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譜還有嗎?還能找到姓氏來源嗎?

彼岸花開有妖66666


家譜的記述分兩種,其一記述姓氏來源,只是有的很詳細,有的很簡略,一些常見的姓氏如張、王、李等,因為大家說孰知,所以常會省略,只會簡介其來源;其二就是一些修譜者稟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只記述已知的世系,對始遷祖之前的世系則不載。

此外,按照家譜種類來說,其記載又有不同。多數老譜(即1949年以前所修的族譜)記載姓氏來源,會依據《姓氏韻編》、《姓氏錄》等典籍記載;而新譜(1949年以後所修譜)記載姓氏來源,或者參考老譜的規定,或者從網絡上搜集相關信息,尤以後者可信度較低。

不過,無論何種方式,家譜裡面記載的姓氏來源並不是絕對正確的,是值得懷疑的,畢竟家譜是一家之史,有些家譜為了附會進行杜撰,即使世系部分(筆者曾見過一部族譜,將明末將領李成梁、李成棟列為族人,且稱二人為兄弟,極為可笑)。


楚邾


你的家譜還在嗎?還能找到姓氏來源嗎?

說起家譜,我不但感到自豪,但更多的是感到震驚。自從1369年(明洪武二年),我們五兄弟從雷州(祖上為徐聞知府)遷入海南,後五弟(信公)照原返回雷州照顧祖業,餘四兄弟在海南。大兄弟(仁公)定居瓊山縣,二兄弟(義公)定居文昌縣,三兄弟(禮公,時任定安教諭,是本人遷瓊祖先)定居定安。四兄弟(智公,時任澄邁縣教諭)定居澄邁縣。其它四兄弟的家譜,本人不堪瞭解,但我們禮公的家譜都是合族一起修繕的,約25——30年一小修,25——30年一大修,男人女人及出嫁女都一起修,從不間斷。從遷瓊到現在650年,定安鄧氏人口約7000多人,我們村就有3000多人。建國後,79年小修一次,2012年進行大修。

在2012年的大修中,詳細地記載著鄧氏姓氏的起源及發展分佈盛況,條理清楚,脈絡分明,記錄詳盡,我認為這是一次最成功的修譜。

之所以說它成功,是因為從譜中看到,我們的始祖鄧氏一世是殷商武丁黃帝的叔父季曼公封於鄧地,以曼為姓,後十九世祖吾離公立鄧國(約680左右年),至戰國時期被楚國所滅,為了紀念先祖,則以鄧為姓(曼公上至27代,是軒轅黃帝胞弟所傳。當時已姓鄧,名伯溫,曾已黃兄聯合炎帝一起打敗蚩尤。這段歷史還有待於考古學家再次證實)。47世祖鄧禹公幫助漢光武帝恢復漢室有功,被封太子太傅,28靈臺第一名功臣。我本支系是鄧禹公第六子鄧訓公所傳。遷瓊定居剛好101代,到我本人是118代。譜中還記載著歷朝歷代名人的譜序。記得最早的譜序為漢朝王羲之(漢朝大臣)所作。譜中還記錄著3600多年來,鄧氏傳下來的族訓,族規等族宗親做人的道德準則。飲水思源,我們村3000多鄧氏宗親,每年正月十七都在祖祠裡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以紀念先祖的養育之恩。

以上鄧氏族譜能如此完整傳承,曾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鼎力相助,藉此平臺,特向曾經幫助過我們修繕鄧氏族譜的各位專家、學者,國家有關工作人員,致以衷心的感謝,並祝您們生活快樂,工作愉快,吉祥安康!











