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美國造了155艘航母,現在為何造一艘航母都費力?

雅客A


誠邀,如題。航母被稱為國家利器,和核武器一樣一直被各國視為壓箱底的威懾武器。相對的,航母的造價也是極為昂貴,據報道,美國福特號航母價格達到了150億美金,哪怕是價格較低的尼米茲級,也達到了50億美金,然而有趣的是,二戰時期美國卻能夠建造155艘航母,難道幾十年前的美國就如此有錢了嗎?



的確,幾十年的美國也很有錢,特別是二戰爆發後,美國是世界各國中唯一一個本土沒有受到破壞的國家,同時其工業設施完善,在二戰中到處售賣武器資源,大大的發了筆戰爭財。但是小編要說,二戰中美國再有錢,也是拿不出來這15500億美金去建造航母的,否則美軍自己都得餓死。那麼事實到底如何呢?


實際上,美國在二戰中所建造的航母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航母,美軍航母如卡薩布蘭卡級航空母艦,其數量高達50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高達22艘,博格級護航航母45艘,這些美軍航母的主力實際上都是在商用船隻的標準上建造而成的,只是上面多了一些螺旋槳飛機罷了,那時一艘航母價格不過幾千萬美元,所以美軍才能大量的建造航母啦。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縱橫認為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二戰時期的航母跟現在的航母天差地別,一個是現在屬於和平時期,軍費有限。

二戰時期的航母跟現代航母的天差地別

航空母艦這種改變海軍作戰形態的軍艦,並非我們想象的,先有了把飛機放在船上的思想,然後再去製造軍艦,而是在當時已有軍艦的情況,發現如果能夠搭載飛機,一定會增加海軍的戰鬥力。

說白了,這不是一項偉大的發明,而是隨著製造的船越來越大才有的想法!比如早期的航母英國由運煤船改建成航空母艦,排水量為7450噸,可以搭載10架水上飛機,所謂的水上飛機就是飛機並不是從甲板上起降,而是在水上起降,航母只負責運輸,包括張作霖時期東北海軍改造的鎮海號,也是運輸船改造的航母,可以搭載8艘水上飛機。

1918年英國海軍還開建造“競技神”號航母,這是首次採用島式結構的航母,奠定了現代航母的基本結構,一直到1923完工,排水量達到10950噸,服役時可搭載15架飛機。1922年日本誕生的鳳翔號要比英國的競技神號早一年,所以被稱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排水量達7470噸,搭載21架飛機,但是該艦的結構並不是很合適,後來還把島給拆了。

航母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迎來他的春天,包括德國這樣的傳統陸權國家,希特勒還想建幾艘航母跟英國嗑一下子,結果後來也沒建成。

在二戰期間,美國建造了155艘航母,日本能夠參戰的航母達23艘,但是這裡面大多數航母都是從商船或者運輸船改造而成,搭載的飛機很少,戰鬥力不強,美國真正主力作戰航母也就幾十艘。在當時,航母的噸位很少,一般來說,能夠達到3萬噸就不錯了,像日本在最後建造的信濃號,排水量達到6.2萬噸,是當時世界第一大航母。當時建造航母就跟建造運輸船一樣簡單。

但是二戰後的航母就不一樣了,就像手機升級換代一樣,隨著APP需要佔用的空間越來越大,你的運行內存不夠大也不行。

對於航母來說,至關重要的就是飛機,搭載飛機是航母戰鬥力的重要標準,現在服役的艦載機,輕的也要10噸起步,二戰時日本的零式戰鬥機不過1.68噸,也就是說,現在同樣搭載二戰時期一樣多的飛機,航母的排水量也要達到過去的6倍以上。

現在世界上最大的航母排水量第一的尼米茲航母噸位為10.42萬噸,比二戰時期基本要大三倍以上,但是由於艦載機的不斷髮展,對航母的要求不斷提高,所以,現在造出航母本身就已經很苦難了,更困難的是能夠和航母配套的這一系列東西。

如果要是在戰爭時,為了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是不計代價的投入軍費,但是現在是和平時期,在沒有戰事的情況下,投入大規模的軍費保持那麼多的航母艦隊是沒有用的,現在一般國家的軍費只有3%左右,在建造完航母后,後期的維護和人員訓練的錢更將是持續投入的。

美國最新想要建造的一艘航母,光預算就在420億美元,就連財大氣粗的美國人都驚得目瞪口呆,民國國會和民眾甚至猛烈抨擊還為開建的航母,在這種發展下,估計以後的航母真的是越來越少了,玩的都是高尖端了!


