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不推廣滿語教育?

暴風與大地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由滿人建立而成,滿人的前身是女真族,在北宋時期,以完顏阿骨打為首的女真族,曾在東北地區建立了一個王朝,為大金國。

大金國的疆域最遠曾到達了今天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在巔峰時期,大金國先後滅了遼國、北宋,不過在南宋時期,金國被蒙古聯合大宋滅掉了,女真族又一次走向沒落。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不僅統一了女真族各部,還結合了漢字的楷書以及契丹的文字,創造出了滿語。而在明末時期,努爾哈赤又一次統一女真族各部,建立起了後金政權,同時還規範了滿文的用法。

努爾哈赤死後,其兒子皇太極繼位,改國號為大清,而有些人可能有這樣的疑問,清朝統治中國長達276年,為何不推廣滿語呢?

清朝是有這個打算的,只是沒有成功,當時清軍不僅想統一漢人的服飾和髮型,還想統一語言,不過因為有很多的顧慮,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想法慢慢就被淡忘了。


第一個顧慮:容易遭到抵制。

清軍入關時,曾發佈剃髮易服令,可卻遭到漢人的強烈抵制,在清朝統治者下令大規模屠城後,才慢慢被壓下去,可在滿清統治兩百來年的時間中,民間一直存在著“反清復明”的思想。

還有,滿清當時只是撿了一個便宜,剛入關那會,還沒有真正掌握整個中原地區,如果這時候再強制推廣滿語甚至廢除漢語,反抗的力度會上升很多,甚至可能威脅到滿清的統治。

畢竟語言是骨子裡的東西,哪能說改變就改變?所以滿清就把這件事一拖再拖,到最後就可能慢慢淡忘了。


第二個原因:缺乏老師。

即便推廣滿語沒有阻力,可滿清要怎麼推廣呢?清軍的武力值確實不低,武夫有很多,可文官卻少到可憐,整個民族識字的估計都不過萬,用這麼少的人去推行滿語,說是難如登天也不過分。

還有,滿語畢竟是少數民族的語言,帶有很強的地域性,學習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其中有不少東西更是晦澀難懂,加上滿清建國時漢人文臣比較多,所以這時候廢除漢語、推廣滿語是非常不明智的。

綜合以上的考慮,滿語不僅沒普及開,很多的滿清貴族甚至是皇帝都在學習漢語。


金兔歷史


非不為也,乃不能也。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之前,雖然活躍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使用同一種語言,也有一定的身份認同,但是,如同世界上絕大多數處於相對原始狀態的民族一樣,女真人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因此,女真人的上層為了必要的文字記錄,只能將女真語譯為蒙古文。

女真各部

當然,處於部落時代、還存有濃重奴隸制色彩的女真各部,當時並無多少內容需要文字記載,自然,當時的女真人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方便。但是,隨著努爾哈赤用了30多年的時間統一女真三部,叛明建立後金政權以後,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權,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字,愈發顯示出難以克服的不便。

雖然有蒙古文為記錄,但是顯然,這是很不方便的,因為這意味著,記錄的人要同時會女真語和蒙古語兩種語言。作為漁獵民族,女真人看書識字的本來就極少,懂蒙語的自然更寥寥無幾。作為國主,努爾哈赤自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他提出了創制滿文的要求,並將這個任務佈置給了當時女真人中最有學問的額爾德尼和噶蓋負責。

接到這個任務之後,兩人以蒙古文字母為基礎,改成了無圈點滿文。也從此時開始,後金總算擁有了自己的文字。後金時代和清朝前期,清廷發佈的詔書、誥、各類公文等,大多數都用滿文書寫。

努爾哈赤

一直到清朝最鼎盛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他們批閱的奏摺裡面,仍有相當數量的滿文奏摺。包括今天我們在故宮博物院看到的匾額,如著名的乾清宮匾額,除了三個漢字之外,還有滿文書寫的乾清宮字樣。

因此,對清廷而言,他們對於被自己滿文和滿語是極為重視的。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乾隆都曾無數次強調“國語騎射”對於八旗的重要性,並視之為八旗保持戰鬥力並長久統治中國的根本。

