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識別物聯網管理是血液冰箱 “互聯網+醫療健康”施一年變化大

物聯網技術讓每一袋血液擁有自己的標籤,實現臨床用血全流程可追溯,血液能前移到手術室、ICU,甚至跟隨急救車現場急救。在青島一家醫院,物聯網管理血液半年節約7萬毫升血,夠做350臺小手術。

在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西海岸院區內分泌病區,患者高翔(化名)只用幾分鐘就完成了住院費用結算。過去,要跑到一樓排隊,光排隊就要花費兩三個小時,而床旁結算則大大節省了時間。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跟隨國家衛健委前往山東青島市調研。在年門診量幾百萬的醫院大廳內,不見熙熙攘攘排大長隊的人群,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智能設備。一卡通、憑二維碼就診、預約掛號、自助繳費……對於患者來說,重複排隊已成為歷史。

2018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措施,隨後政策意見出臺。經過近一年時間,“互聯網+醫療健康”成績單如何?此前讓人頭疼的看病就醫是否更便捷?

數據顯示,有28個省份開展電子健康卡試點,144個地級市實現了區域內醫療機構就診“一卡通”,4000多家二級以上醫院提供分時段預約診療、候診提醒、檢驗檢查結果查詢等線上服務。此外,“互聯網+醫療健康”作為新生事物,監管必不可少,目前已有山東、浙江、廣東、四川、雲南、寧夏等6個省份已建設完成省級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臺。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表示,下一步將築牢監管底線,加快建設“互聯網+醫療健康”監管平臺,壓實第三方機構責任,強化信息安全防護,確保遵循醫療規律、注重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物聯網也能管理血液

互聯網如何解決傳統醫療痛點?

過去的門診,患者要經歷排隊掛號、診室排隊等待、醫保審核排隊、窗口繳費、取藥等流程,現在只需一個手機,即可預約分時段就診、移動支付、線上獲取報告單、藥品配送等。

以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為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門診醫生站、候診區、藥房、檢查檢驗科室等各個門診就診環節,均可完成支付,醫院傳統人工窗口繳費僅佔比0.11%。該院2018年度門診50%以上的支付通過移動支付實現,交易金額佔比45.98%,現金繳費僅佔支付額的0.53%。

在“網紅”互聯網醫院中,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複診患者無需再跑到醫院,只需在手機APP上與自己的主治醫生視頻或圖文問診即可,節省了患者的時間和金錢。

值得一提的是,互聯網能解決我國醫療資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醫療資源的分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偏遠地區、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醫療資源匱乏。由於醫生培養時間漫長,若想讓醫生資源均衡發展,是相當長的過程,而互聯網能為基層醫生賦能,助力醫聯體建設。

據青島市市立醫院工作人員介紹,該院的遠程心電診斷中心,能讓患者在社區就診的同時,享受到三級醫院專家的心電診療服務。患者在各社區醫療機構採集的心電圖數據,實時傳輸到心電遠程診斷中心,即可由中心專業心電診斷專家集中進行診斷並出具電子報告後及時傳回各社區醫療機構。目前,該院年開展遠程心電診斷5000餘例。

不僅僅是患者,互聯網還變革著醫院的管理方式。在青大附院,記者看到了“新物種”——物聯網血液冰箱。

一方面血液保障不及時,另一方面又存在不合理用血情況,這是我國的用血現狀。傳統的臨床用血,需要經過輸血科配血、取血、送血等過程,耗時約20分鐘,為緊急用血帶來挑戰。在某些手術中,需要提前配備血液,如手術順利,備血未被全部使用,出庫的血液因冷鏈斷裂等不能送回,就會導致血液浪費。

如今,物聯網技術讓每一袋血液擁有自己的標籤,實現臨床用血全流程可追溯,使血液管理從傳統的集中式變成分佈式,血液能前移到手術室、ICU,甚至跟隨急救車現場急救。

據記者瞭解,物聯網管理血液在半年內節約了7萬毫升血,而一個小手術可能只需一袋200ml的血,節約下來的血液能夠多做350臺小手術。

互聯網醫療如何監管

醫療質量安全事關人的生命,而在“互聯網+醫療健康”的許多場景下,醫生與患者是無需見面的,如何做好監管,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在走訪調研過程中,記者注意到,一些防線已經設立。例如,醫生在使用互聯網醫院終端軟件為病人問診前,需要經過刷臉驗證,以確保是真醫生;設立監管端,每一次問診都有記錄保存,醫務部門實時監管;物聯網血液冰箱的使用,需要授權、刷卡,甚至刷指紋、虹膜識別,以保證血液安全。

“在我看來,互聯網醫療是很安全的,因為數據全程留痕,都有記錄。”一三甲醫院醫生告訴記者。

目前,山東等6省份已建設完成省級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臺。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襲燕表示,監管應在源頭、整個過程和結果三方面進行。比如在源頭上,互聯網醫院有準入條件,首先要在實體醫院的基礎上設立,“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服務是在實體醫院基礎上的再擴展;在結果上,設置患者滿意度評價環節。

“我們在監管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提供服務的人員還不夠充足,‘互聯網+醫療健康’效果如何評價,價格如何確定,如何和醫保相關部門整體對接,需要各方努力共同解決。”襲燕說。

毛群安表示,下一步要築牢監管底線,加快建設“互聯網+醫療健康”監管平臺,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完善“互聯網+”醫療收費政策,持續推進信息化支撐健康扶貧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