女也可能是諸王女。從南朝劉宋開始,縣主成為獨立稱呼,王女為縣主。以後各代基本以親王之女為縣主。明清時以郡王之女為縣主。


沅汰


以在任皇帝為中心,他的親姑姑稱為大長公主,親姐妹為長公主,親女兒為公主。郡主就是皇太子的女兒,縣主則是指親王們的女兒。由可見郡主可以一步一步升為公主、長公主、大長公主,縣主成為公主的時侯,她多半是被選中和親去了!公主的丈夫為駙馬,郡主的丈夫為郡馬,縣主的丈夫沒有封號。

周朝建立了嚴密的禮制,周天子的女兒稱為王姬或者公主,有公級爵位的官員或者諸侯的女兒稱公主。秦朝從公國變成王國,又后王國變成帝國,因此皇帝的女兒一般都稱為公主,之後各朝各代都有沿用,但多有變通。比如《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規定如下:皇姑封大長公主,皇姊妹封長公主,皇女封公主,皆視正一品;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視從一品;王之女封縣主,視正二品。而清朝的公主或者郡主就變成了格格,大名鼎鼎的就是還珠格格和紫薇格格,按理來說她們應該是還珠公主和紫薇公主。

公主的爵位高於郡主,郡主的爵位高於縣主,公主的俸祿待遇相當於正一品官爵,郡主的待遇相當於副一品官爵,縣主則為二品官爵。可以這樣理解公主、郡主、縣主的待遇差別,公主享受正國級待遇,郡主享受副國級待遇,縣主享受省部級待遇。當然享受的待遇越高,她們的責任就越大,比如公主的婚姻很難自己做主,大部分都是政治婚姻,如果需要和親,那公主是首選。

歷史上著名的和親公主有:漢朝的細君公主、解憂公主、王昭君;隋朝義成公主、淮南公主;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永樂公主。另外清朝長期將公主嫁給蒙古王公並娶蒙古王公之女為妃,數量十分多,聯姻十分頻繁。宋朝跟明朝沒有對外和親,但是宋朝的靖康之恥讓不少帝室公主遭受屈辱;明朝不和親、不納貢但是對外關係十分保守,反而沒有漢唐那麼開放繁華。


大秦鐵鷹劍士


大家好,我是畔畔,喜歡和大家嘮嗑兒的那個女漢紙😄

隨著歷史故事不斷地被搬上熒屏演繹成劇,越來越多人開始對歷史產生了興趣。

相比較之下,男人們對歷史上王公貴族間爭權奪利的較量、號令天下的霸氣、運籌帷幄的能力頗感興趣。我們女生對劇中人物更多了幾分情感上的關懷,對歷史上的女人們的生活也多了幾分好奇,特別是聽起來就倍顯尊貴的稱呼。

什麼縣主、郡主、公主、長公主、大長公主……



別說,如果都放在一起講,真的有種暈乎乎的趕腳,誰是誰的誰呢?

咱今天就來捋捋這幾個稱謂是如何劃定的。

其實簡單來說,之所以這麼多稱謂,都源於和一個人的關係比較密切,那就是皇帝陛下呀!

咱先說說這群女人和皇帝都是什麼關係,然後再分析啥時候開始這樣稱呼的好吧?

按慣例,先上一張我自己畫的關係圖👇



以皇帝為軸,皇帝的姑姑封大長公主,輩份最長的一位;皇帝的姐妹封長公主,和皇帝平輩兒;皇帝的女兒封公主,皇帝的子輩兒;皇太子的女兒即皇帝的孫女兒,封郡主,皇帝的孫子輩;親王的女兒封縣主,皇帝旁系子輩兒。

其實這些稱謂在不同的年代,也有不同的標準,並非開始就如此。

公主一詞由來及定規稱謂

據《公羊傳》記載“‘天子嫁女子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

西周春秋時期,周天子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稱,周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時,不親自主持婚禮,讓同為姬姓公爵級別的諸侯主婚,這便是"公主"的由來。周天子的女兒稱為“王姬”,再後來諸侯的女兒稱為公主。



彼時的公主並不等同於皇女,雖是天子所生,但不一定就會被封為公主,比如未出嫁便夭折的皇室女孩子,就沒機會被封公主。

所以,當時的公主可以理解成與男性皇族的王爵相對應的封號。

大約到東漢末期,皇帝姐妹封號為長公主才成為定規。

而從唐朝以後開始,其他幾個稱謂才相對固定了,公主只是帝女或者和親公主稱謂,郡主為太子之女,縣主為親王之女。


接下來,我們舉幾個例子加深一下記憶。

大長公主人物代表:劉嫖(piāo)——漢武帝的姑姑



這位大長公主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她是漢朝第一位長公主,就是“金屋藏嬌”的女主角陳阿嬌的媽媽。她是漢文帝的女兒,漢景帝的姐姐,漢武帝劉徹的姑母兼丈母孃又兼妹妹的婆婆。(唉呀媽呀,身份真多,其實都是她一人兒。)

漢景帝登基時封劉嫖為館陶長公主,(當朝皇帝的姐姐封為長公主哈)

