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後錯過了哪些創業機會?

鄉村橙心橙意


哈哈,這個問題我們小夥伴經常在茶餘飯後討論過,雖然我是算90後了,奈何機會來了我還在九年義務教育呢!但是為了抓住後面的機會,我也做過一些總結。

機會一:開工廠

90年代到2008年,那時候開工廠,只要生產的產品不是很差,就不愁沒有訂單,也不愁沒有利潤。我的兩個同學現在都是製造業老闆……可是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參與這一撥造富運動,錯過了。你也很可能整天站在流水線上,揮灑著辛勤的汗水,最大的願望就是春節能回家過年。

機會二:房地產

很多人因為投資房地產而暴富,相信你一定經常聽到類似故事吧。當然很多人可能又是出於各種原因,只是默默的看著這場盛宴,扮演著看客的角色。他們沒有進場,而機會永遠不會等人。

好吧,最為90後我本人搭上了最後一趟車,買了房,賺了100來萬。

機會三:電子商務,開網店

90年代後期和2000年代初,是淘寶賣家快速發展、一日千里的幾年。不像現在,平臺上千軍萬馬,廝殺一團,雲裡霧裡。電子商務簡簡單單就能夠掙錢的好時光也已經過去了很可能,你又錯過了這一撥。等到你回過神來,電子商務的碼頭上已經人滿為患。你得開闢新戰場。

近年來,製造業已經越來越不景氣了,大小城市都一片凋敝;開網店這條路也是不好走了,人滿為患競爭激烈;房地產這幾年國家一直在出臺政策打壓維穩,所以靠這個暴富的機會幾乎也不存在了!

但是,不要氣餒啊,每個時代都有機遇和挑戰,最重要的是善於發現並且當機立斷付諸行動,相信一定能把握時機實現發家致富的夢想!





椰子菇涼呀呀呀


錯過是寶貴的收穫

我們這一代人出生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成長在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之中,目前身處於全球科技高速變革和中國越來越開放的時代。要談錯過的機會,故事有很多,節選幾個分享一下。

父輩的腳印

1、 樓市

我出生於80年代,正是改革開放浪潮的初期。

父輩們憑藉著極大的努力和冒險精神,終於來到特區,而我有幸也跟隨而至。

從90年代一路過來,先看到的是羅湖商業的繁華,滿地說著粵語的香港人和滿街播放的四大天王流行音樂。高聳的國貿大廈,迷人的西華宮麥當勞,擁擠的口岸和火車站,商品經濟的魔力第一次衝擊這我的心,這裡與家鄉是兩個世界。

1990-2000年這個時間段裡,深圳實現了一箇中心從羅湖向福田轉移的過程。誰是中心那個地段房價就會是最貴的,而圍繞中心延展出的邊緣地帶最便宜。中心的價格在2000到8000之間搖擺,邊緣地帶通常2000以下都能買到。

但那段時間,普遍在單位上班的父輩們工資增長不快,也並不會太急於置業,理由是深圳的福利房制度到98年才結束。而深圳的房價雖漲速甚快,但意識到買房是一筆好投資的還是少數。其實在早年的深圳,房貸政策是很寬鬆的,但父輩們的觀念中量力消費,不願負債很深。回過頭來看自然是錯失了加槓桿投資房產的最好的機會。

同學中也有置業非常多,抓住了這波機會的,問他們出發點在哪裡,他們的父輩很多是洗腳上田,口袋沒有半分錢,揣著雞蛋來的深圳。憑藉著一路汗水艱辛,從小本生意到企業,他們的財富積累快於打工者。但對於他們來說置業更多的意義是紮根,為多個小孩準備,觀念中主業絕不可能是炒房。

即使如此,基本上以深圳來看,是全國的一個縮影,人群聚居的城市地區在過往的20年幾乎每個點買房都是對的。經濟的增長和通脹是一體的,房產是個必需品。

2、股市

股市中經歷的最大印象是07-08牛市、14-15牛市。

父親是老股民,炒股從90年代一直至今,可以說在這個殘酷的市場活下來不易,能保持對股市的興趣到現在也不易。

07-08年股市到6000點時,深圳瀰漫著全民炒股的氛圍,即使是掃地的阿姨,看管的保安都在討論著自己的收益,和下一隻想打的新股。一年抓到翻個幾倍的股票只算個“失敗者”,大家的偶像是幾十倍的“高手”。這裡不討論大家的浮動收益最高的到了多少,而是在那場牛市中賺到錢,並保留勝利果實的,按比例來算很少。

在09年到14年是痛苦的漫長下跌,而這種痛苦感在14-15年的牛市,自己親身經歷了一遍。這種牛市中抓到翻倍的股票顯得並不難,周圍的人比比皆是,抓到熱門概念股,翻十倍以上也是有的。只是在這場盛宴之中,總有曲終人散的時候,往往留戀會讓人失去理智,盈利可以跌回去,本金在不停的操作中也會越來越少。

我們都希望自己是一個能買在低點,賣在高點,事後拂袖去,深藏功與名的人。但很難。我國的資本市場還處於逐步完善的過程中,有幾人清楚自己是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下在做投資。