史論縱橫


在二戰時期美軍航母建造速度快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美國經濟轉入戰時軌道,生產能力得到了加強並充分的發揮!其次是二戰時期的航母和今天的航母不可同日而語。在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之前,美國共生產了各種航母161艘,其中艦隊航母38艘、護航航母123艘,看著數量很嚇人但總噸位卻只有300萬噸而已。
(同時建造四艘航母的美國船廠)

埃塞克斯級 24艘X33000=792000

克利夫蘭級 9艘X15000=135000

賽班島級 2艘X19000=38000

中途島級 3艘X60000=180000

長島級 1艘X14937=14937

復仇者級 4艘X15000=60000

艘博格級 45艘X15390=692550

桑加蒙級 4艘X24275=582600

卡薩布蘭卡級 50艘X10200=510000

(產能過剩的航母其實都是將就量產的,真正的精品只有三艘中途島級)

以上計算之和是3005087噸,也就是300萬噸的樣子,請記住這是在1942~1945年之間的3年又8個月內完成的,也就是大概44個月的時間,平均每個月建造6.8萬噸的水平。而尼米茲級最後一艘布什號排水量10.4萬噸,在2003年9月6日~2006年10月9日之間的37個月完成船體建造,到2009年1月10日交付使用時耗時大約64個月,平均每月完成了1625噸。這建造速度慢的不是一拍那麼簡單啊!(布什號航母)

這是因為布什號的建造就是各種新技術在尼米茲級航母上實驗的過程,就相當於重新設計建造一級新的航母了!而且現代化核動力航母的零件數量遠超二戰時代的航母,光是2個核反應堆的製造週期都能建造一艘33000多噸滿載排水量的埃塞克斯號了!更復雜、更龐大、更精密是現代化航母建造週期較長的主要原因。


(福特級航母)

而排水量11.2萬噸的福特號建造從2009年11月到2017年7月,經歷了足足92個月的時間才建成服役,嚴格加上動工前的準備工作這個時間會更長,這是因為福特級航母與尼米茲級最後一艘布什號又大不一樣了,美軍公開稱福特級使用了60%以上的新技術,新型彈射器已經是實驗了1967次、新型雷達採用雙波段還要集成到史上最小的艦島裡、新型A1B核反應堆比尼米茲級使用的產品提高了四分之一的功率,發電量是尼米茲級的3倍……,所有的這些新技術導致它至今都沒有真正服役。技術複雜真要命啊!

(埃塞克斯級航母)

反觀二戰時期的美軍航母就簡單的不得了了,除了17艘埃塞克斯級之外,其它123艘護航航母都是用民用商船改裝的,許多船體都是現成的。2艘塞班島級使用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的艦體,連部分上層建築和上層甲板都懶得動,直接鋪上甲板和機庫就下水了!(塞班島級航母)

克里夫蘭級也是用一樣的生產手段,為了給右側的艦島配平直接向左側灌入水泥;為了解決中心過高、巡洋艦艦體細長的問題直接在兩側加裝防魚雷網和儲備重油的油箱。就連埃塞克斯級也沒少這樣將就,嚴格來講只有3艘中途島級算得上高精密的現代化航母,它們排水有60000多噸!艦載機可超過140架。(中途島級)


兵器世界


首先請分清楚一個基本觀念:戰時與平時。

和平時期造航母要考慮幾個因素:

