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細胞滲透大治理——來自寧波市北侖區的“紅領”啟示

【基層實踐】

光明日報記者 曾毅

3月9日,是浙江寧波市北侖區一個普通女孩林曉亞病逝一週年的日子。紅領之家一樓的展廳裡,再現了她燦爛的笑容——就在去世前的第24天,林曉亞堅持參加了人生最後一次志願活動,為除夕夜依然堅守崗位的環衛工人、公安民警包餃子。

不到6年的時間累計志願服務1875小時,從普通個體經營戶到熱心公益的共產黨員,再到優秀黨務工作者,林曉亞短暫人生中的三次角色跨越,都是在紅領之家完成的。

小细胞渗透大治理——来自宁波市北仑区的“红领”启示

“紅領親水”行動志願者在北侖西太河打撈垃圾、沿河排汙巡查。資料圖片

紅領“紅” 激發黨員參與志願服務熱情

當陳軍浩組建紅領之家的時候,他絲毫沒有想到今天的一派蓬勃景象——截至今年2月,紅領之家共有註冊紅領1320名,其中黨員、入黨積極分子867人。

那是2012年5月20日,7名黨員、預備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向北侖區新碶街道辦事處提出了備案申請。“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有些黨員的形象卻不好,我們想通過某種方式喚醒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這是一家以黨建力量為主體、以志願服務為載體、以社會治理為主導的社會組織。借鑑白領、藍領的稱謂,他們給自己取名紅領之家,由此定下了紅色信仰的明亮底色。

選擇陳軍浩做負責人,源於他在2001年就建起了牡丹社區服務站,送水送氣疏通維修,服務孤寡老人和殘疾人士。從一個社區到三個社區再到整個街道,陳軍浩獲得了無數稱讚。

從2012年開始,印有紅領標識的“小馬甲”就穿梭在醫院、公園、景區、河岸、敬老院、地鐵站,開展就醫引導、環境美化、交通勸導等志願服務。

紅領之家從架構之初就有著常態化的服務項目、網絡化的運作方式和規範化的管理手段。

王旭光的紅領編號是1076。他說,微信、微博、QQ、論壇,每個渠道都能看到中心發佈的活動項目,“遇到自己有時間、感興趣的項目,就像淘寶搶購一樣,先申報後確認,既不會一窩蜂,也不會冷場。”“成員實名、項目互動、活動申報、服務積分、積分兌換,5大制度體系規範了志願服務的流程和運作程序。”陳軍浩介紹。如今,紅領之家共計推出了敬老、光明、護花、靚城、導醫、護綠、親水、秀山、領軌、獻血等10大菜單式服務,累計開展各類服務2654次,服務總時長53268小時,服務群眾超過40萬人次。

2013年,紅領之家成立了黨支部,並在各項目組建立臨時黨小組。後來,黨支部發展成為聯合黨委,臨時黨小組成為功能型黨支部。整個團隊組織化運作,從項目策劃、組織實施到活動總結,每個步驟都有黨員組織、骨幹參與。6年多來,紅領之家協助培養黨員527名、黨務工作者54名,70%的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在完成規定時間後都自願留下來長期服務。

紅領“領” 引領社區矯正人員人生新航向

2014年8月,紅領之家有了一個新任務。寧波市首家特殊人群社會服務工作室在這裡設立,紅領之家開始承接社區矯正人員的矯正管理服務項目。

找到他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打開心結,陳軍浩相信,用同理心喚醒他們的歸屬感、重構他們的朋友圈、建起他們的善導向,就會實現“精誠所至、頑石為開”。

每個月的第一個週日,是紅領之家去敬老院的服務日。有一天,陳軍浩帶來了一個因打架獲刑的矯正人員小董。他幾乎不說話,只是默默機械地給老人洗腳。忽然老人的一句話讓他明顯地停頓了一下。老人說,你爺爺奶奶有你這個孫子,一定很驕傲吧?陳軍浩知道這一句話擊中了小董的心。小董從小被爺爺奶奶帶大,正是因為埋怨媽媽對弟弟偏愛而一時衝動犯了錯。出門後,陳軍浩說,馬上跟你的爺爺奶奶通個話吧。小董打開了心結,從此只要有空,就會參加志願服務。

僅有情感的打動是不夠的。紅領之家採用現代矯正理念,將“去標籤”的科學方式注入實際管理。黨員與矯正對象“一對一”結對,個性訴求及時回應。紅領之家的二樓有個心理室。70多名由講師、律師、心理諮詢師及社會工作者組成的專家團會在這裡服務。除此之外,紅領之家還牽頭開設法律法規、道德文化等講座,舉辦職業技能培訓、矯正人員專場職業招聘會。今年以來,又進行修心教育活動。近5年來,紅領之家聯繫的405名社區矯正人員脫管率和再犯罪率均為零,有14人實現了就業創業。

因為危險駕駛罪而參加社區矯正的小李,有一天來到了紅領之家,他參加志願服務所獲得的積分已經符合兌換標準。小李說,他想換張體檢卡給媽媽。一個多月後,陳軍浩碰到了小李:“你媽媽體檢結果怎麼樣啊?”當小李回答媽媽沒去體檢時,陳軍浩蹦出一個想法,這小子不會把卡低價賣了吧?“沒賣,我媽媽把卡放在身上,碰到人就拿出來告訴人家,這是我兒子做好事得來的。”一張簡單的卡給了一個母親以喜悅,給了一個矯正人員以自信。

紅領“盟” 從“一點紅”到“一片紅”

通過紅色小細胞滲透社會大治理,紅領之家及其帶頭人陳軍浩先後獲得全國最佳志願服務項目團隊、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中國好人等20多項榮譽,成為一張“紅色名片”。

從“一點紅”到“一片紅”,紅領之家在北侖區形成了“光合效應”。如今,北侖孵化出浹江知行社、惠風驛站、郭巨烽火等17家“紅領組織”。從去年6月開始,區委組織部將他們組成了紅領志願服務聯盟,定位於黨員帶家庭、家庭帶鄰里、鄰里帶周邊,把先進群眾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黨員培養成黨務骨幹、把熱心骨幹培養成社會組織帶頭人,形成全社會的公益氛圍。如今,聯盟帶動463家社會組織、1.5萬餘名黨員長期參與志願服務。全區所有街道和7個民生系統均成立了紅領組織,服務足跡實現了立體式覆蓋。

這18個聯盟成員都有著自己的特色。

紅聯社區老年人多,金葵花志願者服務隊對應承接了家政、助行、送餐、理髮等項目,養老服務做得更專業、更精細。

惠風驛站積極主導的是老書記、老村長、老幹部遺孀、困難黨員的走訪,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通過志願者的手,傳遞到每個老幹部和遺屬手中。

梅山街道的綠島先鋒志願活動隊,以片區青年為力量,結合海洋生態科技城建設,動員青年志願者投身到開發建設的大潮中。

…………

“堅定的宗旨意識、獨特的組織方式、過硬的骨幹隊伍、嚴密的制度體系,因而具備了強大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北侖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區委“兩新”工委書記江智靈說,這是黨建引領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樣板。“紅領現象”只有不斷孵化、複製、推廣,實現從規範到示範、從盆景到花園的嬗變,才能形成全社會參與社會治理的良好生態,讓各類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各領域百花齊放、發揮作用。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04日 05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