這段時間,兩個聰明人給我的感觸很大。

一個叫楊百萬,曾經在80年代便身家百萬,是絕對的那個時代的贏家,但智慧如他也毅然決然地在中石油新股發行之後的過程中不斷抄底補倉。

還有一位身穿白衣叫徐翔,他的故事比較近,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實際上,無論是父親還是我,在這兩次的牛市中沒虧略賺。但在這兩次的過程中,給了我很大震撼。我陷入了反思中,投資即使是賺錢,也得清楚為什麼,不然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我輩的當下

幾點感受,激勵一下掙扎奮鬥中的我輩:

1、 審視一下自己的原始資本:知識、思維方式、青壯年的時間

做投資首先需要原始積累,沒錢需要賺需要攢,你所擁有的知識、不斷進步的思維模式,還有處於的黃金年齡都是更寶貴的資本。

2、 投資的路徑很多:進入資本市場投機、價值投資、儲蓄、買房、在一家好的公司打工、創業。這些都是能成功的路徑,但求你掌握這條路徑的訣竅。

這裡面,儲蓄和投機好像不是實現夢想的正路。

在沒把握去取勝之時,儲蓄比糊塗投資要好太多。

而投機,實際是外界的評語,你所看到的著名投機者,你往往看不到其背後歷史真相。

目標需要明確,找到適合自身的路徑,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足矣。

3、 無需自怨自艾:善敗將軍往往更能打勝仗。A股中摔得很深,不再觸碰股票的人很多。

巴菲特78歲高齡,擁有60多年的投資經歷,跨越了時代變遷,跨越了經濟興衰的週期,能做到如今的成功。

顯然研究價值投資法則,找條長長的路“滾雪球”適合大多數投資者。美股走了10年牛市,我們身在可以投資港美股的時代是一種幸運,未來還會更加開放。

4、 平常心:蘇軾說: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我既希望自己是個超越常人的聰明人,利用不懈的努力和父母贈與的智商。但我也得意識到自己是個“愚笨”之人,認知永遠有侷限,不管哪一個市場都是高手如雲,環境和時代總是風雲莫測,變幻甚多。

投資投機各有法則,可以冒險,但也永遠給自己多些投資“後路”。

投資目的是賺錢,卻不為豪宅香車,皆因慾望並無止境,無節制的追求難得長久的快樂。

母親的逝去讓我體會蔬菜薄粥,家庭和樂,方為人生至境。

投資到最後得講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像巴老爺子一樣每天能簡單吃個漢堡喝杯咖啡就能獲得滿足,你就是人生贏家。

一點淺薄之見,與掙扎奮鬥中的我輩共勉。


藍胖說事


1:90年代後期和2000年代初,是淘寶賣家快速發展、一日千里的幾年。不像現在,平臺上千軍萬馬,廝殺一團,雲裡霧裡。電子商務簡簡單單就能夠掙錢的好時光也已經過去了很可能,你又錯過了這一撥。等到你回過神來,電子商務的碼頭上已經人滿為患。你得開闢新戰場。

近年來,製造業已經越來越不景氣了,大小城市都一片凋敝;開網店這條路也是不好走了,人滿為患競爭激烈;房地產這幾年國家一直在出臺政策打壓維穩,所以靠這個暴富的機會幾乎也不存在了!

2:樓市

我出生於80年代,正是改革開放浪潮的初期。

父輩們憑藉著極大的努力和冒險精神,終於來到特區,而我有幸也跟隨而至。

從90年代一路過來,先看到的是羅湖商業的繁華,滿地說著粵語的香港人和滿街播放的四大天王流行音樂。高聳的國貿大廈,迷人的西華宮麥當勞,擁擠的口岸和火車站,商品經濟的魔力第一次衝擊這我的心,這裡與家鄉是兩個世界。

1990-2000年這個時間段裡,深圳實現了一箇中心從羅湖向福田轉移的過程。誰是中心那個地段房價就會是最貴的,而圍繞中心延展出的邊緣地帶最便宜。中心的價格在2000到8000之間搖擺,邊緣地帶通常2000以下都能買到。

但那段時間,普遍在單位上班的父輩們工資增長不快,也並不會太急於置業,理由是深圳的福利房制度到98年才結束。而深圳的房價雖漲速甚快,但意識到買房是一筆好投資的還是少數。其實在早年的深圳,房貸政策是很寬鬆的,但父輩們的觀念中量力消費,不願負債很深。回過頭來看自然是錯失了加槓桿投資房產的最好的機會。

3:股票

現在股票買的人賺錢的人和不賺錢的人都不知道是多少比例,以前股市行情好,買股票都能發財,現在已經到了一個大投小賺的飽合期,弄不好還虧損嚴重。

所以錯過了,我們要放眼未來不要在錯過現在的機會了!!


曾說過的話語


80後錯誤的機會很多。第一就是炒股。第二就是樓盤。第三就是。互聯網電商。一直到現在的自媒體總而言之,很多很多。


農民小五


應該是隻有晚來不會錯過吧?

樂觀點兒朋友

我侄子說創業就是晚了

他說要是早生三十年就好了

他現在還不到三十歲

有人鼓勵他說

活著就是機會

你有的技術別人沒有這就是長處

錯過的都是命裡註定的吧?



福筱航



冷凍七月


當時買房黃金時期沒錢,要是買個十套,八套房的還要創什麼業了。


行走的猴子YY


網上開店商業流通快速致富!


遠行沸騰大健康產業


生活中處處是商機,缺的是一雙善於發現商機的眼睛。


靜恆致遠


到處都是機會,就看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