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德國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會怎樣?

靜伺花開


德國如果不發動二戰,可能就沒有出頭之日。德國一戰以後,損失慘重,當時凡爾賽會議決定德國需要賠償馬克2260億,這幾乎可以讓德國傾家蕩產,後來雖然美國人出手相助減少到了1320億,但也讓德國經濟在崩潰的邊緣掙扎,如果不是二戰,德國可能就此一蹶不振,淪為英法的小弟。一戰失敗以後,法國人還出兵佔領阿爾薩斯和洛林,法國元帥這樣評論《凡爾賽合約》:“這並不是和平,只是休戰”。



所以希特勒上臺執政的時候,兩件事情讓他深受德國民眾的支持,第一件事是不繼續賠款,第二件事是讓德國人過上有面包的日子。希特勒通過自己的政治手段,殺富濟貧,從富貴的猶太人口袋裡掏錢,替自己的政策買單,到1938年,希特勒讓德國經濟恢復正常。


當然如果德國人並沒有發動二戰,也許就是冷戰時代更早,更殘酷的到來。從今天來看,正是因為二戰,才讓西方國家不得不停止發展的步伐,全力對付德國,蘇聯和美國都不例外。當時的蘇聯工業化速度已經發展很快速了,正是因為二戰的爆發阻止了它的步伐。

倘若當時希特勒沒有二戰,而是安分守己的償還債款,德國可能就是英法兩國的打工仔,辛辛苦苦掙的錢全都配給了英法。如果德國沒有二戰,可能會在英法的霸權殖民控制下被壓迫的沒有殘喘之餘地,一步步的被消亡。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圍知歷史


如果德國不撕毀凡爾賽體系,那麼德國將沉淪不能復起;希特勒的機會在於吞併捷克之後收手,不再進攻波蘭,但法西斯主義不能容許這種停止。停止了就會崩潰。

(1)一戰後,德國遭到了慘烈的宰割。

一戰後的《凡爾賽體系》,德國被迫接受屈辱和痛苦的命運。不但德國要承擔全部戰爭責任,把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還給法國,還要把西普魯士劃給波蘭,使得東普魯士地區與德國本土隔斷。還有一些領土被割讓給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和立陶宛。德國領土減少了13%,人口減少了10%,海外殖民地大部分歸了英國,少部分歸了日本。

德國軍隊被限制在陸軍10萬,海軍1.5萬,不得擁有重炮、重機槍、坦克、主力艦、潛艇和空軍。萊茵河西岸地區由協約國佔領15年,萊茵河東岸不得駐軍。德國承認奧地利的獨立,並且永遠不謀求和奧地利合併。

此外還要戰爭賠款。最早獅子大張口,提出要德國賠償2260億金馬克的鉅款,同時再抽走德國每年12%的出口貿易額度。後來經過美國斡旋,最後把賠款大部分減免了。

由於這些屈辱的條款和制裁,德國內部極為動盪,右翼分子和共產黨人都不滿,國內政變迭起。希特勒的啤酒館政變也是其一。到20年年代後期,在美國援助下德國經濟有所好轉,但到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到來,德國頓時一落千丈,失業人數飆升,物價飛漲,議會的政黨鬥爭比之前更加厲害了。

所以,希特勒之所以上臺,就是在這種內憂外患下的結果。如果德國不反抗,最終結果很可能是四分五裂。

(2)希特勒上臺後,以法西斯統治暫時重振了德國聲望。

希特勒在1933年上臺,1934年成為獨裁者後,對內鎮壓工人運動,迫害猶太人,強化納粹黨的權力,對外開始逐漸突破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他利用英法害怕戰爭的心理,一邊高喊和平調子,討價還價,一邊悄悄撕毀條約。

1935年,希特勒宣佈建立空軍,又要把陸軍從10萬擴充到50萬,並要把德國海軍達到英國35%。

1936年3月,派軍隊進入了萊茵蘭地區。8月,夥同墨索里尼一起出兵支持西班牙法西斯頭目佛朗哥,打垮了共和國。11月,德國和日本簽訂了反共條約,意大利在1937年加入這個條約,形成“法西斯軸心國”的同盟。

1938年3月,合併奧地利。10月,利用慕尼黑陰謀吞併捷克。

1939 年3月,佔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希特勒當權後短短5年,兵不血刃就吞併了兩個中等國家,獲得大片土地、人口和資源。希特勒在國內的聲望更是達到頂峰。

