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在無錫的泰伯和陝西的周武王是什麼關係?

用戶3117789454


講無錫是泰伯奔吳落腳點在無錫梅里的人/專家/學者都是從文獻材料找依據,他們也在拼命找實物證據,但從來就沒有找到一件能夠佐證無錫是泰伯奔吳的落腳點。泰伯如果落腳在無錫為什麼沒有留下一星半點當時周文化的痕跡(文字、語言、青銅禮器、青銅兵器、青銅農具、北方的旱作農業作物的種子、青銅器工廠等)哪?這隻能說明文獻資料中的說法是錯誤的。

環太湖地區自古以來一直是衣食無憂的稻作農業區,在周人渡江前已經進入良渚文化時期,泰伯這個異族人一來就能進入環太湖核心區?當地古越人還擁戴他當領導?這也太低估了古越人及其部落酋長的智商了吧!歷史上有哪一次後來者(周人/北方漢人)進入環太湖流域不遇到抵抗的哪?一次也沒有。後來者每次都是篳路藍縷、櫛風沐雨 、砥礪前行、艱辛開拓。

鎮江是吳文化和吳語的起源地(沒有之一)、江南文脈之所在(沒有之一)、江南漢人的出發地。鎮江是歷代漢文化進入環太湖流域、寧紹平原人流和文化走廊的起始點。句吳最早的都城在鎮江,作為都城時間長達600多年。真正的江南漢人老祖宗的墳墓都在鎮江大港及其周圍地區,發掘過煙墩山、母子墩、北山頂、諫壁青龍山磨子頂等吳王墓或吳國貴族墓,出土西周青銅器41件、春秋青銅器54件。其中煙墩山出土的宜侯夨簋銘文記載了公元前1005年周康王封宜侯(周章)宜地(鎮江),建宜邑(鎮江城),原件被國家博物院收藏了,在北山頂出土的青銅器等文物被南京博物院收藏。可以到鎮江博物館看一下鳳紋尊,上面有天黿圖案,是姬姓(吳姓)的族徽。隨宜侯過江的周人首先定居在寧鎮和茅山地區,周人帶來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這個地區開始講古漢語、用古漢字、製造青銅器、種小麥吃麵食。鎮江丁家村遺址出土過西周時期的碳化小麥顆粒,鎮江孫家村有吳國的青銅器工廠。

鎮江歷來是北人進入江南的登陸點,寧鎮山脈(南京淳化青龍山——常州孟河黃山)和茅山山脈區域是橋頭堡。江南土著是古越人講古越語(侗臺語),在周人登陸鎮江後,經過600多年後,從鎮江出發的古漢人,建立淹城(創造了常州人)、闔閭城(創造了蘇州人)……,江南人開始講古漢語(吳語)用古漢字開始用上了青銅器。

梅村(梅里)出土過西周文物嗎?沒有。無錫出土過西周青銅器嗎?沒有。就是無錫博物院內的唯一一件用了撐門面的春秋青銅器——吳王僚劍,是從民間徵集的,根本說不清它的出土地在何處。再說一說鴻山大墓(戰國時期的越族大墓)出土過青銅器嗎?沒有吧,出土的青瓷禮器都是仿造鎮江的青銅禮器的式樣,鴻山大墓出土的文物上沒有文字吧。鴻山大墓的鳳形佩是古越人(古越人的後代現在發佈在貴州廣西雲南及東南亞)的族徽,現在無錫人的祖先是周人/漢人,現在無錫市將玉飛鳳作為市徽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吳人有自己的族徽——天黿(姬姓族徽),不瞭解的話,可以看一下鎮江博物館的鳳形尊。 所謂的泰伯奔吳居無錫梅里完全是訛傳,沒有一點文物依據。最早是東漢趙曄在《吳越春秋》中憑空杜撰出泰伯葬在吳縣梅里平墟,最後到唐代張守節又臆想出泰伯葬在無錫梅里。


Boyee2


根據“泰伯奔吳”的傳說,泰伯為周太王的長子,為避弟弟季歷及侄子昌(周文王,據說季歷與昌賢能,周太王想傳位給季歷,以便再傳給昌),於是太伯與二弟仲雍出奔到荊蠻之地,斷髮文身,示不同用,以避季歷。按此關係,泰伯為周文王之伯父,周武王的伯祖父。

而儘管許多史籍對“泰伯奔吳”建立吳國的歷史都言之鑿鑿,但對此我一直深有疑問。在商周之際,泰伯為了避位從周原地區出奔到三千餘里外的吳地的可能性究竟能有多大?那既然說是泰伯建立了吳國,那麼問題又來了,極其注重宗法制的周人給予作為周室長支的吳國的爵位為何又僅僅是子爵呢?今天,我就來分析一下“泰伯奔吳”的可能性以及對“泰伯奔吳”的由來作一下合理的推測!

