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改土歸流是雍正帝做的嗎?其實明朝時就基本改完了

作為雍正帝的變法成績單,改土歸流經常被人提及並給予稱讚,尤其是貴州的改土歸流。實際上,貴州的改土歸流是從明朝就開始的,康熙初年已大體完成。

改土歸流,簡單的說,就是把當地世襲的酋長(各種土司),變成由朝廷派駐的官員,不再世襲。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軍進入貴州。出於穩定大局的考慮,朱元璋沒有動當地一些土皇帝的奶酪,設了很多羈縻性質的宣慰司。比如,有播州宣慰司(楊氏)、思州宣慰司、思南宣慰司,以及貴州宣慰司,後改名水西宣慰司。

其中,最強的就是水西宣慰司,也就是水西安氏土司,在貴州四大宣慰司中居首。水西宣慰司隴贊-藹翠,名氣不大,但他的妻子大名鼎鼎,就是奢香夫人。

貴州改土歸流是雍正帝做的嗎?其實明朝時就基本改完了

水西安氏土司內部的家族組織形式非常森嚴。最頂層的是“十二宗親”,然後從“十二宗親”,根據親屬關係的遠近,再分封“四十八目”,再從“四十八目”分封“一百二十禡裔”,再分出“一千二百奕續”。

這種層層分封,有點類似漢武帝時的推恩令。

這樣的分封,對水西安氏土司有利的是,鞏固了安氏地盤的穩定。對朝廷不利則的是,這種世襲程度過於成熟,水氏安氏土司成了水潑不進的鐵板一塊,朝廷的詔令在這裡成為廢紙。

水西安氏土司與明朝同步發展,到了萬曆年間,水西安氏土司勢力非常強大,經常和朝廷作對。熹宗天啟元年,永寧宣慰使奢崇明率兵在重慶殺死很多明朝官員,拉起反叛大旗。水西宣慰使安邦彥站在奢崇明一邊,自稱羅甸大王。十萬水西土兵進攻貴陽,差點掀翻貴陽城。

從天啟二年(1622年)開始,安邦彥和明朝對抗了7年。崇禎二年(1629年),兵部尚書朱燮元率大軍反攻,殺掉安邦彥。

貴州改土歸流是雍正帝做的嗎?其實明朝時就基本改完了

水西安氏土司受到重大打擊,整體實力一落千丈。明朝早就想在貴州實行改土歸流,想拿水西開刀,可感覺時機還不成熟。崇禎帝的意思是再等等,崇禎十年(1637年),時任水西宣慰使的安位去世。因為安位太年輕,沒有後人可以繼承其位。崇禎帝看到了廢除水西安氏土司的希望,對大臣說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廢土司,設郡縣。

崇禎帝的設想是好的。不過當時明朝外有滿清,內有李(自成)、張(獻忠),每天到處滅火,根本無暇顧及西南。

明朝滅亡後,水西宣慰使安坤迫於吳三桂的壓力,降清。清康熙三年(1664年),在清廷勝局已定的情況下,安坤打起反清復明的旗號。吳三桂雄風猶在,一年後,撲滅了安坤的作亂。

貴州改土歸流是雍正帝做的嗎?其實明朝時就基本改完了

吳三桂認為水西的世襲土司制,已嚴重不合時代發展,向康熙帝奏請廢除水西宣慰司建置,設大定府、威寧府、平遠府、黔西府。等到吳三桂自己作亂時,安氏後人安聖祖協助清兵平定吳三桂,康熙帝為了嘉獎他,復設水西宣慰司。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安聖祖死後,又無子可襲位,清廷順勢撤銷水西宣慰司建置,設流官。在貴州影響甚大的水西安氏土司,成為歷史。

播州宣慰司(駐遵義)是跟班貴州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土司,明萬曆年間,爆發了著名的楊應龍事件。

楊應龍無道,惹得播州天怒人怨。萬曆十八年(1590年),貴州巡撫葉夢熊就有意在播州實行改土歸流,因有人反對而作罷。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三千朝廷兵馬被楊應龍吃掉。萬曆帝派曾任四川巡撫的李化龍調兵討伐楊應龍,於次年,滅掉了楊應龍的主力部隊。楊應龍自知不免,上吊身亡。

貴州改土歸流是雍正帝做的嗎?其實明朝時就基本改完了

朝廷花了幾百萬兩銀子的軍費,大費周章平定播州之後,自然不會再允許播州世襲。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朝廷正式在播州改土歸流。由於播州橫跨黔川兩省,四川省(當時)的區域設遵義府,貴州省的區域設平越府。

由於貴州大小土司林立,當時還不具備將所有土司改流官的條件,只能挑那些不聽話的土司,徐徐圖之。

而思南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早在明成祖永樂年間就廢除了,兩司共設八府。

到了雍正年間,清廷在貴州沒有多少改土歸流工作要做。改土歸流的重點,是湖南、雲南、廣西。在貴州,朝廷主要做的,是打壓苗人的起義(所謂苗患),以保持朝廷對貴州的控制。

雍正六年(1728年)以後,朝廷在貴州大開殺戒,這和改土歸流已沒什麼聯繫。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