熟知西方文化的乾隆、康熙等清朝皇帝,之所以對於火器如此排斥,為了讓八旗保持所謂“國語騎射”,佔了極為重要的原因。“國語騎射”中的“國語”,指的就是滿語。

滿語

因此,無論是為了保持八旗的特色,還是便於長久統治,對於清朝統治者而言,他們是非常願意推廣滿語的。然而到清末年間,且不說在廣大漢人期間推廣滿語,哪怕是八旗子弟自己,絕大多數人都不再會說滿語,更不用說書寫滿文文字了。包括清朝末帝溥儀,雖然在小朝廷內受到了諸多遺老遺少的教育,但是他依然不會寫滿文。

因此,沒有在全國推廣滿語,不是清廷不想,更不是清廷不願,而是不能。

第一,薄弱的女真文化並不足以覆蓋中原文化。雖然八旗以幾十萬人口的小族奇蹟般的入關佔領了天下,成為了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者。但是,這並不能掩蓋八旗團體本身落後且薄弱的文化。

八旗

建立在漁獵部落基礎上的八旗,面對已傳承數千年浩瀚淵博的中原文化,根本不具備抵抗之力。因此,雖然清廷佔領了天下,他們立國的根本——八旗反而迅速被同化。連本民族的人都被同化,他們所謂的滿語自然不具備了推廣的條件。

第二,滿語及滿文本身也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缺點。滿語本身就是諸多女真部落交流的語言,出現的時間並不長。而滿文創造的時間更短,從努爾哈赤在1599年下令以蒙文改制滿文,出現老滿文以來,到皇太極修改老滿文,創出新滿文,滿文的歷史十分短暫。

而滿語和滿文狹窄的使用範圍也決定了,滿文難以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更難以充分表達所有漢語豐富多彩的意思。只具有短暫歷史的滿文,本身的缺點也難以在全國推廣。

滿文

第三,滿語在八旗內部也在逐漸消亡。佔領中原花花世界之後。曾經強橫一時的八旗子弟們,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迅速墮落。在清前期的康熙年間,大部分八旗就已不堪使用。那這些墮落的八旗子弟在幹什麼?當然是吃喝玩樂。而很顯然,吃喝玩樂最方便的交流方式當然是漢語。

因此,主動或被動的,大多數入關後的八旗子弟們都開始被漢化,歷經幾代之後,除了有相對完善滿文教育的貴族子弟們,大多數八旗子弟都不在會書寫滿文,甚至連滿語都已遺忘。所以,任憑清朝皇帝們聲嘶力竭的推廣,依然擋不住八旗內部的滿語消亡,自然,也就不存在向外推廣的可能了。


鳶飛九天2018


早在古滿洲人第一次入關建立大金朝的時候,當時還稱女真族,確定了女真文為當時國語,當時陸游詩中就有“東都兒童作胡語,常時思此氣生癭”。 說明當時大金朝的首都中都,今天的北京,那裡的兒童已經以女真語為母語了。

那麼人民確實奇怪,為什麼清朝不推廣滿語教育呢?

應該說,自清軍入關,就一直確立滿語為國語。但確定了國語,但考慮到廣大漢人說漢語,所有進關後的主要文件,包括聖旨、官方公告、建築物上的牌匾、石刻都使用滿漢雙文。重要的是三種文字,滿洲、蒙古、漢三種文字,有的還是五種文字,滿洲、蒙古、漢、藏族、維吾爾五種文字。

跟國外簽訂的條約,如《尼布楚條約》,是滿文、俄文、拉丁文三種文字書寫,沒有漢文。這說明主要是在漢地,面對廣大漢人,公共文件才是滿、漢雙文,對外簽訂的條約一般都是滿文。直到晚清,漢文地位上升,《南京條約》才開始有漢文。

國家領導人商量大事的時候,也是用滿語,給皇帝的奏摺也是滿文。一般到了一定級別的漢族大臣也都會滿語,如林則徐就留下刻苦學習滿語的故事,不懂滿語,就難以參加國家大事的商議。

一直到慈禧太后掌權,慈禧太后的滿語限於口語,她口語還是很好,所以宮內還是使用滿語交流。但慈禧入宮比較早,入宮前,學習的文化不深,只學好漢文,對滿文不熟練。所以自慈禧太后以後,遞交的奏摺,她只看漢文,跟漢族大臣研究國家大事的時候,也用漢語。

上邊說的上層,那麼下層呢?