據說“泰伯奔吳”的原因是泰伯有兄弟三人,老大泰伯、老二仲雍、老三季歷,季歷比較賢明,而且季歷的兒子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又有聖人之相。所以泰伯的父親周太王就特別希望能夠在死後傳位給季歷,以便將來季歷再傳位給昌。而泰伯洞察了父親的心意,於是就和弟弟仲雍一起出奔到荊蠻之地,斷髮文身,以表明自己不能夠再繼位了。而荊蠻之人覺得泰伯特別仁義,於是紛紛歸附泰伯,擁立泰伯為君,國號“勾吳”。但對這段歷史典故至少存在以下幾方面疑點。

第一,奔吳必要的經濟條件基礎。“泰伯奔吳”絕不可能是“裸奔”,既然季歷的兒子昌都展露出聖人之相了,那麼作為季歷兄長的泰伯、仲雍也必定早已有了各自的家眷,而要讓季歷以及昌將來能夠順利繼位的話,那麼泰伯奔吳也必定是要帶走家眷的;另一個也能證明泰伯他們不可能是“裸奔”的原因是,周滅商後,追念泰伯的仁德,是派人去尋找泰伯的後人的。由此可證泰伯的家眷當初是被泰伯帶走的,既然是帶著家眷的話,那麼就一定會帶著一定數量的隨從用以保護家眷。以泰伯與仲雍的身份來估算“奔吳”群體人數的話,那麼最起碼也應該是人數在幾百到上千人左右的龐大群體。

既然是這麼一個龐大的群體,那麼他們出奔的目的地就一定要有能滿足他們的經濟條件基礎。眾所周知,周人是一個農業部落,因農業而興盛,最為重視農業的發展,周人的先祖--后稷就被稱為農業之神。稷就是一種小米,是周人最主要的農業作物,如果泰伯這一批周人要遷徙的話,那麼他們按理來說也應該遷徙到適合種植小米的地區,而不是適合種植水稻的江南地區。

第二,當時的政治環境。泰伯奔吳時期正處於商周關係緊張時期,泰伯的父親周太王在位期間,便已開始蠶食商王朝的諸侯,也就是周人所言的“剪商”。商周之間的關係在此期間特別緊張,商人後來還因此囚殺了周人的首領季歷。試想,商人又怎麼能夠允許這麼一批周人通過自己的區域而繞道自己的身後,從而給周人從自己背後插刀的可能呢?

第三,沒必要逃那麼遠。泰伯是為了避位,不是逃避仇殺,農業部落都是極為安土重遷的,以當時的經濟條件與交通條件,遷徙不是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沒那麼輕鬆容易。既然泰伯出奔是為了滿足周太王的心願,那麼泰伯出奔,表表決心、意思意思也就得了,實在沒有必要費那般辛苦勁逃那麼遠。

第四,至於荊蠻覺得泰伯仁義,歸之千餘家,擁立其為君的可能性也並不大。泰伯的這種仁義其實都是按照周人的文明道德準繩來說的,荊蠻人與周人語言不通、生活習俗也不一樣,相隔三千餘里的話,就未必就能確定你泰伯是因為讓位才奔吳的,再說即便知道泰伯讓位是真也未必就把這當回事,你讓位也終究是讓給了自家人而不是讓給外人的。再有,當時做首領是有甜頭的,荊蠻人未必就甘願擁立異族人為首領。我們看到周人伐紂滅商後,分封姜太公到營丘以建立齊國,姜太公就是靠武力打敗萊夷才佔據營丘的,按理來說姜太公是不說也很賢明,可是萊夷也沒有到了主動歸附的程度,而是互相間動了拳頭的。何至於荊蠻人就紛紛甘願歸附於泰伯呢?這歸附於泰伯的千餘家荊蠻如果說是泰伯當初帶來的斷髮文身後的周人部落似乎更可信一點。

