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地安门,竟如此的不一样!

小时的我住在地安门东大街北河胡同内20多年,对那里方圆3公里的地界儿记忆深刻,可以说终生难忘。如什刹海、地安门百货商场、烟袋斜街、南锣鼓巷街区、地安门中学等。今天小编就跟您说说儿时记忆中的地安门大街。

儿时的地安门,竟如此的不一样!

儿时的什刹海

我小的时候什刹海这地方没这么热闹。上世纪七十年代,什刹海这地方既没有《帝京景物略》里描写的“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周边“梵各钟磬,亭墅各声歌”(该书19页)的热闹;也未见老衲持瓢“日出乞食”(该书40页)的虔诚和闲着没事儿的文人雅士站在银锭桥上一边儿看山景儿一边儿摇头晃脑的穷磨叨。更没有现在“夜幕低垂、红灯酒绿、霓虹耀眼,醉生梦死的画面”。

儿时的地安门,竟如此的不一样!


我小时候那会儿,那儿地界儿就是一老百姓、穷孩子们的乐园,夏天是游泳场,河边儿的柳荫儿下是纳凉、遛鸟、侃大山的地方;冬天是滑冰场;春秋天儿,围着水边儿撅蒲棒、捞小鱼、捞水草,要是赶上运气好能捞上几条五颜六色的“火镰片儿”和像水粉画里画的那样的浅绿色的“灯笼草”那就得高兴得屁颠儿屁颠儿的,回家放在自制的小鱼缸里且看呐。

儿时的地安门,竟如此的不一样!


我家那会儿住的离什刹海大概有2站地,平时走着去,门票二分钱,游完泳后便把游泳裤衩搭在脑袋上,既能遮阳又能很快地晾干裤衩。路上,三分钱买一根儿“红果”或“小豆”冰棍儿,走大街串胡同,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到家,不累、倍儿开心。

地安门中学

儿时的地安门,竟如此的不一样!


地安门中学1902年4月17日建校,位于地安门东大街127号(明清两代的兵将局旧址)。建校时的名称是顺天中学堂,1907年改为顺天高等学堂。顺天高等学堂是清末京师七所高等院校之一。开学那天,慈禧太后曾派人送过一个御赐书柜。1940年改名北京市立高级中学。1945年改名河北省立北平高级中学。1952年与河北北京师范学校初中部合并,迁至鼓楼东大街14号(原顺天府旧址),改名河北北京中学。1972年改名北京市第一四四中学。1982年与地安门中学合并,又迁回原址,更名为地安门中学。

儿时的地安门,竟如此的不一样!

记得初中开学典礼的时候,学校介绍这所学校可牛了,是北京市的历史名校,是北京市第一批有党组织的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前辈。我在地安门中学上了初中三年,高中二年,每天走路上学10-15分钟的。记得我的班主任叫王X道,教导主任高士其,年级主任外号金老歪,体育老师一个姓孙、一个姓张,尤其政治老师姓佟记忆深刻,讲哲学、讲毛泽东思想、讲毛泽东诗词(倒背如流)。其他的就记不清了。

儿时的地安门,竟如此的不一样!


那时候同学们爱去地安门十字路口的东北角一个饭馆,那个饭馆卖褡裢火烧,六毛五一斤,特特么香。还有一个副食店,那时候爱去那里买点江米条,还要粮票。我舅舅就在副食店对面一个中医门诊铺里坐诊,有时候一起同路回家。

地安门百货商场(小时候的最高兴和最开心的去处)

儿时的地安门,竟如此的不一样!

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里是传统商业街区,地安门百货商场就是商业街区中的一地百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营业,逐渐成为北京市知名的百货商场,经营着25大类,2.2万种商品, 包括生活百货、纺织品、服装鞋帽、黄金首饰、钟表、家电等。

儿时的地安门,竟如此的不一样!


记得小时候跟着爸爸妈妈去地安门,他们去逛地安门百货商场,把我就放在后海的儿童游乐场自己玩,等他们逛完了,再带我回家。那是我童年买衣服最多的地方,去一趟地安门百货商场,别提多开心了。1981年,地安门商场地下营业厅经营针织品、布匹等商品。地安门百货商场的夜市也是十分热闹的,营业的小店也很多,顾客也很多,不像现在的人们,在家上网。人们更愿意去夜市逛逛,说不定能淘到点宝贝。

儿时的地安门,竟如此的不一样!


