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哪個城市的山東話最正宗?

圖記鄉土


山東話只是一個俗稱,實際上按語言學家的分類山東的方言可以大致分為三部分。冀魯官話,中原官話和膠遼官話。而實際上山東各地級市甚至各個縣都有其本地的方言特點,沒有完全一樣的。以任何一個城市的方言概括其他地區,或者把任何一個城市的方言當做山東話的標準都是不準確的。所以,就沒有哪個城市的方言是最正宗的山東話的說法。

冀魯官話。冀魯官話的分佈,從北京個別縣,到天津,以及京津以南的河北地區,再到山東的中西部。冀魯官話山東片所包含的縣市有——茌平縣 德州市 東阿縣 肥城市 高唐縣 冠縣 濟南市 萊蕪市 聊城市 陵縣 臨清市 蒙陰縣 平陰縣 齊河縣 莘縣中北部(莘縣南部屬中原官話區), 泰安市 武城縣 夏津縣 新泰市 沂南縣 沂源縣 禹城市 淄博市, 樂陵市 臨邑縣 寧津縣 平原縣 慶雲縣 商河縣 無棣縣 沾化縣,濱州市 博興縣 昌樂縣 東營市 東營市 河口區 高青縣 廣饒縣 惠民縣 濟陽縣 墾利縣 壽光市 濰坊市(除寒亭區以外的其他地區) 陽信縣,莒南縣 莒縣 日照市,桓臺縣 利津縣 章丘區 鄒平縣。

中原官話。中原官話的分佈,從陝西關中,到河南大部,以及安徽江蘇的北部,山西河北的南部,再就是魯西南(以及新疆近半數地區)。其中,中原官話山東片所包含的縣市為——兗州區、菏澤市、棗莊市、郯城縣、臨沂市、蒼山縣、費縣、平邑縣、滕州市、微山縣、臨沭縣、鄒城市、曲阜市、寧陽縣、汶上縣、泗水縣、東平縣、鄆城縣、嘉祥縣、濟寧市、魚臺縣、金鄉縣、單縣、鉅野縣、成武縣、曹縣、東明縣、定陶縣、鄄城縣、梁山縣、陽穀縣、莘縣南部(莘縣中北部屬於冀魯官話區)。

膠遼官話。膠遼官話的分佈,主要是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地區以及吉林省的東南部地區。其中,膠遼官話山東片,也就是膠東方言的分佈的縣市有——煙臺市,青島市,威海市,濰坊市,日照市(五蓮縣、莒縣),臨沂市(沂水縣)等。

可以說,山東境內的三大方言,基本上和山東歷史上最大的三個諸侯國的勢力範圍是高度重合的,齊國,魯國還有萊國。而例如歷史上在齊國和萊國夾縫中生存的莒國(日照附近),則同時有冀魯官話片區和膠遼官話片區,而莒國並未和魯國怎樣打交道,所以日照各區縣並無中原官話片區。

也就是說,山東三大官話,深受齊魯萊三國影響是可以肯定的。齊魯兩國大多數人都很熟悉。我介紹下萊國,萊國屬於商朝的諸侯國,周滅商之後,萊國並不承認周天子。以此周朝把東部地區不承認周為天子的諸侯國,包括萊國這樣的商朝舊部,都稱為東夷。而東夷主要就是萊夷以及淮夷等。在姜子牙受封齊國,剛入駐齊國之時,就有“萊侯伐齊”的事件。這導致姜子牙不得不把都城西遷來建立在一定的戰略緩衝。而哪怕到春秋時期,齊國名聲最響亮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時代,齊國也並未消滅萊國。一直到魯襄公時期的戰國時代,齊國才徹底吞併了萊國。至今山東諸多地名都和萊國有關,比如萊州,蓬萊,萊西,萊陽以及萊蕪(萊蕪雖然並不在半島地區,但是萊國滅亡後,齊靈公曾把部分萊人遷於萊蕪附近。)

