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百姓興起重修“家譜”熱潮,你怎麼看?

你不知道的河南


過年時,兒子突然問我“老爸,我是咱們家族的第幾代啊?”

這讓我一時語塞,老子都不知道自己是第幾代呢,哪知道你是第幾代?

說到家譜,其實不光是題目說的河南人掀起了重修家譜的熱潮,現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在重修家譜,尤其是農村地區。這幾年過年回山東老家,就切實感受到這一點。

家譜,又被稱為是“小史記”,是一個家族的《史記》。記錄著一個家族千百年來的變遷,譜寫著幾十代人彙集的家族文化,是漂泊遊子最後的根基。

老張覺得,現在的修家譜熱潮,從側面反映了當前社會的一些現象:

1.生活安定富足的表現

俗話說,“亂世藏金,盛世修譜”,身處亂世人們朝不保夕說不定哪天就不明不白的死去,根本無暇顧及家譜這種不能填報肚子也不能保平安的事。只有到了今天這樣安定富足的生活環境,大家生活安穩又有充足的條件,才會想起重修家譜。所以,重修家譜熱潮實際上是盛世的一種表現。

2.傳統農村正在消逝的擔憂

今天,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大量的農村人口遷入城市居住。國家又在推動新農村建設,不少農村村落拆遷搬進了集中安置的樓房,接下來全國更多鄉村將拆遷集中搬入樓房,傳統的農村村落正在一步步消逝。深處農村的人們很敏感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同時也引起了他們的焦慮和擔憂。農村人不像城裡人那樣冷漠,農村人更注重親情和血源,所以重修家譜就成了很多人的選擇。

老張的祖上是從陝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往山東的,後又在山東境內經歷了幾次遷徙,目前家族的族譜只能追溯至七八代,而且在我爺爺輩就停止了修譜。這兩年回去過年,家族長輩們和一些兄弟們都提起,準備要重修一下家譜。老張也希望我們老張家的家譜能早一些修繕,讓漂泊在外的我的下一代,下下代們都能有根系可追溯。


南京老張


說到家譜在我家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我母親是漯河市區人姓婁,我奶奶是平頂山葉縣村裡人也姓婁,並且她們的婁往上查到第七代都是同一個祖先,每兩年就要相互續一下家譜,還有我嬸也姓婁,和我奶奶的婁很近。按照婁姓輩分我奶奶比我母親還要低一輩,所以不得不感嘆家譜多麼重要,相距幾百裡還能陰錯陽差的找到一家人。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像李姓、高姓、王姓等等他們都有自己的家譜。以前還是用毛筆寫的,我見過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上面清晰的記載著李姓幾代誰由什麼地方遷至什麼地方,代代翻新但是還保留原本。

隨著近些年經濟的發展,河南作為勞務輸出大省,人們不斷向外遷出。以我家為例,原來的本姓親戚最北在北京,最難在廣州,遷出去後就很少走動了,我想用不了幾代就會徹底忘記了。所以我認為應該掀起重修家譜熱,曾經存在過都應該有所記錄,也許幾百年以後,後人們看到這些家族史的變遷,還能找到自己的親戚,這也是留給後代們最寶貴的財富。

我是海域藍豚,河南自媒體,持續更新更多本地問答,喜歡請點右上角加關注,歡迎評論點贊,謝謝!


河南這些事兒


重修家譜,過年這種事情近年來一直都在遊,近年來社會上掀起重修家譜的熱潮,無論是來自城市的成功人士,還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們都在做著同一件事情,那就是重修家譜,也許你心中會有諸多疑問,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重修家譜呢?接下來就由我來為大家詳細解答一下。


其實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心中都會有我是誰?我的祖先來自於哪裡,等這樣或者那樣的疑問,為了解決心中這種疑問,人民就寄託於重修家譜,那麼家譜是什麼呢?什麼是屬於家譜?其實家譜的起源比較久遠,它裡面詳細記載了家族的起源和發展,並且對各個支系都有詳細的說明,甚至還記載了這個姓氏的歷代名人,事後才可以清楚的瞭解到自己的來龍去脈。