入關的時候,像順治、多爾袞等上層,是以滿語為母語,他們小時候上學,也有漢文課,但作為外語學的,不熟練,甚至可能不會用漢語進行深層交流。一般的旗人,大多是隻會滿語,不懂漢語。但需要統治廣大漢人,所以就需要很多翻譯。

但很快就發現問題,就是招來懂滿語的漢族翻譯,經常謀私利,就是一般漢人給他好處,他就往好了翻譯。如果漢人不給翻譯好處,翻譯就給使壞,往壞處翻譯。

大清上層查清這類事情很普遍,於是就打算普及雙語教學,促進旗民關係,促進滿漢民族團結。

開始也打算在漢地全面開展雙語教學,但一個最大問題,就是沒有那麼多即懂滿文又懂漢文的師資,一般漢族讀書人只會漢文,懂滿文的非常少。所以向漢地全面推廣雙語教學無法實施。於是只能在旗人內部開展雙語教育,這樣師資是夠的。到康熙後期,大多數旗人已經可以熟練使用漢語了。

因為旗人住各地,都是單獨建滿城,北京也是內城由八旗居住,一般民人遷移外城居住。這樣有單獨的語言環境,滿語還是長期存在。但清政府一直強調民族團結,旗民魚水情,這樣滿漢交流多了,就說一種漢語夾雜著滿語的話,這就是北京話由來。包括那些駐防南方一些地區的旗人,他們說話也接近北京話,而與當地漢人的方言不同。這才出現,辛亥革命的時候南方屠滿,就是靠說話辨別,特別是讓說666,發現是北京話的可以就判斷旗人,遭到殺害。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


我們知道,我國有56個民族,而滿族又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數偏少的一個民族。明朝末年,滿族清軍挺進中原的時候人數極少,官職人員和軍隊官兵相加才5萬左右,帶上全部家眷也不過二十多萬,憑如此少的人數去統治諾大一箇中國,去統治四、五千萬的漢人已經九牛二虎了,奢談要在全國推廣滿語教育豈是不自量力?進關入主北京的前清皇帝們能清醒地認識到,滿清民族的語言文字才不過短短的上百年曆史,更深刻地認識到漢族語言文字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況且還博大精深。二者相比,簡直天壤之別。好在前清統治者不狂妄,好虛心,且有自知之明,他們傳承了明朝留下來的歷史傳統,繼續在全國實行漢語教育。如今回望三百多年前的那段歷史,滿清統治者的選擇是明智的、正確的,至少保證了優秀的漢文化傳統教育沒有因改朝換代而造成歷史斷層。





王榮聯1


我個人認為,第一沒有必要,漢族在中原已經紮根幾千年,雖然歷史上都有少數民族統一中原,但畢竟是少數,經過一段時間的管理後,最後還是由漢族管理,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而且漢族文化已經幾千年了,包括每個少數民族地區或者國家都在學習漢族文化,以漢族文化當做治理國家的基礎,元朝,算是比較了不起的國家,可是就這麼了不起的國家,也沒有發佈全國學習蒙古語,何況現在的大清,如果強行去做,恐怕會激起民變,在清朝皇帝眼裡,漢族文化是安撫漢族百姓最好的方法,現在讓他們學滿語完全沒有必要。第二在於漢族文化的精髓,漢族文化可以說是統治中原的鑰匙,在清朝初期,包括金朝等少數民族都在不時不克的學習漢族文化,以他們為基礎,治國馭人,而且滿族文化沒有像漢族文化那麼博大精深,也沒有值得推廣的東西,只有語言,如果支持滿語,可能會讓漢族百姓反感,也會讓這有千年文化的東西,隨著時間而失去,四書五經是漢人科考,學習的文化書籍,沒有了他們,就相當於漢人沒有了依託,這會讓很多人才流失,學習滿語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歷屆王朝也都只是百年,如果將千年的文化改變,大清是說什麼也做不到的,反而會加劇大清的滅亡,畢竟滿族還是少數,要想治理好漢人,就要知道他們的精髓,這樣才能讓大清走向更遠的地方。


不要懷疑我的未來


說道清朝不推行滿語教育,不是他不想推,實在是無法推廣,也就是說,這根夲辦不到。天聰八年四月,清世祖,太宗福臨,頒佈上諭曰。朕聞國家承天立業,未有棄其國語,而習他國語者。棄國語而習他國之語,其國亦未聞能有長久者。今國家官名但用漢文,從其舊號。夫見善不喜,知非不改,俱未為得。朕雖未成大業,亦不至聽命他國。凡吾國城邑之名職官之名,俱新易以滿語,乃不用總兵,付將舊名。什麼意思呢?是說你漢人的典章制度再好,我也不學,我們滿人的制度再不好也不能放棄。從今後凡國家的城池,地名,官名,都要換成滿語。明朝時的什麼總兵,付將的名都不要叫了。可見清太宗是拒絕漢化的。他說這話,是清朝的天聰八年,也即明思宗崇禎七年,這距清入關還有十年。說不準棄其國語,曰官名地名仍用滿語,這以是入關前說的話了。這豈不是在說,他不願漢化前就巳經漢化了?

