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題的真正原因不是粗心

孩子做錯題的真正原因不是粗心

父母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您家的孩子很聰明,就是做題愛馬虎,比較粗心。這時父母往往會在焦慮的同時也感到一絲安慰,甚至是自豪,認為孩子至少是可塑之才,只要改掉了馬虎的毛病,就會取得好成績。殊不知,這種想法其實是萬萬要不得的。

孩子平時做題做錯了,當父母問及他們原因時,聽到的答案往往是“我太粗心了”。如果簡單地把過錯歸結於粗心,就會掩蓋真正的原因,也讓孩子輕易原諒自己,忽視實質的問題,無法採取相應的彌補措施。“粗心”的背後掩藏著什麼問題呢?這些問題有沒有解決辦法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我們判斷“粗心”的標準通常有以下幾種:

1. “簡單的,不該錯的,考試錯了”——那就問問自己,熟練度夠嗎?

2. “原本會做的,考試做錯了”——那就問問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嗎?

3. “審題錯了,不是不會做”——那就問問自己,準確率夠嗎?比如平時做題力求一遍做對嗎?

孩子做錯題的真正原因不是粗心

誰都會有粗心的時候,然而,粗心只是孩子用來原諒自己的一種藉口,或是家長用來矇蔽自己的一種表象,我們必須透過粗心這種現象來看到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粗心,是因為孩子對知識掌握的熟練度不夠。教學大綱中經常提到某些知識點要求熟練掌握,某些知識點可以做一般掌握處理,而還有的知識點了解即可,那麼熟練掌握,一般掌握,瞭解之間區別在於什麼呢,怎麼來把握它們的度呢。有一句老話叫做“書讀十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一個知識點,首先要理解它的字面含義,在理解了的基礎上能夠把它背出來或者用自己的話複述出來,之後再在做題的過程中反覆驗證達到遊刃有餘的程度,這樣方能稱之為熟練掌握。同學們可以想一想自己在各科上有多少知識點、定理能夠達到這種程度呢?

其次,粗心,還因為孩子的學習習慣有問題。很多孩子寫作業不認真、不檢查、不喜歡打草稿、不肯寫步驟等,也都是習慣的問題。還有書寫習慣等,也會導致一些粗心問題。還有的孩子做題喜歡跳步驟,不但容易錯,還會導致按步得分時得不到前半部分應該能得到的分。這些問題在平時練習的時候往往會被孩子所忽視,認為自己心裡知道就行了,考試時候多花點時間把步驟寫全就沒問題了。殊不知平時練習時大大咧咧慣了,到了考試時想要把一切做到完美卻已不會了。

孩子做錯題的真正原因不是粗心

最後,粗心,還源於孩子做題的準確率不高。家長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時,每個詞是一次輸入正確,還是不斷刪除修改?這個也是準確率的問題。如果平時做事力求“一遍做對”,“每遍都提升”,關鍵時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對。這需要用心投入,反覆多次後才能成為本能。如果做錯了,覺得“沒關係”,常常會造成多次也無法做到比較好的狀態。另外,準確率還和“做題量”以及“題目類型”有關。因此,建議大家把每一次的平時練習都當成是對自身的一個小測驗,認真對待,並且建立錯題本,積累錯題和不熟的知識點,積少成多,提高自己的做題準確率。

粗心只是一種不好的習慣,一定能改掉!之前嘗試過卻沒有成功的同學,只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而已。如果能夠在平時建立起好的學習習慣,粗心這個考試中的“攔路虎”就會不擊而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