然而家譜在歷經不同的社會動亂之後,絕大多數家庭都遭到了毀壞和粉錘,這樣就導致後代無法瞭解自己的姓氏的起源和發展,為此人們心中就萌發了重修家譜的熱潮。雖然重修家譜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實際上卻非常的複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精力等,不是單純一個人就能夠完成的,需要族人之間的一起努力,此外還需諮詢大量的家族研究專家,和進行實地考察與蒐集資料等,這樣才能確保家譜完整性與真實性。



重修家譜之所以成為當代的新熱潮,主要如今社會發展已經平穩,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物質方面已經滿足,以至於隨著年齡的增大,心中的落葉歸根情感越強烈,而重修家譜就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所以說,重修家譜這種熱潮興起,是人們對於落葉歸根情感的一種追求,我還是很支持這種精神的,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努力重修自己家的家譜,找到自己到底姓什麼?起源於哪裡?大家都怎麼看呢。歡迎大家在下面評論區評論留言。


農村小夥玉航


在河南農村,流行一句話耐人尋味,如果誰家的家族裡出現了比較有本事的達官顯貴,就會備受尊重, 而且百姓們會隨口說上一句:人家祖墳上該出蒿子。而通常,這類人也會被家譜記錄,被認定為家族的 驕傲,成為光耀門楣的先賢。


而近年來,隨著根親文化的繁榮,每年都會有很多華人回鄉尋根拜謁祖先,就連農村也開始流行起來重 修“家譜”的熱潮,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初衷: 其一、認為家譜作為家族的歷史,應該得以傳承記錄,是一個家族興衰的見證,對於家族的凝聚力很有 幫助,應該重視。

其二、也不乏有人以續家譜為名,凝結同氏宗親,或以此拉幫結派搞團體,或為實現利益進行商業操作 。 其三、外出打拼賺錢之後衣錦還鄉,認為自己應該為家族做點貢獻,作為家族“有頭有臉”的人物,有 義務傳承上祖功德,教育後人成材。 而不管怎樣,重修“家譜”熱潮也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而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對於國家和社會凝 聚力的構成起著不可小視的作用,只有一群族人團結起來,那麼由無數個族人組成的國家就更容易團結 了。


東方今報


《世界李氏通天總譜全書》總編纂李正給您的一封親筆信

       李氏人口居全球萬姓之首,擁有1.3億人口,是一個有著悠久家族文化傳承的群體。目前,世界李氏族譜全書成譜已達八噸多重, 六千餘冊, 把全球三十二個國家親源匯聚在一起,已鑄成天下第一譜的宏偉壯舉,超多項吉尼斯記錄!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注重鄉情祖誼的民族,尊祖敬宗、報本返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性,正是一種來自祖先遙遠血脈裡的神秘力量,把各代祖孫凝聚在一起,不管他身居何國何方,在他們心中充滿了共同的驕傲和榮光。正是這種對祖根的依戀、對親緣的嚮往、對故國家園的魂牽夢繞、對中華文化的自豪認同,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情感中不斷醞釀、發酵、積澱、昇華,最終形成強烈而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世界李氏通天總譜全書》正是基於這樣的情愫,把全球李氏以血脈紐帶這一特有而神聖的文化形式凝聚在一起,激發了李氏人同根同源,共興共榮的親情,一起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獻策出力!

       我們李氏宗親要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發揚家風,傳承家範,發奮圖強,立家興國,光宗耀祖,智慧有為。

       一要尊祖愛國。顧名思義祖國就是祖先和自己生長的地方。尊祖愛國,尊祖愛族,尊祖愛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根之木要枯萎,無源之水要幹竭,無脈之人要禿廢。樹長千丈,葉落歸根,尋根認祖,人性所歸。我們李氏人要以這次修譜為基礎、為橋樑、為紐帶,親戚越走越親,情誼越敘越長,讓我們相聚在血緣始祖皋陶公靈牌下,認宗歸祖,生生不息,延綿根脈。

        二要愛家愛鄉。樹大分枝,人多分家,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出生的地方就是籍貫,出生的地方就是家。不愛家的人愛不了國,不愛家的人也尊不了祖。希望各位宗親要立志家鄉、眷戀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只有把家鄉建設好了,把家裡建設好了,才有資格,才有能力,才有錢財支援宗親,善舉宗族發展之大事。

         三要圖強向上。自古以來,立於民族之林永不衰敗的奧秘,就是靠自身的頑強不息、拼搏進取、發奮圖強。各位宗親要學習和繼承先輩的光榮傳統。我們不僅要崇祖愛國,報本思德,知書達禮,博學多才,勤勞節儉、艱苦奮鬥,敢打敢拼,敢為人先,與時俱進,創新發展;而且要發家致富,改善生活,增強實力,才能光宗耀祖!

