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诺门坎战役失败后,为什么还要修建大量的地下工事?

第一军情


1939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诺门坝战伇,对战双方为日本的关东军和苏、蒙军。这一战伇,最终以日本关东军的失败而告一段落,但日本并没有就此停止其“称霸世界”的愿望,他们在东北做了一些小动作,却没有想到这一动作让在东北躲藏的日军全部被歼灭。

对于日本在诺门坎战役失败后,为什么还要修建大量的地下工事,对于这一问题,首先,我想先从日本在诺门坎战役为什么失败分析。一方面,当时的日本由于对自身实力的高估,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好,所以在诺门坎战役中,他们将苏军看的很低,导致他们太过轻敌而失败。另一方面,日本关东军他们一直强调的是战斗意志和他们口中的武士道精神,认为他们自己的意志和精神比敌军高就可以战胜敌人,这种想法可谓是天方夜谭,不输才怪。再者,就是当时的苏军可以说战无不胜,不仅是领导人的头脑灵活,更是苏军的武器强大。当时的苏军就有坦克、冲锋枪等威力极大的武器。而且由于日军的轻敌导致领导不灵活使在战伇中失败,所以关东军不败谁败。

日本为什么修建大量的地下工事。一来呢,关东军不服输,认为自己输的原因是苏军强药充足,而且自己的战斗意志这么统强悍怎么会输。二来呢,是想躲避苏军的追踪,建在地下不引人注目,而且必要时还可以打苏军个措手不及。三来,想为之后与苏军再次宣战做努力,提高自己的作战能力,保障士兵的生命和尊崇他们的武士道精神,以及对后勤支援提供合适的场所,为下一战的胜利做奋斗。

日本在诺门坎战役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是意识到苏军强大以及苏军弹药的充足,他们不服输,也不愿输,所以日军在诺门坎战役失败后又修建大量的地下工事。


沐风谈兵论道


日苏诺门坎战役后,日本战败,不过日本关东军开始意识到苏军的强大后,就在中苏边界线修建了大量的地下防御工事,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准备有朝一日能够攻击苏联。其中有一处地下要塞功能齐全,火力最猛,这就是东宁要塞群。该要塞正面防御宽110公里,防御纵深达到了50多公里。整个要塞群由11个山峰构建,分为作战,保障和后勤支援三大部分,里面暗藏武器弹药仓库,野战工事等。

然而日本做梦也没有想到,动用中国17万劳工,费尽心思修建的防御阵地只坚持了短短的20天,就被苏联一举打破了。1945年8月初,150万苏军出动大量的坦克和飞机向日本关东军发动了总攻,苏军快速的攻克了东宁要塞群众的两处重要要塞,就剩下一支依靠吃日军尸体的“鬼军”,这支鬼军藏在一个叫麻达山的洞里。他们破坏了通讯设施,还不知道外面的日军都已经投降了。

后来苏军消灭了外围所有日本军队后,发现这个藏兵洞的鬼子军,觉得没必要再打了,就派出一名投降的鬼子去洞内劝降,可这些鬼军直接杀害了这名投降分子。之后苏军又派出一个中国人去劝降,结果又遭到了毒打,这下子可彻底激怒了苏军。苏军运来大量的汽油,浇灌了麻达山的各个路口,然后点燃,一时间冲天大火冒起,烧的鬼子军队吱哇乱叫,凄惨无比。整个藏兵洞里最后只活着爬出来29名鬼子,至此在东北的鬼子全部被消灭干净了。(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军迷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提问是不准确的,日本关东军修建伪满洲国“国境”工事是从1934年就开始了的,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方向上,与诺门坎战役(1939年外蒙)都没有直接关系,它是关东军根据《对苏攻势作战计划》于1932年便制定的方案,在我国东北边境的筑垒区域建设就是该计划的一部分。



这些工事是可攻可守型的两用军事堡垒,可攻,是因为建有大量屯兵隐蔽所、军用机场、公路与铁路 ,秘密出口最近的距离苏联只有500米,几乎修到了苏联红军的鼻子底下 ,日军据此可以秘密集结兵力和突然发起进攻。

可守,是东起吉林珲春、中段经过黑龙江省中苏边境、西至海拉尔的近5000公里的曲线上,关东军共修筑17个要塞群,约8万个永备工事,此外,还包括数以千计的仓库、电站和纵深野战阵地等附属设施。一旦形势不利,日军即可凭借要塞和工事死守。



