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緣社會」病態中的日本

有人說,日本得了一種病,叫「無緣社會」。而無緣社會中最觸目驚心的一幕,便是「無緣死」—— 生前無人問及,死後無人祭拜。

據每日新聞的調查, 2015年,日本20個的政令市中,平均每30人中就有1人是無緣死去的。

圖為東京公寓內一個無緣死現場,特殊清掃人在房間內噴灑殺蟲劑煙霧,消滅蒼蠅。

「無緣社會」病態中的日本

我的一生,只剩下寥寥幾行

在日本,身份不明的死者會被作為「旅行死亡人」被處理。他們的信息將被登載在國家發行的報紙上,若無人領取,其骨灰會被葬入無緣墓地。

「無緣社會」病態中的日本
(譯文)在途死亡者籍貫、戶籍、姓名不詳之男性,身高162cm左右,體格不胖不瘦,年齡約為60~80歲;隨身物品:現金100983日元、存摺2本、現金卡2張、錢包2個、居民基本情況公簿卡1張、手錶1個;身穿藍色褲子。2008年11月5日下午3時15分左右,該人被發現於東京都大田區東六鄉(以下地址略)之起居室裡,盤著兩腿呈向前傾倒狀,已經死亡,遺體腐爛。死亡時間約為2008年10月26日左右。該人遺體已付諸火葬,骨灰由相關部門保管。倘有人瞭解該人線索,敬請提供給本區。2009年3月23日東京大田區區長

死者被發現時,已去世一週左右。客廳的電視機依然開著,燈也亮著,遺體保持著端坐的姿勢。

這是他人生的最後一幕,如今變成寥寥幾行鉛字,被印在報紙的小小一隅。由於新聞上的記錄過於草率,板倉決定前往死者去世的公寓踏勘。

「無緣社會」病態中的日本

從公寓裡的契約書中,可以得知這位「姓名不詳者」的身份 —— 死者名叫小林忠利,享年73歲,生前曾是公寓附近一家供餐中心的正式社員。去世時,已退休十多年。

隨後,記者來到了小林先生的家鄉秋田市,發現他的雙親早已離世,老家的房子也因為都市改造而被拆除。

而在小林先生的小學同學錄上,他被划進了「消息不明者」一欄。沒人知道他已經去世了。

「無緣社會」病態中的日本
「無緣社會」病態中的日本

經過多番努力,板倉最終拼湊出了小林先生的生前軌跡:

33歲那年,小林離開了越發不景氣的故鄉,前往東京打拼。20年間兢兢業業,直到退休也未曾遲到或缺勤。

只不過,退休之後,小林與同事的關係日漸疏遠,與鄰居也僅僅是點頭之交,與家鄉更是早就斷了聯繫……最終,他在租住的公寓內孤獨地閉上了眼睛。

一個更令人悲傷的細節是,去世前,小林先生一直堅持給故鄉的寺廟寄錢,供奉父母的靈位。而他本人的遺體卻因無人認領,被摘去了姓名和身份、葬在了東京的無緣墓地。

「無緣社會」病態中的日本

每個普通人的困境

像小林先生這樣孤獨至死的慘案,在今天的日本社會並不罕見。甚至可以說,這是每個普通人都可能陷入的困境。

一個過著極正常生活的人,失去了一個又一個與社會的連接,最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他孑然度日,悄然逝去的身影。

「無緣社會」病態中的日本

事實上,「唯有獨居者才會遭遇無緣死」只是一個錯覺。

這是一個發生在千葉縣一間公寓內的故事:兒子一家住一樓,父親住二樓。新年伊始,兒子和兒媳準備向長輩問安,但走到二樓,卻發現70多歲的父親已經在一週前去世。

明明住在同一屋簷下,兩代人卻形同陌路。

當負責遺物整理的吉留健一問道:“您父親的照片該如何處理呢?”時,對方回答:“全都不要,扔掉吧。”

「緣」的崩塌

血親關係的乏力、僱傭狀況的惡化、人際交往的淡薄、故土關聯的喪失……曾經維持著人際交往的「緣」正在逐一瓦解、崩塌。

隨之而來的,是個體如孤島般存在的社會 ——「無緣社會」。

據2016年厚生勞動省發表的《厚生勞動白書》顯示,在日本男性中,50歲前一次婚姻也沒有過的比例是22.8%。根據預測,2035年這個數字將上升至29%。

「無緣社會」病態中的日本

40歲那年,若山女士用存款買下名古屋的一套公寓,獨自生活至今。父親早逝之後,她一邊打工,一邊照顧母親,自己的婚事由此耽擱下來。

“說不寂寞,那是騙人的。最近一說到這些事情就開始掉眼淚。”

三年前,若山進行了癌症手術,術後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出門。從此往後,她養成了未雨綢繆的習慣,總是在冰箱內存放足夠三個月使用的食材。

“我最擔心的是,有天死在這個房間裡,化成一堆白骨。哪怕有電話打來,也不知道我已經死了。”

「無緣社會」病態中的日本

可即便是闖過了戀愛、結婚、生子等一系列人生關卡,也不代表就可以高枕無憂。

隨著核心家族(以夫妻或一家三口組成的小型家庭形式)取代大家族成為社會主流、父母與成年子女分開生活的情況越來越多,三世同堂的場景在日本幾乎絕跡。

“最近不想與孩子住在一起,怕給他們添麻煩的老年人越來越多。”

社會學家菅野說道,許多老人在退休之後,沒有親戚或朋友,只能長期生活在社交稀薄的環境中。

「無緣社會」病態中的日本

更令人震驚的是,一個潛藏的事實也逐漸浮出水面 ——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無緣死者身份都能得到確認,他們有家人或親屬,只是無人願意前來認領罷了。

而拒領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門:

“他過去借錢不還害得我夠嗆,我早跟他絕交了。”

“五十多年了,連個音訊都沒有。雖說是我弟弟,可我不想跟他有什麼瓜葛。”

“本人已經結婚,不能認領雙親的骨灰。”

「無緣死預備軍」的覺悟

“我要是沒了工作,也會無緣死去吧……”

“這可不是與自己無關的小事。”

“為未來的我而顫慄……”

“完了!沒指望了!”

這是發佈在網上的年輕人的留言。

潛在的「無緣死預備軍」數目之多,令人深感恐怖。

有調查顯示,1/4的日本高齡者沒有朋友,而年輕一代的「社會隔離」程度甚至更高。

根據日本內閣府公佈的數據,截至2017年,15到39歲之間的蟄居人數達到54萬人。他們不上學、不工作,切斷所有社會關係,將生活封閉在狹窄的房間裡。

「無緣社會」病態中的日本

“我沒有交往很深的親戚,也沒有關係很好的朋友,如果不結婚,無緣死的可能性非常高。”

這是一位35歲程序員的碎碎念。因為過度勞累,他患上了抑鬱症,暫時從公司休職,終日足不出戶,寄情於網絡。

可以預見,無緣死的困境將延伸至下一代,並愈演愈烈。

在寂靜的湖面之下,新的關聯正在悄然建立。在這個「只要一臺手機就可以活下去」的時代,獨居生活似乎變得不再可怖。

然而,誕生於互聯網時代的「緣」,能否代替傳統的血緣、社緣、地緣,以另一種寬鬆的形式重新連接彼此,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