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模式就是“七傷拳”,沒有強大內功的創業者,只會一練七傷

Costco模式威力無窮,然而就像“七傷拳”一樣,如果“內力未臻化境”,那就是“一練七傷,七者皆傷”。

作為一個被雷軍、查理芒格奉為神蹟的商業體,Costco近年來也逐漸進入國人視野,同時也傳出了Costco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的相關報道——可惜,進展慢如蝸牛。

在新零售、新消費領域,一些機構也開始研究Costco模式,甚至開始投資一些“類Costco”的創業者。

我認為,從國內市場看,如果沒有極其海量資金和多年深耕,這種“中國式Costco”根本跑不出來——很簡單的一點,大部分機構連Costco真正的經營邏輯都沒搞清楚,只是活在能收會員費的臆想之中而已。

Costco模式就是“七傷拳”,沒有強大內功的創業者,只會一練七傷

表象Costco

作為一個主要為美國相對富裕階層(Costco的典型用戶年收入為10萬美元)服務的傳統零售商,從外表看,Costco就是低價策略:其官網顯示,Costco的商品加價率不超過16%。

同時,Costco的店鋪基本都在郊區,一切商品都是大包裝,消費者必須開車前往,其核心是滿足他們的“囤貨”需求——這多少與現如今年輕一代追求小型店鋪、拿起就走、即時滿足的需求是相違背的。

此外,對於一家平均面積13499平方米的零售店來說,Costco的SKU基本維持在3700,不超過4000,核心在於每個品類只有1-3種“冠軍產品”、“頭牌商品”,實現海量進貨、海量出貨。

最後,Costco自始至終都是在為會員服務,會員必須付費,包括年繳60美元的金星卡和120美元的精英卡(金星卡和精英卡都附贈免費的“家庭卡”)。在2018年9月份剛剛結束的2018財年財報顯示,Costco在全球範圍內有9430萬會員,其中付費的金星卡和精英卡佔比55%。

十分可惜,大部分人——包括不少投資人——對Costco的理解也就到這個層次了。

本質Costco:從財務報表說起

在討論 Costco本質之前,我們有必要看一下Costco的財務數據。

Costco模式就是“七傷拳”,沒有強大內功的創業者,只會一練七傷

▲2016-2018財年Costco財報

以2018財年財報為例,Costco可以這樣理解:假設設本財年商品收入為100元,此時,商品成本(Cost of Goods Sold)為89元,這意味著毛利為11元,然後管理費用10元左右,最後剩下1元。而這1元從數字角度說,正好和本年度的稅相同,於是相當於從商品角度一分錢沒賺。

Costco模式就是“七傷拳”,沒有強大內功的創業者,只會一練七傷

▲2016-2018財年Costco毛利數據


Costco模式就是“七傷拳”,沒有強大內功的創業者,只會一練七傷

▲2016-2018財年Costco的管理費用數據

最後的盈利在哪裡呢?那就是會員費,2018財年會員費收入31.4億美元,最後收歸企業總利潤是31.3億美元,換句話說,這家企業最終盈利幾乎只與會員數量有關。

再換一種說法,賣東西不重要,每個會員在續費的時候,都相當於直接給了Costco一個最終利潤(2018財年,Costco續費率88%),而且這筆會員費是先付的(不然沒卡不讓進店買東西),相當於在年初就拿完了一年的最終利潤。

我將Costco自FY1996到FY2018的會員費收入和最終利潤做了一張圖,你就會發現這確實是個很奇特的模式。

Costco模式就是“七傷拳”,沒有強大內功的創業者,只會一練七傷

所以在討論Costco本質的時候,我們只需要分析兩件事,其一是Costco如何讓消費者消費更多,其二是Costco如何將成本保持在極低水平。


如何讓消費者花更多

傳統實體店被亞馬遜打得丟盔棄甲,而Costco卻一直被外媒冠以“Amazon-Proof(不懼亞馬遜)”的標籤,更被稱為擁有“Treasure Hunting(尋寶)”體驗。

其實,Costco的尋寶體驗來自於兩點,即“尋”和“寶”。

從“寶”的角度看,75%的商品是普通的冠軍商品,例如礦泉水、烤雞等,也就是所謂的“Trigger”,極低的加價就是吸引消費者進店囤貨的籌碼。與此同時,餘下的25%就是“寶”了——可能有歐米茄的手錶、Gucci的手包,甚至你在官網上還能看到幾十萬美元的鑽戒——其價格大約是IGI價格的70%。