第五,“泰伯奔吳”後與周人斷失聯繫已歷經四、五代人了,所以就不能排除吳越之地的部落首領為攀高枝而冒認泰伯之後的可能。


有知社


泰伯又稱吳太伯。《史記》中世家第一就是這位吳太伯。第二位才是有名的姜子牙,第三是周公。

我們可以反推一下,這樣便於理解。周武王姬發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周文王姬昌是季歷的兒子。季歷一共弟兄三人。老大就是泰伯,老二叫仲雍。老三(或者小兒子)叫季歷。但是按照古代中國輩分排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才是老四或者老小。但是史書上沒有說叔輩的人,就不管了。

這三個人的共同父親是古公亶父,他感覺自己小兒子季歷比較賢能,小孫子姬昌也比較有聖德。於是想把位子傳給季歷、姬昌這一系。但是傳統是長幼有序,一般是穿長子的。老大泰伯、老二仲雍明白父親的意思,也比較理解。於是就自我作踐自己了。其結果是太伯、仲雍二人就逃往荊蠻,就是今天的吳越之地。象當地蠻人一樣身上刺滿花紋、剪斷頭髮,以示不再繼位。於是古公亶父就把繼承權給季歷。季歷繼位,就是後來的王季歷,姬昌後來繼承季歷的位子也成為周文王。

可見泰伯應該是周武王的曾祖父的哥哥。周武王應該稱呼他為:大爺。稱呼老二仲雍應該叫二大爺。當然各地叫法可能不一樣。

話說:太伯逃至荊蠻後,自稱“句(gōu,勾)吳”。荊蠻人認為他很有節義,追隨附順他的有一千餘戶,尊立他為吳太伯。太伯死後沒有無子,其弟仲雍繼位,就是吳仲雍。

無錫的泰伯廟就是紀念泰伯的,他能主動讓賢,不爭權奪利,成就周朝,功績應該表彰。


關中拾遺


這個問題我關注研討多年了,因(閻氏族譜)記載,閻姓出自姬姓,尊泰伯為始祖。泰伯是武王的伯祖父,這沒疑問,(左傳)、(史記)等典籍有記載。關於泰伯奔吳,史家多有爭議,吳、秦兩地的史家也多有論著,路徑、時間也爭議不休。我認為陝西博物館專家尹盛平先生的(陝西考古論文集及周族起源)一書,對泰伯奔吳解釋的最為合理,其次是何光嶽先生的(周源流考),綜合簡單介紹下:1、泰伯奔吳,首先奔的是寶雞附近的弓魚國,這個弓魚國來自於荊蠻之地的江漢地區,祖先是虎圖騰以打漁為生,商末到達漢中寶雞地區,建弓魚國。2、泰伯兄弟以弓魚國義而歸之的荊蠻之民為基礎,在寶雞西北現隴縣附近原古吳國建國,把虍的元素、吳的元素、及魚的元素柔和在一起,起名叫虞國,史稱西吳或夨國。3、泰伯奔吳是太王的安排,意為聯絡西方邦國部落特別是犬戎,隴東的古吳國就是犬戎之國,之前姬周與之多有糾集,是否泰伯兄弟母家也無可考證了。4、之後的夨國參與了武王伐紂,後代被封於西吳和虞(山西平陸)。夨伯在成周參與政事,周昭王時,吳人參與南征,嘉封其後代於夏虛閻鄉及成周西南宜陽邑,周宣王時,改封宜地吳人於鎮江,後人又發展到太湖定居無錫梅里。5、吳國逐鹿中原,是春秋一霸,周王、晉、魯都承認吳為姬姓同宗。


阿里小泰


周武王姬發的父親周文王姬昌。

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季歷。

是周太王的第三個兒子。

而泰伯,是周太王的第一個兒子。

所以泰伯是姬昌的大伯父,同時也是姬發的大爺爺。

泰伯三讓高風,講的就是讓三讓天下。給三弟季歷。因為他看出周太王喜歡季歷的兒子姬昌,從而有了周朝800年的歷史。

而泰伯也在江南無錫,創建了句吳國,開創了吳文化。成為全球吳氏宗親的拜祖地。


用戶3117789454


嗨,姚文嬌,你還好嗎?我估計我今天就要走了,最晚明天,我就要走了!你會想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