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是胆识过人,还是气量狭小?

天天开心历史


周瑜带着自己的人马与财产来帮助孙策完成霸业,孙策死后,周瑜继续扶佐孙权,与张昭同为内外重臣。

赤壁之战前,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劝孙权投降曹操,周瑜力排众议,分析当前形势,坚决主张抗曹,与诸葛亮联手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无奈刘备太狡猾,占了荆州的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并用半个江夏换了南郡的一部分,实际上刘备占了五个郡,孙权占了江夏,曹操还占着南阳。东吴损兵折将却让刘备沾了大便宜,周瑜能不气愤,他为东吴的大业考虑,决定除掉诸葛亮。并不是肚量太小,容不下诸葛亮。而是各为其主,不得不为之。

早在诸葛亮游说东吴时,周瑜就想留住诸葛亮为东吴所用,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劝说诸葛亮,没有说动,说明周瑜爱惜诸葛亮之才,并不是忌贤妒能。

在蒋干盗书的戏码中,三国演义评价周瑜:雅量高致,精通音律。他不但人长得漂亮,还很有肚量。

“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也是他为国担忧的体现。天妒英才,让他英年早逝,让人叹息!


风轻云淡75281


周瑜,字公瑾,他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名将,周瑜和孙策的关系很好,曾随孙策征战沙场,为平定江东周瑜立下功劳。后来孙策去世后,孙权接掌东吴,周瑜和张昭成了内外重臣。并且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也因为此战的失败,无力在短时间内对东吴孙权和刘备发动大规模的用兵,从而也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后来周瑜因病去世,他去世的时候三十六岁。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给人的印象是气量狭小。那周瑜到底是胆识过人,还是气量狭小呢?

其实,周瑜并非气量那么狭小,他是胆识过人的,要不然他能在曹操率大军进攻东吴时,主张抗曹而非降曹,而后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周瑜若没有过人的胆气,又怎么会主张抗曹的,同样他若没有过人的胆气,在孙策去世后,周瑜又怎么能和张昭成为内外重臣呢!

而《三国演义》中,给人得到感觉好像周瑜气量狭小,嫉妒诸葛亮之才,其实不然。他在对诸葛亮动杀心的之前,曾经是让人劝住诸葛亮归顺东吴的,以求诸葛亮之才能为东吴所用。可见周瑜虽然心里极度、诸葛亮之才,但并非气量狭小,不然又何必劝说诸葛亮投东吴,来盖过他自己吗!


所以周瑜的出发点是为了东吴,他希望诸葛亮之才能为东吴所用,就算盖过他也没有什么,因为他心里只有东吴。

但是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所以并没有投向东吴,这时周瑜觉得诸葛亮是个大才得同时,将来也会是一个大敌,所以他就想除去诸葛亮,最终诸葛亮三气周瑜,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

当然这只是演义中的,不过周瑜的出发点并非只是气量狭小的,他只是以东吴大业为重而已。


而正史上的周瑜,他性度恢廓,孙权称他有王佐之姿。他也被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周瑜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同时周瑜不仅不是气量狭小,而且他为人也很宽宏。

比如周瑜年龄轻轻就身居重位,但是开始的时候,他却和程普的关系不好,程普的年龄要比周瑜大,同时程普觉得他也是久经沙场,所以程普就不服周瑜,也会对周瑜不敬,然而周瑜并没有和程普计较。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程普还是非常佩服周瑜的。


所以周瑜并非气量狭小,而且他为人也宽宏,颇有气量。周瑜虽然三十六岁时就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始终是一个名将,也被后世所推崇,比如在唐朝时期追封的古代六十四名将、宋朝追封的古代七十二名将中,以及《百将传》中,都有周瑜的名字。