(3)進攻波蘭導致英法宣戰,德國從此陷入不歸路。

單從戰略上看,希特勒的不歸路是進攻波蘭。

因為到1939年佔領捷克為止,英法還是對德國保持克制的。但1939年9月希特勒進攻波蘭後,英法就不得不向德國宣戰了。畢竟波蘭是英法的盟國,也是英法在東歐制衡蘇德的重要棋子。

同時,波蘭的存在,其實是蘇聯和德國之間的緩衝。從意識形態角度,蘇聯和德國是勢不兩立的。希特勒滅掉了波蘭,蘇德直接接壤,那麼,即使他不在1941年進攻蘇聯,等兩年斯大林也會推過來。

希特勒滅掉波蘭,既得罪了英法,同時又失去了和蘇聯的緩衝,這才真正走向了全面戰爭的泥潭。

(4)希特勒必須不斷擴張,沒有停下來的選擇。

那麼,如果重來,希特勒是否可以在1939年3月收手呢?我認為是很難的。

關於這一點,毛澤東在1938年發表的《論持久戰》中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目前的戰爭的特點是無間斷和接近永久和平的性質。為什麼無間斷?意大利同阿比西尼亞打了之後,接著意大利同西班牙打,德國也搭了股份,接著日本又同中國打。還要接著誰呢?無疑地要接著希特勒同各大國打。“法西斯主義就是戰爭”,一點也不錯。目前的戰爭發展到世界大戰之間,是不會間斷的,人類的戰爭災難不可避免。……這次戰爭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已開始的世界資本主義總危機發展的基礎上發生的,由於這種總危機,逼使各資本主義國家走入新的戰爭,首先逼使各法西斯國家從事於新戰爭的冒險。

毛澤東這段話,好像和政治課本上的論調差不多,但人家真就說準了。1938年5月他就預測了希特勒不會收手,肯定會繼續打,終究會和英法交鋒。因為暫時佔領了波蘭和捷克,只是暫時鼓舞了德國民眾的狂熱,對於德國面臨的社會內部矛盾,經濟的困難,其實並沒有根除。而希特勒解決失業的法子,其實是不斷借款,發展軍工。這就意味著他必須持續擴張,一旦停止擴張,他的法西斯統治就會陷入內部崩潰。

所以,從希特勒上臺後,德國不發動二戰,基本是不可能的……


巴山夜雨涮鍋


假設德國沒有在1939年發動二戰的話,世界格局很有可能會改變,遠的不說就說冷戰吧!美蘇兩大集團很有可能會變成美蘇德三大集團的冷戰,美國也許不會像現在這樣強大,都知道美國從英國手裡奪走世界霸權的時間就是二戰之後英國家底都在二戰中打光了,這段時間美國國力迅速提升,代替了英國的世界霸主,而蘇聯沒有和德國發生戰爭,很多的人員、資源、工業和軍力沒有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也許後期會更加強大。

但是也不保證德國不發動二戰,其他國家不會發動戰爭,就比如日本,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對中國進行全面的侵略戰爭,也許日本還是會偷襲珍珠港,美國還是會和日本打太平洋戰爭,當然了日本會敗的更快更徹底。

納粹是獨裁統治的國家,獨裁者註定失敗,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納粹就算不發動二戰德國人還是會把希特勒趕下臺的。

如果希特勒沒有發動二戰的話,那就不叫納粹了,這種把國家和人民建立在靠侵略為根本的政權是很危險的。

最重要的是納粹肯定也會研發核武器,歐洲各國當然為了避免納粹的核恐嚇也會研發核武器,那就亂了套了。

說白了有納粹這種獨裁,就算二戰沒有爆發世界也不是很太平。






醬香餅豆漿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初中時一個同學的疑問:“德國在二戰初期取得輝煌戰果後,為什麼不停下腳步,好好發展再與英美決戰?”這與題主的問題內核差不多,其實納粹德國必須發動二戰,不然他們將自我崩潰。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納粹黨的政治綱領

我們知道,如果一個黨沒有指導思想就沒有戰鬥力,就算這個指導思想與現實格格不入,但能為廣大民眾提供一個可以想象的空間,為自己爭取最大的民心。

納粹黨最早的政治綱領在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中暴露無疑。全書主基調就是這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我們日耳曼人必須用戰爭為自己贏取生存空間。在種族主義的號召下,納粹黨贏得了德國人民的選票,成為全國第一大黨。

