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成魔還是成佛,從你的一個念頭開始

王陽明心學:成魔還是成佛,從你的一個念頭開始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這樣說修身的重要性:"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若有一絲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曾國藩也曾經有句話,叫做:"不做聖賢,便為禽獸。"

有人認為,"這對自己也太苛刻了吧,簡直是審美潔癖",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是為了包裝聖賢的形象,故意用的誇張表達。真的是這樣的嗎?

1、一個小小的念頭,可能變成巨大的黑洞

王陽明是贊同孟子人性本善主張的,但人由於受到私慾的矇蔽,容易埋下惡的種子。面對世間的種種誘惑,如果沒有對自己內心的修養,惡的心念和行為就會象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厲害,最後可能無法收拾。

王陽明心學:成魔還是成佛,從你的一個念頭開始

心理學上有個"狄德羅睡袍效應"。18世紀有個法國哲學家叫做丹尼斯.狄德羅。朋友送給他一件很漂亮的睡袍,狄德羅沐浴之後,穿上華麗的睡袍,非常舒服也非常喜歡。他穿著睡袍走來走去,忽然覺得周圍一切都不對勁,要麼就是傢俱跟睡袍風格起不協調,要麼就是地毯顯得實在太粗糙了。狄德羅很快就給自己添了新傢俱、換了心地毯,還裝上了落地的大鏡子和一些古典風格的雕塑來裝飾自己的家。

王陽明心學:成魔還是成佛,從你的一個念頭開始

在中國歷史上,商紂王剛即位,就用上了象牙筷子,他的叔父箕子嘆息說:"用了象牙筷子,一般的陶瓷餐具就不合適了,必定會用金銀犀玉的杯子,有了這些餐具,一定不會再吃羹藜等野菜做的食物,將來也會要身披九重錦衣、腳踩高臺廣室,賞玩天下奇珍,慾望難以滿足,我擔心他會走向滅亡!"與其說箕子一語成讖,倒不如說他見微知著

王陽明、曾國藩強調修身的絲毫不可妥協,絕非矯情,更不是"審美潔癖"。按照"知行合一"的理念來看,心中的念頭與行為是不斷互相強化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犯人在定罪甚至服刑期間,仍然不覺得自己有錯,只是運氣不太好被抓住而已。

2、從小小的念頭著手,普通人也可以變得偉大

然而,王陽明強調的修心並不只是一味謹小慎微,戰戰兢兢。在追求對社會的貢獻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方面,王陽明認為"人人可以為聖人",即使是普通人也是大有可為。

王陽明心學:成魔還是成佛,從你的一個念頭開始

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遵從心中良知的召喚和指引。

王陽明認為,良知在每個人心中都存在,只是常常被私慾矇蔽了。陽明以孟子舉出的例子來說明:"看到鄰居家的小孩將要掉落井中,內個人都會心生不忍而想要伸手援救,這就是人的天性良知。"

有弟子問陽明:"最近下功夫做學問,但是總覺得自己內心不夠安寧,私慾難以去除,怎麼辦呢?"陽明回答說:"知道自己內心不安寧,知道自己有私慾,這就是良知的念頭,你就牢牢抓住這個念頭,跟隨這個念頭去打磨,去省察克治,這就是你力量的根源。"

王陽明心學:成魔還是成佛,從你的一個念頭開始

有一個地方官員,聽陽明講課的時候眉飛色舞,若有所得,課後卻愁眉苦臉地說:"先生,我很想跟您認真學習,但是政務繁忙,我還要忙著斷案,實在是沒有時間呀。"王陽明說:"我什麼時候讓你脫離開工作談學習了?你斷案的時候,可曾在自己的內心做工夫?問自己,有沒有因為事務繁雜就不耐煩,草率判斷?有沒有因為一方的態度好,就心生好感而有偏頗?有沒有因為某一方財大勢雄就有所傾向?有沒有把自己的判斷做到方方面面無所遺漏,於情於理於法考慮周全?"地方官聽了,頓時有所領悟。

地球永遠在流浪,牛仔一直很忙,我們忙著拯救世界。但如果我們面對任何的人和事,能靜下心來,哪怕一絲一毫也是欺瞞不過良知的,可以覺察的。無論何時,跟隨自己良知的念頭,讓自己的良知不斷地彰顯出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引,就是陽明認為最簡捷有效,而且每個人都能做的修身做事根本法。

王陽明心學:成魔還是成佛,從你的一個念頭開始

王陽明像 優元書院攝影

這個說法,如果只是聽概念,會覺得輕飄飄的,像一陣風吹過,過後也沒有什麼。但是領悟了知行合一的人不會這麼認為。跟隨良知的指引,哪怕是一個微小的念頭,覺察,發現,都可以成為自己源源不斷的力量之源。這樣做工夫,是綿密不斷的,堅持做下去,格正自己的心念,同時在事上磨練,這就是陽明主張的"為善去惡"、"格物致知"。

這正是陽明先生一生踐履,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六家歸一"的行動證實的,最困難也最簡單的修、齊、治、平的路徑。

原創文章作者簡介:陳廣,博士,陽明心學與中國文化、管理學、心理學跨界學者;優元書院院長,優元私董會秘書長,長期兼任南京大學MBA/EMBA校外輔導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研修經歷,美國認證協會註冊心理諮詢師。願與你一起明心問道,知行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