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解讀丨袁枚《苔》: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清 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詩可能很多朋友不一定很熟悉。這首詩寫得非常的平淡,文字也非常的簡單。我們一讀一聽,就能明白作者在寫什麼。

在講之前,我想我們還是一起來了解一下它的作者袁枚。袁枚,清代人,字子才,號簡齋,又號蒼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等等。他是錢塘人,也就是咱們今天的浙江杭州。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袁枚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清朝乾嘉時期的一個著名詩人、散文家和文學評論家。

乾隆年間,袁枚考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這樣的職務,這是個什麼職務呢?這是皇帝的近臣。說白了就是在皇帝身邊工作,負責起草詔書。一般呢,任期是三年。後來他又在江蘇的一些縣,比如說溧水縣、江寧縣,做過縣令。應該說他做官為政,還是非常有方的,而且勤政有名聲。

但是後來,他自己感覺,這個做官,也有讓他痛苦的地方。因為袁枚這個人,個性比較疏放、比較自由,所以他不願意逢迎那些上級的官員。特別是在做官過程當中啊,有時候稍一疏忽,動輒得咎。而他自己的性格,又是好旅遊、好交朋友、好花竹泉石、好名人字畫。這樣一種奔放的、自由的個性,跟做官有點格格不入。

所以在他33歲那一年,他自己就辭官回家。在江寧,也就是今天南京的小倉山,買了一處園子,命名為“隨園”。自己也自稱為隨園先生。他後來呢,就在這個園子裡邊,寫詩作畫,招收弟子授課,一直在這兒生活到去世,他去世的時候已經82歲了。所以呢,世間之人都稱他為“隨園先生'我們瞭解了袁枚的人生大體經歷,對於我們瞭解他這首詩是很有幫助的。那麼一會,咱們在講這首詩的過程當中,會逐步地介紹這首詩和袁枚這個人在文學上的觀念、在人生的經歷方面,到底有哪些關係。我們會一一的涉及到。

名師解讀丨袁枚《苔》: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我們現在先來看這首詩。第一句說“白曰不到處”這話說得很直白。為什麼“白日不到處"?因為它主題是寫苔,苔蘚。這個苔蘚我們知道啊,它不可能長在陽光普照的地方,這是它本身的植物習性,它必然會生長在那些見不到陽光,陰暗、潮溼的地方。所以"白日不到處,一方面是寫了苔蘚的這種自然習性,一方面也寫了苔蘚一年四季所處的自然環境。那你會說"白日不到處"。

這事我們都知道,你寫它有什麼用呢?關鍵是第二句,話鋒一轉,立刻就紿我們顯示出了這首詩不同尋常的地方。"青春恰自來”,前面第一句"白日不到處”紿我們感覺好像苔蘚是被太陽遺忘的地方,那被太陽都遺忘的地方,何來青春呢?又怎麼可能有蓬勃的青春?不!作者的回答是“青春恰自來",這個“恰”字,用得非常好。雖然我這裡是太陽照不到的地方,但是我的青春依然在。而且這個青春的光芒,是我自己自然而然地展現出來,是從我的內心裡邊展現出來的。我苔蘚雖然見不到陽光,但是我依然有我自己的青春。

所以我們感覺,從第二句開始,很明顯的,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作者內在的這種寫作動機和寫作激情,我們好像已經感覺到作者為什麼要寫《苔》這首詩三四兩句,那就變得更為關鍵,尤為引人入勝。詩人說,“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你見過苔蘚開花嗎?可能很少有人關注到苔蘚,更不用說看苔蘚開花了。)我們一般看什麼花呢?看月季、看牡丹、看荷花,看各種各樣綻放得非常豔麗、花朵非常盛大的花。我們連苔蘚都不會關注,怎麼會看苔蘚開什麼花呢?所以作者想到這一點了,他告訴我們“苔花如米小,那苔蘚開的花啊,就跟米粒大小一樣,根本就不可能受到世人的關注。雖然受不到世人的關注,那我也會像牡丹一樣的盛開。換句話說,雖然太陽照不到我,雖然我地處陰暗潮溼的地方,但我依然有我的生命,依然有我的青春。雖然我的花開的太小了,像米粒一樣,但是我有蓬勃的花朵,我花朵的生命、花朵的青春,也像牡丹一樣,毫不遜色。

名師解讀丨袁枚《苔》: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說到這兒,我們是不是有點感覺到像毛主席的詩說的那樣"欲與天公試比高。〃你看我小,但我人小志大。雖然我小,但我依然有我小的精彩。所以我們說啊,這首詩寫到這,一下子境界大開!雖然寫的是陰暗潮溼的、角落裡的苔蘚,但好像在我們面前卻綻放出了光彩,反而打開了一扇光明之門,反而感覺到太陽此時此刻就照射在了這一片小小的青苔之上。

我們要知道中國古代歷史上也有寫苔蘚的人,比如說這個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他的一首《再遊玄都觀》裡邊說“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這什麼意思啊?就是說在玄都觀裡邊啊,有一百畝的庭院,一半長的都是青苔。那意思是說,這個院子很長很長時間都沒有人來了,備受冷落很久了。

劉禹錫寫的《陋室銘》也說“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唉呦,這個我這個陋室啊,臺階上長得全是苔蘚!包括宋代詩人葉紹翁,“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裡所說的“應憐屐齒印蒼苔”啊,不小心我的腳踩到了人家院子的青苔上。這幾位詩人,將“青苔”入詩的時候,都是在一種孤獨的、寂寞的、備受冷落的吋候,才在詩裡邊提到青苔。

