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時期國力強大卻割地10萬平方公里,為何雍正在貝加爾湖上妥協退讓?

Dawn-遠



在康雍乾盛世之中,康熙一個尼布楚條約,送出大概140萬的疆域。雍正一個恰克圖條約,送出10萬的疆域。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清庭當時的心腹大患是西北的準噶爾汗國,兩者之間的大戰,自康熙起,一直到了乾隆時期,才以乾隆剿滅準噶爾部而結束,中間延續了近百年的戰爭。

大家可不要小看準噶爾部,其巔峰時期由噶爾丹率領,一度進軍直逼京師,想爭霸天下,甚至逼得康熙都御駕親征。

可以說在康雍乾三朝,準噶爾一直是清庭的心腹大患。

所以康熙時期,為了有一個安穩的環境,來專心對付準噶爾,所以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以圖穩定北方。到了雍正時期,為了對付準噶爾,同時使沙俄不再支持準噶爾,便籤訂了恰克圖條約。

可以說清庭為了打壓準噶爾這個心腹大患,付出的代價還真是得不償失。

其次清庭這樣做,還存在目光短淺的情況。

首先封建社會,其實對於這種不利於耕地的不毛之地,其實很不重視的,甚至認為不至於勞師動眾的大老遠跑過去,來守衛一片不毛之地。

更重要的是,清庭開國以後,早在康熙時期就與日後的西方列強之一沙俄打過交道,卻因為一心對內,想穩定漢人,所以下意識的拒絕接受外來事物,對於西方的認識可謂是零。

像沙俄的沙皇雖然遠在歐洲,但對清庭的情況瞭如指掌,所以以準噶爾等為籌碼,敢獅子大開口。

但清庭卻不知道沙俄,在同瑞典和奧斯曼的連年戰爭之中國力消耗也很嚴重,所以為了安穩邊界,專心對付準噶爾,清庭是一再遷就同樣內憂外患的沙俄,最後只能一再送地,感覺真是有些搞笑。


宋安之


文史頻道第69期貝加爾湖的歸屬


1727年繼位四年的雍正皇帝,和沙皇俄國簽訂了《恰克圖條約》。

條約規定割讓貝加爾湖以南的1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給沙俄,從此中國喪失了對這個地區的主權。

那麼,雍正皇帝為什麼要簽訂不平等條約,選擇退讓呢?主要原因是雍正對形勢的誤判。

當時的雍正皇帝繼位不久,政權還沒有鞏固,不管是地方和中央,都是八王爺胤禩的親信。

他們在時刻關注著雍正皇帝,只要有個風吹草動他們就會選擇奪權自立。

為了鞏固皇帝寶座,雍正選擇了對外妥協。

另外,在新疆的準格爾地區叛亂再起,葛爾丹的後代們趁清政府新君繼位,在首領葛爾丹策零的帶領下,公然反對中央政府。

葛爾丹策零還和沙俄接觸,準備聯合起來對付清政府。

這個時候的清政府,國庫非常空虛,沒有錢來支持軍隊兩線作戰。


為了儘快平息叛亂,穩定新疆準格爾地區,雍正皇帝用領土換了新疆的安全。

在筆者看來,雍正皇帝的做法為清朝做了不好的先例。

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和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是完全沒必要的。

只不過清朝閉關鎖國多年,缺乏對沙俄的基本瞭解。

如果知道沙俄當時進退兩難的境地,雍正皇帝可能不會簽訂這個條約,那麼貝加爾湖還是清朝的領土。

就連當時的沙俄使者都覺得不可思議,他在給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信中說:“雍正皇帝真的是俄國人民的好兒子”。

可見當時簽訂條約後,俄國人是非常意外和驚喜的,他們在沒有損失的情況下,得到了大片肥沃的土地,是誰都沒有料到的。


雍正皇帝的妥協和退讓,也體現出來“天朝上國”的心虛和懦弱。

—End—



文史頻道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說一件小事。

我村和西面鄰村隔著幾座山,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我村耕地一直往西延伸到出了山。九十年代,我們村開始分家。本身,村裡對於山地耕種積極性就不高,一鬧分家,更沒人打理了。幾年後,從幾座山中間線往西的土地鄰村就種了。

小小山村如此,大到一個國家也是如此,尤其封建王朝(當然現在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了)。

說起清朝前期和外國尤其是沙俄簽訂的條約,大家都知道《尼布楚條約》,此條約規定了中俄東段國界線。大家知之甚少的是雍正時期和沙俄簽訂的《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這兩個條約規定了中俄的中段邊界,幾乎就是現在的俄蒙邊界。



《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簽署於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我們學習的說它是平等條約。其實《尼布楚條約》一點也不平等,只不過當時俄羅斯正和土耳其(當時的奧斯曼帝國,兩國數百年戰爭被稱為“俄土戰爭”)爭奪巴爾幹,清朝則是剛剛平定三藩,又遇到噶爾丹進逼,雙方都急於穩定邊界,以便騰手。

經過幾個月的扯皮,清朝做出讓步,將格爾必齊河以北包括尼布楚在內都讓給了俄羅斯。這一條約將蒙古族和滿族傳統勢力範圍(當時沒有邊界概念)割讓了四十多萬平方公里於俄羅斯。


