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是膽識過人,還是氣量狹小?

天天開心歷史


周瑜帶著自己的人馬與財產來幫助孫策完成霸業,孫策死後,周瑜繼續扶佐孫權,與張昭同為內外重臣。

赤壁之戰前,以張昭為首的投降派勸孫權投降曹操,周瑜力排眾議,分析當前形勢,堅決主張抗曹,與諸葛亮聯手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無奈劉備太狡猾,佔了荊州的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四郡,並用半個江夏換了南郡的一部分,實際上劉備佔了五個郡,孫權佔了江夏,曹操還佔著南陽。東吳損兵折將卻讓劉備沾了大便宜,周瑜能不氣憤,他為東吳的大業考慮,決定除掉諸葛亮。並不是肚量太小,容不下諸葛亮。而是各為其主,不得不為之。

早在諸葛亮遊說東吳時,周瑜就想留住諸葛亮為東吳所用,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勸說諸葛亮,沒有說動,說明周瑜愛惜諸葛亮之才,並不是忌賢妒能。

在蔣幹盜書的戲碼中,三國演義評價周瑜:雅量高致,精通音律。他不但人長得漂亮,還很有肚量。

“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也是他為國擔憂的體現。天妒英才,讓他英年早逝,讓人嘆息!


風輕雲淡75281


周瑜,字公瑾,他是東漢末年的一個名將,周瑜和孫策的關係很好,曾隨孫策征戰沙場,為平定江東周瑜立下功勞。後來孫策去世後,孫權接掌東吳,周瑜和張昭成了內外重臣。並且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曹操也因為此戰的失敗,無力在短時間內對東吳孫權和劉備發動大規模的用兵,從而也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後來周瑜因病去世,他去世的時候三十六歲。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給人的印象是氣量狹小。那周瑜到底是膽識過人,還是氣量狹小呢?

其實,周瑜並非氣量那麼狹小,他是膽識過人的,要不然他能在曹操率大軍進攻東吳時,主張抗曹而非降曹,而後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周瑜若沒有過人的膽氣,又怎麼會主張抗曹的,同樣他若沒有過人的膽氣,在孫策去世後,周瑜又怎麼能和張昭成為內外重臣呢!

而《三國演義》中,給人得到感覺好像周瑜氣量狹小,嫉妒諸葛亮之才,其實不然。他在對諸葛亮動殺心的之前,曾經是讓人勸住諸葛亮歸順東吳的,以求諸葛亮之才能為東吳所用。可見周瑜雖然心裡極度、諸葛亮之才,但並非氣量狹小,不然又何必勸說諸葛亮投東吳,來蓋過他自己嗎!


所以周瑜的出發點是為了東吳,他希望諸葛亮之才能為東吳所用,就算蓋過他也沒有什麼,因為他心裡只有東吳。

但是諸葛亮對劉備忠心耿耿,所以並沒有投向東吳,這時周瑜覺得諸葛亮是個大才得同時,將來也會是一個大敵,所以他就想除去諸葛亮,最終諸葛亮三氣周瑜,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

當然這只是演義中的,不過周瑜的出發點並非只是氣量狹小的,他只是以東吳大業為重而已。


而正史上的周瑜,他性度恢廓,孫權稱他有王佐之姿。他也被譽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周瑜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同時周瑜不僅不是氣量狹小,而且他為人也很寬宏。

比如周瑜年齡輕輕就身居重位,但是開始的時候,他卻和程普的關係不好,程普的年齡要比周瑜大,同時程普覺得他也是久經沙場,所以程普就不服周瑜,也會對周瑜不敬,然而周瑜並沒有和程普計較。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後程普還是非常佩服周瑜的。


所以周瑜並非氣量狹小,而且他為人也寬宏,頗有氣量。周瑜雖然三十六歲時就離開了人世,但是他始終是一個名將,也被後世所推崇,比如在唐朝時期追封的古代六十四名將、宋朝追封的古代七十二名將中,以及《百將傳》中,都有周瑜的名字。


中孚鑑


《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銅雀臺孔明三氣周公瑾》中,周瑜因為氣量狹小一直嫉妒諸葛亮的才能而導致被氣死,第五十七回時,諸葛亮還來哭喪周瑜。從小說中看,周瑜之死完全是因為肚量太過狹小,在死前還嫉妒地大喊:“即生瑜,何生亮!”似乎十分嫉妒諸葛亮的才能。人們也因此而認為周瑜是一個氣量狹小的人。事實到底如何呢?至少在正史中的周瑜是與小說截然相反的!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傑出的軍事家。《三國志》記載他“長壯有姿貌”,精音律,多謀善斷,胸襟廣闊人稱周郎。208年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後圖進中原,不幸早逝。《三國志》中,陳壽對周瑜的評價是,政治上高瞻遠矚,忠心耿耿;軍事上“膽略兼人”,智勇雙全;人格修養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陳壽是在周瑜身後20年才出生的史家,他對於周瑜的描述雖然輕描淡寫,但已近乎完美。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而且相當有眼光,當孫策剛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並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袁術愛惜周瑜的才華,想要收到麾下為他效力,但是周瑜認為袁術目光短淺,難成大事,便拒絕了他投奔了孫策。周瑜到了東吳以後充分地發揮了他的軍事才能,為孫策打下江東基業立了汗馬功勞,深得孫策的信任。孫策遇刺後曾留下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足以證明周瑜在東吳的地位。孫權繼位以後,周瑜還曾勸阻孫權送子為質。