        四要和睦互助。家和萬事興,族和萬事順,國和萬事昌。和者得天下,分者成孤寡。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經驗。我們宗親雖天各方,但在一箇中華大家園裡,都是中華兒女,龍的傳人。在李氏族群中都是皋陶血脈,李氏子孫。團結就是力量。全球李氏一家親,両岸三地一家人。對於宗親各方的建設和發展,大家都要互相關注、關心、關愛,特別是在遇到特殊情況和成全宗族大事的時候,要相互扶助,極積支援。且不要互相排斥、互相制約、互相拆臺。只要我們真誠地團結起來,我們必然會族旺家興。

       五要文明進步。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我們要在修譜時明族規,亮家訓,傳家風,重家教,鑄族魂,揚正氣,要結合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則訂家族文明公約。把遵紀守法,踐行社會公德,倡導辦好事,做正直人、與人為善,尊老愛幼等作為文明的準則。一個文明的人會立起一個家族的文明,一個家庭的文明會帶來社會文明,社會的文明才能實現人類的文明和進步。

       一一摘自2014年李正《世界李氏通天總譜全書*遷麻城始祖季八公總譜》頒發大典上的致辭


有譜報道


我國一直有句俗語“亂世藏金,盛世修譜”。有國才有家,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民族崛起,人們也就更注重家族的發展了。

縱觀河南近年來興起的“修家譜”熱潮,更加充分說明了家國天下情懷。有人說“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這話說得沒錯。

古時候,河南被稱為“中原”,是中國的中心;也是道家、墨家、法家、文學家、等思想的發祥地;更是華夏民族姓氏重要發源地。

據統計,中國百家姓大約有1萬個,源於河南姓氏大約有2000左右個,河南目前有全國最常見的姓氏100多個,而且都是大家族。

漢族人修家譜是規律的,一般是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第一次修家譜的熱潮是在1985到1988年間,我國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了,又開始重視家族文化建設的重要階段。

有家譜的族群,在修家譜的過程中,讓很多同宗同祖的人,從祖國各地,甚至是居住國外的家族中人,都能在一個時間裡,統一起來。瞭解家史、發揚家風、增強家族凝聚力。

“人必有家,家必有譜,譜必有訓。”

有書君覺得修家譜是一個特別好的行為。一個龐大家族,有歷代宗親家譜,讓我們對家族的發展產生榮譽感。有了修家譜的活動,就產生凝聚力。如果每個家族都有凝聚力,對建立和諧社會,增強後代的愛國意識,對國家建設有積極促進作用。

我們家是滿族正藍旗人,我們民族有龍虎年修家譜一說。父親說過去我們的家譜只有男子可以看,續譜也是族長或者長房長孫的特權。我父親是長房長孫,家譜一直在我們家裡。

1988年正值龍年,我們家族修了一次家譜。以前家譜只有族裡的男人才可以上譜,從這次開始,女人也上譜了。從家譜的發展和傳承上,體現了了與時俱進,男女平等的思想。

從我家的家譜上可以看到我的祖先原住地,經過幾次輾轉遷移,連祖墳的選址都有詳細記載。可以說家譜即是平民百姓的家族史,它記載著的血脈興衰,家族的歷代宗親,種族文化傳統的繼承。

從1988年至今,又一個30年過去了,正是修家譜的又一個高峰年段,所以河南這個華夏民族發源地,開始興起修家譜熱潮,也在情理之中了。

有書君認為:中國的家譜文化,博大精深,傳承家規族訓,對於規範人生和教育子弟有著積極的意義。例如古代的朱伯廬治家格言就一直世代相傳,成為家庭教育的最好教材之一。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飲水思源和追根尋祖的傳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修家譜則是對傳統習俗的尊重和傳承。據統計,中國百家姓的1萬多個姓氏中,有1千5百多個姓氏源於河南。常見的6百多個姓氏中,有1百多個根在河南。

