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一段厚重的歷史——覲見大昭寺有感

有人說,西藏的靈魂在拉薩,拉在藏語中譯為“佛”,薩是“地"的意思,拉薩即為“佛地”。而藏民們則認為只有大昭寺和他外圍的一圈朝拜路才是佛地,這座有著1300多年曆史的寺廟在藏民心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因為他是世界佛教中心,裡面供奉著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

這裡有一段厚重的歷史——覲見大昭寺有感

有關大昭寺的傳說和故事有很多,我選擇相信這個:

早在2千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就在圓寂前親自為自己的8歲,12歲,25歲等身像加持開光,見此像如見佛祖本人。隨後,8歲等身像被請去了尼泊爾,12歲等身像在南北朝時被請到我國內地,供奉在河南洛陽的白馬寺,25歲等身像被供奉在印度。

這裡有一段厚重的歷史——覲見大昭寺有感

公元七世紀初。正是我大唐貞觀之治初期,西南的吐蕃民族迅速崛起,年輕的贊普松贊干布2次派使臣來長安求婚,唐太宗李世民挑選宗室之女封為文成公主嫁往吐蕃,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隨文成公主一路來到吐蕃,同時尼泊爾的尺尊公主也攜帶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嫁到吐蕃。松贊干布分別為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修建大小昭寺來供奉釋迦牟尼等身像。後文成公主去世,有人說大唐將索回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吐蕃人趕緊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從小昭寺遷往大昭寺,藏在文殊菩薩身後的牆內,其實大唐並沒有派人來索取。

這裡有一段厚重的歷史——覲見大昭寺有感

60年後,金成公主入藏,她利用推演和占卜之術發現了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她從牆的側面打洞請出佛像(如今洞口還在),供奉在大昭寺內,並把尺尊公主帶來的8歲等身像遷往小昭寺。經過多次歷史變故,直到近代文革時期,小昭寺成了屠宰場,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被紅衛兵攔腰砍斷(後由十世班禪大師親手修復),大昭寺成為糧食局的倉庫,恰逢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要來朝拜,釋迦牟尼的12歲等身像才得以保存至今。而原供奉在印度的釋迦牟尼25歲等身像在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時期,被英國人準備運往大英博物館,海運途中沉船大西洋,再不見蹤跡。所以,只有大昭寺的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是全世界唯一的保存最完整的等身像,大昭寺也成為了全世界佛教信徒的中心和聖地!

這裡有一段厚重的歷史——覲見大昭寺有感

有一種信仰,叫終身朝拜

此時,冬日暖陽下,我站在大昭寺門口,聞桑枝香氣嫋嫋,看信徒叩頭朝拜。大昭寺門口的右手邊有一塊空地,無數信徒一遍遍磕著等身長頭,他們磕長頭時兩手合十,表示領會了佛的旨意和教誨,觸額、觸口、觸胸,表示身、語、意與佛相融,合為一體。信徒們認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萬次長頭,叩頭時赤腳,這樣才算虔誠。帶著敬意隨著人流走進大昭寺,當目光終於觸到佛祖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時,溫暖溢滿全身!身邊一位藏族老人在唸著經文,我知道那是我聽過的最動人的梵音!

這裡有一段厚重的歷史——覲見大昭寺有感

在大昭寺二樓可以看到正門頂部的祥麟法輪,祥麟法輪徽相最終成了佛教寺院的永久標誌。佛教教義在寺院裡得以傳承,法輪也永不停歇地旋轉。雙鹿平和、順從地默跪在金輪兩側,公鹿在右,母鹿在左。有時,公鹿被畫成獨角的犀角鹿或犀牛。鹿的溫厚和優雅體現了真正的佛教托缽僧的素養。

這裡有一段厚重的歷史——覲見大昭寺有感

走出大昭寺,順時針沿著八廓街隨著人流行走。身邊滿是手拿經筒誦經的藏民,也不乏虔誠地磕長頭的人們。我不知他們經過了多少歲月跋山涉水三步一叩來到這裡,也不知他們承載了多少鄉鄰一生的祈願和追求,我只看到他們滿是塵土的身軀和額頭上圓形的叩頭印跡,我只看到他們臉上執著的信念和眼裡堅定的目光,他們用虔誠和氣血滋養了千年的青石板早己失去原有的紋路而變得光滑,這是藏民們通往聖地的路!

北京瑪吉阿米藏地旅行,您身邊的藏區旅行專家。我們期望在西藏路上遇到有趣的你,歡迎今日頭條站內私信諮詢各類藏區旅行問題,或者在評論區裡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