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極致,是我畢生的追求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歌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這首膾炙人口的《送別》就是李叔同填詞。歌詞意境幽遠,絕妙非常。

朴樹在唱這首歌時數次哽咽,不知是歌詞裡的哪一句讓他觸景生情。

李叔同是民國年間著名的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他最早將西方音樂、美術和戲劇介紹到中國。

著名國學家林語堂曾這樣評價李叔同:“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他把每件事都做到了極致。”

但在他38歲盛年時期,這位才華橫溢的大文藝家,卻出家為僧。

弘一法師一生傳奇,他又是怎樣把每件事做到極致的?

弘一法師:極致,是我畢生的追求

01

世俗人生的極致

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是父親李世珍和他的五姨太所生。

他出身名門,父親是清同治四年進士,官任吏部主事。但不久後,他辭官經商,成了天津鉅富。

李叔同家和晚清名臣李鴻章關係非同一般,李叔同叫李鴻章“兄長”,還曾為李鴻章刻過兩枚印章。

李叔同父親去世時,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還參加並主持葬禮。

李叔同出生時,父親已經68歲了。父親去世時,他才5歲,所以他沒享受過幾年父愛。

7歲時,他跟隨哥哥李文熙接受啟蒙教育。少年時代,他又跟隨趙幼梅、嚴修等天津名士學習文章和書法。

18歲那年,李叔同遵從母親意願,和一個茶商女兒結了婚。

李叔同早年在天津的生活,富貴殷實,風平浪靜,這也給他打下了良好的教育基礎。

1898年,李叔同帶著母親和妻子定居上海。

當時的上海灘可謂名流匯聚、臥虎藏龍,李叔同到了那兒更是如魚得水,很快便嶄露頭角。

由於舊體詩寫得極好,他加入了“城南文社”,跟各地才子切磋文章,他和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張小樓義結金蘭,號稱“天涯五友”。

那首《送別》,就是李叔同寫給摯友許幻園的。

李叔同不僅詩寫得妙趣橫生,他還愛聽戲、唱戲。只要臺上的鑼鼓點一響,他便粉墨登場,在一招一式間,品味別樣人生,縱情享樂。

當時在上海的文人中,流行帶歌伎遊玩,那時的名伎人文素養極高,詩詞音律樣樣精通。

李叔同風流倜儻,也難免流連風月場,他和晚清名妓楊翠喜過從甚密,經常往來唱和。

這時期的李叔同風華正茂,年少英俊,打扮時髦,才氣縱橫,出生名門,堪稱上海灘第一等的翩翩公子。

用李叔同自己的話說,20歲到26歲這幾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那時的李叔同享盡了榮華富貴,也閱遍了聲色犬馬,把世俗生活過到了極致。

弘一法師:極致,是我畢生的追求

02

文藝人生的極致

26歲那年,李叔同母親病逝。

他因為去街上選棺材,沒能見上母親最後一面,這也成了他終生的遺憾。

辦完喪事不久,李叔同告別妻兒,奔赴日本留學。

在日本,他考取了東京美術學校,還在音樂學校學習樂器和編曲,在系統學習下,李叔同一身的藝術細胞,被全面激活了。

除了繪畫和音樂,他還和同學曾延年共同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話劇團“春柳社”。

他們破天荒的公演了歐美名作《茶花女》和《黑奴籲天錄》,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李叔同反串扮演《茶花女》中的女主角瑪格麗特,他容貌清秀,男扮女裝一點也不違和。

而且他對角色的性格和情緒把握的恰到好處。

當時日本戲劇界的權威藤澤淺二郎和松居松翁,對李叔同的表演驚歎不已,專門跑到後臺同李叔同握手致敬,這是難能可貴的。

此外,李叔同在日本還獨立創辦了《音樂小雜誌》,這是中國人創辦最早的音樂刊物。

6年後,李叔同學成回國。

幾經輾轉,他又回到上海,擔任《太平洋報》的編輯,並在報紙上開設西洋畫法的專欄。

他是民國以來,第一位把西洋繪畫思想介紹到中國的美術家。後來的劉海粟、徐悲鴻等人,都是受他影響,才開啟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改良運動。