再者,列舉齊魯萊三國的關係,也可以確定三大方言的某些特點。比如,齊魯兩國都是周朝初期最重要的勳戚的封國,一個是最重要的功臣姜子牙,一個是武王最傑出的弟弟周公姬旦。而且齊魯兩國在先秦時期經常通婚,也是典型的姻親關係的國家。到齊桓公稱霸之時也依然是尊王攘夷的策略,可以說對周的忠心齊國還是很強的。而魯國作為姬姓宗室國,又是周公嫡系,地位突出,宗室國中僅次於周天子。所以,齊魯兩國都屬於力保周朝的,山東人忠君愛國的思想,也是齊魯兩國奠定的。因此,齊魯兩國實際上來往更加密切,所以方言上冀魯官話和中原官話很接近。比如,濟南雖然並非中原官話區,是典型的冀魯官話片區,但春晚某年的小品,卻用一口濟南話的演員來演一個河南人,而河南正是中原官話。也就是說。雖然山東人很明顯能聽出中原官話和冀魯官話的差異,但放到域外,恐怕就很難分辨了。比如,作為山東人我也分辨不了東北官話中黑吉遼三省的不同,也沒法區分西南官話的雲貴川。

只不過,萊國作為和齊魯兩國最少並列了500年,而又始終敵對,且並無交往的諸侯國。以此為影響,膠東方言和中原官話冀魯官話的差異都比較大。不僅僅很多字的讀音和很多俚語不太一樣。而且膠東方言說快了我是真聽不懂。慢點說還能理解一部分。而且,漢初就有齊東野人語的說法,指的正是膠東方言。而至今,這個“齊東野語”的現象還是存在。

而其實這三大官話的不同,和周朝的逐步東進以及齊國的制度問題是有關係的。魯國作為姬姓諸侯國中的核心,一切都以周公立的制度和周天子為標準。這就不難理解西周豐鎬(西安,關中話)東周洛邑(洛陽,河南話)和魯國曲阜(以及魯西南地區)同為中原官話了。而實際上山東本是東夷的地盤,周滅商之前曾經大多是子姓姜姓和嬴姓諸侯國。姬姓屬於西來的。而姜子牙也是姜姓但其實同樣是外來者,只不過姜子牙的策論卻並非移風易俗。而是大量的任用了東夷原住民,這樣就讓冀魯官話殘留了少數的東夷語。中原官話和冀魯官話的區別就是這麼來的。而萊國,和齊魯兩國的拒絕往來,到齊國徹底吞併萊國,也依然奉行了姜子牙一樣的策略,讓萊人一定意義的自治,這導致了萊國殘留了更多的東夷語。所以,三大官話的不同,是東夷語殘留多少的不同導致的。(備註,秦漢之後,山東從未被三個政權同時控制過,山東三大官話的形成,如果論民族和政權因素的話,只能追尋先秦的齊魯萊三國,所以官話的歷史最起碼和華夏文明同步,是起碼有五千年的。)


淡藍色榮譽02


首先這是一個有邏輯性錯誤的問題,山東哪個城市的山東話最正宗,山東話只是一個泛指概念,只是北方話中的某一個地區方言的語系。並沒有普通話這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官方概念。山東話不管從歷史上還是現在,從來沒有說哪一個城市可以代表山東話。不管是魯中、魯西南、還是膠東地區,都統一屬於山東話的一個分支,這三個地區共同的語言音調才組成了“山東話”的概念。