鄧工280


我姓馬,家裡的長輩很多,但大都遺散各地,曾經最早的家譜是有的,但歷經滄桑洗禮早已丟失,後經家族尊長商議在2016年得以重新編纂留給後人謹記,家譜的重要性是一個家族的血脈傳承,是表達對祖先的敬意、感恩、不忘本,從古至今前輩人是如何走過了春秋風華,歷經了那些磨難和挫折進而保全了家族的興旺得以延續,無論是流浪、是達官顯貴、是普通百姓,祖先到底是誰,家族是從哪裡起源皆有載錄,我是家族譜中第十二代孫,據祖上流傳教我所知,我們家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出的,具體考證是有的,族中最長者名叫馬銘福,也就是有記載的第一代祖先,在家譜中名望最高的是我的祖爺爺馬席珍,曾就任咸豐皇帝時的要職——內閣中書,相當於現在總理的職能,後來我拍攝了紀錄片《馬家大院》以敬祖先,片中的內容全部屬實,馬家大院的那個時代算是最輝煌的時代,創辦實業,興辦教育,提倡清廉,憂國憂民,德高望重,在當地有著很大的社會影響,祖先的光輝得以保留和記載,會直接影響下一代人的行為與處事,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沒有祖先的叮嚀後人容易犯錯誤入歧途,對祖先的敬重就從家譜開始,中華傳統不能丟!








導演馬良


我的《家譜》經多位大師卦之、網上查之終於重建了!終於找到姓氏i的來源了!

我的祖藉是河北省豐潤縣順天府(京師一帶)。

我的《家譜》是祖先古狀元高文舉創建的。據說《家譜》曾顯靈保佑過狀元高文舉。

事情是這樣的。狀元高文舉有一天上朝,忽一陣黑旋風緊跟他而來……狀元高文舉預感有冤案告之,便斬釘截鐵地問“黑旋風”:“你從何來?有何冤事?為什麼找我呢?”話音剛落,“黑旋風”即刻刮回花亭邊的枯水井裡了……

老人家下朝回到家為《家譜》上了香並叩頭拜之,雖然是晚上,但是來到花亭躺在木椅上半睡著……便引出了《夜宿花亭》的千古佳話……

我的祖先狀元高文舉不是位弱書生,依照當時法律,雙手寫梅花字上書皇帝,依法對溫城相父女……進行了懲辦!狀元高文舉與張梅英終於結百年合好!

若干年後,八國聯軍進北京時,祖先帶《家譜》闖關東了……

在萬惡的舊社會,黑暗不僅奪走了年輕大太奶高?氏的生命,而且兩位姑奶很早就嫁人啦。據說《家譜》又顯靈了,太爺高萬恩與太奶高駱氏結婚了。可惜的是,我爺爺高明禮7歲、二爺高明儒5歲時,太爺高萬恩留下小腳太奶高駱氏離開了人間。

太爺臨終時告訴太奶,一定把兩兒子培養好,一定供奉好《家譜》……太奶終於完成了偉大而又神聖的歷史重任……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我們高家人從此當家做了主人……

父親高文陽是土改時參加革命的老幹部,不僅一塵不染,而且“精忠報國”。“文革”把父親批鬥吐血中病,造反派逼母親燒了《家譜》……可母親張鳳英急中生智把祖先板藏釘於碗廚,33年裡我家發生了許多不幸……但最不幸的是:品學兼優的老弟高振盛早亡了!

三妹高鳳勇拜求中學女英語教師卦之……我於1999年五十年大慶後成功取下這一珍貴的歷史文物,經多位大師卦之重新供之……

經網查,我終於找到了姓氏來源“姜氏,高元、炎帝……54世孫姜太公……60世孫狀元高文舉……”。

我的《家譜》而今又顯靈了!讓我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在《今日頭條》為實現教育、文化強國夢而奮鬥!


gzj6068



盛大spd


家譜在我大伯父那不過我拍了一些照片


Hello211467998


我們家譜還完好的保存著,共十二卷,據載我們澄清堂範氏一脈乃東漢清詔使範滂後裔,家譜創修於明嘉靖三十四年,歷經南明弘光乙酉年,清康熙四十八年,雍正八年,乾隆五十四年,道光二十二年,咸豐八年,光緒二十四年,民國八年,民國三十五年共十次續修得以延傳至今,撫卷拜讀感慨良多,感覺先人一輩輩生活真不容易呀!


煩想君


我們的家譜還有,以湟源小高嶺為主,西寧西川鎮海堡北莊馬氐家族為屬;始祖邯鄲,尋蹤歸祖是東漢伏坡將軍後裔。


塵埃落定151094879


家譜已經遺失了,只知道有春震(音)兩個字輩


郭恆培


家譜很多人都不可能有了,近幾十年來好多家族都沒有這方面的習慣了。不過要找的話肯定找得到。因為現在身份信息都是國家系統化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