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諾門坎戰役失敗後,為什麼還要修建大量的地下工事?

第一軍情


1939年發生了一件大事——諾門壩戰伇,對戰雙方為日本的關東軍和蘇、蒙軍。這一戰伇,最終以日本關東軍的失敗而告一段落,但日本並沒有就此停止其“稱霸世界”的願望,他們在東北做了一些小動作,卻沒有想到這一動作讓在東北躲藏的日軍全部被殲滅。

對於日本在諾門坎戰役失敗後,為什麼還要修建大量的地下工事,對於這一問題,首先,我想先從日本在諾門坎戰役為什麼失敗分析。一方面,當時的日本由於對自身實力的高估,認為自己在各個方面都比別人好,所以在諾門坎戰役中,他們將蘇軍看的很低,導致他們太過輕敵而失敗。另一方面,日本關東軍他們一直強調的是戰鬥意志和他們口中的武士道精神,認為他們自己的意志和精神比敵軍高就可以戰勝敵人,這種想法可謂是天方夜譚,不輸才怪。再者,就是當時的蘇軍可以說戰無不勝,不僅是領導人的頭腦靈活,更是蘇軍的武器強大。當時的蘇軍就有坦克、衝鋒槍等威力極大的武器。而且由於日軍的輕敵導致領導不靈活使在戰伇中失敗,所以關東軍不敗誰敗。

日本為什麼修建大量的地下工事。一來呢,關東軍不服輸,認為自己輸的原因是蘇軍強藥充足,而且自己的戰鬥意志這麼統強悍怎麼會輸。二來呢,是想躲避蘇軍的追蹤,建在地下不引人注目,而且必要時還可以打蘇軍個措手不及。三來,想為之後與蘇軍再次宣戰做努力,提高自己的作戰能力,保障士兵的生命和尊崇他們的武士道精神,以及對後勤支援提供合適的場所,為下一戰的勝利做奮鬥。

日本在諾門坎戰役中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只是意識到蘇軍強大以及蘇軍彈藥的充足,他們不服輸,也不願輸,所以日軍在諾門坎戰役失敗後又修建大量的地下工事。


沐風談兵論道


日蘇諾門坎戰役後,日本戰敗,不過日本關東軍開始意識到蘇軍的強大後,就在中蘇邊界線修建了大量的地下防禦工事,號稱東方馬奇諾防線,準備有朝一日能夠攻擊蘇聯。其中有一處地下要塞功能齊全,火力最猛,這就是東寧要塞群。該要塞正面防禦寬110公里,防禦縱深達到了50多公里。整個要塞群由11個山峰構建,分為作戰,保障和後勤支援三大部分,裡面暗藏武器彈藥倉庫,野戰工事等。

然而日本做夢也沒有想到,動用中國17萬勞工,費盡心思修建的防禦陣地只堅持了短短的20天,就被蘇聯一舉打破了。1945年8月初,150萬蘇軍出動大量的坦克和飛機向日本關東軍發動了總攻,蘇軍快速的攻克了東寧要塞群眾的兩處重要要塞,就剩下一支依靠吃日軍屍體的“鬼軍”,這支鬼軍藏在一個叫麻達山的洞裡。他們破壞了通訊設施,還不知道外面的日軍都已經投降了。

後來蘇軍消滅了外圍所有日本軍隊後,發現這個藏兵洞的鬼子軍,覺得沒必要再打了,就派出一名投降的鬼子去洞內勸降,可這些鬼軍直接殺害了這名投降分子。之後蘇軍又派出一箇中國人去勸降,結果又遭到了毒打,這下子可徹底激怒了蘇軍。蘇軍運來大量的汽油,澆灌了麻達山的各個路口,然後點燃,一時間沖天大火冒起,燒的鬼子軍隊吱哇亂叫,悽慘無比。整個藏兵洞裡最後只活著爬出來29名鬼子,至此在東北的鬼子全部被消滅乾淨了。(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軍迷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提問是不準確的,日本關東軍修建偽滿洲國“國境”工事是從1934年就開始了的,無論從時間上還是方向上,與諾門坎戰役(1939年外蒙)都沒有直接關係,它是關東軍根據《對蘇攻勢作戰計劃》於1932年便制定的方案,在我國東北邊境的築壘區域建設就是該計劃的一部分。



這些工事是可攻可守型的兩用軍事堡壘,可攻,是因為建有大量屯兵隱蔽所、軍用機場、公路與鐵路 ,秘密出口最近的距離蘇聯只有500米,幾乎修到了蘇聯紅軍的鼻子底下 ,日軍據此可以秘密集結兵力和突然發起進攻。

可守,是東起吉林琿春、中段經過黑龍江省中蘇邊境、西至海拉爾的近5000公里的曲線上,關東軍共修築17個要塞群,約8萬個永備工事,此外,還包括數以千計的倉庫、電站和縱深野戰陣地等附屬設施。一旦形勢不利,日軍即可憑藉要塞和工事死守。