另據不完全統計,河南地區保存完好的族譜數量超過2萬餘種,涵蓋了270多個姓氏。個人認為,選擇此時大規模重修家譜,主要原因有3點:

第一,“盛世修家譜”是一項傳統的民間習俗。如今的時代是民族復興的時代,我國社會各領域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這種盛世的環境下,回頭整理民間傳統文化,梳理民族之根、家族之源十分必要。

第二,傳承民間傳統文化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各種新生活方式和新的觀念,給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帶來了不小的衝擊。許多年輕一代不關注家譜文化,對家族傳承一無所知、毫無興趣。重修家譜是希望能夠喚起社會各界對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視。

第三,是對家譜亂象的整理。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國內局勢動盪,戰爭頻發,百姓流離失所,人口銳減,許多家族的家譜失傳或出現斷層,一直沒有修訂。另一方面,由於明清時期不良社會風氣,許多家譜出現了牽強附會,甚至胡拼亂造的現象,而且一直流傳影響至今。在現代科學研究的輔助下,對此類家譜進行現代化升級改造尤為必要。

不管怎麼說,河南中原地區是百家姓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大規模重修家譜的熱潮,對於摸清楚中華民族的起源和發展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應該被全世界的炎黃子孫支持和讚揚。


文史琅琊閣


其實家譜是一個家族文化傳承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不斷演變的一個重要見證,修家譜不是為了傳統封建,而是為了更好的記住自己的根在哪裡,記住自己家族中都有哪些人,增進家族間的情懷,就像每年年夜飯的時候家族都會在一起聚聚餐,也是一樣的道理。


像修家譜一個是為了讓自己和後代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免得以後連自己是誰的後人都不知道,再有一個就是為了序上自家的字輩,因為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字輩還是很重要的,所以說無論到什麼時候都不能夠忘本。

像我們老家商丘睢縣,然後也算是一個大姓吧,屬於弓長張,雖然說是在睢縣居住,但是也是在八九十年前從當時的開封府考城縣遷過來的,也就是今天的蘭考縣,再往前推算,蘭考縣那塊的也是從山東遷過來的,所以說有一個家譜可以記載的清清楚楚。


商丘身邊事兒


修家譜很正常,歷朝歷代的人都修!我家的祖譜,從黃帝算起到東漢是發展期;東漢有確定老祖宗繁衍後代,傳至今天,經歷一百多代人。

我看過我家三個不同時期祖譜的版本,一個是清朝時期的毛筆字手抄版本(居老人講:文革時候燒掉一大部分,現剩殘存一本)

二版本是國民黨時期(1948年)印刷出版的!

三版本是上世紀九十代岀版的!

祖譜,就是一部歷史文化史記。記載前人,影響後人。


雲廬煮酒


今年春節,家譜也成為網絡熱詞。大河報記者在微博上以“家譜”為關鍵詞搜索河南區域,發現在春節期間發佈的相關微博就有數百條。

記者瞭解到,中斷83年後,洛陽田氏在今年春節啟動續寫家譜。網友“鄭原野老”查閱家譜發現自己是第二十三世,而祖上於明朝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河南溫縣,迄今650年。他感慨道:“六百多年,是美國建國曆史的近三倍。”

“老話說:‘亂世藏金,盛世修譜。’這應該就是近幾年來,中原民間興起了‘修譜熱’的原因吧。

家譜是平民百姓的史冊,被稱為老百姓的“小史記”。它不僅關乎血脈,更關乎記憶、文化、傳統等生生不息的傳承。

“人必有家,家必有譜,譜必有訓。”除了記載譜系傳承,家譜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家風家訓,這是家族文化基因的傳承,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家譜中的體現,具有教育後世子孫的作用。

“看著家譜,聽爺爺給我講祖輩們的故事,頗有幾分話當年的豪情。聽爺爺一字一句,如數家珍,腦海裡彷彿能看到他幼時,高祖父也是這樣看著家譜一點一點告訴他曾經的雨雪歲月。仔細想想,真想悄悄告訴時光,請你回回頭,不要走得太快了……”網友 @遠行去看山 的評論,很能體現當今修家譜熱的箇中心裡。

中原興起家譜熱,你認為有必要嗎?你怎麼看?(204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