但仍有些滿人在糾結要不要漢化。甚至叫讓宗室子弟,不準學習漢文,並在讀書名額上給以限制,結果使得宗室子弟,反到難於出仕當差,這才叫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但即便這樣,漢化的阻力仍然很大。乾隆二十年五月,朝庭又發出了上諭。謂近日滿洲薰染漢習。每思以文墨見長。並有與漢人較論同年行輩,往來者,殊屬惡習,此等惡習,不可不深加整改。嗣後滿洲八旗,須以騎射為重。箸通行曉喻,八旗部院知之。你瞧為反對清人漢化,鼓吹以嫻習武藝,替代學習漢文化。即便這樣,到道光年間,上距清軍入關,業以二百年,清人不願漢化,己是餘音渺渺了。

順治二年三月,大學士馮銓,洪承疇,上奏皇帝。自古帝王奠安天下,必以勤德修學為首。故金之世宗,元之世祖皆博綜籍,至今稱頌不衰。皇上滿書均己熟習,但帝王修身治民之道備於六經,一日之間,萬幾待理,必習漢書,知漢字,然後上意得達,下情得通。祈擇滿漢詞臣,朝夕進講。則聖德日新,治化日光。你看馮洪兩個降臣,還真給清庭出了個好主意呢!

在這種勸導下,滿清皇帝還真有不少長進。康熙帝自己說,朕覽過之書,雖日月間隔,不甚遺忘。今雖年歲稍增,而記性不減。目前陳列之書,如欲查考某卷某處,但指近侍取之,亦可即得不致錯誤。這位皇帝不但愛讀漢書,對中國的古詩詞,也來了興趣。十一年間共寫詩九千七百餘篇。編為四集,一百卷,目錄十卷,統合三萬三千九百五十餘首,寫的好壞就不知道了。在皇帝的帶領下,至乾隆年間,宗室人員己基夲不會說滿語了。這與清之諸帝日已漢化有關。但我以為,漢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一重要原因。說道這,清人漢化,還不止文化方面。在生活方面也有大變化。如嘉慶二十一年上諭曰,朕恭閱仁宗實祿嘉慶元年二日欽奉上諭。鑲黃旗都統,查出該管秀女內有纏足者,又,嘉慶十一年十一月上諭曰。近日旗人耳濡目染,不免沾柒漢人習氣。大臣官員之女,竟與漢人婦女衣袖相似,總之在穿戴方面也在漢化。隨著歲月流失,滿漢通婚,也開始解禁,時間關係,不在這裡說了。最後以乾隆一首詩作結。《懷舊》詩曰。八旗讀書人,何假詞林援。所以染漢習,率以忘世舊。問以云何事?雲我讀書秀。乃至涉文章,雲我旗人胄。兩俱失進退,終鮮大成就。自開國至今,任事奏織茂。若輩一二人,其餘悉貿貿。就這破詩,怎麼也是皇帝寫的,大家湊合著看罷。本文完。


遼陽郭同建


就它們的語言來說,根本無法全國使用,首先,它們的文字只有百來年曆史,而漢字卻進化了三四千多年,它們的語言只有幾百年歷史,還不及黃帝時期的漢語。試問,這樣的語言怎麼推?

吃了麼?

今天捉了幾條魚?

一條 一條 一條 一條(四條的意思)


chenlingkan


連皇上都不會,推廣個屁。幾十萬旗人是一個軍事集團,裡面有漢人胡裡改人,蒙古人朝鮮人,通古斯人,甚至還有流浪過來的俄羅斯人,滿語在這個幾十萬人的集團裡都推廣不開,還想推到全國


staticfinal2018


如果中國漢字被野人女真韃子文字取代中華文明將成為印度的翻版古中國將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雖然被剃髮易服了但還是有點幸運把文字保留下來了就有機會復原被韃子摧毀消失的文明


黴離賤噴子的希望


人豈能獸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