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吳三桂向滿清宣戰,360萬水陸大軍直搗燕京

三藩之亂:吳三桂向滿清宣戰,360萬水陸大軍直搗燕京

01

命運多舛的反清檄文

1757年,乾隆年間著名的彭家屏案爆發。

河南夏邑發生嚴重水災,夏邑縣令孫默和河南巡撫圖勒炳阿串通起來,隱瞞災情。

恰逢乾隆皇帝結束第二次南巡,途徑山東,於是幾個災民便在乾隆必經的道路上告御狀。

這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越級上訪事件,但是在乾隆眼裡,這件事並不簡單,因為在此之前,前江蘇布政使彭家屏(已退休)就向乾隆反映過此事。

在專制國家,官場上任何一件普通的事情都會超出事情本身的內涵,被引向陰謀論。

乾隆認為,這是有人想借河南災情,搞倒河南巡撫圖勒炳阿。於是,他一面命人暗訪河南災情,一面嚴審上訪人員受誰指使。

結果:災情實錘,還很嚴重。上訪確有人指使,指使者是夏邑秀才段昌緒和武生劉東震,二人鼓勵並資助災民告御狀,想扳倒縣令,造福全縣。

這就十分尷尬了。

處理圖勒炳阿和一眾大小官員,就等於鼓勵刁民們越級上訪,這會對大清的政治秩序造成混亂。

不處理這批官員,會影響皇帝的聲譽,會喪失民心,縱容地方官吏不法,會嚴重損害大清吏治。

兩相權衡,乾隆處理了圖勒炳阿等人,之後發了一篇諭旨,告誡臣民:我處理這起案件,不是因為災民上訪,而是我早就掌握了情況,以後誰敢越級上訪,嚴懲不貸。

完美!

事情還沒完。

夏邑知縣孫默知道要倒黴,他沒有聽天由命,而是以發散性思維開動大腦,試圖以一己之力改變案件走向。

孫默親自帶人抄了秀才段昌緒的家,強調所有書籍信件紙張,都要呈上來由他親自查看。

孫縣令十分清楚,知識越多越反動,秀才舉人們讀了幾本書,就喜歡妄議朝政,借古諷今,只要用心找,肯定能找到證據。一旦找到證據,案件就會升級,從隱瞞災情的案子發展成危害國家安全的案子,到時候孫縣令不僅無罪,還可能有功,因為皇帝對文字獄很感興趣,或者可以說樂此不疲。

果然,孫默從段昌緒家中搜出吳三桂反清檄文的抄本,如獲至寶,飛報巡撫圖勒炳阿,圖勒炳阿在報告上適當發揮之後,八百里加急呈送乾隆。

皇帝十分震怒:隱瞞災情罪小,破獲造反功大,之前的事免於追究,現在全力追查檄文一事。

就這樣,又一場規模浩大的文字獄兇猛襲來。

文字獄不是今天要說的重點,今天的重點是吳三桂反清檄文。

彭家屏案之後,吳三桂反清檄文在中國就絕跡了,發佈量最大的檄文都能絕跡,可想而知,其他有關三藩的資料,還剩多少,剩下部分還有多少可信性?

三藩的資料如此,其他與滿清統治思想相悖的資料,又有多少能保存下來?

經過康乾一百多年的文化恐怖政策,中國文化遭到了有組織、有預謀的系統性過濾,所有政治不正確的書籍典冊都受到了銷燬、刪改,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在滿清統治者的皮鞭下,戰戰兢兢的自動搜索、銷燬任何疑似政治不正確的文字,漢人的民族記憶遭到了人為消滅。

以至於“揚州十日”這種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還是清末留學生從日本圖書館翻出《揚州十日記》之後,才大白於天下的。

同樣命途多舛吳三桂反清檄文,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被中國學者在日本、韓國的館藏典籍中窺見全貌。日本版是當時日本商船帶回去的,韓國版是當時李朝使臣抄回去的,兩個版本還有些許出入。

資料的欠缺,導致三藩之亂無法很細緻研究,只能說說主脈絡。這種情況比較適合創作歷史小說。

好了,言歸正傳,書接前文,繼續梳理三藩之亂。

02

反清要不要復明

康熙同意吳三桂、耿精忠的撤藩請求後,其工作重心就放在了安置三藩的事情上,畢竟三藩麾下士兵和隨軍家屬有幾十萬人,從中國最南邊遷移到東北,不是一個小工程,難度堪比後來的三峽移民安置。