1.基本性能指標。大小,艦載機,動力等。

2.質量。和平時期航母使用長達30-50年。必須考慮航母的質量,如電線壽命是幾年一換。如:材料使用中黃銅好於鐵,鐵好於鋁,不用說,上黃銅。鋼材防鏽圖層要多厚等。

3.拓展空間。在30-50年的使用壽命中,電子設備每十年一換,艦載機至少使用2代不同的飛機,航母是否設計好了足夠的拓展空間。

4.設計人員,製造人員,維護人員的合理僱傭。要保證航母的長時間,不間斷的設計,生產,維護。必須科學的僱傭這些人。

除此以外,都是以30-50年為單位考慮清楚。

以世界上最悲催,性價比最低的戴高樂號航母為例:一個40000噸不到的核動力航母,研發時間接近20年,費用高達138億美元。經歷了甲板過短(預警機起飛困難),動力不足(核潛艇動力),螺旋槳丟失(試航時一個螺旋槳斷裂,丟了)。總之研發,生產的雷一個不落,全躺了一遍。然後,沒錢了,第二艘不造了。研發費用全算在第一艘航母上,成為世界上最貴的中型航母,甚至是最貴的航母。

法國人是不是傻!當然不是,因為要考慮戰時。

戰時航母如何呢?

以上因數只有第一個考慮到了:基本性能指標不變,其他全變了。

2.質量。不需要考慮50年,能支撐5年算好航母。5年不被打沉,就可以退役了。元件就不用黃銅,鐵的,鋁的都行。這裡打80個螺絲釘可以用50年,打10個用10年就超標了,就打10個。發動機原來的要削5天,才能保證密封性好,發動機動力才能讓軍艦上40節。如果削4個小時,密封性差,只能保證35節。喂!艦載機起飛風力要求幾節?30節!OK!削4個小時

3.拓展空間。明年上什麼艦載機?F36。OK以這個艦載機為標準。後年上F37,不管他。後年還有沒有這艘航母都說不定。

4.設計人員。我們這批模塊化生產100艘航母,貨全訂了。不許你改。你去研製下一代。

製造人員。你會什麼?焊過兩塊鐵皮,好!去當焊工。這時候還管什麼。

維修人員:同上。

僱傭人數:多多益善。反正國家出錢。

綜上所述:戰時航母,國家不在乎錢,生產流水化,訂購批量化,工人模塊化,成本低廉化。一切在不影響基本性能的基礎上,簡單化。所以可以大批量生產。看看從山東到廣東的沿線船廠,從業人員,3個月下水一艘航母不是夢。

這就是為什麼“平時一艘造7年,戰時7月造一艘”的原因。

附錄:戴高樂號趟完所有雷後,其實下一艘會更好,可惜沒錢了!但一旦開戰,這些雷全都不是問題。





yyyysssswwww


二戰時的航母很簡單,英國第一艘航母是客輪改裝的。排水量一般3萬噸左右,日本的信濃號”在二戰期間噸位最大的航空母艦,高達7.2萬噸,因為戰爭需要,沒建好就交付海軍了

但僅17小時即被美國海軍的“射水魚號”潛艇所擊沉。現在的航母太複雜,而航母的建造技術並沒有太大的突破,還是機床加焊接,只是現在的機床變成數控了,加工精度提高了,加工速度並沒有提高多少。現在的航母一般排水量在六萬噸以上,美國最大航母滿載排水量11萬多噸,再加上核動力,電磁彈射,艦載機也比二戰時大的多,其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現在的航母不容易建造也是有情可原的,如印度的常規動力航母建了十年還沒有正式下水
可見航母建造的不易,世界上有錢建造航母的國家很多,真正擁有建造航母技術的國家目前只有美國,英國,法國,中國,印度;俄羅斯,日本,土耳其也有能力,但目前能建造核動力航母的只有美國和法國,中國也許具備了建造的能力,但還沒建,航母尤其是核動力航母絕對是超級大國的專屬品,不是有錢就能辦到的。


技術的複雜性不是一般工業國家所能承受的,我國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殲20和世界最高水平美國的F22在同一梯隊,但航母和美國差的遠,間接說明航母不是一般的難造。