而在《我的奮鬥》發表後,全世界其他國家看後覺得可笑,認為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只是希特勒騙取選票的方法。但他們錯了,希特勒是個誠實的人,在二戰結束後,人們反過來重新閱讀《我的奮鬥》,發現納粹德國犯下的滔天罪行與書中宣傳的政治綱領一模一樣。所以在納粹黨建黨之初就是蓄意要發動戰爭的,這是原罪。

第二:德國民眾對“凡爾賽體系”的仇恨

一戰時,德國打贏了幾乎所有戰役,卻輸掉了戰爭。原因在於國內經濟、政治的崩潰,德國上層軍官根據美國威爾遜總統提出的“和平十四點綱領”判定:只要德皇同意退位,建立和英法一樣的民主政府就可以體面的退出戰爭。

結果是美國人說話不算數,而說話算數的英法都要懲罰德國。懲罰的力度超過了德國人承受的底線。比如,解散德國軍隊、賠償1300億金馬克、割讓國家領土等等,與“和平十四點綱領”完全本末倒置。憤怒的德國外長在簽字時質問道:“如果說我們德國犯了什麼罪,那只是我們打了敗仗。”這句話在暗示另一種結果:如果德國贏了就不會受這樣的侮辱。

這種復仇心理深耕於廣大德國民眾心中,他們想:再打一次世界大戰,就能獲得自己失去的一切。

第三:龐大的軍工體系和高福利國家

納粹黨上臺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民眾失業問題,當時全世界都處於大蕭條時期,經濟壞到了極點。而希特勒很快通過重整軍備,擴大軍需生產,修建高速公路迅速解決了失業問題。

生產了這麼多武器如果不消耗,失業問題就會重現,只能發動戰爭消耗武器,才能維持龐大的軍工企業。

並且希特勒大規模提供工人福利待遇,發錢發房送旅遊。當德國工人出現在紐約街頭時,美國記者很驚異地問他們:“你們怎麼有錢來美國玩?”德國工人自豪地答道:“是政府免費送我們來的。”

如此龐大的福利都是要花錢的,錢從哪裡來?自然是掠奪有錢的猶太人,沒收他們的財產,補貼德國民眾。但猶太人總有被榨乾的一天,到時怎麼辦呢?發動戰爭去掠奪其他國家的財富。

綜上所述,納粹德國在上臺之前就是奔著發動戰爭去的,上臺之後,做的事情也是圍繞戰爭準備的;加上德國民眾普遍的復仇心理,上下一心,二戰從納粹黨上臺那一天開始就是註定的。


歷史風雲錄


如果當年的德國不發動二戰,等待它的依舊是毀滅!這是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局。

為什麼呢?

當年的德意志聯邦,資產階級發展到一定階段暴發了嚴重的經濟大蕭條。企業倒閉,民眾失業,物資潰泛,經濟陷於崩潰的邊緣。

而柯道爾.希特勒乘此內憂外患之時,順勢而起,攫取了國家權利。

軍工企業,永遠是資本主義國家聚攏世界財富的排頭兵。國家元首,永遠是這些巨型企業財閥的工具。

如果不挑起侵略,財閥何處發財?

如果不挑起戰爭,國家一樣沒有財源。

就象現在的美國,在世界各地挑動戰火,挑動民族矛盾……無他,為發財罷了。


hsm888


如果德國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會走向哪裡?這個問題充滿了知乎味兒,一戰後的德國因為1919年6月簽訂《凡爾賽合約》需要支付大量的戰爭賠款,雖然美英給了大量的援助,在二戰爆發前德國經濟也確實歐洲第一,但是殖民地基本被英法等瓜分完畢,隨便來個經濟封鎖,德國走不出這個禁地,所以有了希特勒上臺,撕毀凡爾賽擴軍。

圖為1937年的柏林街道充滿生氣。

如果強制性設想德國就是不發動二戰或者德國不主動參與二戰,那麼德國會有三種可能:一,往好的想,德國會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二,往切實一點想,蘇聯會發動侵略,作為中歐地區的德國會被迫參與抵抗蘇聯的戰爭;三,往壞了想,德國會因為內部原因而政府倒閉,更可能滅國。