《太平洋報》停刊後,李叔同到杭州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當老師,主要教音樂和美術。

他一干就是6年,創下了多項中國之最。

比如,最早撰寫歐洲文學史,最早倡導木刻藝術,最早開設裸體模特寫生課,最早創作分聲部合唱歌曲等

這段時期,李叔同的音樂創作熱情高漲、佳作頻出。比如《送別》、《春遊》、《早秋》、《西湖》等,就是代表作。

李叔同的書法更是精湛。李叔同7歲開始練字,書法生涯長達50多年。

但他書法藝術的巔峰,是他臨終寫下的“悲欣交集”四個字。

“悲”,寫出了對眾生的慈悲和同情。

“欣”,寫出了往生極樂的快慰。

“交集”二字,更是不可名狀。一悲一喜,寫出了大師的佛心和佛性,每個字不過核桃大小,寫在一張用過的紙張背面,但力透紙背,在中國書法上堪稱一件臻品。

李叔同達到藝術人生的極致,他在繪畫、音樂、戲曲等藝術領域,創作了很多個第一

追求極致,是他骨子裡的氣質,這種氣質,在他出家後,也沒有改變。

弘一法師:極致,是我畢生的追求

03

僧侶人生的極致

1918年8月,38歲的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落髮出家,法號“弘一”,從此世上再無李叔同,卻添了一位“弘一法師”。

文人皈依佛門,一般人選擇“禪宗”,講究“頓悟”,修行起來相對自由,不那麼辛苦。

而弘一法師卻選擇了最難修行的“律宗”,“律宗”戒律嚴苛,近似苦修。它的開創者是唐代的道宣法師,因他常住終南山,“律宗”也叫“南山律宗”或“南山宗”。

宋代以後,就很少有人繼承“律宗”了,而弘一法師卻發願要振興律宗,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

弘一法師從三點把修佛做到極致。

一,整理編纂律宗經典;

二,嚴格持戒;

三,普及佛教。

他閉關四年,查遍了律宗典籍,用列表說明的方法,把古來所有律宗戒規條目整理成冊,編纂出版了《四分律戒相表記》。

為了嚴格持戒,弘一法師每天只吃兩端飯,並且過午不食。一邊持戒,一邊寫書。

弘一法師在早上6點,和中午11點吃兩頓,過了中午12點,無論多餓,絕不進食。

他飲食簡單,從不浪費。比如,喝粥時,到最後,他在碗裡倒入清水,晃一晃,然後一飲而盡。

他出家的25年裡,一件僧衣從頭穿到尾,上面足足打了224個補丁,對比他出家前的錦衣玉食,能做到這點,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弘一法師還把弟子豐子愷多寄的郵票、宣紙寄還給他。

豐子愷邀請弘一法師去他家做客,每次坐藤椅前,他都會搖動藤椅,好讓小蟲子跑走,避免殺戒。

這些細小的事情是最難做到的,也是最見修行的功夫。

弘一法師身體力行,普及佛教。

為了弘揚佛法,弘一法師不辭辛勞,走遍全國80多座廟宇。在閩南,他相繼創辦了“南山律學院”和“佛教養正院”,培養了不少佛教人才。

此外,他還和詩友弟子組成了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知識分子群體,其中就有豐子愷。

在他30歲那年,豐子愷皈依法師,取名“嬰行”,成了一名在家弟子。

師徒二人共同編著了《護生畫集》,勸勉世人和平兼愛、慈悲為懷。

抗戰爆發後,弘一法師更是奮起疾呼,唸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唸佛,鼓舞廣大僧眾,以身許國。

1942年,弘一法師圓寂,終年63歲。

他被後人尊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世祖師”,自此,他的僧侶人生也達到了極致。

對於弘一法師的極致人生,張愛玲曾這樣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在弘一法師寺院轉圍牆外面,我是如此謙卑。”

朱光潛說:

弘一法師是我國當代我所最景仰的一位高士,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極致,做人的極致是慈悲與簡。

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悲看涵養,致敬慈悲旅人—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極致,是我畢生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