应该说,在“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和偷袭珍珠港的1941年之前,日本人是准备利用这些工事闪击苏联的,此时关东军大约有85万精锐部队,野心勃勃;到日本决定“南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关东军主力师、旅团被抽走后,外强中干的关东军又打算籍此来抵御苏联军队可能发起的进攻。

日寇自诩要塞群为“东方马奇诺防线”,实际上所动员的人力物力远超法国人,仅欺骗和强征来的劳工即高达320万人,为了保守秘密,还大量屠杀参与重要工事修建的中国劳工,加上病饿及被折磨致死的,保守估计在100万人以上,是日寇欠下中国人民的一大笔血债。



诺门坎地区是不在日军的筑垒区域之内的,相反,诺门坎战役后日本关东军一直不肯服输,拼命抓紧要塞建设准备对苏进攻,共建立了14个“国境”守备队,二线布署野战师团。

搞笑的是,如此庞大的要塞和工事集群,在苏军对日作战时并没有起到什么真正作用,一方面是苏军外贝加尔方面军从外蒙直插东北腹地,一方面是关东军主力在苏联宣战后迅速向cx撤退,只留下少量日军据守要塞。

在苏军的重炮、炸药和火焰喷射器的打击下,很多要塞成了日军的活棺材,我们耳熟能详的东宁要塞、虎头要塞等日军守备部队,在8月15日之后仍拒不投降,基本被全歼。


度度狼gg


自从1840年以后,中国就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经过了鸦片战争,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朝廷终于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军队已经远远落后外国的军队了。


自鸦片战争以后,国内就已经开展了洋务运动,其主要的宗旨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器物从而来对抗西方列强。 不管怎么样这个出发点是好的,而且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了萌芽,兴起了一批近现代化工业,这是洋务运动伟大的功绩。
但是洋务运动培养出来的军队战斗力到底怎么样呢?就拿北洋水师来说吧,当时清庭为了培养水军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的,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是不停地投入,为此还不惜派人到西方去学习,比较著名的人物就是邓世昌了。 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被日本给彻底打败。

后来了解到,原来北洋水师的经费已经提前被挪用了,而公然挪用公款的人竟然是清王朝站在最顶端的女人慈禧,其被用来修建颐和园。 当北洋水师和日本侵略者打仗的时候,竟然发现炮弹里面装的是沙子,这些事难道说慈禧不知道吗?其实她是知道的,因为在慈禧看来自己的享乐比国家名族的存亡要更加重要。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慈禧竟然答应了所有西方列强的要求,只要他们不打自己。


小刺历史观


首先,日军在东北中苏边境附近大量修建筑垒地带并不是在诺门坎战役以后开始的,而是很早就开始了。

日军在中苏中蒙修建的筑垒地带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作为防御的依托,还有就是准备作为对苏作战的进攻出发地,这些筑垒地带是攻防兼顾的不只是防御阵地。

而在诺门坎战败后,对于苏联方向的防御要求要大于进攻出发地的要求。

实际上,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各国都没闲着,尤其是欧洲大陆,法国人修马奇诺,德国人修齐格飞,苏联人修斯大林,日本人就在东北修筑垒地带,当时的军界认为,坚固的防御阵地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法宝,所以各国都在大修防御工事。


有痰


日本在中国东北修筑地下工事分为三个阶段:

1934年到1939年,初步建设要塞阵地,配合国境守备队;1940年到1944年,强化要塞,扩充前期工程;1945年修筑通化等地的双重阵地,要把“全伪满州国”要塞化。

诺门坎战役爆发于1939年,是日、苏双方代表伪满洲国和蒙古国的一场战争,以苏联统帅朱可夫上将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争,苏联的投入是很大的,兵力优势近500坦克,400装甲车,投入物资更是不计其数,光作战物资苏军就投入8万吨,炮弹就3万吨,而日军猜不到2000吨的作战物资。

经此一役,日军吸取教训,开始向东北调日本陆军主力部队,贮藏物资,强化工程要塞,修建更多的工事。

题主所说的诺门坎战役后修建地下工事的说法不是十分准确。确切的说是诺门坎战役之后,日军看到了不足,吸取了教训,然后实施了地下工事的二期工程,用以巩固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势力范围,为下一次战争做准备。


奔走的草原狼


跟苏联在诺门坎获得所谓的战略胜利后,还要增兵144万守边境的道理是一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