每逢周末都会约上好朋友一起去地安门商场的图书区畅游知识的海洋,看重的书舍不得买,会红着脸害羞的放下,回家后偷偷地赞零花钱,等攒够了再去买书,每天读完后都要放在枕头下面。

儿时的地安门,竟如此的不一样!


从地安门百货商场的北边胡同穿过,中途有很多好吃的,那是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吃食——豌豆黄,按北京的习俗,每年三月初三都要吃豌豆黄。据说当年慈禧也偏爱豌豆黄!

烟袋斜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儿时的地安门,竟如此的不一样!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烟袋斜街与北京老城区内的很多胡同非常相似,人口高度密集。两侧的很多院落都被许许多多家庭所分割,形成了非常普遍的“大杂院”特色,就连明代中期建成的广福观内也住进了几十户人家。现在广福观修缮一新,老住户们也都迁离。前不久,我来此参观时看到一对外迁的老夫妇回来怀旧,他们指着大殿前的一角说:原来就住在这里。可见当时的广福观除了现有建筑外,还有很多临时搭建的房屋。

儿时的地安门,竟如此的不一样!


那时候,斜街两侧的房屋破旧,路面也坑洼不平,可谓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斜街上大多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住户。每天清晨,早起的人们操着京腔京韵的老北京话相互间打着招呼,悠闲地走出来到什刹海岸边转上一圈。到了晚上,吃过晚饭的人们出来消食、乘凉,昏暗的街灯伴随着老邻居们厚重而蹒跚的身影。

儿时的地安门,竟如此的不一样!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烟袋斜街没有灯红酒绿,没有摩肩接踵的游客,更没有鳞次栉比的商铺和嘈杂的叫卖声。老北京居民住户是这里最主要的人文元素,即便是有路人走过,也大多是借道去什刹海休闲或游玩的北京人。

南锣鼓巷(罗锅巷)

儿时的地安门,竟如此的不一样!


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其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里、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赋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

南锣鼓巷是北京东城区的一条很古老的街道。其南口在地安门东大街,北口在鼓楼大街。它始建于元朝,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从外形看犹如一条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南锣鼓巷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

儿时的地安门,竟如此的不一样!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南锣鼓巷,胡同两侧的房屋破旧,路面也坑洼不平,四处积水。跟烟袋斜街没什么两样。我家住在北河胡同,出门2分钟过马路就是南锣鼓巷,小时候经常去交道口走街串巷也会儿就到。当时只知道胡同里有一些名人府邸,如僧格林沁王府、齐白石故居、茅盾故居、蒋介石行辕、可园、后邸、绮园等。靳云鹏旧宅(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原是段祺瑞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旧宅。这里培养了中国一代代的话剧与影视明星。当时没觉得这里有什么不同。

儿时的地安门,竟如此的不一样!


就是凭借较为完好的元代里坊格局、明清名人府邸,南锣鼓巷得以幸存。近几年又有先见之明的人看到商机,租下沿街民房,开起了风格百变的个性店铺,元朝古巷新旧混血,就此重生,全球游客都爱来此“迷失北京”。现在这里已经逐渐取代三里屯和后海,成为北京新的时尚地标。北京南锣鼓巷被美国《时代》周刊挑选为亚洲25处你不得不去的好玩儿的地界儿。

儿时的地安门,竟如此的不一样!


地安门大街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小时候的记忆满满的。朋友问我是喜欢原来的老北京,还是喜欢现在的新北京?怎么说呐?虽然大街更宽了、胡同里更干净了,还建造了好多体现老北京文化标志性的建筑,但那只是为了适应外地人的观光。今天,不管外地的观光者在什刹海、王府井大街、还是在胡同里转一圈儿,那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体验,老北京只是在他们的猜测、想象之中。别说他们,就是现在的老北京也大多成了胡同生活的局外人。从前串胡同是生活,现如今串胡同是回味、怀念、寻觅、无奈,总惦记着找回什么或留住什么,早没了从前那份从容淡定,完全是两种心情,两种生活体验。不一样,真的不一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