在我國大陸,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說北方官話,各種分支非常繁雜。很多人說魯西南的山東話最正宗,還有些人說魯中以及魯北地區的話才能代表山東話。其實一個地方一個特色,魯西南屬於中原官話,與河南大部分地區語言相近,是中原民系的母語,也是漢語官話的一個分支。而魯中魯北一代的冀魯官話也同屬於漢語官話的一個分支。膠東地區的膠遼官話雖然也屬於漢語官話的一支,但是區別於冀魯官話和中原官話,因為膠東官話中摻雜了“夷語”的演變過程。
如果非要討論出山東省內哪個城市的話最具代特色,那麼也應該是膠東話,因為只有膠東話是區別於其他省份的方言存在,雖然遼東半島的人也說膠東話,但那也是因為從膠東地區擴散過去形成的,歷史上山東人大批遷移東北,以膠東半島的登州府和萊州府最多,所以膠東話廣泛影響了遼東半島。而歷史上的萊州府和登州府大部分屬於現在的煙臺轄區範圍,所以說煙臺話相比於濰坊、青島應該更能代表膠東話,而威海以前也屬於煙臺。
而山東省其他兩支方言,冀魯官話、中原官話這兩支相比於全國來看,山東省內影響的範圍不是很大,冀魯官話更多是流傳於河北大部。而中原官話則更多是以洛陽為核心,廣泛流傳於河南、安徽和江蘇北部等廣泛區域,在山東流傳的區域只有魯西南小片區域。也有很多人認為濟南、泰安地區的冀魯官話最能代表山東方言,其實可能是因為泰安是泰山所在地,而濟南作為山東省會,在省內向心力的心理影響衝擊上更大,所以只是感覺上認為能代表山東話。其實還有一個現象不知道山東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就是山東的電視臺語言,山東省內的電視臺除了省臺以外,齊魯電視臺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其中有一檔欄目是“小麼哥”以方言的形式說出來的,小麼哥說的應該是冀魯官話,因為小麼哥是泰安肥城人,雖然這並不代表什麼,但是從一定意義上看,電視臺的語言風格還是有些偏濟南地區。還是那句話,我們都是山東人,省內不同區域的方言共同組成的話才叫山東話。
如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其實沒有正宗與不正宗這麼一說,因為山東話本來就很複雜,也不統一。

山東話主要分三大類,魯西南、魯中、膠東這三類,這三類山東話根本不一樣。

首先介紹一下小編自己的家鄉——山東菏澤,這是魯西南的一個城市,這裡幾個縣的語言也分不同,比如菏澤城區和牡丹區西部等基本相同,說話語調易拐彎。而鉅野、鄆城、成武、單縣等區縣基本相同,說話語調直來直去,也沒有像其他地區的平翹舌不分聲韻母不分等毛病,基本換個調就是標準普通話。魯西南這裡的語言基本與河南話相似,屬於中原官話。

魯中這裡,主要是泰安、濟南等市,屬於華北地區的官話,也與蘇北的徐州等地區的語言相似。

而膠州話是跟魯西南和魯中的語言完全不同,形象一點形容就是其他的山東話都是“大蔥味”的,而膠州話是“海鮮味”的。但是膠州話與大連、旅順等遼寧城市的話非常相似,可能是因為闖關東的原因。

不過說來說去,大家都是山東人,都是一家人,幹嘛分來分去?

好客山東歡迎您!

歡迎天南海北的朋友來山東做客!


叫我人權衛士


山東話沒有正宗不正宗一說,因為有好幾個方言片區,如果非要挑出一個片區來代表山東的話,那麼魯中一代最為合適,為什麼這麼說呢?

看圖

山東方言大體可以分為四個片區,這四個片區中,有兩個片區共性比較大,就是東濰片和西齊片,也就是濟南德州一帶和濰坊青島一帶。

在這兩個片區活動,只要說方言就可以了,除了個別詞和少部分的語音語調,大部分都相似,語氣相同,一聽就是那種比較生硬的山東口氣。當然,硬的程度有區別,西齊片區較溫和,而東濰片偏硬,說起話來叫人想打架。

至於西魯片,為什麼不可以代表了,原因是與河南話比較接近,我至今都無法分辨菏澤話和河南話的區別,所以在省內碰到了,一般都會先問問是河南的還是菏澤的,不敢貿然下斷定。

為什麼又不選東萊片,也就是煙威話,煙威話也有自己獨立的特點,按推斷來說,煙威片可能代表了古山東方言的傳承,在戰火紛爭的年代,山東是南北拉鋸的戰場,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十戶絕了九戶,所以才有朱元璋的移民政策。而膠東偏居一隅,很有可能倖免於難,保存了自己的方言系統。

東萊片大概是山東內部最不容易聽懂的方言了,菏澤話能聽懂90%,而威海話能懂70%就不錯了。

但正是東萊片方言偏居一隅,佔地太小,所以無法代表大部分的山東。

在影視演員的推動下,山東方言也開始走向全國,其中以黃渤為代表,主演的《瘋狂的賽車》《瘋狂的石頭》《鬥牛》,影視劇中一口的青島話也很是喜人,山東人聽了都很有親切感。