來自海上飄在空中


的確,二戰期間,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五年的三年多時間,美國就造出了一百多艘重型、輕型作戰航母和商船改裝的護航航母。其中輕、重型作戰航母七十多艘,其餘一豐左右全是簡易的護航航母。

美國人為什麼能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裡,造出如此龐大數量的航母,這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解釋:

一. 自美國對日宣戰之後,其國內經濟就轉入了戰時體制。一切投資預算全部服從於戰爭需要,這就給美國的裝備製造提供了充足的資全等全部資源保障。

二. 二戰時的航母和如今相比,天差地別,先從其所要搭載的艦載機說起:那時的艦載機只有兩類。一類是戰鬥機,其用途是為航母編隊和攻擊機群護航。另一類就是用於對海和對陸攻擊的轟炸機,而且其和戰鬥機的體形、起飛來重量相差無幾。而二戰時期的戰機全部都是羅旋槳飛機,航速才幾百公里每小時,機翼寬大無後掠,給戰機帶來極大升力,無需多大的滑跑速度和距離,即可輕鬆升空。而母艦在其載機起降時都是以三十節以上航速迎風向全速行駛,給載機起降增加了很大的起飛加速和降落時相對母艦的降落減速,進一步縮短了載機起降滑跑距離,這就使得航母的體量相比今天來說可以小了許多。

另外當年的航母舾裝在當今看來,還沒有一條輕型護衛艦複雜與資金投入可觀,僅有一部最原始的對空警誡雷達和手持望遠鏡!其它如今司空見慣的各種頻段遠距探測、精確定位跟蹤、火控鎖定等功能強大昂貴的現代設備當年沒人夢到過。依此類推,所以當年的一艘航母造價至多能和當今一條中型護衛艦當提並論。

如果用今天的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與其當年的航母相比,其造價也相當於後者的三四倍!當然其戰力也超過後者不止十倍!只要補給及時充足。

再探討一下問題的最後一項。其實問題給定的時間(現在)十分關鍵!

現在這個時間段的概念就是:在當今,美國沒有遭遇當年的那種危及國運、危及存亡的戰爭威脅,美國沒有啟動戰時經濟體制。它只是在執行對世界其它國家的戰略威懾和遏制的國策。當今放眼天下,還沒有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能夠威脅到其國運和存亡(至少在國防裝備層面)。美國人每天叫嚷的危機,其實是被其極度放大了的全球霸權危機,但這也是為其軍工集團和國會建制派政客利益的一種鼓譟!

假設美國人真的感受到珍珠港事件的震撼,啟動了戰時經濟體制,那麼,別說造一艘價值一百三十多億美元的福特(一條半的造價就相當於其當年全部作戰航母的全部費用),就算需要二十條,相信其三年之內完成不是問題!

但是如今美國所面臨的問題遠比一條福特的問題大得太多太多!這是由其執行了七十多年的國家戰略所引發的,但這並不是今天平臺上這個題問涉及的。以後有機會大家再共同探討。


鐵嶺鋒


首先155艘航母,這個數字就很誇張了,因為二戰期間,航母的標準實在是比較低,很多輕型航母,都能算是航母,即便這類輕型航母的作用只是為了提供護衛或者當備胎,但是主力航母,肯定不是155艘,頂多20多艘。

這就意味著,即便美國在二戰期間瘋狂的造航母,但是能形成核心戰鬥力的航母,數量也是有限的,並不像某些人認為的那樣,以為美國造的所有航母都是大型航母。再就是,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可以找個類比,那就是飛機。

美軍在二戰期間,戰鬥機至少20000架吧,為什麼現在才只有1000多架?是不是說現在的實力衰弱了?當然不是這麼回事。如果有人根據美國現在航母的數量,現在戰鬥機的數量,就此得出了個結論:美國現在空軍和海軍的戰鬥力比不上二戰時期。

