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2018年最後一天,年三十就立春了,農村俗語“無春年,倒春寒。”什麼意思呢?

山谷裡的猴頭


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其實在古代我國的歷法實行的是農曆,也稱之為陰曆,是根據月亮的陰晴圓缺所制定出的歷法,當然這個曆法的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如果年份中沒有閏月的話,就會造成月份同季節不對應的情況,於是精明的古人就根據自然規律人為的增加了閏月。

目前來說,我國所實行的農曆同古代曆法還是有一定的出入的,大致以明年崇禎年間所編修的《崇禎新曆》,不過這個曆法未來得及實施,明朝就滅亡了,於是在清朝康熙年間才開始實施,但是這套曆法在民國年間,借鑑了大量公曆中的科學觀點,並引入了赤道、黃道並結合了天體運行規律重新規劃了二十四節氣,而這也是之所以如今個別年份會出現立春與春節前後不一的問題。不過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當前所實行的這套曆法的科學性應該是最高的,相對於過去的舊曆法來說,對於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節氣都更加合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候變化。

由此而言“無春年,倒春寒”的說法實在是站不住腳的,畢竟計算古代天文曆法的欽天監與當初制定該曆法的科學家並不具備未卜先知的本領,自然也不可能預測到無春年,是否一定存在倒春寒。

而對於倒春寒的發生情況,也是我國經常發生的一大事件,主要還是由於早春期間,我國容易遭受北部西伯利亞寒流的入侵,對於我國大部分地區造成一定的冷害或者凍害,但是這也並非說某地區一定會發生倒春寒,比如說個別年份中,河南、山西、陝西遭受到了倒春寒天氣,而山東地區就沒有,而像我國的南方江西、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本身氣溫就相對偏高,即便是發生寒流入侵,發生倒春寒的幾率也相對低了許多。自然倒春寒現象也不可能全國普遍發生。

倒春寒是農業生產的一大殺手,對於早春期間小麥、油菜生產影響還是比較大的,農民對於倒春寒的怯意還是非常明顯的,在即將迎來的金豬無春年,忌憚倒春寒我們可以理解,然而對於“無春年,倒春寒”這樣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俗語我們切莫當真,作為一句警醒或許更為恰當。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參看《俗語“寡婦年,倒春寒”,19年除夕立春是同一天,今年春節很冷嗎?》

這個農村俗語是不靠譜的。

拿著曆本推算天氣,實際上是卜卦一路把戲。因為曆本是天文臺修的,天文臺不管氣象。過去,曆本是由“欽天監”一類機構經管的,看得出,也是夜觀星象,不管天氣的。

現在用的農曆,初版是明代崇禎年間修的《崇禎新曆》。還沒頒行明就亡了,這本皇曆就擱置了。到康熙平了鰲拜,才予以頒行,稱《時憲暦》,算法上並沒有改動。民國以後稱《紫金曆》,也沒有另起爐灶。說起來,這本曆書還是中國曆法史上第三次也是最後的一次重大修訂的產物。讓有些人“不爽”的是這次修訂又是有外國人的參與的。大量引進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明確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計算方法上,介紹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在座標系方面介紹了黃道座標系。所以說是最合乎科學算法的一次。後面三百多年沒有大改動的基本原因在此。

因此說,哪一年年三十兒立春,370年前就排定了,沒人有這個本事算出幾百年內每一天的天氣,而且是全國境內每一個地方的天氣。

其實,只要簡單推論一下,就知道這個“俗語”其實根本靠不住:老年間的皇曆管的範圍是北到漠河南到海南。會不會有哪一年全國境內統統“倒春寒”?反過來也可以這麼說,某一年可能會有地方說“這句老話真準”,而同時又有許多地方說“那句話一點也不準”。


ZBLiu


明天就是年三十啦,今年打春在臘月,立春位於二十四節氣之首,預示著寒冬之末,暖春之始,古有無春年寡婦年之說,我覺得就是民間的一種說法,有參考之意,沒有科學道理,所以倒春寒會不會出現不是依據這個


al泥土芬芳


這種說法,可能是根據農立而推算的,《立春,》


青山綠水25078O


每年都是從靖開始,怎麼說無春?就是因為人們沒分清農曆和陰曆的關係!


陳相因631


首先要區分農曆與節氣是對不上號的。

擇日是用節氣的,春節是農曆的,兩者應該區分考慮。

就如,每年農曆春節都沒有新曆元旦,難道年年都是寡婦年?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