中孚鉴


《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中,周瑜因为气量狭小一直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而导致被气死,第五十七回时,诸葛亮还来哭丧周瑜。从小说中看,周瑜之死完全是因为肚量太过狭小,在死前还嫉妒地大喊:“即生瑜,何生亮!”似乎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人们也因此而认为周瑜是一个气量狭小的人。事实到底如何呢?至少在正史中的周瑜是与小说截然相反的!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的军事家。《三国志》记载他“长壮有姿貌”,精音律,多谋善断,胸襟广阔人称周郎。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三国志》中,陈寿对周瑜的评价是,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陈寿是在周瑜身后20年才出生的史家,他对于周瑜的描述虽然轻描淡写,但已近乎完美。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而且相当有眼光,当孙策刚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袁术爱惜周瑜的才华,想要收到麾下为他效力,但是周瑜认为袁术目光短浅,难成大事,便拒绝了他投奔了孙策。周瑜到了东吴以后充分地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为孙策打下江东基业立了汗马功劳,深得孙策的信任。孙策遇刺后曾留下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足以证明周瑜在东吴的地位。孙权继位以后,周瑜还曾劝阻孙权送子为质。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有记载说,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地位却比自己高,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从来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地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不觉自醉。”从此之后,二人成为好友。赤壁大战,周瑜力排众议主张连刘抗曹,并给孙权分析了曹军的劣势和东吴军的优势,而后妙计破了曹操的连环战船,指挥大军火烧赤壁大破曹军,成为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其后又以战略性的眼光攻克了郡。赤壁之战后,周瑜多次想要收回荆州,并向孙权建议出兵西川,刘璋,进汉中灭张鲁,从而与曹操二分天下,这一系列的想法都体现了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然而还没等实施,周瑜就病逝巴丘,年仅36岁。

周瑜去世,孙权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东吴的王图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可见周瑜在东吴所起的作用是无人可替代的。

《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小说中所描述的很多事情根本都没有发生过。据正史记载:连刘备都评价周瑜“器量广大”,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可见周瑜跟诸葛亮见面的可能性都很小,更不可能交锋了,而且当时孙权方面大都反对抗曹,主张投降,而周瑜则是力排众议,主张抗击曹操的。刘备当时几乎没有什么势力,能够得到对孙权影响力巨大的周瑜的支持已经很难得了,怎么可能任由诸葛亮与周瑜对着干呢?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手下嘲笑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也根本不存在。孙权的确是要把妹妹嫁给刘备,但是那只是单纯的政治婚姻,和周瑜根本没有任何关系。此外,《三国演义》中说周瑜是因为中了诸葛亮激将法之后才主战抗击曹操的,事实根本是子虚乌有。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孙权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

北宋一代文豪苏轼在其传颂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数句,描绘了周瑜当年的英雄气概以及在赤壁之战中所立下的不世功业。苏轼写此词后数百年,《三国演义》方才问世我们有理由相信,苏轼眼中的周瑜,更为接近历史真实。




不知道叫啥你说吧


民间传说一般认为周瑜智谋不如诸葛亮,并且气量狭小。这种想法是间接受到《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三分实七分虚的构思下,明显有作者罗贯中以刘备为正统,以诸葛亮为智慧化身的思想寄托。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不但胆识过人,而且气量宽宏。


赤壁之战,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这场战争是周瑜亲自主持,跟演义中的诸葛亮半毛钱关系也没有。赤壁之战使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受挫,此后曹操生平再也无缘集中火力大兵团作战的机会。周瑜在东吴和曹魏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对曹操毫不畏惧,是为胆识。

要想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只要看他身边的人和他结交的人就会知道。周瑜最好的朋友鲁肃。鲁肃,字子敬。年少喜结交,生性豪爽,仗义疏财,诚信敦厚,雄才大略。这是他的标签。很难想象这样的人和一个气量狭小之人交往合作,这从另一个角度让人们对周瑜这个人有所了解。周瑜不但向孙权推荐了鲁肃,还一直在孙权面前夸奖鲁肃。临终之时,周瑜不忘在孙权面前力保鲁肃,让其接替自己的位置。鲁肃在周瑜死后,很快把一支四千多人的队伍发展到一万多人。鲁肃后来追随孙权大破皖城,于荆州分兵对抗关羽,凭三寸之舌为东吴讨回荆州三郡。




试问,周瑜气量狭小吗?

时传周郎才貌双绝,有胆有识,是江东少女心目中的人气偶象,一时传为佳话。可见,他的人格魅力有多高。


走着聊着


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周瑜不符合史料,周瑜胆识过人,智谋无双,堪称完人

1、《三国演义》是站在褒刘贬曹的基础上的,当时蜀汉占据正统大义,曹魏占据天下实力,但是孙吴只是一个地方政权,演义中对吴国多有贬词,把周瑜描述成一个气量狭小善妒的小人形象,不可信。

2、在吴国建立初期,周瑜辅佐孙策平定江东,孙策勇猛有余、智谋不足,周瑜智谋无双,俩人可谓珠联璧合,横扫江东;