後來漢武帝時,尊稱她為大長公主(當朝皇帝的姑姑封為大長公主哈)。

不難看出,這個公主、大長公主的稱謂會隨著皇帝的晉升而發生變化,而劉嫖也是武帝朝唯一的大長公主,地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公主人物代表:昭華公主——魏瓔珞之女


據說《延禧攻略》又拍了第二部,是真是假到時我們自然得知,只是聽說這一部的主角也換了,將會由傅恆的兒子與魏瓔珞的女兒上演一段扣人心絃的愛恨情仇。

而魏瓔珞的女兒昭華公主,是魏瓔珞即令妃與乾隆所生的第一個女兒,是乾隆的第七個女兒,清朝的皇帝之女稱謂就是公主了。

不過清朝的公主還有固倫公主與和碩公主之分,這個問題我們留著下次解答,也歡迎大家繼續關注畔畔的後續報道哈。

郡主人物代表:霓凰郡主——雲南王穆深之女


當年家喻戶曉的《琅琊榜》有多少人兩刷、三刷?從人物造型到場景佈局、從厚重的歷史感到蘊涵真情的權謀鬥爭,它堪稱史無前例的優秀。

劇中劉濤扮演的雲南王府郡主霓凰,可溫柔嬌美、可英姿颯爽,著實給這段架空的歷史劇增加了更多的看點。



而關於郡主這個稱謂,跨度比較久遠。東漢、魏晉南北朝、隋等朝代,郡主是公主的最高等級。而到了唐朝,只有皇太子的女兒才稱為郡主。唐朝之後,郡主泛指王爺的女兒,到了清朝,郡主則指最高等級的王爺的女兒了。

縣主人物代表:安平縣主——尚書之女李未央


東漢帝女皆封縣公主。隋唐以來,諸王之女,亦封縣主。明、清郡王女封縣主。北魏時期,親王之女為縣主。

《錦繡未央》中,由唐嫣飾演的李未央,因獻策救災有功,魏帝拓跋燾親封她為“安平縣主”。雖然李未央的父親只是尚書,她自己是庶出,但因其對國家安定與人民祥和做出了貢獻,才有魏帝對她的破格封賞。


自古以來,歷史都是男人與女人相互協助、共同創造才得以發展至今的。

無論女人出身如何,她是縣主、郡主也好,是公主、長公主也罷,或者就是平民百姓,女人們在這個世界上一直都撐著這半邊天,也在自己的崗位上辛勤付出著、努力開創著,和男人一起打造了這個美麗的世界。


開心畔畔


先捋清一點,先秦時代,周天子的兒子和女兒,皆稱王子。諸侯國君的兒女皆稱公子。漢代之後,才有了公主的稱謂。

在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之中。身份最尊貴的不是大長公主,而是長公主。

大長公主是先帝的同母姐姐。現任皇帝的姑姑。

長公主是現任皇帝的同母姐姐。是最尊貴的公主。

廣義的公主,包括長公主。在此只論狹義的公主。公主雖然是皇帝的女兒,但身份不及長公主尊貴。她若是太子的胞妹,尊貴度稍微次於長公主。她若是太子的同父異母姐妹,則是相對低賤的公主。

再說郡主,漢代起,諸侯國國君的女兒,名為郡主。漢代郡主父親是諸侯國國君。有封地和封國。劉邦的庶長子齊王擁有九郡七十餘城。齊王的女兒也有權勢。隋唐以後的諸王,是封而不建。皇帝封兒子為齊王、梁王。卻不給他封地。他也無法建國。藩王僅僅是一個稱號。是皇帝給兒子們畫餅充飢。隋唐之後,郡主的老爹是光桿司令。郡主也沒有權勢。

總之,漢代與隋唐時的君主尊貴度相同。但前者更有權勢。

另外,還有一些更賤的公主。漢代前期,皇帝封郡主為公主。讓其出嫁和親。漢宣帝、漢元帝時,漢朝國力達到鼎盛。就不再以郡主出嫁。而是把宮女封為公主,使其和親。如王昭君。

最後說縣主。

東漢:公主以縣名為封號,因此公主又稱縣主。魏晉、隋唐,親王之女為縣主。清朝:郡王、世子之女為縣主。

附錄:漢代長公主地位最高。天下最尊貴的四個人:第一人太后,天子要天天向太后跪拜請安。太后有廢除天子之權。第二是長公主,天子的同母姐姐。第三是皇帝。第四是皇后。因為法家認為,皇帝立太子後,太子和母親便希望國君早死,非愛非憎,利在君之死。依據法家思想,太后和大長公主之所以身份最貴,依靠的是皇帝。她們母女二人最不希望天子早死。最支持天子。所以,漢代皇帝對太后和長公主幾乎言聽計從。例如:在大長公主的堅持下,漢景帝才廢除太子劉榮,立劉徹為儲君的。

漢武帝指使法家酷吏,以巫蠱之禍誣陷太子。將太子、皇后滅族。同時把自己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寵愛的女兒衛長公主滅族(由於漢武帝過於寵愛劉妍,居然把女兒當姐姐,封為長公主)。因為依據法家思想,太子的親姐姐,同樣希望皇帝早死。希望同母胞弟早日做皇帝。法家人性本惡論,是100%的糟粕。為有罪推定論提供了理論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