所以這兩個片區的方言能代表山東大部,且有獨特的山東味道,一聽就知道是山東話,如果非要選城市,巧了,濟南和青島。


山東味兒


要我說,方言跟飲食是一樣的,都是地方特色。偌大的山東,一億人口,方言差別也較大。魯菜分為山珍派(濟寧孔府菜、濟南菜、博山菜),海味派(福山菜)。方言也大致分為這幾個類別。濟寧那邊屬於魯西,臨沂、棗莊、泰安(肥城)、菏澤等與之相近,菏澤更接近於河南話;濟南、泰安主城區、淄博、濰坊的西邊(青州)語言相近,如果說山東話的話,這塊可以說舉足輕重了,濟南、淄博地區歷來是山東的經濟政治核心,戰國的齊國首都臨淄更是影響深遠,就方言來講,淄博那邊舌頭大些,更正(lao)宗(tu);另一派就是青煙威沿海城市了,這邊舌頭也不打卷,你去北邊說成:nen去bo bie,三個城市有些許不同,但同屬膠遼官話,區別沒那麼大。日照則與臨沂相近,德州濱州類似,齊河雖屬德州但因與濟南接壤,方言又與濟南相近,地域相近則語言相近。但又如濱州淄博,雖相距不過百里,卻因黃河天塹相隔,交通不便,語言也多有不同。方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的不同也體現出文化的不同。

總而言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方言的不同不僅僅是語調不一樣,更多的還是體現了生活方式的區別、生活習慣的不同,還有地域之間的文化差異。

所以說,方言這東西,沒必要去掙個正宗不正宗,也沒有什麼正宗不正宗,一個地方一個樣罷了,地方相近,風俗相近,語言自然差不了很多。


李狗給媳婦做菜


有意思的話題。首先命題需商榷。哪個城市的山東話都帶有當地特有的口音腔調和詞語俚語,所以誰也無法自詡是山東話的正宗。因此改為“山東口音"可能更符合題主的原意。如果一開囗馬上讓人聽出你是山東什麼地方的人,只能說明你的口音僅是山東口音的一個分支,而不可能成為原題意的標準山東口音的代表和標誌,如同普通話是國語的標誌那樣。反之,一口山東話,卻讓人分辨不出是什麼地方的口音,則比較符題了。我發現幾十年前在城市機關大院長起來的人,那時雖未普及普通話都是說山東話,(不像現在的學生都說普通話已經不會講山東方言了)但是他們的山東話與周邊當地人的方言在口音上完全不同,絲毫沒有當地的方言腔調的味道,而且他們學習改說普通話非常容易,字正腔圓沒有任何障礙。我覺得這就是較為標準的山東話(口音)吧。如果論地域的話,德州口音算是比較接近的了。


手機用戶75320530268


山東話其實語調各有不同,就拿青島話來說就有很大差異。青島市南市北李村南老地方一個口音,嶗山城陽李村北一個口音,即墨一個口音,萊西更有點偏萊陽煙臺腔。平度南跟即墨差不多。平度北西跟濰坊口銀差不多,膠州跟高密口音差不多。膠南跟跟諸城日照莒縣周圍差不多。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嶗山,即墨,城陽算是正宗青島本土話了,因為市北市南移民比較多,有點城陽嶗山話跟膠南腔的中和。但是土話都差不多。山東話我覺得,魯西南菏澤,濟寧,棗莊差不多。臨沂除了莒南,莒南口音跟日照莒縣膠南差不多。其他地區跟泰安新泰差不多。濟南好像跟萊蕪差不多,魯北地區不瞭解都差不多的強調。也就這些了。


李大明616


您問哪裡的“山東話”最正宗,那我給您的答案就是“山東”的“山東話”最正宗。因為山東話是一個大的集合,在這個總分類下還有許多小分類。每個地方的口音與其他地方又有或多或少的不相同。所以如果硬要問哪裡“最正宗”,都沒有一個統一的衡量標準,如何界定某一地區的方言到底是不是“正宗”的呢?