Costco模式就是“七傷拳”,沒有強大內功的創業者,只會一練七傷

▲在Costco官網上,10萬美元以上的鑽石戒指就有7款


照中國話說,這25%的商品基本都是當下“爆品”,賣完為止:基本來說今天到店,看到後如果沒買,下次肯定就沒有了——這和電商們玩的“限時搶購”、“閃電搶購”是一個道理。

從“尋”的角度看,就更有意思了。

Costco的商品是不往貨架上“一件一件擺放”的,是放在一個大箱子裡,用叉車調換商品位置的,這就使得Costco可以經常調換商品位置:於是,消費者進店後發現,自己想買的東西找不到了,於是就邊走邊找,等結賬的時候發現,“哎?我的車裡怎麼這麼多東西”——相當於讓消費者把13000多平米的店鋪完完整整地轉了一遍!

Costco模式就是“七傷拳”,沒有強大內功的創業者,只會一練七傷


此外,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也是Costco的法寶,2018年,其自有品牌收入390億美元,比2017年的350億美元多了10%以上:和傳統品牌(National Brand)相比不相上下的商品質量,再加上低廉的價格——有的可能是傳統品牌的一半——直接鎖住了大量消費者。


如何實現低成本

Costco商品的週轉天數是31天,對於銷售吃喝用的零售商來說,已經是非常恐怖的效率了:海量採購冠軍商品,並低價銷售,極大加快了商品週轉,因此,Costco在向供應商付款前早就已經收回了所有商品款項,這種資金流在零售商中幾乎是極致了。

同時,Costco還極大降低不必要成本——不是削減僱員工資,準確地說,Costco員工平均工資和福利在零售圈裡都是非常少見的好——例如傳統的廣告費、公關支出等,所以其管理費用居然能控制在10%附近。

最後,成本領域還有一點值得關注,那就是Costco的店鋪。

2018財年財報(截止於2018年9月2日)顯示,Costco共有762家門店,其中“自有”——自己擁有土地、建築物所有權——店鋪數量達到605家,佔比79.4%。甚至在餘下的157家租賃的店鋪中,106家只不過是租賃土地,因為建築物是Costco自己的(即圖中【小注1】)。

Costco模式就是“七傷拳”,沒有強大內功的創業者,只會一練七傷

▲Costco的店鋪數量

想想這些最後淪為給地產商打工的零售商,消費者支付的價格有多大百分比是進了地產商的腰包?而Costco早年間都是直接購買土地的,是不是很可怕?這其中節約了多少成本?甚至,如果Costco想,能藏多少利潤?

中國的“類Costco創業者”能成功麼?

如果你能看到現在,我覺得你極有可能已經對“自稱中國版Costco”的人表示呵呵了。

做個總結,在中國,想學Costco,只需要問幾個“簡單”的問題:


1. 能搞得出有競爭力的自有品牌嗎?

這意味著你要了解消費者需求、要能控制供應鏈、要能設計牛逼的商品,反正我知道的是,國內零售百強們都在這個領域瘋狂投入,也最多是略有小成。


2. 能有強大的供應鏈體系嗎?

沒有這個,你連“大路貨”都拿不到低成本的!就更不要談什麼自有品牌甚至爆品了。


3. 你有什麼方法能降低成本?

商品成本不說了,人工成本、研發成本、公關營銷成本、租金成本、管理成本,這幾項你能降低哪個?能降低多少?能比國內零售百強們強多少?


所以,千萬別覺得收個會員費(甚至“不是會員就不能買東西”)——或曰“我所有的消費者都是付費會員”——自己就是Costco了;千萬別覺得你商品只加價8-14%就是Costco了,這些太表面了!

更重要的是,千萬別覺得廉價就是體驗——除非你只在下沉城市玩——中國消費者要的是“極致性價比”,要的是“好貨不貴”。

最後,這張圖送給大家。

Costco模式就是“七傷拳”,沒有強大內功的創業者,只會一練七傷


相關鏈接

實體店打造“尋寶體驗”,那你得學Costco:

亞馬遜為什麼殺不死Costco:

你對Costco的三大誤區:

深度揭秘Costco的成功秘訣:


《零售威觀察》以全球視角,關注於零售、流通及相關行業的發展和變化,為國內“新零售”發展提供一手的全球創新案例分享、企業戰略分析和前瞻性觀點。平臺創始人王子威,獨立零售分析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