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昌棄帝位還於趙構,忠心耿耿,為何趙構還是殺了他?

金兵圍汴京時,張邦昌力主議和,與康王趙構作為人質前往金國,請求割地賠款以議和。靖康之難後,被金國強立為“偽楚”皇帝,歷時一月。金撤兵後,遜位還政趙構,但迫於叛國時輿壓力,終被賜死。

我們要想明白為什麼趙構非殺張邦昌不可,首先我們得先回到那個時代,站在那個時代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首先,中國自古就追求一種法理性,我們先不管這個法理性他科不科學,但時人都信這個,比如秦朝當時還十分流行五德學說。五德認為秦朝為水,周朝為火所以秦朝才能統一週朝的領土。畢竟水克火,所以五行中水對應著黑色,所以秦始皇便將黑色定位國色,不僅龍袍朝服是黑色的,連秦朝的帝王旗幟都是黑色的。這是為了加強其法理性。

張邦昌棄帝位還於趙構,忠心耿耿,為何趙構還是殺了他?

到了後期呢,禪讓則成為了法理性的一種延伸,漢朝禪讓給魏,魏則禪讓給晉。都是為了得到法理上的認可。而宋朝則不然,宋朝其實天生法理性就不足。首先他繼位的法理性就不足,其次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傳國玉璽!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宋朝首開沒有傳國玉璽。於是也被稱為白板皇帝。

而說到南宋的由來,我們都知道,是因為金朝攻陷了汴梁,剩下的一堆人逃到南方建立的小朝廷。而在金朝扶持傀儡張邦昌的時候,做了一件特別不地道的事情,他是讓宋朝皇帝禪讓給張邦昌的,也就是說,就如同漢禪讓魏,魏禪讓晉一樣,從法理上來說。張邦昌的偽楚才是北宋的正統繼承者,因為他是從皇帝手中接過的天下,而南宋,一沒有傳國玉璽,二不是輔國太子。三從血緣上也很難有說服力。說白了就是從法理上趙構並沒有當皇帝的資格。

而張邦昌呢,我相信他的確沒有當皇帝的野心。金軍一撤,張邦昌立刻大赦天下。呂好問勸張邦昌還政康王。王時雍,徐秉哲,卻告誡他騎虎難下,還政必無善終。但是張邦昌還是毅然還政,獻大宋國璽,立康王,請宋哲宗元祐皇后垂簾。並在手書中闡明

“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權宜一時以紓國難也,敢有他乎?”可見其人之心。

張邦昌棄帝位還於趙構,忠心耿耿,為何趙構還是殺了他?

但是張邦昌想的太簡單了,北宋禪讓於偽楚,也就是張邦昌,張邦昌再還位於南宋趙構,好像乍一聽沒什麼,可趙構仔細一想不對啊,從法理上來說,就等於我趙構的皇位是你張邦昌這個偽皇帝給我的,所以,按法理來說,趙構的皇位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張邦昌必死,趙構殺掉他以視自己的皇位與張邦昌無關,自己不是受張邦昌的恩惠。

所以歸而總之。張邦昌的死,從他決定還位南宋時就已經註定,不會因為某個人或某些人的想法改變而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