山東方言分別劃歸三個不同的官話區: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

可能你聽到菏澤人說話是一種腔調,那再聽濟寧人說話就有一種完全不同的感覺;煙臺人說話和青島人、威海人都不一樣。所以山東各地的“山東話”各異,怎麼能說誰正宗、誰不正宗呢。

打個比方。小編到菏澤牡丹區,一下火車就被出租司機們圍住了,他們你一言我一語跟我絮叨著什麼,可惜我完全聽不懂。他們跟我們講話,音調完全不同,而且說的又快,所以每次去菏澤,我都告訴對方,要講普通話。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菏澤話,是一位婦女對她母親說的,“你吃藥(yue)了嗎”這個藥,他們念yue,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好像是讀的一聲。而在我們泰安,藥同樣念“yue”,不過我們讀的是四聲。

小編念大學,我們宿舍有六個人,兩個泰安人,一個濟寧人,一個菏澤人,一個淄博人,一個威海人。

我們跟濟寧人用方言是沒有壓力的,因為濟寧和泰安距離比較近,可能方言也差不多吧。我們跟濟南人講話也沒有壓力,但是你能明顯的聽出我們兩個是來自不同地方的。濟南話說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齊魯臺《拉呱》了吧。“明天老時(二聲)間(二聲),有麼說麼哩小麼哥和大家不見不散”。

哈哈,就說到這裡吧。



檸萌的移動城堡


山東人說的山東話,都是山東話。不過城裡人的山東話,受普通話影響太大,無論用詞,還是語音語調,都距離原來地道的山東話很遠了。

至於區域,山東明清以來就有東西之別。東三府,登州萊州青州,現在的濰坊青島煙臺威海一帶,說話很硬,鼻音濃重。西部三府,濟南兗州東昌,現在濟南以西以及魯西南一帶,說話較為平實樸素。

所謂哪裡人更能代表山東話,以上兩點因素至關重要。


生活亮亮眼


這個問題就是純屬找事兒,都是山東人,怎麼能說誰比誰的方言正宗呢?

難道不正宗就不是山東人了嗎?

不過,這個話題忽然對筆者有些啟發。方言的構成必然是由文化主導的,而文化之間又是相互影響的。

其實我們可以將山東不同區域的文化展示出來,這樣就能立體的判斷出山東話是怎麼構成的。


齊國的文化核心——臨淄

臨淄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首都,山東號稱齊魯大地,其文化自然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而且,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也不是一般的小國,首先它一開始就是侯國。對此要糾正一點,有人認為叫姜太公帶一個公字,就認為是公國,事實上並不是。而且,旁邊的魯國周公姬旦,其實一開始也是世襲侯爵爵位。

所以,最開始的齊國和魯國,其實都是侯國。

而當時的宋國卻是公國,但還不是武王冊封的,嚴格來說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以及在周公姬旦的摻和之下,宋國成了公國,被冊封者是殷紂王的庶兄微子。

這麼一說想必大家就明白了,周冊封商的皇親國戚,無非是給人看的。

咱們繼續說齊國,因為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比較強勝,比如一開始的姜子牙,之後還有齊桓公,到齊桓公的時候,已經把山東半島弄到手了,所以,他也被稱之為春秋五霸的老大。

除此外,孫武、孫臏都是齊國人,還有管仲、晏嬰這樣歷史中赫赫有名的人。

當然,說到齊國恐怕無數人第一時間回想起來鍾離娘娘,也就是醜娘娘鍾無豔。

說道鍾無豔,那就不得不說夏迎春,她和鍾無豔兩個人,可謂一個貌美如花,一個治國齊家。要不怎麼齊宣王命好呢。

而說這些的意思是,當一個地域能夠承載如此之多的名人,並且能夠名流千古,也可見的當時齊國對外文化輸出之強盛。

更重要的是,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在沒有普通話的年代,無論是孫子兵法,還是孫臏兵法,或是一些其他向外輸出的文化,都不可能翻譯成普通話,在翻譯成其他地方的方言吧?