3、苏轼在《赤壁怀古》中这么形容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和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是不符的,后世文人对周瑜非常推崇的。

一个地方政权,能在实力和大义的夹击下坚持那么多年,没有一帮智谋之士是不可能的,而周瑜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日月惟明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周瑜气度狭窄,眼里容不下一个诸葛亮,但是在史书中,也就是陈寿的《三国志》里写周公瑾大率得人,气度恢宏。



周瑜自幼和孙策是好友,一进军中便成为建威中郎将,已经是孙策军队的第二把手,这个位置让老将程普很不满意,他认为周瑜年纪轻轻何德何能。



程普和周瑜都是都督,攻打江陵时战事决策和指挥都在周瑜这儿,程普自认为战功丰富,勇猛过人,面对周瑜倚老卖老,甚至公开侮辱周瑜,周瑜面对程普的倚老卖老,没有进行反驳,而是默默忍让,委曲求全,一笑置之。



讨论战功时,程普夸赞自己的谋略,贬低周瑜的决策,公瑾并不辩解,而是谦虚道这回取胜,多亏程老将军全力相助。周瑜的退让都是以江东为大局,几次退让之后,程普发现周瑜退让不是示好,从这以后对待周瑜相重之,还告诉别人,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我是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喜欢历史文化的请关注我吧,我会给你带来最好的问答。


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


这个问题我个人观点是这样的:周瑜确实是胆识过人,但是气量不小!大家对周瑜的认知大多是通过影视作品,但影视作品为了艺术需要,对人物的刻画都有点不真实,有悖历史真相,下面我可以通过我本人的一些认知来论证周瑜真正的性格是怎样的!

一:从周瑜的家族背景分析

周瑜出身贵族家庭,家族历史上很多人做过高官,甚至做过太尉这样的官职!我认为周瑜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耳濡目染,他的胆识应该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比的,这从客观上判断长大后的周瑜气量不会太小!

二.吴国的建立

这段历史我做下简单的描述,孙坚--东汉末年的大将领,孙坚死后孙策子承父业,统帅军队!后来孙策东渡进军历阳,周瑜给予了他很大支持!大家也知道孙策后来遇刺身亡,临死时把军国大事全部托付给孙权,要知道那个时候孙权势单力薄,多亏了周瑜在身旁给他出谋划策,忠心不二的辅佐,更是在一场赤壁大战联合刘备打败曹操,才最终确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些事情足以证明周瑜的忠心耿耿,胸怀大志,胆识过人!其人品,才华都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

以上只是我从这些角度分析得出来的结论!不敢说百分之百正确,但是《三国演义》中把周瑜刻画成了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人物形象,总是记恨诸葛亮的才华,以至于临死时还说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话!当然这只是影视和文学作品的需求,不能信以为真!

大家还有什么可以补充的欢迎评论


舞动的史者


无论以魏为正统或是以蜀为正统。吴始终存在于尴尬的夹缝。三国志奉魏为正统,但陈寿是南充人也是蜀汉人,对于当朝、对于故国,或有顾忌或有感情。而对于东吴及其臣属,应该是不会特地褒扬或贬损。

三国志周瑜传没有太多篇幅。一千八百年来,仅仅凭着周瑜传那些为数不多的记载,多少迁客骚人迷上了这位周郎!

仅仅凭着这些文字,一千八百年后,又有多少男女老少对这位周郎,无限神往。

那么当代当朝,能以色见之,能以音声求之的鲜活周郎,难道不比文字里的周郎,更精彩吗?连世说新语都舍不得黑的周郎,终究在演义中躺枪。


非心44141458


说起周㜲这个人,是在军事领域中少有的的英才,,但古云:人无完人,而且周愉那是胆大心细,他心细,在先后而有胆,做事,万无一失,只是一点要了他的一世英名,那就是心胸狭窄,决不让任何人高出于我,如果他看到比自己高的人,宁愿去死,(即生瑜,何生亮)你看看多么的自私所以说此辈之人,难以成就盖世之才,从古至今,一凡记贤妒能之人,没有那个登棉花包能上房子的,⋯更正一下:前边周瑜的瑜的字打错了!


用振江


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势大,欲除之,便以国之难事任其择之。

是瑜生百岁,还是吴存百世。

不用选择,就已激怒攻心,吐血而岌。

如此之利刀,却不知出于何人之手。

瑜不长存,吴亦不久!

那便若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