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初到纺织城


我家初到纺织城

1953年的全家照,前排左为作者

1953年初,我父亲从部队转业被安置到西北国棉三厂工作,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坐火车从甘肃兰州来到西安。

我家初到纺织城

作者曾居住的国棉三厂友好村七号楼

新家安在枣园刘村

那时西安火车站到纺织城的公路还没有修建,我们从火车站坐上胶皮轱辘的马车,走坑坑洼洼的土路来到“纺织城”。

我们来到“纺织城”时,这里没有一丝城市的感觉。那时这里叫郭家滩,坐落于白鹿原西北尾部,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解放初这里沟壑纵横,野草丛生,野狼、土獾经常出没。

当时纺织城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除纺西街、纺正街已修好外,其他地方都是建筑工地,脚手架林立,运输建筑材料的车辆川流不息。每个工厂的配套设施,如职工宿舍、学校、商店等等都在建设中,还没有成形,只有临时工棚,缺少城市生活气息。

当时马车一直把我们拉到一个叫枣园刘的村庄。枣园刘村位于堡子村东南方向,从堡子村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土路,一路上坡才能走到,我们的新家是租住当地农民家的房子。我记得枣园刘村西口有一个大涝池,涝池边的大树下是农村妇女洗衣服的地方。

我家就在村口南面第三家,这是一座典型的农村小四合院,坐南朝北,我们住在两间东厦子房里,小青瓦房顶,麦草黄泥抹的土墙,厦子房头有一口井,井旁是一棵椿树。家中的锅碗瓢盆,包括做饭的锅头、风箱等都是从几里地外的郭家滩和梁家街购置回来的。

那时我已经六岁,村子附近都没有学校,国棉三厂子弟小学还没建好,我父亲就联系到还在施工的建筑公司临时学校让我上预备班。这个学校就位于现在纺三路与纺正街十字西,教室都是临时工棚改建而成。工棚边还搭有戏台,每逢周末会有秦腔、豫剧、越剧等戏曲演出 ,有时会放映露天电影。“工棚学校”离我家居住的枣园刘村有三里多地,路上除建筑工地外都是麦地,麦子已经长到齐腰高。当地时有狼虫出没,因工厂还没建好,我母亲没有上班,为了安全,每天都是妈妈手拿擀面杖陪着我沿着高高低低的农村小土路去学校,遇到下雨那小路泥泞不堪,加之是坡道一走一滑,行路很是困难。家中做饭饮用的都是屋前那口井的水,日用品、粮食蔬菜都要从郭家滩街上买回来,那时农村都是用的煤油灯,日常生活十分不便。

在友好村居住的日子里

我家在枣园刘村居住近一年时间后,国棉三厂福利区的友好村、民主村陆续建好,我家就搬到友好村7号楼,东楼门二层东把头的一套房子里。当年友好村、民主村的房子都是沿着福利区四周建的,是清一色的青砖蓝瓦的二层小楼房,楼房与楼房的间隔很大,院子中间建有灯光球场。

站在我家东面窗子前,能看到马路南面的水塔。国棉三厂子弟小学就建在水塔附近,边上除一个大操场外,几乎再没有其他的建筑。我在国棉三厂子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再也不用妈妈来回接送我上学了。那时候,各个家庭里的陈设都很简单,除了几只箱子外,家用的床头、床板、两斗桌、椅子、吃饭的方桌都是由厂里后勤部门配发的。

我家所住的二楼上,西隔壁住的是四川籍技术员罗叔叔两口,罗叔叔的隔壁住的是从河南郑州棉纺厂调来的车间主任赵叔叔的五口之家。居住在西把头的是我同学马茜英家,她爸爸也是车间主任,她妈妈是纺纱车间的技术骨干,他们都是从上海纺织厂调来的。马茜英有哥哥、妹妹,家中五个孩子,还有个老奶奶管理家务。马主任爱踢足球,交际舞也跳得好。我家楼下一层住的是从山东青岛调来的车间主任,姓刘,我记得刘家老奶奶操着胶东口音把我们小姑娘叫“小嫚”。那时西安市劳动部门也招收不少当地人,经过培训进厂壮大了纺织工人的队伍。

1954年12月15日国棉三厂建成开工。纺织企业有它的特殊性,工作常年三班倒,生产很繁忙。那时厂工会把职工文体活动安排得很丰富,每逢周末都在灯光球场举办舞会,彩色的灯光闪烁,铜管乐器演奏出欢快悠扬的舞曲,一对对男女在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我们这些小孩在跳舞的人群中,来回跑着捉迷藏玩耍,惹得跳舞的叔叔阿姨直抱怨。厂阅览室里,有各种书刊供职工家属借阅。灯光球场里,经常有各基层单位组织的男女篮球赛,有时还邀请外单位的球队来进行友谊赛,掌声,喝彩助威声在我家都能听到。

国棉三厂子校建成较早,在灞桥区来讲,学校师资和教学设备都很不错。我记得教我们音乐的梁老师,是一位短发大眼睛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她家中有台钢琴,她有时把我叫到她家,一边弹琴一边教我唱歌。她所组织的国棉三厂子校合唱团,曾在灞桥区歌咏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们学校还参加在西安人民大厦礼堂举办的“讲卫生、讲公德、爱清洁”活动文艺汇演。有一年灞桥区组织各小学之间的体操比赛,我们表演藤圈操,所穿的服装是把面粉口袋拆开洗净后,由家长缝制的,老师再贴上电光纸的装饰,就成了挺漂亮新颖的表演服了。我们去参加比赛,都是老师带领,我们排着队走路去的。路旁边有许多大水渠和小水沟,渠里或水沟里的水都很清,水中生长着茂盛的水芹菜、茨菇等水草。老师和同学们都是带馒头和咸菜,或煮鸡蛋来充饥,我还背了一个军用水壶,那是爸爸原来用过的,其他同学都没有,我心里感觉美滋滋的。我们表演的藤圈操,动作整齐统一,编排合理,加之我们学校的服装也很亮眼,结果我们三厂子校又夺得了第一名。那时我还是合唱团的领唱,子校的文艺活动作为文艺积极分子的我都参加了。

随着“纺织城”的建设,国棉四、五、六厂,西北一印逐步建成开工。地区人口迅速增加,各种配套的生活设施日渐完善,国棉三厂百货门市部(1958年改为东纺百货公司)、纺织城工人俱乐部、纺织城商场、银行、食堂、理发店、邮局等等,都沿着纺正街一字排开营业。纺织城到火车站、到钟楼的公交车都已开通,人来人往繁华热闹起来。1958年,郭家滩地区成为真正的“纺织城”了。

1959年我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家离开了“纺织城”。如今,我们曾居住过的枣园刘村已不见了踪影。国棉三厂我家曾住过的二层楼房还在,不知能保留到何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