至於防止三藩狗急跳牆造反的軍事準備,不存在的。

皇帝很年輕,管不了這麼多了。即使三藩反叛,也自信能解決掉。

籌劃拆遷安置的同時,九月初七(1674年),以折爾肯為首的朝廷欽差也到達了雲南,負責協調和督促吳三桂撤藩搬家。

吳三桂態度十分友好,他表示撤藩是必須的,但是需要時間。

造反這麼大的事,肯定有個摸底和權衡的過程,下決心後,還需要加緊準備謀劃,這些都需要時間。

一邊奉旨催促,一邊有意拖延,折爾肯、朱國治(雲南巡撫)與吳三桂的交鋒日趨激烈,昆明城內的氣氛也愈發緊張。為了以防萬一,朱國治甚至還在昆明城內設置了六門城守,還到處建立崗哨秘密巡查。

吳三桂大罵朱國治:你什麼意思,自古以來,被你們這種人激怒造反的人不少!

折爾肯和朱國治成了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倍感為難。

十一月十五日,這是吳三桂之前承諾撤藩的日子,折爾肯和朱國治鼓足勇氣,又一次來催吳三桂搬家,朱國治嘴賤,開口便對吳三桂說:欽差等了很久了,王如果不想搬遷,欽差就回京覆命了。

吳三桂勃然大怒,指著朱國治大罵:咄咄朱國治,吾挈天下以與人,只此雲南是吾自己血掙,今汝貪汙小奴不容我治耶?

至此,雙方徹底撕破臉皮。

吳三桂命令封鎖雲貴交通要道,逮捕欽差和雲南所有抗拒官員,集結軍馬,大會諸將。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召集文武百官,扔掉官帽,剪去辮子,宣佈起兵。

造反總得有個由頭,你得告訴天下人你為什麼造反,不然大家憑什麼支持你不支持滿清?

對吳三桂而言,最好用的由頭還是反清復明。明朝滅亡不到三十年,前朝故人,人心思舊,此時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能起到很好的宣傳和統戰作用。

但是,吳三桂的首席謀士方光琛堅決反對:山海關下投靠滿清,可以解釋為力量不足,借兵為君父報仇,篦子坡擒殺永曆,如何向天下人解釋?現在以王的實力,恢復明朝並不難,但不知成功後,王能功成身退嗎?如果時勢所迫,必須造反,篦子坡之事,做一次可以,還能做兩次?

吳三桂糾結半天,還是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旗號——沒有別的更合適的理由。

很快,吳三桂率領將士來到了篦子坡,祭奠永曆皇帝,三軍慟哭俱縞素的場景再一次上演。

謁陵之後,吳三桂發佈了慷慨激昂的反清檄文,檄文長且難懂,這裡就不放原文了,說一下主要意思:

當年,李闖作亂,君父蒙難,我在關外,勢窮力竭,不得已向滿清借兵報仇,最終滅了李闖。不料,滿清狡詐,趁亂竊國,我本來想北伐,但是為了年幼的三太子,不得不隱忍等待。

滿清統治,天怒人怨,現在,我們要推奉三太子,弔民伐罪,360萬大軍定能直搗燕山,驅除韃虜,希望有識之士望風歸順,敢有抵抗王師者,老幼不留,男女皆殺。

當然,所謂三太子,不存在的,老吳虛構的。篦子坡事件呢,是個誤會,是為了獲得清朝的信任。

總之,老吳忍辱負重幾十年,都是為了成功打入清朝內部,等待時機成熟,反清復明,報仇雪恨。

正如總舵主陳近南所說的一樣,所謂反清復明,只是騙騙蠢人的由頭而已,用完即扔。不久,吳三桂便自稱周王,不再稱故明平西伯,也不再提明朝。

但是,丟掉明朝這杆大旗,吳三桂的號召力還有多少,值得打個問號。

臺灣的鄭經起初聽說吳三桂起兵,想與之合作,並建議吳三桂立先帝子嗣,招攬人心。

吳三桂派人回覆:反清復明是權宜之計,不想走項氏之於義帝、諸劉之於更始的老路。

鄭經聞言大怒:吳三桂此舉,不僅不能取信天下、號召英雄,還會令後世蒙羞!