由於當時喀爾喀蒙古已經被噶爾丹佔領,雙方並沒有商議中俄中段邊界。

後來,康熙平定噶爾丹,而俄羅斯一直在和土耳其撕b,雙方沒有衝突,也就沒在商議邊界,一直到雍正年間。

《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

這兩個條約是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清朝和俄羅斯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這兩個條約將貝加爾湖之南及西南北唐努烏梁海約10萬平方公里國土割讓給俄國。


此條約簽約情況和《尼布楚條約》類似,都是俄羅斯利用了清朝和準噶爾汗國的戰爭,甚至俄羅斯使團在路上一直和準噶爾聯繫。

此時俄羅斯國內穩定,正處於第三次和第四次俄土戰爭之間,沒有戰事,有時間和清朝軟磨硬泡。雍正帝則剛剛平定西藏叛亂,正著手準備對準噶爾的戰爭,國內改革正在進行,政治環境不穩定,如果俄羅斯再來插上一腳,無異於雪上加霜。

如果非要找出簽訂此二條約的積極意義,那隻能說條約的簽訂明確劃定了中俄中段邊界,遏制了俄國對外蒙北部邊疆的侵略勢頭,阻止了了俄國對準噶爾汗國的援助。

對於俄羅斯來說呢,就是天上掉下個餡餅。俄羅斯勢力深入了喀爾喀蒙古核心地域,為晚清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開了個壞頭。


有些話不吐不快,《尼布楚條約》簽訂的時候,俄羅斯俄土第二次戰爭正酣,不久又發生俄瑞戰爭(俄羅斯和瑞典,又稱北方戰爭)。當時清朝難,俄羅斯更難。如果康熙在堅持一下呢?

《恰克圖條約》簽訂時環境對我不利,簽了也就簽了,可是簽訂五年之後俄羅斯和波蘭爆發俄波戰爭,緊接著又和奧斯曼爆發第四次俄土戰爭。這時候清朝國內是沒有大的戰事和危機的,如果此時西進呢?

可能當時統治者認為那些割讓的土地都是不毛之地,沒有價值吧,可是對於後世來說,是實實在在的心痛。

清朝統治者不能不說沒有能力,可惜,力氣只是花在國內如何愚民上面,對於外界事情毫不關心。甚至乾隆年間,蘇祿王國想要加入中國版圖都被拒絕,多麼可笑的事情。

明朝萬曆年間已經有了《坤輿萬國全圖》,可經過清代一朝,晚清林則徐竟然被稱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雖然說明朝也海禁,但是明朝海禁是為了朝廷自己做貿易,為了財政,而清朝海禁完全是因為傻。


我是別酒怯流年,如有錯誤歡迎斧正。

鑑於篇幅,泛泛而談,如有興趣,評論探討。希望多加評論、轉發、關注!


別酒怯流年


康熙和雍正都是大清早期皇帝,那時中原剛定,滿漢衝突未穩,老百姓的生活剛從戰火中安定下來,他們具是採用了休養生息的治國方針。俄羅斯那裡苦寒之地,不利於治理,遠征又勞民傷財,所以簽定條約對當時國力發展有利無害,是絕對明智的。再說條約是打贏了仗籤的,既讓外夷領略了天朝之威又顯示了我泱泱大國的氣度與德望,何樂而不為。在西北打仗打的不是戰略打的是糧草和後備,在今天人的眼裡貝加爾湖是資源豐富的寶地,而在那時卻只是蠻荒之地距離中原遙遙萬里。雍正皇帝治國雖強打仗卻不太行不如其父康熙爺,再說康熙也割了土地給俄羅斯呢。

治大國如烹小鮮,那時候倘若再投與更多的精力去經營那苦寒之地便要犧牲眾多國力。將那小小的蠻夷之地給沙俄又何樂而不為之呢。

喜歡我的回答的可以點贊關注哦(◞ꈍ∇ꈍ)◞


斷離離


1688年,剛剛平定了三藩之亂的康熙皇帝派人給正在與沙俄進行邊界談判的索額圖的指令中,同意中國和俄羅斯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為界,並將尼布楚地區劃入俄羅斯版圖。可見當時康熙皇帝由於內憂外患,急於解決邊界糾紛。

而索額圖與俄國簽訂的《尼布楚條約》,雙方商議以外興安嶺為界,將貝加爾湖地區的劃界暫時擱置,並沒有看重和力爭貝加爾湖地區......

到了1727年雍正年間,中俄又簽訂了《布連斯奇-恰克圖條約》,這個條約讓中國徹底失去了貝加爾湖地區......當時大清政府派出的談判代表,在恰克圖地區與沙俄政府的談判,也完全不把貝加爾湖當回事,與沙俄的談判竟然依據的是俄國人繪製的西伯利亞地圖.....由此可見當時的清政府對地理環境瞭解不深,並沒有力爭這塊風水寶地.....

所以,失去貝加爾湖完全是清政府的無知和錯失造成的.......






傑地妙玩


搞迷糊了,到底是雍正還是康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