歷史上的周瑜胸襟廣闊,氣度寬宏。有記載說,老將程普因周瑜年輕地位卻比自己高,對他不服,多次當面侮辱他,周瑜從來都不跟他計較,程普最後被周瑜的才華和品德所折服,感動地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不覺自醉。”從此之後,二人成為好友。赤壁大戰,周瑜力排眾議主張連劉抗曹,並給孫權分析了曹軍的劣勢和東吳軍的優勢,而後妙計破了曹操的連環戰船,指揮大軍火燒赤壁大破曹軍,成為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其後又以戰略性的眼光攻克了郡。赤壁之戰後,周瑜多次想要收回荊州,並向孫權建議出兵西川,劉璋,進漢中滅張魯,從而與曹操二分天下,這一系列的想法都體現了一個軍事戰略家的遠見卓識。然而還沒等實施,周瑜就病逝巴丘,年僅36歲。

周瑜去世,孫權痛哭流涕,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後依賴誰呢?”他稱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對公卿們說:“沒有周公瑾,我哪能稱尊稱帝呢?”“東吳的王圖業,隨周瑜猝死化為泡影,自此從欲染指天下轉為偏安一方。”可見周瑜在東吳所起的作用是無人可替代的。

《三國演義》對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貶低,小說中所描述的很多事情根本都沒有發生過。據正史記載:連劉備都評價周瑜“器量廣大”,周瑜氣量寬宏根本不會被氣死。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周瑜病逝後,送喪弔唁的是周瑜舊下屬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可見周瑜跟諸葛亮見面的可能性都很小,更不可能交鋒了,而且當時孫權方面大都反對抗曹,主張投降,而周瑜則是力排眾議,主張抗擊曹操的。劉備當時幾乎沒有什麼勢力,能夠得到對孫權影響力巨大的周瑜的支持已經很難得了,怎麼可能任由諸葛亮與周瑜對著幹呢?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手下嘲笑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也根本不存在。孫權的確是要把妹妹嫁給劉備,但是那只是單純的政治婚姻,和周瑜根本沒有任何關係。此外,《三國演義》中說周瑜是因為中了諸葛亮激將法之後才主戰抗擊曹操的,事實根本是子虛烏有。周瑜是東吳最有力的主戰派人士,正是孫權聽了他的勸說才有了赤壁之戰。

北宋一代文豪蘇軾在其傳頌千古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說:“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寥寥數句,描繪了周瑜當年的英雄氣概以及在赤壁之戰中所立下的不世功業。蘇軾寫此詞後數百年,《三國演義》方才問世我們有理由相信,蘇軾眼中的周瑜,更為接近歷史真實。




不知道叫啥你說吧


民間傳說一般認為周瑜智謀不如諸葛亮,並且氣量狹小。這種想法是間接受到《三國演義》小說的影響。在《三國演義》三分實七分虛的構思下,明顯有作者羅貫中以劉備為正統,以諸葛亮為智慧化身的思想寄託。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不但膽識過人,而且氣量寬宏。


赤壁之戰,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這場戰爭是周瑜親自主持,跟演義中的諸葛亮半毛錢關係也沒有。赤壁之戰使曹操一統天下的雄心受挫,此後曹操生平再也無緣集中火力大兵團作戰的機會。周瑜在東吳和曹魏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力排眾議,對曹操毫不畏懼,是為膽識。

要想知道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只要看他身邊的人和他結交的人就會知道。周瑜最好的朋友魯肅。魯肅,字子敬。年少喜結交,生性豪爽,仗義疏財,誠信敦厚,雄才大略。這是他的標籤。很難想象這樣的人和一個氣量狹小之人交往合作,這從另一個角度讓人們對周瑜這個人有所瞭解。周瑜不但向孫權推薦了魯肅,還一直在孫權面前誇獎魯肅。臨終之時,周瑜不忘在孫權面前力保魯肅,讓其接替自己的位置。魯肅在周瑜死後,很快把一支四千多人的隊伍發展到一萬多人。魯肅後來追隨孫權大破皖城,於荊州分兵對抗關羽,憑三寸之舌為東吳討回荊州三郡。




試問,周瑜氣量狹小嗎?