前明故人,聽說吳三桂起兵反清復明,無不欣喜,等到吳三桂自稱周王,大失所望。

人們已然明白:天下興亡,扯淡,民族大義,扯淡,爭權奪利,信也。

隱藏的民心向悖,吳三桂無法敏銳感知,也並不在乎。

為鼓舞士氣,吳三桂在城郊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這位62歲的老將披甲上馬,揚鞭疾馳,連射三箭,皆中目標,然後揮舞長槍大戟,往來奔馳,其勢虎虎生威,英武絕人,不減當年風采。

03

閃開,我要造反了

十二月初一,吳三桂親率20萬人馬出征,向貴州殺奔而來。

所謂20萬人馬,數據來自《平吳錄》,也不一定準確。

事實上,三藩之亂雙方的兵力,一直是一筆糊塗賬,只能綜合做一個大致判斷。

三藩之亂:吳三桂向滿清宣戰,360萬水陸大軍直搗燕京

以上只是登記在冊的正規軍,至於編外人員有多少,只有吳三桂自己知道。

起兵前夕,吳三桂又大肆徵兵,新老部隊加起來,湊十萬人應該不是問題,沿途再招降納叛,十幾萬人妥妥的。

貴州以前是吳三桂的地盤,吳系勢力盤根錯節。軍隊出發之前,吳三桂已派人傳檄貴州舊部。

雲貴總督甘文焜收到吳三桂起兵的消息,想調兵抵抗,沒想到手下丘八們不僅不聽命令,反而圍攻總督府,甘文焜自刎而死,貴州不戰而下。

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十二,吳軍兵分兩路,部將王屏藩由貴州進軍四川,吳三桂親率主力從貴陽出發,進軍湖南。

四川也是吳三桂當年戰鬥過的地方,吳系影響很深,所以王屏藩進軍四川所向披靡,輕易拿下了四川,直逼漢中。

湖南方面,湖南巡撫盧震聽聞吳三桂數十萬大軍殺來,二話不說棄城而走,各州縣官吏望風奔潰,五千裡無只騎攔截,三月,吳軍佔領嶽州、長沙,湖南全境落入吳軍手裡。

飲馬長江,渡河北上,直搗燕京,指日可待。

開局相當好!

靖南王耿精忠與吳三桂是命運共同體,見吳三桂起兵,耿精忠也蠢蠢欲動。

清廷為了分化三藩孤立吳三桂,下令平南、靖南兩藩保留不撤,耿精忠才暫時擱置了造反。

吳三桂見狀,寫信告訴耿精忠:別天真了,不撤藩是暫時的,等滿清緩過來,還是得撤。

一語點醒夢中人。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十五日,耿精忠在福州起兵,逮捕了福建總督範承謨(范文程之子)及其家人,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蓄髮易服,傳檄四方。一面約吳三桂進攻江西、江南(蘇浙皖三省),一面約臺灣鄭經水陸夾攻江浙。

平南王方面,吳三桂曾多次邀請尚可喜起兵,不料尚可喜一顆紅心向大清,反而將吳三桂派來的使者和書信轉交清廷。有左右親信和子侄前來勸說起兵者,都被尚可喜一一罵回:

痴兒,而翁食鹽醬,多於而輩食白米飯已矣(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都多)!

尚可喜之忠,這麼感人,這麼出眾,清廷不得不有所表示。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月,康熙命平南王尚可喜節制廣東所有文武官員,全權處理廣東軍政大事。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又晉封尚可喜為平南親王,以示恩寵。

就在尚可喜獨擎南天的時候,廣西也出事了。

廣西將軍孫延齡是鎮南王孔有德的女婿,患有嚴重妻管嚴,人沒什麼本事,還比較作,孔有德的舊部都鄙視他,認為他是憑老婆發達的廢物。

孫延齡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勢,大力提拔親信,打壓孔系舊部,孔系舊部聯名向孔四貞告狀。

孔四貞嬌寵任性,十分不給丈夫面子,強令孫延齡提拔舊部王永年為都統,夫妻關係惡化。

王永年也不是省油的燈,當上都統後事事與孫延齡作對,後來膨脹到不把孔四貞放在眼裡。

夫妻倆就這樣的被架空了,悔不當初。孫延齡不甘心大權旁落,上疏參王永年剋扣軍餉,王永年則攛掇其他將領一道,參孫延齡貪贓殃民,桂林城內一度劍拔弩張。

清廷知悉情況後,派人來廣西處理。孫延齡公關水平不行,罪名坐實,清廷念在孔有德的面子上,赦免了他。王永年大獲全勝。

當孫延齡憤怒值居高不下的時候,吳三桂的信適時來了:大丈夫怎麼受這種屈辱?何不一起反他孃的?