圖為1937年建成的柏林展覽館。

一,往好的想,德國會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希特勒1933年上臺僅3年,通過國債大興工程比如高速公路網、鐵路、大批療養院和壟斷工業,現在著名的大眾汽車就是1938年建立的,德國的巨大的財政赤字和失業率消失,德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德國有龐大的賠款和借債,而且沒有軍隊,一個沒有軍事保護的國家很容易被英法美蘇圍起來吊打,更別談自己貿易了。

圖為1937年的柏林,三名德國人在柏林火車站。

二,往切實一點想,蘇聯會發動侵略,作為中歐地區的德國會被迫參與抵抗蘇聯的戰爭。二戰爆發前期除德日大動作不斷,其實蘇聯的小動作更是不斷,首先蘇聯肯定不會和英法結盟,這個在30年代就已經談崩N次了,以斯拉夫人的性格,衛國就是侵略的思想必會介入歐洲,所以二戰剛爆發,蘇聯就侵佔了波蘭、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東歐地區。如果德國經濟好,又沒有軍隊,肯定是蘇聯眼中的肥肉,德國會參與抵抗蘇聯的戰爭,當然1939年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也就不存在了。

圖為二戰前柏林的居民社區。

三,往壞了想,德國會因為內部原因而政府倒閉,更可能滅國。德國經濟能夠恢復和騰飛靠的就是法西斯統治,當時德國國內的矛盾已經非常尖銳,當然法西斯的統治必須要打仗,不打仗無法運行這個體系,而且希特勒也能過對外侵略來轉移國內矛盾,所以德國很有可能因為內部矛盾而政府倒閉;也很有可能蘇聯侵略,英法來援,再次分為東德西德,甚至直接入了蘇維埃聯盟。


圖文繪歷史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如果德國不引入納粹這種沙文主義思想,那只有一種可能性:引入蘇聯的GC主義思想。

1929年大蕭條之後,資本主義世界一片混亂,德國更甚,而且因為其是一戰戰敗國,不僅經濟發展發展受阻,而且還要承擔著鉅額賠款;國民不僅僅生計艱難,而且還有一種屈辱感,這樣就會醞釀出極端思想。

和平崛起?說的好聽,但現實是辦不到,英法不會給你這個機會。

如果德國不引入極左或者極右的思潮呢?那國家只能崩潰,很可能被外部分而食之,但德意志這種高傲的民族是不可能允許這種情況的,只能從極左或極右中找條路走。

所以,必然會有希特勒這種人物出現,而德國最終走向了極右的道路。這種極端道路可以說是飲鴆止渴:暫時通過國民狂熱情緒提升國家組織能力,重塑國家機器,擺脫危機,然而,這種情緒一旦激起來就不可控,所以最終第三帝國走向毀滅。


國史拾遺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當年法國將軍斐迪南·福煦看完《凡爾賽條約》條約後,仰天長嘆:“這不是戰爭結束,而是20年的休戰。可想而知德國在一戰之後付出了什麼代價。條件的苛刻就連他的對手法國都忍受不了。《凡爾賽條約》實際上就是英,法,美,日,意五國瓜分德國利益。德國總賠款達到了2260億馬克,並且法國還侵佔了德國的土地,壓榨德國的工人勞動力,甚至肆意殺害德國工人。他們把德國進行了勢力劃分,海外殖民地全部剝奪,最讓德國受不了的就是軍事限制。不允許德國擁有軍隊。而且由於德國的戰爭賠款,整個德國通貨膨脹,經濟大幅度衰退,民眾吃不飽穿不暖,還沒有工作,整個社會壓力極大。如果德國不發動二戰的話,等待德國的要麼就是就此沉淪下去,要麼就是國家分裂。在沒有其他的結果了。因為內部壓力實在太大,如果不想辦法轉移壓力只有這兩條路走了。




但話又說回來了。即使德國沒有發動戰爭的話,蘇聯和美國也必定會有一個國家發動這場戰爭。二戰的爆發點說白了本質就是新的利益集團不滿舊的利益集團的世界利益分配所引發的一場戰爭。 也就是說老牌帝國英國法國佔據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利益。而蘇聯美國以及德國這些新興強國,自身強大之後需要對外擴張獲得利益。但是當時整個世界的絕大不對利益都被英法兩國瓜分了。這就導致了蘇聯美國和德國的不滿。而德國由於被制裁壓迫的原因,這個不滿的情緒會越發的嚴重。爆發戰爭是早晚的。就看德國蘇聯美國哪一個先挺不住。