時傳周郎才貌雙絕,有膽有識,是江東少女心目中的人氣偶象,一時傳為佳話。可見,他的人格魅力有多高。


走著聊著


三國演義中描述的周瑜不符合史料,周瑜膽識過人,智謀無雙,堪稱完人

1、《三國演義》是站在褒劉貶曹的基礎上的,當時蜀漢佔據正統大義,曹魏佔據天下實力,但是孫吳只是一個地方政權,演義中對吳國多有貶詞,把周瑜描述成一個氣量狹小善妒的小人形象,不可信。

2、在吳國建立初期,周瑜輔佐孫策平定江東,孫策勇猛有餘、智謀不足,周瑜智謀無雙,倆人可謂珠聯璧合,橫掃江東;

3、蘇軾在《赤壁懷古》中這麼形容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和三國演義中周瑜形象是不符的,後世文人對周瑜非常推崇的。

一個地方政權,能在實力和大義的夾擊下堅持那麼多年,沒有一幫智謀之士是不可能的,而周瑜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日月惟明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周瑜氣度狹窄,眼裡容不下一個諸葛亮,但是在史書中,也就是陳壽的《三國志》裡寫周公瑾大率得人,氣度恢宏。



周瑜自幼和孫策是好友,一進軍中便成為建威中郎將,已經是孫策軍隊的第二把手,這個位置讓老將程普很不滿意,他認為周瑜年紀輕輕何德何能。



程普和周瑜都是都督,攻打江陵時戰事決策和指揮都在周瑜這兒,程普自認為戰功豐富,勇猛過人,面對周瑜倚老賣老,甚至公開侮辱周瑜,周瑜面對程普的倚老賣老,沒有進行反駁,而是默默忍讓,委曲求全,一笑置之。



討論戰功時,程普誇讚自己的謀略,貶低周瑜的決策,公瑾並不辯解,而是謙虛道這回取勝,多虧程老將軍全力相助。周瑜的退讓都是以江東為大局,幾次退讓之後,程普發現周瑜退讓不是示好,從這以後對待周瑜相重之,還告訴別人,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我是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喜歡歷史文化的請關注我吧,我會給你帶來最好的問答。


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


這個問題我個人觀點是這樣的:周瑜確實是膽識過人,但是氣量不小!大家對周瑜的認知大多是通過影視作品,但影視作品為了藝術需要,對人物的刻畫都有點不真實,有悖歷史真相,下面我可以通過我本人的一些認知來論證周瑜真正的性格是怎樣的!

一:從周瑜的家族背景分析

周瑜出身貴族家庭,家族歷史上很多人做過高官,甚至做過太尉這樣的官職!我認為周瑜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耳濡目染,他的膽識應該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比的,這從客觀上判斷長大後的周瑜氣量不會太小!

二.吳國的建立

這段歷史我做下簡單的描述,孫堅--東漢末年的大將領,孫堅死後孫策子承父業,統帥軍隊!後來孫策東渡進軍歷陽,周瑜給予了他很大支持!大家也知道孫策後來遇刺身亡,臨死時把軍國大事全部託付給孫權,要知道那個時候孫權勢單力薄,多虧了周瑜在身旁給他出謀劃策,忠心不二的輔佐,更是在一場赤壁大戰聯合劉備打敗曹操,才最終確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些事情足以證明周瑜的忠心耿耿,胸懷大志,膽識過人!其人品,才華都是普通人望塵莫及的!

以上只是我從這些角度分析得出來的結論!不敢說百分之百正確,但是《三國演義》中把周瑜刻畫成了一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人物形象,總是記恨諸葛亮的才華,以至於臨死時還說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話!當然這只是影視和文學作品的需求,不能信以為真!

大家還有什麼可以補充的歡迎評論


舞動的史者


無論以魏為正統或是以蜀為正統。吳始終存在於尷尬的夾縫。三國志奉魏為正統,但陳壽是南充人也是蜀漢人,對於當朝、對於故國,或有顧忌或有感情。而對於東吳及其臣屬,應該是不會特地褒揚或貶損。

三國志周瑜傳沒有太多篇幅。一千八百年來,僅僅憑著周瑜傳那些為數不多的記載,多少遷客騷人迷上了這位周郎!

僅僅憑著這些文字,一千八百年後,又有多少男女老少對這位周郎,無限神往。

那麼當代當朝,能以色見之,能以音聲求之的鮮活周郎,難道不比文字裡的周郎,更精彩嗎?連世說新語都捨不得黑的周郎,終究在演義中躺槍。


非心44141458


說起周㜲這個人,是在軍事領域中少有的的英才,,但古云:人無完人,而且周愉那是膽大心細,他心細,在先後而有膽,做事,萬無一失,只是一點要了他的一世英名,那就是心胸狹窄,決不讓任何人高出於我,如果他看到比自己高的人,寧願去死,(即生瑜,何生亮)你看看多麼的自私所以說此輩之人,難以成就蓋世之才,從古至今,一凡記賢妒能之人,沒有那個登棉花包能上房子的,⋯更正一下:前邊周瑜的瑜的字打錯了!


用振江


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勢大,欲除之,便以國之難事任其擇之。

是瑜生百歲,還是吳存百世。

不用選擇,就已激怒攻心,吐血而岌。

如此之利刀,卻不知出於何人之手。

瑜不長存,吳亦不久!

那便若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