這個結論恐怕會被人笑掉大牙,為什麼?因為他們忽略了一點,沒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們不妨來看看戰鬥機的變化,首先大家都知道的所謂“一代機”、“二代機”、“三代機”、“四代機”和“五代機”,這裡“一代機”是所有的起源,那麼請問,“一代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有人會以為,“一代機”是萊特兄弟發明,這就是大錯特錯的。準確的說法,“一代機”是二戰後才出現的,也就是1945年之後,那麼1945年之前的戰鬥機,是不能用“代”來進行劃分的,統一看作“螺旋槳時代的戰鬥機”。這也就是說,在噴氣式飛機大量出現之前,螺旋槳飛機是主流,即便在二戰末期美國人把螺旋槳飛機發揮到了極限,但是跟噴氣式飛機相比,還是有代差,比如說德國人發明了ME-262噴氣式戰鬥機,佔有了部分優勢。

那麼在螺旋槳時代,空戰拼的是什麼?其實那個時候沒人願意單獨在天上打仗,空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配合陸軍取得制空權,也就是說配合陸軍作戰,空軍還沒有獨立作戰的能力,更何況在二戰期間,美國、日本和蘇聯都沒有獨立的空軍,都只有所謂的陸軍航空隊和海軍航空隊。這也就是說,至少在美國人、蘇聯人和日本人看來,戰鬥機就是為了配合陸軍或者海軍作戰的,雖然當時德國的“戈不靈”不這麼看。

那麼在螺旋槳時代的空中廝殺,主要靠的是什麼?或者說那個時代爭奪制空權,主要靠的是什麼?對,在同等情況下,主要靠數量,以數量取勝。比如說後期德國飛行員戰鬥力爆表,但是盟軍和蘇軍的飛機開掛式的生產,你就算出現擊落300架的王牌飛行員,也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因為那個時候的邏輯,就是數量為王。

回過頭來說說二戰之前的海軍,那個時候比的是什麼?其實也是數量,或者叫噸位,往往噸位大的,數量多的,就佔便宜,因為海戰和空戰,基本上是不能玩戰術的,得靠硬實力壓制,當然也不排除有人靠套路取勝,但是這種情況少,越是大國之間的海空大戰,越是靠實力。

二戰時期的航母,如果按現在的標準看,恐怕都不能稱得上“航母”,如果讓美國人看自己在二戰期間造的航母,那恐怕會形容為“海上移動停機坪”,而不是將其看作航母。這也就是說,如果二戰期間的航母屬於初級航母,那麼今天的航母,就屬於高級航母。造初級航母的時候,當然相對容易了,你到非洲沿海找個國家,照葫蘆畫瓢,也能把二戰期間的航母給造出來,而且是美國航母。

在遊戲裡面也是如此,比如說玩“帝國時代3”的時候,你造弓弩兵自然是便宜,但是你造炮兵那就貴了,往往造100個弓弩兵,和造10個炮兵,花的錢一樣,後者為什麼少?因為後者更高級,更費錢,更麻煩。

現在的航母也一樣,比二戰時期的航母,高級了不知多少倍,那自然造起來更麻煩,花的錢更多,技術要求更高。就算把二戰的戰鬥機拿到今天,你在非洲找個國家,也能造出20000架,但是你讓一個非洲國家造F-22,那肯定是1架也造不出。

就算按照戰鬥力對比,今天1艘現代化的高級航母,放在1940年代,恐怕能秒殺100艘當時的初級航母。今天的戰鬥機,例如F-22這樣的,放在1944年,恐怕1架能打1000架螺旋槳戰鬥機,這不就相當於在“戰爭雷霆”遊戲裡,你開著高等級的飛機,匹配進了低權重房間嗎?那自然是大殺特殺啦!


圖維坦


二戰時美國之所以能夠快速建造超過155艘航母,而如今好些年才能建造一艘航母,原因如下:



二戰時期艦載機的大小和技術水平決定了航母不需要太大的排水量和厚重的甲板,因此對大多數航母的排水量放到現在的視角都是輕型航母!即使當時算重型航母的航母在如今的輕型航母跟前也不算大,甚至排水量都低於目前的兩棲攻擊艦!排水量不大,技術要求不高,在任何時候都相對容易建造!