很遺憾的是由於德國一戰的原因,整體實力被壓迫到最低,被法國欺負的太厲害了。並且國家內部矛盾嚴重,所以德國最先挺不住了。德國這一爆發,最高興的就是蘇聯和美國。因為戰爭的爆發有利於戰後世界利益的重新劃分。從戰爭爆發之後,美國賣給德國武器和蘇聯於對我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可以看出。美國和蘇聯有意擴大戰爭。他們想要英法衰弱下來。但由於他們的錯誤估計,也差點導致盟國的失敗。



二戰結束後也可以明顯看出來,英法明顯沒落,英國連世界老大的寶座都讓了出來。戰後整個歐洲都得靠美國的幫助下才能煥發生機。而蘇聯和美國一躍成為了兩大世界巨頭。而率先引發戰爭的德國又成為了悲催的失敗國。為什麼二戰之後歐洲和美國能那麼快的重新接納德國。就是因為他們都知道戰爭必定會爆發,只不過是看由哪國引發而已,德國也不過是順應時勢罷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筆者認為,如果德國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完全可以實現和平崛起,而且自1500年以來殺伐不斷歐洲也會從此安寧下來!

這不是主觀臆斷,而是有著充足的歷史依據。

我們且看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18年至30年代初納粹黨上臺以前,德國和世界各大國間都開展了哪些外交活動。

凡爾賽體系的建立表面上看給德國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割地賠款、限制軍備等等一系列苛刻的條款確實傷害了德意志民族的自尊心。但

是“禍兮福之所倚”,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災難往往和繼續並存。德國自19世紀中後期完成統一後,一直是歐洲的大國、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戰敗,但是戰火併未波及到本國,相反卻把戰勝國法國、俄國以及周邊各個國家給蹂躪了個亂七八糟。與此同時,戰後由於先前同德國接壤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相繼瓦解,中、東歐相繼出現了一大批立足未穩而且充滿民族矛盾的中小型國家,這無疑是為德國提供了施加影響力的良機。

於是,德國總理兼外交部長施特雷澤曼開始以此為出發點,力圖帶領德國衝破凡爾賽體系的枷鎖實現國家的和平崛起。

施特雷澤曼首先將美國引入歐洲事務。1924年,也就是施特雷澤曼上臺的第二年就與美國財政部部長道威斯簽署“道威斯計劃”,開啟了美德合作以達到平衡歐洲各大強國對德國壓力的目標,同時還為德國的經濟復甦創造了條件。之後的幾年裡,在美國幫助下,德國支付了1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卻得到了20億美元的貸款,併為後來成功化解魯爾危機創造了條件。

首戰告捷,接下來就是處理鄰國英、法、蘇三國的關係了,特別是長期以來作為世仇的法國。在對待法國的問題上,施特雷澤曼思路和先前德國曆屆政府的思路都不相同。自從19世紀末德國統一之初,對於法國德國一直抱有武力征服的軍國主義野心,即便是短暫的和平也不過是為下一場戰爭的緩兵之計。施特雷澤曼則本著現實主義和建設性的權力政治,力圖摒棄軍國主義從而形成一種新型的德法關係。

藉著解決魯爾危機的契機,1925年,施特雷澤曼與英國外交大臣張伯倫、法國外長白里安舉行三方會談,初步達成了德國以永久性放棄阿爾薩斯—洛林的領土要求換取英國、法國對德國西部邊疆的永久性承認和修正東部國界的自由並允許德國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恢復大國的地位。

和英法的關係開始走向緩和,並確立了今後德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特別是為將來收復東普魯士失地獲得了法律支持,這是施特雷澤曼的一大歷史功績。但是如何實現這個戰略目標,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如何能完全達到和英法在國際事務中取得平衡的態勢。施特雷澤曼開始想到了從沙皇俄國蛻變出來的新興國家——蘇聯。

1925年10月和1926年4月,蘇德雙方簽署了以經濟合作為中心涉及通商、軍事、航海、法律保護等方面的一系列協定。特別是軍事協定,德國為蘇聯提供理論學說和技術支持並且派遣軍官團幫助蘇聯建設軍事力量,蘇聯則為德國培訓軍官團和試驗武器裝備提供場地。正是在這個時候,德國開啟了重整軍備的計劃。