這其中必然會涉及到方言的直接輸出。

儒家文化的發祥地——陬邑

想必一定有人不知道“陬”字怎麼度,不知道不要緊,因為筆者也不知道。這個陬邑就是現在的曲阜,說起曲阜,大家就會想起孔子。

孔子,僅以他個人的文化輸出來說,完全可以的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就算西方最偉大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也不達不到孔子今時今日仍舊能夠對全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程度。

在影響全人類這件事兒上,能跟孔子比肩的恐怕只有耶穌了。但僅從思想方面來看,耶穌好像還有所不及。

正因如此,以孔子個人方言為主導,以及在其弟子整理孔子言行的時候,無疑會帶有大量的方言文化信息,這就使得孔子在某種程度上,將曲阜區域的方言推廣到全國各地。

由此來看,不僅是孔子的曲阜方言影響到全國,在論語、六經等文化內容基礎上,甚至改變了全國人民的語言習慣。

其中的原理很容易理解:還是那句話,春秋戰國沒有普通話,孔子修訂六經,以及弟子整理的很多言論,肯定會拿孔子自身所掌握的語言來寫作,也就是說,如果想要看懂,就必須適應寫作者的語言習慣。或許其中會有一些譯本影響,但終究實現了語言的輸出。

但是筆者的困局在於根本無法判斷兩千多年來,曲阜方言到底對山東,乃至全國造成何種程度的影響。

魯菜的發祥地之一——福山

福山位於煙臺,商代時期屬於東夷古國,西周的時候,將其封為萊國,最開始的時候屬於侯國。

不過呢,萊國春秋歷史上的存在感實在太低了,萊國的都城在現在的濰坊,旁邊就是齊國,並且離臨淄真心不太遠。

所以,齊國強盛的時候順手就把萊國滅了。也因為萊國沒強勝過,所以他就算有東夷文化,也沒法向外輸出。

但是,福山區域作為文明社會以來,人類最早的聚集區之一,本身也沒什麼,畢竟到處都是最早的聚集區之一。不過,福山菜(也就是膠東菜)在春秋時期,已經多少有點名頭了。

而且大家要知道,福山人民通過福山菜而實現的文化輸出,並不是想齊國那樣,當大一統出現之後,除了一些名人之外其他文化就很難輸出了。

福山菜可是持續輸出的,而且越輸出越強盛,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兼職活的不得了。

當然,現在大家對於福山菜的認識,普遍在於膠東菜,最強盛的也不是福山了,而是青島。

山東的政治文化中心——濟南

其實濟南沒什麼好說的,其從漢代開始就已經是山東的中心了,一直到現在接近兩千年的歷史,湧現了無數名人,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尤其是在文化方面,周邊輻射能力之強大,這一狀況在歷史中也是很少見的。

因為文化的輸出,所以在方言上有著比較大的影響。

另外,濟南菜也是魯菜的重要支柱,剛才也說道福山菜的文化輸出力,濟南才雖不如福山菜那樣聞名,但也是很有地位的。

依託經濟輸出文化——青島

現在是個一切看錢的社會,青島的經濟強盛,文化輸出自然也是一流。

可能大家並不知道青島文化輸出強盛到什麼程度,舉個例子,上文提到魯菜之一福山菜,而福山菜自然發源於煙臺福山,後來可能覺得不夠響亮,叫著叫著就變成了膠東菜。

而如今,很多人都認為膠東菜發源於青島。想必用了多少年,膠東菜就變成青島菜了,在用不了多少年,整個魯菜都變成青島菜了。

這就是經濟強盛的好處,說什麼都行,關鍵還有人信。

而且,對青島有些認識的人大多都知道一句話:“哈啤酒,吃旮旯”。

綜合起來大家就應該明白

從春秋戰國開始,按照現在的區域劃分來說,淄博、煙臺、曲阜市、濟南、青島這五個地方,通過中心輻射和彼此影響,最終構成了如今的山東方言格局。

也就是說,任何地方的方言,都能找到這五個地方的語言痕跡。

如果一定說哪裡更具山東屬性,那應該就是濟南和青島了。

兩個城市都具有對外輻射性,而且有較強的吸引能力。所以,可以作為一西一東兩個文化中心,其方言自然也會得到周邊區域的學習和效仿,說其方言更正宗也不為過。

但是“最”字,根本就不應該用在這種問題上,這又不是比分,不可能出現誰強誰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