美國在二戰時期處於戰時機制,這就決定了當時完全是傾全國財力和工業能力支持軍事裝備的生產,對於建造航空母艦來說更是大小造船廠同時開工,配套的武器系統和艦載機也都是大批量的建造,而如今美國建造航母大多是多個財年由聯邦政府撥款,配套的子系統更是單獨設計和生產的孤件,而且不同的財年對各個系統的撥款是不一樣的,這就造成很多子系統不能及時的研發和生產!零部件大多數拖慢了航母的整體建造進度!



所以二戰時期美國的航母建造速度奇快,除了建造完成的155艘航母以外,在造船廠還有大量在建的航母,而如今多年建造一艘航母的情況!


涇水書生


美國是世界上擁有航母最多的國家,這一點從二戰時候就已經確定了,二戰時期,美軍打造了155艘航空母艦前往太平洋和日本海軍作戰,可憐日本傾全國之力也只打造了幾十艘航母,和美國沒法比。不過現在的美國卻沒有像以前一樣大力發展航母,而只是維持在一定數量,那為什麼美國不發展航母了呢?難到是美國不需要航母了。



現代航母和以前的航母早就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二戰時期的航空母艦可能只是一艘噸位比較大的巡洋艦,護衛艦而已,因為當時的航母只要滿足艦載飛機起飛就可以了,所以當時美國政府甚至將一些商船,郵輪都改裝成了航空母艦,美國憑藉自己國家超強的工業實力,一時間造出了大批航母。這樣的航空母艦雖然功能夠了,但和現在的航母是不能比的。


現代航母已經不僅僅只是滿足於飛機起飛這個基本的要求,如今打造的航空母艦身上黑科技一大堆,核動力,電磁彈射,雙波段雷達,超強的防禦力,自持力等要求都遠勝於二戰時期的航母。而且現在的一艘航空母艦打造容易,但形成戰鬥力卻需要航母艦隊,一艘航空母艦往往需要護衛艦,驅逐艦,巡洋艦的陪伴。

航母費錢。

打造一艘福特級的航空母艦需要百億美元,一架艦載機就需要千萬美元,像什麼巡洋艦,護衛艦價格也不低,再加上保養,更是花錢無數。特朗普執政之初的時候曾放言要讓美國海軍更上一層樓,再打造一個航母艦隊,但至今都未能實行,這其中就是因為美國的財政實在難以負擔起航母的高額費用。


如今我們國家正在走“航母強國”的道路,航母雖然造價昂貴,但對於未來維護中華萬里碧濤,揚國威於海疆真的很有必要。國際形式錯綜複雜,只有強我國防,才能避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情況。


圍知歷史


二戰期間,美海軍的航母數量堪稱全球之最,也正是因為如此,美軍參戰加速了日德的失敗。二戰時期的航母與今天的航母不可同日而語,因為二戰時的航母採用螺旋槳戰鬥機,電子設備也沒有今天的航母複雜,更多的是改裝航母、護航航母,與今天10萬噸級高科技含量極高的航母有著天壤之別。今天即使不考慮衛星等其他手段,依託航空母艦自身的艦載雷達,無論是中國美國還是俄羅斯的航空母艦都搭載了相控陣雷達,具備高效的探測能力,而艦載預警機也大幅提高了艦隊的預警和戰場感知能力。

如果讓二戰時代的航空母艦和今天的航空母艦對抗,即使前者有一個完整的混成編隊,也會處於幾乎沒有還手之力的捱打境地。當然,在當時航空母艦在整體上相對於今天而言在尺寸上更小,複雜度更低,在建造時難度更小。因此在戰爭期間可以大批量建造,但即使是建造數量最多的埃塞克斯級航母,總共在戰爭期間完成數量是17艘,其中有數艘也是在戰前開工的,顯然艦隊中的主力已經變成了航空母艦,而不是驅逐艦,“大批量建造”也只是相對概念。而數量更多的是護航航空母艦,由於採用商船改造,建造起來更快,但是航速、防護和載機數量都要比艦隊航空母艦要差得多。今天的航母高科技含量更高,艦載機單價超過5000萬美元,比二戰時期的航母具備更強的火力,因此造價也不菲,週期也長達數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