蘇德關係的確立,為德國增加了進一步與英法討價還價的重要籌碼。以此為契機,德國於同年9月正式加入國際聯盟併成為第6個常任理事國。而且出人意料的是,在英法制裁蘇聯的同時,德國則不承擔任何義務。

1928年《巴黎非戰公約》的簽署使歐洲各國特別是德法兩國開始描繪建設一個和平穩定的新歐洲的願景。1929年德國與美國啟動“楊格計劃”則更進一步深化了兩國的全方位合作,為德國帶來了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可以說,經過施特雷澤曼近10年的努力,德國已經找到了一條和平崛起的道路。加上法國綜合國力的持續衰弱和英國國內反戰思潮的瀰漫,德國按照施特雷澤曼的道路走下去完全可以實現收復東普魯士領土、和平崛起的目標。所以,從理論上講,德國是最不應該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

只可惜,這些溫和但是卻實用的政策為一心只想報仇雪恨的廣大德國民眾所不理解,在德國國內騷動的政客鼓動下,健康每況愈下的施特雷澤曼被迫下臺。代之而起的納粹黨站在施特雷澤曼的遺產上卻背離其路線以武力四出擴張,最終把德國引向了災難!!


大將軍威武K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德國如果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早就被列強壓榨的成非洲原始部落了,當時一戰後,德國是戰敗國,戰勝國召開對德國的和約會議,地點定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也就是巴黎和會,如果你看到巴黎和會上的條約內容,我想不管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如何發生的,德國到底在中間扮演著什麼罪孽的角色,你看到這份條約的時候,要是還不反就怪了,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惡種子,早在巴黎和會上就已經埋下了。



巴黎和會一共有27個國家,蘇維埃俄國沒有被邀請,總共有1000多人參加了這場大會,目標是要通過會議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實際上卻是以美國,英國,法國三巨頭操作的分贓會議。



因為一戰時的西線戰場,絕大部分是在法國境內,法國付出的代價非常慘重,加上德法之間的世仇,所以法國希望嚴懲德國,德國投降後發過軍隊迅速佔領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造成大批居民無家可歸,還把德國出產的煤通過鐵路運到法國,德國工人表示抗議組織了罷工,結果有兩百多人被法國當局處死。



除此之外,法國還提出了要當眾處死德國皇帝的要求, 以便德國無法恢復到1941年以前的政治格局,在德國和法國之間要建立一個非軍事緩衝區,並且全權賠償法國在戰爭中的財產損失,德國的軍力削減到他無法再對法國造成威脅,當然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也被列強瓜分。



法國想的是挺美的,如果德國完全滿足這些條件,法國立刻就會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到時候他一家獨大,勢必會對其他國家造成威脅,而且因為德國是英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如果德國經濟崩潰,同樣對英國經濟沒什麼好處,所以英國並不同意。



經過個戰勝國之間的博弈,最後規定,領土和資源等方面,德國將重新劃分國界,德國失去重要的工業區,比例佔整個德國的1/8領土和1/10的人口,加上65%的鐵礦和45%的煤礦,以及大部分的海外投資商船,海軍艦隊等。

在軍事方面,需要解散總參謀部義務兵役制也被廢除,陸軍人數不能超過10萬,海軍則不能超過15000;不可以有主力艦和潛艇,更不能有空軍;飛機,坦克重武器炮等武器,想都不要想,而且德國還必須支付鉅額戰爭賠款——113億英鎊,還必須要用黃金支付。



原本德國已經失去了所有殖民地和海運商船,而且領土和人口又被划走,一半兒以上的礦產資源被劃到別的國家,加上德國人已經受了四年的飢餓,貨幣貶值,天文數字的債務,這種逼死人的條約最終引發了德國人的抗議,他們在全國各處集會譴責協約國對德國的掠奪,原本是掠奪其他國家資源的德國,一下子跌入谷底,這種屈辱的境地,加上權力喪失,經濟破產,他們在心理上完全無法接受。



所以正是這種極力壓迫德國的不平等條約,讓希特勒得到了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其實不僅是希特勒,所有德國人都想要復仇,只不過希特勒恰好做了這個領導,畢竟有能力者居之,就算沒有希特勒,也會有另一個有能力者帶領德國反抗,但是復仇計劃,慢慢的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而產生了微妙的不同,特別後期德國隊猶太人的屠殺,好好的翻身做主人運動,搞成了種族歧視大清洗,成為了德國永恆的汙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