應該說,在“關東軍特別大演習”和偷襲珍珠港的1941年之前,日本人是準備利用這些工事閃擊蘇聯的,此時關東軍大約有85萬精銳部隊,野心勃勃;到日本決定“南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大批關東軍主力師、旅團被抽走後,外強中乾的關東軍又打算籍此來抵禦蘇聯軍隊可能發起的進攻。

日寇自詡要塞群為“東方馬奇諾防線”,實際上所動員的人力物力遠超法國人,僅欺騙和強徵來的勞工即高達320萬人,為了保守秘密,還大量屠殺參與重要工事修建的中國勞工,加上病餓及被折磨致死的,保守估計在100萬人以上,是日寇欠下中國人民的一大筆血債。



諾門坎地區是不在日軍的築壘區域之內的,相反,諾門坎戰役後日本關東軍一直不肯服輸,拼命抓緊要塞建設準備對蘇進攻,共建立了14個“國境”守備隊,二線佈署野戰師團。

搞笑的是,如此龐大的要塞和工事集群,在蘇軍對日作戰時並沒有起到什麼真正作用,一方面是蘇軍外貝加爾方面軍從外蒙直插東北腹地,一方面是關東軍主力在蘇聯宣戰後迅速向cx撤退,只留下少量日軍據守要塞。

在蘇軍的重炮、炸藥和火焰噴射器的打擊下,很多要塞成了日軍的活棺材,我們耳熟能詳的東寧要塞、虎頭要塞等日軍守備部隊,在8月15日之後仍拒不投降,基本被全殲。


度度狼gg


自從1840年以後,中國就開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且經過了鴉片戰爭,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以後,朝廷終於開始認識到中國的軍隊已經遠遠落後外國的軍隊了。


自鴉片戰爭以後,國內就已經開展了洋務運動,其主要的宗旨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器物從而來對抗西方列強。 不管怎麼樣這個出發點是好的,而且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開始了萌芽,興起了一批近現代化工業,這是洋務運動偉大的功績。
但是洋務運動培養出來的軍隊戰鬥力到底怎麼樣呢?就拿北洋水師來說吧,當時清庭為了培養水軍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的,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都是不停地投入,為此還不惜派人到西方去學習,比較著名的人物就是鄧世昌了。 但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被日本給徹底打敗。

後來瞭解到,原來北洋水師的經費已經提前被挪用了,而公然挪用公款的人竟然是清王朝站在最頂端的女人慈禧,其被用來修建頤和園。 當北洋水師和日本侵略者打仗的時候,竟然發現炮彈裡面裝的是沙子,這些事難道說慈禧不知道嗎?其實她是知道的,因為在慈禧看來自己的享樂比國家名族的存亡要更加重要。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八國聯軍侵華以後,慈禧竟然答應了所有西方列強的要求,只要他們不打自己。


小刺歷史觀


首先,日軍在東北中蘇邊境附近大量修建築壘地帶並不是在諾門坎戰役以後開始的,而是很早就開始了。

日軍在中蘇中蒙修建的築壘地帶有兩個目的,一個是作為防禦的依託,還有就是準備作為對蘇作戰的進攻出發地,這些築壘地帶是攻防兼顧的不只是防禦陣地。

而在諾門坎戰敗後,對於蘇聯方向的防禦要求要大於進攻出發地的要求。

實際上,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各國都沒閒著,尤其是歐洲大陸,法國人修馬奇諾,德國人修齊格飛,蘇聯人修斯大林,日本人就在東北修築壘地帶,當時的軍界認為,堅固的防禦陣地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法寶,所以各國都在大修防禦工事。


有痰


日本在中國東北修築地下工事分為三個階段:

1934年到1939年,初步建設要塞陣地,配合國境守備隊;1940年到1944年,強化要塞,擴充前期工程;1945年修築通化等地的雙重陣地,要把“全偽滿州國”要塞化。

諾門坎戰役爆發於1939年,是日、蘇雙方代表偽滿洲國和蒙古國的一場戰爭,以蘇聯統帥朱可夫上將的勝利而告終。

這場戰爭,蘇聯的投入是很大的,兵力優勢近500坦克,400裝甲車,投入物資更是不計其數,光作戰物資蘇軍就投入8萬噸,炮彈就3萬噸,而日軍猜不到2000噸的作戰物資。

經此一役,日軍吸取教訓,開始向東北調日本陸軍主力部隊,貯藏物資,強化工程要塞,修建更多的工事。

題主所說的諾門坎戰役後修建地下工事的說法不是十分準確。確切的說是諾門坎戰役之後,日軍看到了不足,吸取了教訓,然後實施了地下工事的二期工程,用以鞏固日本關東軍在東北的勢力範圍,為下一次戰爭做準備。


奔走的草原狼


跟蘇聯在諾門坎獲得所謂的戰略勝利後,還要增兵144萬守邊境的道理是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