在詩裡邊,這個苔蘚的意象,也是作為一個陪襯的、附屬的對象,他沒有作為一個詩的主體來出現。而在我們今天講的《苔》這首詩裡邊,苔本身就是詩的主角。它不僅是主角,而且它是青春的主角。它不僅是青春的主角,他還是盛開的、像牡丹一樣的、鮮豔的主角。我們知道在我們的人生當中,在我們這個世界之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牡丹一樣盛開。相反有很多的普通人,可能就像苔蘚一樣默默的生長著。默默的存在著,默默的綻放著。他們像米粒一樣大小的花朵,但是並不等於說他們的青春、他們的人生重要。恰恰相反,我們這個民族,我們這個歷史,可能就是有這千千萬萬像苔蘚一樣,默默地綻放默默地奉獻他們一片綠色的這樣一些普通人來創造的。所以我覺得這首《苔》就是袁枚寫給我們普通人的。


名師解讀丨袁枚《苔》: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袁枚會寫《苔》這樣一首詩呢?他怎麼就會特別的想到要為苔來唱這個讚歌呢?這就和袁枚的經歷呀和他的觀念有很大關係。我們前面說了袁枚這個人,無論從他的個性啊,無論從他的經歷來看,他都不願意做官,所以他辭官回家,買了這個隨園,經營這個隨園,過起了自己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袁枚在人生經歷、在人生價值觀方面,他是想要過一種自由自在、不受約束的生活,這也反映到他的文學創作上。袁枚在文學創作上有一個非常非常著名的主張,就叫做“性靈說"。什麼叫“性靈說”呢?就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

這本來是明代時候公安派的主張。那袁枚的主張,跟他非常接近。袁枚在他的《隨園詩話》中說:“自三百篇至今曰,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這是什麼意思?一句話,寫詩、寫文章、寫文學作品,一定要寫真性情,不能只靠典故,不能只靠學問在那堆砌,一定要把自己的性情、真個性給寫出來。這就是他的”性靈說”。所以你看,他寫這個《苔》,不就也是在寫苔的一種性格、性情嗎?

你可能好奇,袁枚30多歲辭官回家,80多歲去世,那麼在這幾十年的生涯當中,他靠什麼生活呢?他又不是個官員。袁枚有自己的活法,根據有關史料記載,袁枚對自己的這個隨園啊,經營得非常好。他沒有在隨園這個地方築起高高的圍牆,而是把牆推倒。他把這個牆推倒之後,歡迎廣大市民們來他的隨園參觀。每年那春暖花開的時候,來的人特別多,大家都非常喜歡這個地方。所以袁枚呢,也把他這個隨園的房屋出租了一部分。他的詩、文章寫得都特別好,所以,他也會應大家的邀請來寫詩、寫文章。當然了,你是要給人交稿費的。


名師解讀丨袁枚《苔》: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他自己,也印自己的書、售賣自己的書,同時他還招收弟子授課。總而言之,在自己的隨園裡,他就像他所寫的這個青苔一樣,雖然比不得達官貴人,好像天天太陽照得到,但他也有自己的青春。雖然它的花開得不像那些他所厭棄的封建權貴們,那樣盛大,但這小小的花卻如同牡丹一樣,自有他的“清香"。所以我們說袁枚寫的這首《苔》的的確確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它不僅僅是袁枚個人人生的寫照,同時也讓我們聯想到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在我們的人生當中,在我們的事業當中,也有許許多多像苔蘚一樣,非常普通,但是卻又依然有骨氣,非常有自己的主題的主見和主題責任的這樣的人。

袁枚這首《苔》,寫了兩首。剛才我們重點講的這是第一首。第二首也非常有趣。他說:“各有心情在,隨渠愛暖涼。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這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紅葉很鮮豔,我青苔呢很不乍眼兒。但我們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心情,各有各的活法。我們有人喜歡熱,有人喜歡涼,蘿蔔青菜,咱們是各有所好。所以,我願意問問紅葉,“何物是斜陽?”我想問問你,那個夕陽西下是怎麼回事啊?這個詩寫的其實跟第一首有異曲同工之處。第一首詩是說“也學牡丹開",第二首詩說“何物是斜陽?"實際上他的意思是說,斜陽很好,可是我這看不到斜陽也不錯。為什麼呢?〃隨渠愛暖涼",各有各的心情,各有各的愛好。骨子裡頭透露出來是,我的事情我做主,我的人生我做主。

袁枚的詩,風格是非常的飄逸玲瓏和活潑,也非常的風趣。比如他有一首詩叫《推窗》就是推開窗子,他說:“山似相思久,推窗撲面來。”這個大山好像思念我很久了,推開窗子她就撲面而來。他還有一首詩,叫做《夜立階下》,說"梧桐知秋來,葉葉自相語。”晚上站在臺階底下秋風吹過,這個梧桐樹的葉子,婆婆娑娑、窸窸窣窣的,好像互相之間在說話,好像在說:“秋天來了,秋天來了。”這樣的詩,讓我們很自然的就想到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又讓我們想起辛棄疾的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這樣的寫法非常活潑,把人和自然,把人和樹,把人和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就好像是一對好朋友一樣。

所以我們說這首《苔》,是寫紿我們這些普通人,是寫紿咱們老百姓的,是寫紿你和我的。如果要我給這首詩點個贊,我會說這首《苔》是為我們自己而喝彩,是為我們自己的人生而盛開。讓我們最後再回顧一下這首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