經吳三桂一忽悠,頭腦簡單的孫延齡決定快意恩仇一把。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孫延齡召集部下來府上開會,人到齊後,杯子一扔,刀斧手衝出,將王永年等人砍成了肉醬。然後蓄髮易服,宣佈起兵造反。

至此,雲南、貴州、四川、湖南、廣西、福建六省全部反叛,陝西、廣東、湖北、江西等省岌岌可危。

04

康熙的功守道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兵部郎中黨務禮、戶部員外郎薩穆哈飛奔京師,向清廷奏報了吳三桂造反的消息,舉朝震動。

這兩人是奉命前往貴州辦理吳三桂搬遷事宜的,在路上聽到吳三桂造反的消息後,一路狂奔,消息送達北京時,距離吳三桂起兵已經整一個月了。

人心惶惶之際,康熙主持召開緊急會議。

索額圖:吳三桂造反是撤藩激起的,建議處置主張撤藩的大臣,向吳三桂謝罪。

康熙:撤藩是我的意思,不需要他們背鍋,兵來將擋,速調八旗禁旅南下平叛。

米思翰(戶部尚書):皇上英明,軍需方面,統籌得當的話,保障十年沒問題。

決定打了,剩下問題是怎麼打。分析吳軍的進攻方向,做出相應的軍事部署。

康熙力求把戰事控制在雲貴湖廣境內,在戰略要衝部署重兵,防堵吳軍前進。

荊州位居天下之中,是吳軍渡江北上的咽喉要道,自然是清軍重點設防地區。

會議當天,康熙便下令碩岱率領數百滿洲兵奔赴荊州設防;令西安將軍瓦爾喀率軍星馳赴蜀,據險設守,阻止吳軍進入四川;令孫延齡固守廣西;決定停撤平南、靖南兩藩,集中解決吳三桂。

三天後,康熙又往湖廣和四川兩線增派了援軍:任命多羅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統帥滿漢蒙八旗禁旅11300餘人,趕往荊州駐防,任命赫業為安西將軍,與西安將軍瓦爾喀一同入蜀。

之後,又逐次增兵安慶,增強江南防務。

江南是滿清經濟中心,保住江南就保住了持久作戰的本錢,安慶是長江下游重鎮,守住安慶便守住了江南。一百多年後,太平天國與滿清反覆爭奪安慶,道理一樣。

為了方便兵馬錢糧集結轉運,清廷還在山西太原和山東兗州設置了中轉站,又升級了郵傳驛遞系統,甘肅的情報9天可達北京,荊州、西安5天可達,浙江4天可達。

打架這種事,拳頭是必須的,口水也是不可少的,畢竟輿論戰也是可以打擊敵人精神的嘛。

康熙發佈諭旨,把吳三桂及其黨羽罵了個遍,官爵一擼到底,號召天下臣民協助朝廷平叛。

首惡必究,脅從不問,歸順有功,附逆嚴懲。

情況很複雜,部署很到位,軍事、政治、經濟、輿論多管齊下,戰爭機器開始加速運轉,由此可見,年輕的皇帝還是相當有水平的,但其部署能收到預期效果嗎?

肯定不能。

吳三桂在雲貴蹲了這麼多年,不是白混的,準備充足,兵強馬壯,富有實戰經驗,加上先發制人,佔了先機,康熙被迫出招,落了後手,出點血是在所難免的。

四川巡撫羅森、提督鄭蛟麟、總兵譚弘、吳之茂等,或為形勢所迫,或與吳三桂有舊,紛紛歸附了吳三桂。吳軍兵分兩路,一路北上進攻漢中,一路東下進攻夔州,計劃出三峽進入湖北。

其次,湖南不戰而降,吳軍輕鬆拿下了嶽州、松滋(湖北),兵臨長江南岸,攻勢之迅猛,大出清廷所料。

再者,孫延齡、耿精忠相繼起兵,廣東和江西處於夾擊當中,戰火持續蔓延,戰線不斷擴大。

戰爭遠遠超出了之前預料的雲貴湖廣範圍,清廷措手不及,被迫調整軍事部署。

很明顯,三藩之亂第一回合,吳三桂憑藉先發制人完勝。

接下來的第二回合,康熙會採取哪些應對措施呢?虎踞湖南的吳三桂又會殺向何方呢?

下篇分解。


《清代三藩研究》劉鳳雲

《吳三桂討清原本考》徐凱

《彭家屏案與雍乾黨爭》劉文鵬

三藩之亂系列文章

延伸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