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說:你都是我生的,在我面前你不能有任何隱私,對此你怎麼看?

泡泡泡泡泡泡泡泡泡芙


父母說:你都是我生的,在我面前你不能有任何隱私,對此你怎麼看?

顯然,父母的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這種情況在當下的中國很有市場,特別是在青少年兒童的父母身上,這些父母認為孩子是我的,孩子哪有隱私權,所以他們認為孩子的所有行為、所有事情都必須讓他們知道,不爭得孩子的同意就看孩子的手機,翻孩子的書包,隨意進出孩子的房間,隨意打聽孩子不願意說的事,孩子如果不說就強行逼迫孩子;即便是已經成年的孩子,父母也認為,再父母面前你有啥可隱瞞的,孩子的工作要過問孩子的情感生活要過問,孩子的工資收入要過問,孩子不說就說孩子沒孝心,就罵孩子翅膀硬了。

說到底,這是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缺乏界限意識的一種表現,在人際交往中,人與人之間哪些事能做,那些話能說,哪些事不能做,那些話不能說,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都要有界限、有設置,可是這正是我們中國人不注意、缺乏的;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也是一種人際關係,也要遵循人際交往的規則。

父母的這種做法,說明父母沒有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一個有自主意識、獨立的人看待,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每個人內心都有自己不想告訴他人的秘密,父母認為你的就是我的,我怎麼就不能知道你的隱私呢?這種情形不但影響親子關係,也會使孩子慢慢離你而去,不再把你當做可以傾訴內心秘密的人。


老左心理工作室



大英子


在這個越來越重視人權民主平等和尊重的社會里,竟然還有父母說: 你都是我生的,在我面前你不能有任何隱私!

我想說,這樣的父母,他們還是上個世紀70年代或者更久以前的父母吧。

記得在我們小時候做孩子好像是沒有任何隱私權的,任何事情爸爸媽媽都有權過問,都有權指責批評,都有權對我們指手劃腳。

不過即便是這樣子,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絕對干涉孩子的隱私。

我記得在我青春期的時候,父母好像除了我的學習成績之外,其他的事情並沒有過多的過問,平時他們非常忙碌,每天從早到晚做農活,做一些小工,掙一些辛苦錢來養家餬口,來撫育我們四個孩子上學。

在那樣的情況下,我們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隱私,最多就是偶爾看一些自己喜歡看的小說,然後會偷偷的藏在課本底下,那父母通常都不會發現,偶爾被他們看到了,也只是說一句就算了。一切關鍵還在於自己自覺。

而現在的父母,對於孩子可能關心的更多,從生活到學習,從親友到同學,每天吃什麼穿什麼,每天做什麼學什麼,都在父母的管轄範圍之內。

這其實也是應該的,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有權利有義務去關注孩子的成長,瞭解孩子的發展。但我們一定要清楚,當我們去關注孩子的一切的時候,我們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真的為了幫助他們的成長,還是為了控制他們的言行?

比如,我們希望知道孩子腦子裡在想什麼,孩子的思想有什麼變化,還在和別人怎麼交往,怎麼說怎麼做,我們都想知道。

但事實上我們會發現父母的控制慾越強,孩子越希望有自己的隱私權。這個容易造成青春期的逆反、叛逆、抗爭,甚至一些暴力的衝突。

這其實得不償失。

適度的關心,有節制的控制自己的行為,反而更能贏得孩子的尊重,也能夠讓孩子更好的學會面對自己的人生。

就像前面我說的,當我自己在青春期的時候,父母對我並沒有太多的干涉,我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特別的隱私需要隱瞞。當然我也有自己不想告訴他們的事情,他們不會特別去過問,直到現在我也活得好好的,沒有因為自己的隱私而影響自己的生活。

不過這裡有一點,我還是希望能夠提醒父母的注意。

就是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覺得遺憾的是,父母雖然給我足夠的自由,但他們也不能給我足夠的指導。

因為他們自身的起點比較低,更多的時間又放在養家餬口上,所以在人生的一些關鍵點,比如說我的求學志願,我的求職方向,我的戀愛婚姻的對象選擇標準等等等等,父母都沒有能夠給到我一個比較好的指導。

所以對如今的父母,我的建議是你與其去關心孩子的隱私,不如去關心你能給到孩子怎樣的指導。

因為對你來說你最希望的是孩子擁有一個健康自信,獨立成功的未來,這對孩子來說是同樣重要的事情。

基於同樣的目標,我相信我們可以跟孩子站在一起去關注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去幫助孩子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去幫助孩子學習更多的生活和社會技能,去幫助孩子,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去幫助孩子,發現他們自己的權力,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是我們希望知道什麼?不僅僅是我們要去看到孩子在想什麼,更不是我們要去窺視孩子的隱私。

我們要去做孩子的導遊和教練,我們給他孩子指導給了他方向,但孩子怎麼做是他自己的事讓他自己決定。

我們不是要做孩子的法官和裁判,不是要去幫他判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更不是去當他的駕駛員,幫他去駕駛自己的人生。

因此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隱私,尊重孩子的隱私權,同時及時給予孩子足夠的指導建議,給他足夠的資訊,讓他學會自己去判別是非,學會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最重要的。


鑫雨親子講師


我對孩子只要求過學習成績父母必須知道,其它一概隨意。進入逆反期,孩子極少與父母聊天溝通。發現這樣的問題,我們父母採取隨意的態度,不主動給孩子添加溝通壓力,只在孩子身邊聊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或者聊一些孩子可能感興趣的話題。通過這個辦法,吸引孩子插嘴參與。孩子抗拒心逐漸消失後,現在非常喜歡和我們平等(父母放下架子很重要)聊天,聊的投入可以手舞足蹈。隱私誰都有,只要沒有惡意儘量不要追詢,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溝通環境,兩代人溝通渠道就會越來越暢通,讓大人有疑慮的隱私也會自行消除,關於隱私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少。


中軍賬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正反兩方面來分析解決。隱私是賦予我們每一個公民的權利。但是任何權力也不應該高過於,親生的父母。父母生你養你,不需要你在他面前進行更多的隱私。父母是100%給予你的愛。你卻在父母面前夾渣私心雜念給父母帶來了極大的思想創傷。那麼人超過了18歲以後。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思維和行動自由。父母也不應該過多的過問和干涉。人生的路總歸最後他是自己走,你不能扶持他一輩子,因為你的思想能力和當今社會不相稱。當今社會的小青年。他們有他們的思想和理論來供應他們的行動。


人間正道徐榮海1


我是不贊同這種說法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孩子在父母面前也有隱私,並不能因為他是你生的,就剝奪了他的隱私權。


希言10


一方面,孩子雖是父母所生,但其有獨立的人格與人權。隱私權是維護人格尊嚴完整性,保護人的精神安寧及私人心理空間不受到外界干擾和侵害。因此,父母無權過度干涉。

另一方面,作為父母有責任關注孩子的生理、心裡健康,為此對於子女的隱私,父母必要時可以適當介入,這樣是為避免子女受到外來傷害及觸犯法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